《傷寒論述義》~ 卷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9)

1. 風濕

風濕者,太陽病而兼濕邪,是也。 (風,非中風之風。(蓋總括風寒之詞。)) 得病之初,兩邪相合,以濕性濡滯,故數日之間,猶淹留骨節,而其衛虛,其寒亦甚。 (八九日三字,當與風濕相搏句易位看。傷寒五六日中風,及婦人中風七八日,云云,經水適斷者,俱同例也。) 治宜溫發,而證有輕重,故設桂枝附子、甘草附子二湯。 (桂枝附子湯證,舉不嘔不渴者,蓋以既經數日,人疑其邪陷,然病猶在表,故揭此二候,以為里無邪之徵矣。甘草附子湯證短氣,前注為邪在胸膈者,非是。《金匱》歷節,亦有此證,俱是表被邪遏,裡氣不暢所致也。) 如里素有熱者,有去桂加朮之法。 (去桂加朮之義,尤氏解稍妥,與《金匱》注同,故不拈出。舒氏欲改大便堅,為大便溏,誤也。蓋里有濕者,大便滑泄,小便不利,此其常也。今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知是濕唯在表,而里素有熱,因去桂不用,然既無桂,則殊少外散之能,故易之以術。方後曰:附子術並走皮內,則此方之術,是為發表濕,而不為燥脾,明矣。仲景之時,術無蒼白之分,未知其所用為何,然在今世,則二術隨宜為妙。如此方,及甘草附子湯,並用蒼朮,正見其效。施氏績《易簡方》所辨甚精,今拈於下,曰:夫去濕以術為主,古方及本經,止言術,未嘗有蒼白之分。自陶隱居言術有兩種,後人以白者難得,故貴而用之。殊不知白朮肉厚而味甘,甘入脾,能緩而養氣,凡養氣調中,則相宜耳。蒼朮肉薄,而味辛烈,辛烈走氣而發外,凡於治風去濕,則相宜耳。又中西惟忠亦論此方之術,取之發表,文冗不錄。○方後:法當加桂以下五十二字,《金匱》所無。) 風濕之病,不止是證,其詳在雜病論中,此唯存梗概耳。 (再詳此二條證,俱濕病之屬表虛寒者,蓋與少陰直中,其情相似,而其機則不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風濕病,也就是太陽經病同時伴隨著濕邪的影響。

剛開始得病時,風和濕兩種邪氣結合在一起,由於濕氣具有滯留的特性,所以就算過了好幾天,仍舊滯留在骨關節中,導致人體的防禦力下降,感到極度寒冷。

治療上應採用溫熱發汗的方式,但病情有輕重之別,因此設置了桂枝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兩種處方。桂枝附子湯適用於沒有嘔吐、口渴症狀的人,因為經過數日,人們可能懷疑病邪已深入,然而疾病實際上仍處於表層,所以強調這兩種症狀的缺失,來顯示體內無邪氣的跡象。甘草附子湯適用於短氣的患者,這是因為邪氣在胸膈造成的表層受阻,導致體內氣息不暢所致。

如果患者本身就有體熱,則有去桂枝加白朮的處理方式。去桂枝加白朮的理由,與《金匱要略》中的解釋一致。若患者的大便較硬,且小便順暢,可以推測濕氣只在表面,而體內原本就有熱氣,因此去除了桂枝,但缺乏桂枝後,對外散發的能力會減弱,所以改用白朮,以幫助去除表面的濕氣,而非乾燥脾胃。

風濕病的範疇遠不止這些,詳細的描述可以在雜病論中找到,這裡僅提供基本的概述。這兩種症狀都屬於濕病中表層虛寒的類型,與少陰經的直接感染情況相似,但機制不同。

2. 濕熱寒濕

濕熱者。水濕內瘀。熱氣熏蒸。相郁發黃。是也。此猶陽明病。唯有燥濕之分。(瘀熱。唯於發黃及蓄血稱之。錢說可信。徐氏亦曰。凡言瘀字。有挾濕之義焉。考瘀。系淤字從疒。說文曰。淤。澱滓濁泥。從水於聲。)蓋其人素不通行,內蓄水濕。而得病之後。胃熱相釀。以為重濁。

殆如淤泥之黏濘。是所以郁甚成黃。故以茵陳蒿湯。逐除濕熱也。(茵陳蒿湯條。其一不言腹滿不大便者。省文也。蓋茵陳為清熱中之燥藥。故能解濕熱。又此湯用後。大便必利。胃熱能散。則濕自小便去。故如皂角汁狀。以濕即水類也。○水一斗二升。煮至三升。殊覺過濃。

二升二字無者為勝。)更有二證。其一。前證而未內實者。單清涼之。梔子蘗皮湯證。是也。(全嬰方論。蘗皮湯。治小兒衄血。至一二勝悶絕。即本方。)其一。濕熱外迫者。專發散之。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是也。(先教諭弟子西仲潛曰。此二條。證方互錯。瘀熱在裡。

理不宜發表。必是梔蘗湯證。身黃髮熱。即為表候。殆即赤小豆湯證。此前人所未言。殊似有理。云岐子以此三湯配三陽。亦足互徵。○先友伊澤信恬曰。連軺。即連翹。本草經所載之物。而非其根也。千金及翼。並作連翹。爾雅。連。異翹。郭璞注。一名連苕。皆可取證。

且詩陳風。邛有旨苕。陸璣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饒。漢書禮樂志。兼云招給祠南郊。顏師古注。招。讀與翹同。文選吳都賦。翹關扛鼎。李善注。列子曰。孔子勁能招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據此。翹。苕。軺。實一聲也。此說為核。又金鑑曰。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愚意不如李中梓之以桑白皮代之。)寒濕者。其人素胃寒有濕。邪氣相郁為黃。如谷癉。及寒濕在裡證。是也。此太陰病之類變。而寒亦發黃者。猶是郁黷所致也。(此證。後世名為陰黃。韓祗和方說殊詳。)

白話文:

【濕熱寒濕】

在談到濕熱的情況下,是指體內水分過多,無法順利排出,加上熱氣的薰蒸,導致身體產生黃疸的症狀。這類病症,類似陽明病,但區別在於燥濕的程度不同。

當一個人的消化系統運作不暢,體內積累水分,加上生病後胃部產生的熱量,兩者互相作用,使體質變得極度沉重和混濁,就像淤泥般黏稠。因此,濕熱會導致嚴重的黃疸,治療上會使用茵陳蒿湯來清除體內的濕熱。

茵陳蒿湯的成分,其中一種沒有提及腹部脹滿或排便困難,這是為了簡化描述。茵陳是一種具有燥熱效果的藥材,能有效解決濕熱問題。服用茵陳蒿湯後,大便會變得較為順暢,胃熱得以消散,體內的濕氣也會通過尿液排出,因此大便的形態會像皁角汁那樣,因為濕氣本質上就是水分的一種形式。

另一種情況是,患者雖有上述的濕熱症狀,但尚未出現內部實熱,這種情況可以單純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梔子檗皮湯。

還有一種情況,是濕熱從外部迫近,此時應專門使用散發性的藥物,例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解決問題。

至於寒濕的情況,指的是患者本身就有胃寒和體內濕氣,加上邪氣的影響,導致黃疸的產生。這類病症,類似太陰病的變型,寒濕同樣會引發黃疸,也是由於體內的濕氣和寒氣互相作用所致。

後世將此類病症命名為「陰黃」,韓祗和的方子對此有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