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血熱瘀血

血熱者,邪熱內並,以迫血分,是也。蓋熱之迫血,或血失故道,擾動外溢,或熱氣燔灼,血液內爍矣。其外溢者,有自衄而愈,有用麻黃湯衄而解。(此條目瞑,蓋目眩之義。瞑、眩,古相通用。魏氏曰:以陽藥治陽邪,所以能致陽氣重劇,而作衄也。)有衄而猶用麻黃。

(尤氏曰:必欲衄而血不流,雖衄而熱不解者,乃為合法,不然靡有不竭其陰者。)皆是屬表者也。(鼻衄固表郁之一證,不宜隸之兼變中,今以其亦系血熱,故因敘於此,以備後段諸證之參照。)有熱壅上焦,而吐膿血;有熱迫下焦,血下而愈;有裡熱而衄。(周氏曰:邪入血分,熱甚於經,故欲漱水,未入於府,故不欲咽。按陽明篇衄二條,與少陰篇便血條,《聖惠方》,並擬黃芩湯。)有熱陷入里,及陰變陽,而便血,如便膿血。(此諸證,不下數條,而皆無其方,前注所擬,或不能確,臨處之際,更須精思焉。)皆是屬裡者也。更有淋家誤汗而便血,

有火逆而衄,如吐血,如清血;有少陰誤汗,而血自口鼻出,亦並屬裡者也。其內鑠者,有衄家誤汗,以增煎熬;有素虛誤灸,血散脈中。(黃氏曰:宜助陰生血徹火熱,《炙甘草湯》、《小柴胡加栝樓實湯》。按後方可疑。)有厥陰誤汗,口傷爛赤,及熱氣有餘發癰膿,皆是營血受傷者也。

(近今傷寒,最多血分熱灼者,大抵自素稟陽臟,加以液虧,或發汗過多,迫脅血脈,而其證治,與膈熱出入,必要清潤,是在深求經旨,而變通之矣。)瘀血者,血失常度,瘀畜下焦,是也。(《說文》曰:瘀,積血也,從疒於聲。然瘀血之瘀,與瘀熱之瘀,恐同其義。蓋仲景書,或有難從《說文》者,如痞痛也之類。)蓋邪熱壅鬱血中,則相搏為瘀,唯其瘀也,血即水類,故必就下,以結少腹焉。其證有結日淺而病勢劇者,有結日深而病勢慢者,治之之法,隨而有別矣。結日淺而病勢劇者,《桃核承氣湯》證,是也。此蓋從失汗,邪氣內並所致,其結未緊,故熱未斂,而勢殊劇,所以此方亟逐利之也。

(膀胱,猶言下焦,蓋與胃中有燥屎同例,不必深講。《抵當湯》條曰:熱在下焦,義互相發。程氏曰:此條不及小便者,以有血自下三字也。然小腹急結處,包有小便自利句。愚謂此證血結,而非氣滯,是所以不用枳樸之破氣,而有取於芒硝甘草軟堅緩急也。)結日深而病勢慢者,《抵當湯丸》證,是也。大抵亦自失汗,而其結既緊,其熱既斂,故勢殆慢,所以專破潰之,但更有輕重,是以有湯丸之分矣。(六七日表證仍在者,蓋以發汗不徹之故耳。表證仍在一句內,蘊有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之義,宜與《桃核承氣》條互看。脈微而沉,微,所謂沉滯不起之狀,非微弱之微。楊士瀛曰: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閃灼明滅,或沉細而隱伏,是也。反不結胸,義未瑩。徐氏曰:表邪在,脈宜浮而沉,脈沉,胸宜結,而反不結,證極可疑。乃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而人反發狂,然後知上焦之表,證脈相反。程氏曰:

白話文:

血熱

血熱,指的是體內邪熱侵入,迫使血液運行失常的狀況。這種熱邪逼迫血液,會導致血液不循常道,擾亂運行而外溢,或者熱氣過於旺盛,灼燒血液使之濃縮。外溢的情況,有的是從鼻子流血而痊癒,也有的是通過服用麻黃湯使鼻血流出而康復。(這裡說的「瞑」,指的是眼睛發眩的意思,古代「瞑」和「眩」通用。魏氏認為,用陽性藥物治療陽熱邪氣,會導致陽氣更加旺盛,反而會引起流鼻血。)有的人即使流鼻血,仍然需要使用麻黃湯。

(尤氏認為,必須是想讓血流出來而血卻沒有流出來,或者雖然流了鼻血但熱邪沒有消退的情況,才算合適,否則會耗竭陰液。)這些都屬於表證。(鼻出血本來是表證鬱積的一種表現,不應該歸入兼變的症狀中。現在因為它也屬於血熱,所以放在這裡敘述,以便後文各種症狀對照參考。)有的是熱邪壅塞在上焦,導致吐膿血;有的是熱邪逼迫下焦,導致血從下方排出而痊癒;有的是體內有熱而導致鼻出血。(周氏認為,邪氣侵入血分,熱勢比經絡中還要強,所以想漱口,但還沒進入臟腑,所以不想吞咽。可以參考陽明篇關於鼻出血的兩條,以及少陰篇關於便血的條文和聖惠方的內容,可以用黃芩湯。)有的是熱邪深入體內,或者陰證轉為陽證,導致便血,比如排出膿血。(這些症狀,有好幾條,但都沒有具體方子。之前注釋的方子,可能不一定確切,臨證時,更需要仔細思考。)這些都屬於裡證。還有淋病患者因為誤用發汗的藥物而導致便血,有的是火氣上逆導致鼻出血,比如吐血,或者流出清血,有的是少陰病誤用發汗藥,導致血從口鼻流出,這些也都屬於裡證。血被熱灼燒濃縮的情況,有的是鼻出血患者誤用發汗藥,加重煎熬;有的是體質虛弱的人誤用灸法,導致血散於脈絡之中。(黃氏認為,應該滋養陰液,生成血液,清除火熱,可以使用炙甘草湯和小柴胡加瓜蔞實湯,後者方子存疑。)有的是厥陰病誤用發汗藥,導致口舌潰爛紅腫,以及熱氣過盛而長癰瘡膿包,這些都是營血受損的表現。

(最近,傷寒病中,很多都是血分被熱灼燒的病例,大多是因為原本體質陽熱,加上體液虧損,或者發汗過多,逼迫血脈,而其症狀與膈熱類似,必須要清熱滋潤。需要深入研究經典,靈活變通。)

瘀血

瘀血,指的是血液運行失常,瘀積在下焦的狀況。(《說文解字》中說,瘀,是積血的意思,從疒,於聲。但是瘀血的「瘀」和瘀熱的「瘀」,意思可能相同。因為仲景的書中,有些地方不能完全按照《說文解字》來解釋,比如痞痛。)邪熱壅滯在血液中,相互搏結形成瘀血。因為瘀血的性質類似水,所以必然向下,聚集在小腹部位。有的瘀結時間短,病情嚴重,有的瘀結時間長,病情發展緩慢。治療方法也因此有所不同。瘀結時間短而病情嚴重的,可以用桃核承氣湯治療,這通常是因為發汗不當,導致邪氣內侵所致。這種瘀結還不緊實,所以熱勢還沒收斂,病情發展迅速,因此要用這個方子快速地攻下。(膀胱,可以理解為下焦,和胃中有燥屎類似,不需要過多解釋。抵當湯條文說,熱在下焦,兩者相互印證。程氏認為,這裡沒有提及小便,是因為有「血自下」三個字。但是小腹急結的地方,還包含有小便自利的情況。我認為這種情況是血結而不是氣滯,所以不用枳實和厚樸來破氣,而是用芒硝和甘草來軟堅緩急。)瘀結時間長而病情發展慢的,可以用抵當湯丸來治療。這通常也是因為發汗不當,但這種瘀結比較緊實,熱勢也已經收斂,所以病情發展比較慢,因此要用破瘀的力量比較強的藥物。但也有輕重之分,所以有湯劑和丸劑的區別。(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的,是因為發汗不徹底。表證仍然存在,包含著其外邪未解,還不能攻下的意思。需要和桃核承氣湯條文相互參照。脈微而沉,微,指的是脈象沉滯不浮,不是微弱的意思。楊士瀛認為,夾雜瘀血的脈象,時而澀時而數,閃爍不定,或者沉細而隱伏。如果沒有胸部結塊,這個意思就不是很明確了。徐氏認為,表邪存在,脈象應該是浮的,而現在脈象是沉的。胸部應該結塊,而現在沒有結塊,這個症狀很可疑。而小腹卻硬滿,小便正常,人反而發狂,這才說明上焦的表證與脈象相反。程氏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