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四 (16)
卷四 (16)
1. 飲邪並結
[○甘草瀉心條曰:穀不化。《金匱水氣篇》曰: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即同義也。
更有二證相類。其一,如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是也。此病涉太少,而兼飲結,亦冷熱並有者也。(此條,諸注為津乏解;然今驗治飲甚效。因考,曰微結,曰小便不利,曰渴,俱似水氣之徵。不嘔者,以水在胸脅而不犯胃之故。但頭汗出,亦邪氣上壅之候。蓋乾薑溫散寒飲;牡蠣、栝蔞根,並逐水飲。牡蠣澤瀉散亦有此二味,其理一也。先兄亦嘗言之,仍再揭於此。或曰:「微結」字無著落,蓋心下微結之省文也。)其一,如旋覆代赭湯證是也。此邪既解,而胃弱飲逆者也。]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提到「穀不化」,金匱要略的水氣篇則說「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意思都一樣。還有兩種病症相似:一種像柴胡桂枝乾薑湯所治的病症,這種病症涉及太陰脾經和少陰腎經,同時有水飲停滯和寒熱並存的情況。雖然以前的注解都解釋為津液不足,但現在驗證用它治療水飲非常有效。因為文中提到「微結」、「小便不利」、「渴」,都像是水氣的症狀。不嘔吐是因為水停留在胸脅,沒有侵犯到胃部,而頭部出汗,則是邪氣上衝的表現。乾薑溫散寒飲,牡蠣、栝蔞根都能祛除水飲,牡蠣澤瀉散也含有這兩種藥材,原理相同,我兄長也曾這樣說過,在此再次說明。有人說「微結」二字沒有根據,其實是「心下微結」的簡稱。另一種病症則像旋覆代赭湯所治的病症,這是邪氣已解,但胃氣虛弱,水飲逆流的情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