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熱鬱

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此解甚覺精暢。又大黃附子湯,寒熱融和,自為溫利,宜分別看。

○中西惟忠曰:此方煮附子,不言水率,疑是脫文。

)有腸間熱壅者,何?如白頭翁湯證,是也。此熱壅下迫,故為下重,蓋與腸澼同局者矣。

(先兄曰:白頭翁湯,治熱利下重,意在於清下焦之熱,緩其窘迫,仍以白頭翁涼腸熱為君,秦皮亦清熱利竅,俱合之黃連、檗皮,清利以瀉之。蓋熱毒之氣,客於下焦,欲便不能,重滯以迫於後竅,故其方非治下焦腸滑之比,而注家執苦以堅之之語,可謂昧矣。)

有上熱下冷輕證者,何?蓋上熱下冷,實厥陰之機,然更有未至其甚,猶屬少陽之類變者,此所列是已。如梔子乾薑湯證,是自誤下而變者也(說見於上);如黃連湯證,是從素有之寒熱,而膈胃異病者也。

(此方,自半夏瀉心變來,然彼冷熱在一位而相結,此冷熱異其位,故彼則要藥性溫涼混和,所以再煎;此則要溫涼各別立功,所以淡煮而不再煎。尤氏曰:此蓋痞證之屬,多從寒藥傷中後得之,本文雖不言及,而其為誤治後證可知,故其藥亦與瀉心相似,而多桂枝耳。此說非是。○此方,愚常用治霍亂吐瀉腹痛,應效如神,蓋以其逐邪安正,能和陰陽也。)

白話文:

熱鬱

寒熱的性質不同,生熟的特性也不同,藥物雖然一起服用,但功效卻各自發揮,這是古代聖賢的妙用,這種解釋非常精闢透徹。大黃附子湯寒熱溫和,自身就能溫和通利,應該分別看待。有人懷疑方中煮附子沒有說明水量比例,可能是原文遺漏了。

如果有腸道熱盛阻塞的症狀,就像白頭翁湯的主治病症一樣,這種熱盛阻塞向下壓迫,所以會下墜沉重,這與腸道積滯同處一處。

白頭翁湯治療熱性腹瀉下墜,目的是清除下焦的熱邪,緩解其窘迫狀態,用白頭翁清腸熱作主藥,秦皮也能清熱利竅,再配合黃連、黃柏,清利瀉熱。熱毒之邪客於下焦,想大便卻不能,重滯壓迫後竅,所以此方與治療下焦腸滑的方劑不同,那些執著於苦寒堅澀的注解,可以說是糊塗了。

如果出現上熱下冷的輕症,這是厥陰證候的徵兆,但如果症狀還未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則屬於少陽變證。像梔子乾薑湯的病症,是誤下藥而導致病情變化;像黃連湯的病症,是原本就存在寒熱,但膈胃病變的情況。黃連湯是由半夏瀉心湯變化而來,但半夏瀉心湯的寒熱在一處相互糾纏,而黃連湯的寒熱則分處不同部位,所以前者需要藥性溫涼兼顧,需要二次煎煮;後者則需要溫涼藥物各自發揮功效,所以只用淡煮一次即可。有人認為這是痞證,多因服用寒涼藥物傷及脾胃後所致,雖然原文沒有提到,但可以推斷出這是誤治後的症狀,所以藥物也與瀉心湯相似,只是多加了桂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常用此方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療效神奇,因為它能驅邪扶正,調和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