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虛乏

小其服。凡經二十日,脹消而已。)如病人脈數而反吐證,汗多胃虛氣逆者也。如病人有寒,發汗吐蛔證,宿寒為陽虛而加者也。(此證,難必言邪解,姑列於斯。蓋素有寒人,偶得外感,宜用桂枝人參湯,及桂枝湯加乾薑之陰旦湯之類。)玉函辨發汗吐下後病中有一條,曰: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胸中虛冷,必反吐也。千金翼同;胸中,作胃中;疑是經文之遺也。)如差後理中丸證,亦胃虛寒者也。(姜後諸證,詳開於後;然以情機相似,斯舉其概;下仿此。)蓋此諸證,尤與太陰少陰,極相近似焉。有大邪已解,胃虛生熱者,何?如太陽中篇誤吐兩證,俱胃中液燥,虛而生熱者也。(錢氏以腹中飢,口不能食,及不喜糜粥,欲食冷食等,為胃冷所致;恐不然。朝食暮吐,即暮食朝吐之互詞。成氏曰:晨食入胃,胃虛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氣近里,與邪氣相搏,則胃氣反逆。似拘。此證,蓋橘皮竹茹湯,或千金竹葉湯之類,所宜取用;如單從驅飲,恐不相對。)如差後竹葉石膏湯證,病後胃液不復,虛熱上逆者也。(此種證狀,誤汗誤下後,並多有見;愚著廣要中詳之,宜檢。)

白話文:

虛乏

服藥後二十天,脹滿消退。如果病人脈數且反覆嘔吐,是汗多、胃虛、氣逆所致。如果病人畏寒,發汗後嘔吐蛔蟲,是宿寒導致陽虛加重的緣故。(這個症狀不易言明邪氣已解,暫且列在此處。素體虛寒的人,偶爾外感風寒,宜用桂枝人參湯,或桂枝湯加乾薑的溫陽湯劑。)玉函方論發汗、吐瀉後病症中有一條說:發汗後仍然發熱,再次發汗,胸中(或胃中)感覺虛冷,必然會反覆嘔吐。(《千金翼方》中也是這樣說的,文中“胸中”和“胃中”可能只是文字上的差異。)如果痊癒後出現理中丸的主症,也是胃虛寒的表現。(姜氏所述諸症,詳解於後,但由於症狀機理相似,在此僅作概括說明,以下也以此類推。)這些症狀,大多與太陰、少陰經症狀相似。大邪已解,胃虛生熱的症狀,例如太陽經篇中所述的兩種誤吐症,都是胃中津液乾燥、虛而生熱所致。(錢氏認為腹中飢餓、食慾不振、不喜歡吃粥、想吃冷食等,都是胃寒所致,恐怕不盡然。早晨吃飯晚上吐,和晚上吃飯早晨吐是互通的說法。成無忌說:早晨吃進的食物,因胃虛不能消化,到了晚上胃氣下陷,與邪氣相搏,則胃氣逆亂,如被拘束一般。)這種症狀,宜用橘皮竹茹湯或《千金方》中的竹葉湯等。如果單純依靠驅除飲邪之法,恐怕效果不佳。痊癒後出現竹葉石膏湯的主症,是病後胃液不足,虛熱上逆所致。(這種症狀,誤用發汗、下瀉法後,也經常見到。我在《廣要》中詳細論述了,可參考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