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述厥陰病

是也。喻氏曰:「按厥阴篇中,次第不一。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差多差少之证。大率阳脉阳证,当取用三阳经治法;阴脉阴证,常合用少阴经治法。厥阴病,见阳为易愈,见阴为难痊。据喻此说,本篇清凉诸方,恐其为阳胜而设;温补诸方,为阴胜而设也。」

(唯中间有不必系本病者。岂不过以类隶之乎?

当归四逆汤条。钱氏、柯氏注固是。或曰:「此条之厥,当厥热胜复之厥。盖其寒本轻,但一时血气不通,仍致厥寒,而亦有热伏于内。故用姜附,则恐后日有喉痹、口烂、便脓血等之变。此所以别立一方主治之也。」此说难从。又程氏曰:「血虚停寒,不特不可下也,并亦难用温。盖虑姜附辈之僭而燥也。须以温经,而兼润燥和阳,却兼益阴为治。」周氏曰:「至通草,本经称其通利九窍,及血脉关节,则诸药亦得通草之功,破阻滞而散厥寒矣。」两说亦失当。姑录備考。)

此厥阴病要领也。

(仲景举死证者,少阴特多,而厥阴反少。此理甚妙。人身以阳为重;厥阴则寒热相错,用药有所顾忌。然比之少阴之纯寒,犹有阳存耳。周氏载陈氏少阴厥阴之辨,其说欠核,故不录。)

要之,上热下寒与寒热胜复,均无所传。其唯阴阳和平,病当快瘳焉。

白話文:

述厥陰病

這是對厥陰病的論述。喻氏說,按《厥陰篇》記載,厥陰病的症狀順序並不一致,有純陽無陰的症狀,有純陰無陽的症狀,也有陰陽盛衰程度不同的症狀。總的來說,陽脈陽證應該採用三陽經的治療方法,陰脈陰證則常需配合少陰經的治療方法。厥陰病,出現陽證較易治愈,出現陰證則難痊癒。根據喻氏的說法,本篇中清熱涼血的方劑,可能是針對陽盛而設的;溫補的方劑,則是針對陰盛而設的。

只是其中有些方劑未必是專治本病的,或許只是依據類似的症狀歸類而已。例如《當歸四逆湯》條,錢氏、柯氏的註解固然正確,但也有人說,這一條所說的“厥”,指的是厥熱勝復引起的厥症。認為寒證本質較輕,只是暫時血氣不通,導致厥寒,而體內還有潛伏的熱邪,所以用生薑、附子。但擔心日後可能出現喉痹、口爛、便膿血等併發症,所以另立一方主治。這種說法難以採信。程氏又說,血虛停寒,不僅不能下瀉,也不能使用溫熱之品,擔心薑、附之類藥物過於燥烈。應該溫通經脈,兼顧潤燥、和陽,同時還要益陰治療。周氏說,通草,本經記載其能通利九竅以及血脈關節,那麼其他藥物也能藉助通草的功效,以去除阻滯,散寒解厥。這兩種說法也都不太妥當,姑且記載供參考。這是厥陰病的要領。

仲景所舉的死證,少陰病很多,而厥陰病卻很少。這其中的道理很妙。人體以陽氣為主,厥陰病寒熱錯雜,用藥需要謹慎考慮。但是,與少陰病的純寒相比,厥陰病尚且還有陽氣存在。周氏記載了陳氏關於少陰病和厥陰病的辨證,其說法不夠精確,所以不予錄入。總而言之,上熱下寒和寒熱盛衰的情況,都沒有明確的傳變規律,只有陰陽平和,疾病才能迅速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