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述厥陰病

厥陰病者,裡虛而寒熱相錯證是也。其類有二:曰上熱下寒,曰寒熱勝復。其熱俱非有相結,而以上熱下寒為之正證。(提綱所揭,其義可見也;注家多混合為說,誤矣。)

蓋物窮則變,是以少陰之寒極而為此病矣。(其機既詳於少陰中。)然亦有自陽變者,少陽病誤治最多致之,以其位稍同耳。(少陽邪壅胸脅,本病熱在上焦。柯氏曰:少陽咽乾,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苦滿,即氣上撞心之兆;心煩,即熱之初;不飲食,是飢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而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而欲愈。如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不欲食,至數日熱除欲得食,其病愈者,是已。此說稍當,蓋平素陰虛,上盈下虧者,多遽變厥陰。)

更有自陽明病過下者。(開於陽明病中。又麻黃升麻湯條證,明繫上熱下寒,而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則可知陽證過下,變為厥陰;蓋彼條其方可疑,其證不可疑矣。)

其為證也: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者,上熱之徵也。(氣上撞心者,邪火上迫所為;心中疼熱者,懊憹之甚也;飢而不欲食者,以熱壅上焦,故腹中雖飢不欲食。瓜蒂散證亦有飢不能食,蓋涎與熱,其因雖異,其情則相似。)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者,下寒之徵也。(下寒,謂中下二焦。楊氏所謂:熱在上焦,而中焦下焦虛寒無熱耳,是也。《金匱》濕病有丹田有熱,胸上有寒之語。先君子錯易寒熱字為之說曰:《巢源》有冷熱不調候,云: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而無上冷下熱之證。其故何也?蓋火性炎上,水性就下,病冷熱不調,則熱必浮於上,寒必沉於下,是所以無下熱上冷之候也。凡誤下之證,下焦之陽驟虛,氣必上逆,則上焦之陽反因下而成實,以火氣不下行,故為上熱下冷之證。此言誠發本病之理蘊,故今更拈於茲。又《嶺南衛生方》載李待詔瘴瘧論云:余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蓋八九;況人之一身,上焦屬丙丁火,中焦戊己土,下焦壬癸水,上固常熱,下固常冷,而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此亦一理,仍附存之。)

是寒熱二證一時並見者,故治法以溫涼兼施為主,如烏梅丸實為其對方。(吐蛔之機,從欠詳釋,以意揣之。蛔去寒就溫,故上入其膈;蛔在膈,故心煩;然膈上非蛔宜久留之地,故旋下於胃,故須臾復止。胃陽無權,雖得食徒增濁壅,故嘔;而蛔亦隨動,故又煩也。蛔聞食臭出者,言蛔為食入而不安其所,復出上膈,乃勢不得不從嘔而出,此所以其人當吐蛔也。再按「得食」似非謂食畢之後,或是及稍下箸,則嘔又煩也。此為蛔聞食臭而上出於膈之故,驗之病者往往為然。上說未必是,然提綱有「食則吐蛔」之語,姑兩存之。○陶隱居曰:椒,去實,於鎗中微熬令汗出,則有勢力。又當歸,《本草》稱溫中而古方多用散寒。蓋此方所用...)

白話文:

厥陰病,指的是身體內部虛弱,出現寒熱交錯的病症。這類疾病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上熱下寒,另一種是寒熱交替。這裡的熱都不是真實的熱邪凝結,而是以上熱下寒為主要特徵。(這在提綱中已經揭示,道理很明顯,但很多註釋家都混淆了,實在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當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少陰病的寒邪發展到極致就會轉變成這種病。(它的病理機制在少陰病篇中已經詳細說明。)但也有從陽證轉變而來的,多是因為少陽病被誤治所導致,因為它們的位置比較接近。(少陽病是邪氣鬱結在胸脅,而厥陰病熱在上焦。柯韻伯說少陽的咽喉乾燥,就是厥陰消渴的先兆;胸脅脹滿,就是氣往上衝心的徵兆;心煩,是發熱的初期;不想吃飯,是飢餓卻不想吃的根源;想嘔吐,是將要吐蛔蟲的徵兆。所以少陽病不解,就會轉成厥陰病而病情危急,厥陰病衰弱,則會轉成少陽病而康復。比如傷寒發熱微弱,手腳冰冷,不想吃飯,過幾天後,熱退了,想吃飯了,病就好了,就是這個道理。這種說法比較恰當,因為平時陰虛、上實下虛的人,大多會迅速轉成厥陰病。)

還有的是陽明病過度使用瀉藥造成的。(這個在陽明病篇中提到過,另外麻黃升麻湯的條文也說明了是上熱下寒的症狀,文中說傷寒六七天後大瀉,就可以知道陽證使用瀉藥過度會轉變成厥陰病,雖然那個條文的方子可能有問題,但是症狀是沒有問題的。)

這種病的症狀是:口渴,氣往上衝心,心中發熱疼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上熱的表現。(氣往上衝心,是邪火向上迫使造成的;心中發熱疼痛,是很煩躁不安的表現;飢餓卻不想吃,是因為熱壅塞在上焦,所以肚子裡雖然餓,卻不想吃東西。瓜蒂散的病症也有飢餓不能吃的情況,雖然原因不同,但情況相似。)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瀉下不止,這是下寒的表現。(下寒,指的是中焦和下焦,就像楊氏所說的,熱在上焦,而中焦和下焦虛寒沒有熱。金匱的濕病篇裡有提到「丹田有熱,胸上有寒」的說法,我父親曾經把寒熱兩個字顛倒,並且解釋說:《巢源病源候論》中有冷熱不調的症狀,說「陽氣偏盛於上,就會上熱;陰氣偏盛於下,就會下冷」,而沒有上冷下熱的說法,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火的性質是向上燃燒,水的性質是向下流淌,如果冷熱不調,熱一定會浮在上面,寒一定會沉在下面,所以沒有下熱上冷的症狀。一般來說,誤用瀉藥後,下焦的陽氣會突然虛弱,氣就會往上逆行,那麼上焦的陽氣,反而因為下焦的虛弱而變得實熱,因為火氣不能往下走,所以會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症。這個解釋的確是揭示了本病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再次提出來。嶺南衛生方的李待詔瘴瘧論中說,我觀察嶺南的瘴氣疾病,雖然症狀可能不同,但大都是陰陽氣機不能正常升降,上熱下寒的情況佔了八九成。而且人體的上焦屬於丙丁火,中焦屬於戊己土,下焦屬於壬癸水,上焦本來就偏熱,下焦本來就偏冷,再加上感受了這種陽氣偏熱陰氣偏濕的不和之氣,自然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病症,這個道理也是成立的,我把它記錄下來。)

這是寒熱兩種症狀同時出現的情況,所以治療原則是以溫熱和寒涼藥物同時並用為主,比如烏梅丸,就是針對這個病症的良方。(關於吐蛔蟲的機制,我沒有詳細解釋,根據我的推測,蛔蟲遇到寒冷會趨向溫暖,所以往上進入膈膜,蛔蟲在膈膜會導致心煩,但膈膜並不是蛔蟲適合久待的地方,所以很快又回到胃裡,於是就暫時停止。胃陽虛弱,即使吃了東西也只會增加濁氣壅塞,所以會嘔吐,蛔蟲也會跟著活動,所以又會心煩。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會出來,是說蛔蟲因為食物進入,而不安於原來的位置,又回到上膈,不得不隨著嘔吐出來。這就是為什麼這種病人會吐蛔蟲的原因。我認為這裡說的吃了東西,可能不是指吃完飯之後,而是在剛拿起筷子的時候,就會因為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從膈膜出來,導致嘔吐和心煩,這個現象在病人身上常常看到。以上說法未必正確,但是提綱裡有「吃了東西就吐蛔蟲」的說法,所以我把兩種說法都保留下來。陶弘景說,把花椒去掉籽,在鍋裡稍微炒一下,讓它出汗,就會有藥效;還有當歸,本草上說它能溫補中焦,但是古方卻多用它來散寒,這些都是這個方子所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