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述少陰病

不過形容煩躁之狀,與奔豚病,發作欲死復還止,同語例。隱隱居曰:吳茱萸一升者,五兩為正。

○肘後,療卒厥上氣,淹淹欲死,此調奔豚病。於本方,去大棗,加桂,半夏,甘草。千金,名奔氣湯。千金,吳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於本方,加半夏,桂心,甘草。)

有大腸滑脫者,桃花湯證,是也。(按裡寒便膿血之機,蓋自下利數日,大腸滑脫,氣益內陷,血隨下溜而來。巢源曰: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可以見也。錢氏謂大腸傷損,恐無其理。又便膿血,非真有如腸癰之膿血雜下,蓋腸垢與血同出者。巢源痢候,有膿涕,及白膿如涕語,可徵。○按此三證,雖有所兼,然不外於虛寒,故敢列於此。)

至其變,則有變為陽者。或自表寒。(此出臆揣:蓋表寒而陽鬱於里之人,其始得邪,為直中輕證,而及其傅里,變為熱候,是也。但表寒裡熱,理似可疑。然附子瀉心湯證,固為表陽虛,而里有熱者,其機與此相近。堅嘗見數人,冬月薄衣犯寒,始得麻附細辛湯證,用之五六日,變為胃實,與以承氣而愈。於是知病之為變,無所不有也。)或自裡寒。(亦出臆揣:蓋病未篤,而溫補過甚,或陽既復,而仍用姜附,遂生哄熱者,是也。孫兆曰:有本是陰病,與溫藥過多,致胃中熱實,或大便硬,有狂言者,亦宜下也,可以徵焉。)

而熱壅半表裡者,四逆散證,是也。(此證不用小柴胡者,以其壅鬱,非枳實芍藥,不能開泄。不用大柴胡者,以胃無實結。蓋邪壅半表裡,而為厥者,何啻少陰變來?其揭於本篇者,亦在使人與寒厥對看乎。)

胃家熱實者,大承氣湯證,是也。(郭雍有初與四逆,後用承氣。按及孫氏所云,即此也。以愚測之,此證自表寒變來者為多。如裡寒者,政使溫補太過,恐不遽變為胃實也。周氏曰:自利至清水,而無渣滓,明系旁流之水可知。痛在心下,口且乾燥,其燥屎攻脾,而津液盡爍,又可知矣。故當急下,以救陰津,此解頗妥。中西惟忠曰:自利清水之清,當興清穀清血之清,均為圊字看,始與色純青文順。)

飲熱相併者,豬苓湯證,是也。(更出兼變飲邪搏聚。)

熱並血分者,便血,及便膿血可刺證,是也。(熱在膀胱,即熱結下焦之義,不是斥言淨府。桃核承氣抵當二條,可徵也。然則便血亦大便血明矣。○陰之變陽,王履既曰,或有直傷即入,而寒便變熱,及始寒而終熱者,其言雖是,猶未明鬯。如注家傳經熱邪之說,則輯義既辨其謬矣。或以為本篇熱證,本系陽病,不必自變成,以其相似,仍對示之耳。然以承氣三條言之,如口燥咽乾,自利清水,猶可云爾。至腹脹不大便,則少陰豈有此證?其說不同從。)

有變為厥陰者,蓋少陰之極,更有二端。陰陽俱敗,以就暴脫者。有下利亡陰,而孤陽上燔者。如心中煩不得臥,咽痛咽瘡,並繫上焦燥熱。故黃連阿膠,豬膚,苦酒諸湯,皆為潤法。蓋病既涉厥陰者也。

白話文:

述少陰病

文中描述了少陰病的煩躁症狀,類似奔豚病,發作時像要死了一樣,然後又會停止,症狀反覆出現。吳茱萸用量,一升為上限,五兩為標準劑量。《肘後方》中治療卒厥上氣、昏迷欲死的方法,也是治療奔豚病,需從基本方劑中去掉大棗,加入桂枝、半夏、甘草。《千金方》稱之為奔氣湯。《千金方》的吳茱萸湯,用於治療胸中積冷、心煩滿悶、飲食不下、心胸及背部疼痛,需在基本方劑中加入半夏、桂枝心、甘草。若有大腸滑脫,則符合桃花湯的症狀。這與裡寒導致膿血便的機理相關,多因下痢數日,大腸滑脫,氣機內陷,血液隨之排出。巢元方認為,血液滲入腸道,腸道虛弱則泄瀉,因此出現血痢。錢氏認為大腸受損,此說法可能不妥。膿血便並非像腸癰那樣膿血混雜排出,而是腸垢與血液一起排出。

巢元方在痢疾的診斷中,提到膿涕或白色膿涕狀物,可以作為診斷依據。這三種症狀雖然有所兼雜,但都屬於虛寒的範疇,因此放在一起論述。少陰病變化多端,可能轉變為陽證,或從表寒開始。這是一種推測,可能是因為表寒而陽氣鬱滯於裏的人,初期感染邪氣,症狀較輕,但邪氣深入內臟後,轉變為熱證。表寒裡熱的機理雖然令人懷疑,但附子瀉心湯的證候,的確是表陽虛而裡有熱,其機理與此類似。我曾見過幾個人,冬天穿著單薄衣服受寒,最初出現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症狀,服用五六天后,轉變為胃實證,用承氣湯治療而痊癒。由此可見,疾病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也可能從裡寒開始,這也是一種推測,可能是因為病情不重,而溫補藥物用量過多,或者陽氣恢復後,仍然使用薑附藥物,導致熱邪壅盛。孫兆說,原本是陰證,因溫藥過多,導致胃中熱盛,或大便乾燥,出現狂言,也應該使用下瀉藥物。

熱邪壅滯於半表半裡者,符合四逆散的證候。不用小柴胡湯是因為邪氣壅滯,非枳實、芍藥不能疏通開洩;不用大柴胡湯是因為胃部沒有實邪結聚。邪氣壅滯於半表半裡而導致厥逆,很可能是少陰病的變化,在本文中列出,是為了與寒厥作比較。胃家熱盛者,適用大承氣湯。郭雍先用四逆散,後用承氣湯,與孫氏所說相同。依我推測,這種情況多是由表寒轉變而來,如果是裡寒,則可能是溫補過度所致,不太可能立即轉變為胃實。周氏說,如果大便如清水樣,沒有渣滓,說明是體液的異常排出;心下疼痛,口乾舌燥,是因為燥屎傷脾,津液耗損,因此應該迅速使用下瀉藥物以拯救陰津,此解說相當妥當。中西惟忠說,清水樣大便的“清”,應理解為穀物清澈、血液清澈的“清”,都可用“清”字來概括,一開始大便是青綠色的。飲邪和熱邪合併者,適用豬苓湯,這是飲邪和熱邪結合的又一種變化。熱邪侵犯血分者,出現便血或膿血便,可以針刺治療。熱邪在膀胱,也就是熱邪結聚於下焦,並非專指大腸。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的應用可以佐證。因此,便血也是大便出血。

陰證轉變為陽證,王履說,有的疾病一開始就深入內臟,寒證立即轉變為熱證,或者開始是寒證,最終變成熱證。雖然他的話有道理,但還不夠清楚。如果按照注家傳經熱邪的說法,則其論點已被駁斥。有人認為本文中的熱證本就是陽證,不必從陰證轉變而來,只是因為症狀相似,才放在一起比較。但是,從承氣湯的應用來看,例如口乾咽燥、大便如清水樣,還可以這樣說。但如果是腹脹而不通大便,少陰病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他們的說法並不一致。有的轉變為厥陰證,這是因為少陰是陰經的極點,還有兩個方面:陰陽俱損,導致暴脫;下利損傷陰液,而陽氣獨盛上炎,例如心煩不得臥,咽喉疼痛、咽喉瘡瘍,都與上焦燥熱有關,因此黃連阿膠湯、豬膚湯、苦酒湯等都屬於滋潤的方法,這是因為病情已經涉及厥陰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