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述太陰病

定為寒實。後得脈經中語,竊謂益為著切。因不自揣,立說如上。蓋本篇不過僅僅數條,而陽明篇中,反多本病證候。此以其病雖有寒熱之異,而部位與壅實則同,故恐人錯認,對舉明之也。曰:不能食名中寒;曰:欲作固瘕;曰:攻其熱必噦;曰:欲作谷疸;曰:飲水則噦;曰:食谷欲嘔;曰:寒濕在裡。皆是已。然猶冒以陽明,故諸家未之察。亡友世緝嘗特論之,唯未斷為寒實,稍與愚見異焉。金鑑,以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移入本篇。其候雖類,彼則氣滯虛滿耳,實不同也。柯氏以三物白散移入,亦不辨部位之有殊者也。)

白話文:

確定這是寒邪實證。後來參考了脈經中的記載,私下認為它更貼切。由於自己學識淺薄,所以才這樣說。這篇太陰病的篇幅很短,但陽明篇中卻有很多類似太陰病的症狀。這是因為雖然兩種病症寒熱表現不同,但病位和壅塞不通的症狀卻相同,所以我擔心人們會弄混,所以特意對比說明。例如:「吃不下東西叫做中寒」、「想要形成腫塊」、「攻治它的熱症就會嘔吐」、「想要形成黃疸」、「喝水就嘔吐」、「吃東西就想吐」、「寒濕停留在裡邊」,這些都是太陰病的表現。但是,這些症狀卻常常被誤認為是陽明病,所以前輩們都沒有察覺到這一點。我的亡友世緝曾經特別論述過這個問題,只是他沒有斷定為寒邪實證,這點與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金匱要略》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來治療,把它歸入太陰篇,雖然症狀相似,但那是氣機阻滯、虛弱滿脹,性質並不相同。《傷寒論》中柯氏用三物白散來治療,也沒有區分病位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