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五 (1)
卷五 (1)
1. 述霍亂
(霍亂編在本經。未審意義。汪氏以為雜病論所錯。或曰。厥陰篇有吐利諸條。後人以霍亂亦有吐利。仍摭於雜病中。以附其後。正與痙濕暍俱有表證。故揭在太陽之前同其例。但彼則金匱具載。此則金匱不錄。故令人無知其為雜病論之遺者。且脈經敘霍亂轉筋。在百合狐惑後。中風歷節前。外臺引本篇。曰出第十七卷中。並可徵也。此說似是。)
霍亂者。內有所傷。外有所感。揮霍之間。便致撩亂。是也。(霍亂所因。巢源千金。其說明核。蓋本諸肘後。要之內無飲食宿滯。何以有腹痛吐瀉。外無邪氣感觸。何以有揮霍撩亂。可知外內相搏而癸矣。其病大抵夏秋為多。而或因傷暑。或因失覆受冷。然春溫冬寒。亦間有之。
白話文:
霍亂一症,是因內傷外感,急促之間,就導致身體失調。霍亂的病因,根據巢氏和千金方所述,應當參考《肘後備急方》,主要原因是內無積食,為何會有腹痛嘔吐,外無邪氣侵襲,為何會有急促失調,可知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此病大多發生於夏季秋季,可能是因中暑,或是因受寒所致,但春暖冬寒時節,也偶有發生。
蓋其邪雖不一。唯飲食傷。則均所不免云。○伊澤信恬曰。易說。穀雨氣當至不至。則多霍亂。春秋考異郵。襄公朝荊。士卒度歲。愁悲失時。泥雨暑濕。多霍亂之病。(並太平御覽引)漢書嚴助傳。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此霍亂之名。見古書者。亦可以資霍亂所因之考證焉。
)其證。內而清濁相干。心腹攪刺。上吐下瀉。(靈樞經脈篇。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云云。厥氣上逆則霍亂。又五亂篇。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云云。亂於腸胃。則為霍亂。王肯堂曰。巢氏乃因此一條。○霍亂必有腹痛。經不言者。蓋省文也。
白話文:
無論是什麼病邪,只要飲食傷了,就免不了會生病。古人說,穀雨時節雨氣應該降臨卻沒降臨,就會容易發生霍亂。春秋時期,襄公朝拜荊國,士兵們過了年節,憂愁悲傷,又遇到泥濘雨水暑濕的天氣,因此很多人得了霍亂。漢書記載,夏季炎熱時,嘔吐腹瀉和霍亂的病症會相繼出現。這些古書記載的霍亂病名,可以作為研究霍亂病因的參考。
霍亂的症狀包括內臟清濁之氣交雜,心腹攪痛,上吐下瀉。古籍中記載,濁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逆行,清濁交雜,就會導致腸胃紊亂,出現霍亂。霍亂必然會伴隨腹痛,雖然經書沒有明言,但這是省略的文字。
)外而邪正相搏。發熱頭痛。身疼惡寒。(成氏以此諸證。為霍亂兼傷寒。非是。尤氏注又利止復更發熱曰。迨利止里和則邪氣復還之表。而為發熱。今人吐利之後。往往發熱煩渴者。是也。)施治之法。以里為急。即先溫其里之例也。其病輕者。有熱多寒多之分。俱以去胃濕為要。
而有五苓理中之別。(寒熱分關。亦在其人胃氣強弱。然不比傷寒寒熱之異。俱是中焦清濁相干者。故治方不敢在清涼溫補上而分。唯以去胃濕為第一義。縱其邪熱相得。而欲飲水者。亦不過分清水穀。以為之治而已。蓋用五苓散。使水從膀胱去。則清濁自分。吐瀉自止。而邪亦從解矣。
白話文:
外邪和正氣相互搏鬥,導致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古代醫家認為這是霍亂和傷寒兼發,但其實不然。尤氏註解說,腹瀉停止後再次發熱,是因為瀉利之後,體內濕熱之氣回歸到外,導致發熱。現代人常常在嘔吐腹瀉後出現發熱口渴,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的原則是先治裡,也就是先溫暖脾胃。病症輕微者,可以根據寒熱的偏重程度分別用藥,但都要以去除胃濕為首要。
治療方法有五苓散和理中丸之分,寒熱的分別也取決於患者脾胃的強弱。但這與傷寒的寒熱不同,都是由於中焦清濁失調造成的。因此,治療時不能單純地用清涼或溫補的藥物,而是以去除胃濕為首要。即使患者有邪熱,想喝水,也只要喝些稀飯,不要喝太多清水,就可以治療。五苓散可以讓水從膀胱排出,使清濁分開,嘔吐腹瀉自然停止,邪氣也會隨之消散。
如其胃虛寒。則理中丸以散寒溫胃。則寒濕去。而中焦和矣。徐大椿所謂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陽者。深得其理。神農本草經疏曰。術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云。亦篇論也。又簡易方理中丸下曰。
其圓者。得蜜而潤。入脾為快。溫補為宜。若以盪滌寒邪。祛逐冷積。則湯為捷。且免蜜之殢脾也。○理中丸。為丸如雞子黃許大。考本草序例。陶氏以為準十梧子。唐本草以為準四十梧子。詳錄於大陷胸丸下。○按外臺引仲景論云。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療氣。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胃寒虛弱,可以用理中丸散寒溫胃,這樣寒濕就會去除,中焦就會和諧。徐大椿說五苓散能分清濁,理中丸能壯陽,這就說得很有道理。神農本草經疏說,白朮能燥濕,濕氣去除,脾胃就健壯,所以說它能補脾。要知道,如果脾胃虛弱卻沒有濕邪,用白朮反而會使脾胃的津液枯竭,損傷脾陰,怎麼能說它能補呢?這也是醫書中的論點。
另外,理中丸的方劑說明中說,丸劑因為加入蜂蜜,所以潤滑,容易被脾胃吸收,溫補效果好。如果要盪滌寒邪,祛除冷積,湯劑則更快,而且可以避免蜂蜜傷脾。理中丸的丸藥大小,如雞蛋黃一般。考究本草序例,陶氏認為大小等於十個梧子,唐本草則認為等於四十個梧子,詳情請參閱大陷胸丸的說明。
外台秘要引述仲景的論述說,霍亂患者臍上鼓脹,是腎氣不固的表現。首先要治療氣虛,可以使用理中湯。
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人參二兩。余並三兩。煮服加減法。文有少異。今不具錄。次有一條。及附子粳米湯方。並系本經所佚。云。又霍亂臍上築者。以吐多故也。若吐多者。理中湯主之。方如前法加減。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
附子粳米湯主之。方。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半夏半升。洗。完用。甘草一兩。炙。大棗十枚。擘。粳米半升。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小品千金同。出第十七卷中。一方。有乾薑一兩。今詳千金有乾薑。云。仲景方無。)其重者。陽乏寒盛。
白話文:
去掉白朮,加上肉桂。一般方劑中添加白朮,是因為體內虛弱。添加肉桂,是為了預防產生奔豚症狀(跑到廁所拉肚子)。
理中湯方劑:人參兩兩,其餘藥材各三兩。煎服,加減用量的方法,文字稍有不同。現在就不詳細記錄了。接著還有一條方劑,以及附子粳米湯方劑。這些都屬於原本經典中遺失的方劑。此外,霍亂時臍部以上脹滿,是因為嘔吐過多。如果嘔吐過多,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療。方劑用量與前面一樣,酌情加減。霍亂時四肢逆冷,嘔吐少,嘔酸水多,
用附子粳米湯治療。方劑:附子一枚,炮製,去掉外皮,破成六片。半夏半升,洗淨,完整使用。甘草一兩,炙烤。大棗十枚,掰開。粳米半升。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用八升水煮,將米煮熟,去掉米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小品方與千金方中記載相同。出自第十七卷。還有一種方劑,含有乾薑一兩。現在仔細考證,千金方中記載了乾薑。但注釋說,仲景的方劑中沒有乾薑。)病情較重的患者,是陽氣虛弱,寒氣過盛。
則更次第療之。猶少陰之例。一以回陽為主。如四逆湯。(此條發熱。恐亦虛陽外越之熱。又轉筋一證。經不言者。豈以四肢拘急。即蘊其義乎。)通脈四逆湯。(通脈字今補。此條小便複利。與厥陰篇。嘔而脈弱。小便複利。其機相同。)及加豬膽湯(錫駒注本於志聰。志聰注。
及錫駒明礬說。並系高世栻言。)四逆加人參湯。(此證較之通脈四逆。殆乎寒輕於彼。而液燥則稍加者矣。尤氏曰。此條本非霍亂證。仲景以為霍亂之後。多有裡虛不足。而當溫養者。故特隸於此歟。此說誤矣。)是也。其里和而表未和者。用桂枝湯。即乃攻其表之例也。
白話文:
如果表證較輕,那麼就按照順序治療。就像少陰證的治療方法。首先以回陽為主。比如四逆湯。(這條證狀有發熱。恐怕也是虛陽外越的熱。另外轉筋這一證狀,經文中沒有提到。難道是因為四肢拘急,就包含了這一意義嗎。)通脈四逆湯。(通脈二字是現在補上的。這條證狀小便頻利。與厥陰篇中嘔吐而脈弱,小便頻利,其發病機理相同。)以及加上豬膽湯(錫駒注參考了志聰的說法。志聰注。
及錫駒明礬說,都是出自高世栻。)四逆加人參湯。(這個證狀與通脈四逆證相比,寒氣似乎比通脈四逆的輕,而液體乾燥則略微增加。尤氏說:這個證狀原本不是霍亂證。仲景認為霍亂之後,多半裡虛不足,需要溫養。所以特地把這個證狀歸類在此吧。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這是正確的。如果裡證已和,而表證還沒有和好,就用桂枝湯去治療,這也是攻表證的例子。
(尤氏曰。曰消息。曰小和之者。以吐利之餘。裡氣已傷。故必消息其可汗。而後汗之。亦不可大汗。而可小和之也。消息字。醫賸有說。又枚乘七發。從容猗靡。消息陽陰。又古本玉篇消字下曰。周易。尚消息盈虛。天行也。野王案。消息。猶斟酌也。○霍亂證治。實不外乎此數端。
唯許仁則乾霍亂論。能發仲景未言之秘。故明理論既表而出之。)
白話文:
尤氏說:「消息」的意思是指「小和」的狀態,指的是患者因吐瀉後,內裡氣血已受損傷,因此必須先觀察是否可以發汗,然後再適度地發汗。不可大量發汗,而應該適量「小和」才好。 「消息」這個詞,在醫學典籍中還有其他解釋。另外,枚乘《七發》中也有「從容猗靡,消息陽陰」的說法。古本《玉篇》中,「消」字下也提到《周易》中「尚消息盈虛,天行也」。野王註解說:「消息」猶如「斟酌」之意。霍亂症的治療,基本上不外乎這幾個方面。
只有許仁則《乾霍亂論》,能發掘仲景未曾說過的奧秘,因此將明理論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