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述陽明病

輯義漏載調胃證,仍補出之。曰:謂胃承氣湯,治實而不滿者,腹如仰瓦,腹中轉矢氣,有燥糞,不大便,而讝語堅實之證,宜用之。

又大黃酒製,程知說是。然抵當湯不用芒硝,而大黃酒洗;大陷胸湯丸、大黃牡丹湯並有芒硝,而大黃生用。故其說不能無疑,存考。

○《幼幼新書》惠眼觀證芍藥散,治大小便下藥不通者,於調胃本方加芍藥、當歸。《保命集》當歸承氣湯,於調胃方中加當歸、姜、棗,水煎。《三法六門》玉燭散,以四物湯、承氣湯、樸消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之。《傷寒心要》:產後如血不盡,則以涼膈與四物合煎,調理經血。甚者,大承氣合四物,乃瀉中有補也。又曰:大承氣合四物,治婦人一切血積血聚等疾,如紅花尤妙。)

脾約,則病最輕,而但胃燥,故麻子仁丸僅潤下之。(《本草圖經》引作枳實一斤,十丸下。有「食後服之」字。曰:「唐方七宣麻仁丸,亦此類也。」徐大椿曰:「此潤腸之主方。」又陶隱居曰:「如梧子者,以二大豆準之。」又杏仁熬黑,陶氏有說,宜參。)

熱去津竭,而大便硬者,以蜜煎導之。(導法:用蜜、用土瓜根、用豬膽汁,俱取潤肛;設更用皂角諸品,徒覺多事。○《本草開寶》引陳藏器云:「主大便不通,取豬羊膽,以葦筒著膽,縛一頭,內下部入三寸,灌之,入腹立下。」此方出北齊道興治疾方,但主治文泐滅難考。又《梅師方》:肛門主肺,肺熱即肛門塞、腫縮生瘡。白蜜一升,豬膽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長三寸作挺,塗油內下部,臥令後重,須臾通泄。)

此陽明病要領也。此他,有兼素虛者,如無汗身如蟲行者(詳見「兼變虛」之中),及不大便,脈微澀者,是也。(宗印曰:「明日不大便,而脈反微澀者,邪熱實而正氣虛也。微為氣虛,澀則無血。此胃氣虛於裡,雖有熱實,不可攻之,故為難治。」此說與汪意相同。)

有兼表者,有兼半表半裡者。(二證詳於「合併」中。但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與小柴胡。此係其實少陽,而似陽明者。)有迫血分者(列於「兼變瘀血」),有挾濕鬱者(列於「濕熱」中),亦宜隅反爾。

蓋本病無所復傳。(經有明文,大抵下後清潤,病日就愈,此吳氏所以有養營清燥諸湯也。)然有攻下過度,胃虛熱迸,以為厥陰者,殆局外之變也。(古人有「下多亡陰」之戒。蓋下多胃亦虛,亡陰必內燥,勢不得不為厥陰。今世往往有致此者。)

○詳本篇中,文易了而義難曉者,凡有五條。曰: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曰:反無汗而小便利;曰:但頭眩不惡寒;曰: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是也。

○太陰病與陽明,其位與有實則相同,而自有寒熱之異,故本篇點出,以便照對。但猶題以陽明病,是以注家不察,多致論混。今詳開於次款,讀者宜考。)

白話文:

述陽明病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陽明病的治療。 首先補充了調胃證的治療方法,指出用承氣湯治療實而不滿,腹部脹滿如覆瓦,腸鳴矢氣,大便秘結等症狀。文中提到大黃酒製劑,並討論了不同方劑中大黃和芒硝的使用差異。 接著介紹了芍藥散、當歸承氣湯、玉燭散等方劑在治療陽明病方面的應用,以及在產後血瘀方面的運用,說明了瀉中有補的治療策略。

文中又提到麻子仁丸治療胃燥,並詳細說明了其組成和用法。對於熱去津竭、大便秘結的患者,則建議使用蜂蜜、土瓜根或豬膽汁等潤腸通便的方法。

接著討論了陽明病的兼證,包括兼有氣虛、表證、半表半裡證、血瘀、濕熱等情況。 最後強調陽明病的治療原則,指出其一般不會傳變他證,並告誡攻下過度可能導致胃虛熱迸,轉化為厥陰證。 文章最後分析了幾個容易混淆的症狀表現,以及陽明病與太陰病的區分,提醒讀者注意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