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9)
卷二 (9)
1. 述陽明病
知其熱既實,故可與大承氣。倘未潮熱者,恐其熱未實;雖不大便六七日,難必其燥屎有否,故與小承氣試之也。又周氏曰:其後發熱,是必日晡時作;此又未盡之邪復結而硬,但既攻之後,所結不多,只小承氣湯和之足矣。錢氏曰:其後又復發熱者,乃潮熱之類也。二說與輯義意相合。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條。錢氏解發作有時,為日晡潮熱之類。此本於柯氏。蓋言繞臍痛煩躁之發作有時,猶日晡潮熱之理,非別有熱氣發作也。金鑑本於程氏,曰:燥屎穢氣,上攻則煩躁,不攻則不煩躁,故發作有時也。亦通。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條。尤氏曰:小便不利者,其大便必溏;而有燥屎者,水液雖還入胃,猶不足以潤之,故大便乍有難時,而亦乍有易時也。此與錢氏異義,姑錄備考。
○得病二三日脈弱條。喻氏注不確。此條二『雖』字,為其眼目。蓋可下證,以不能食為常;然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不大便,至四五日,則雖有能食之似胃和,猶以小承氣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雖有不能食之似胃實,其小便少者,初硬後溏,宜暫待其實,不可遽下。此二證對示,以欲人通變也。又大便初硬後溏,自有二端:其一,系寒實證,是不終結者也;其一,系熱實未成,是終結者也。宜分別看。)
如胃實正證而輕一等者,小承氣湯主之。(大承氣證,有姑用是湯探試者;其義可見也。又小承氣證,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條,並是津液受傷,似是調胃所宜。然多汗本陽明所固有,則其有滿實,蓋寓之言外者耳。)
如液燥熱搏,其實則輕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大承氣證,有液甚燥者;但病屬急劇,不得已而奪之者爾。此方所主,則病勢稍慢,非潤而蕩之不可也。大抵得之誤汗吐下,津液虧乏者為多。如吐後腹脹痛者,亦是似大實而非者。尤氏曰:設遇庸工,見其脹滿,必以枳樸為急矣。是。)
又太陽中篇過經二條,其證殆屬壞病者也。
○成氏曰: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以熱不大甚,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減厚朴、枳實也。又云岐子《傷寒保命集》曰:大承氣者,厚朴苦溫去痞(按此云『痞』者,蓋氣閉之義,非心下痞之『痞』);枳實苦寒泄滿;芒硝味鹹而能軟堅;大黃味苦寒能泄實。痞、滿、燥、實四證全則可用,故曰大承氣湯。小承氣者,大黃味苦寒泄實;厚朴苦溫去痞。痞、實兩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氣湯。調胃承氣者,大黃苦寒泄實;芒硝鹹寒而能耎堅、潤燥;甘草和平,和其中。燥、實、堅三證全者可用,故曰調胃承氣湯。此說頗當。至陶氏《六書》,則曰: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上焦受傷,則痞而實。拘鑿殊甚。閔芝慶嘗闢其繆。文繁不錄。又吳又可曰:三承氣功用彷彿,又曰: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並欠辨晰。又王好古學三方主證。
白話文:
陽明病的討論
了解到病人的熱證已經實證,所以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病人還沒出現潮熱,則擔心熱證還未成實證,即使大便不通五六七日,也難以確定是否有燥屎,所以先用小承氣湯試探。周氏說,如果之後發熱,一定是日晡時發作,這是未盡之邪氣再次凝結而成的。但是,既然已經攻邪,凝結的邪氣不多,用小承氣湯調和就夠了。錢氏說,之後再次發熱,就是潮熱的類型。這兩種說法在義理上是相符的。
病人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疼痛,錢氏解釋其發作有時,是日晡潮熱的類型,這源於柯氏的說法。意思是說,繞臍疼痛煩躁的發作有時,如同日晡潮熱的道理,並不是另有熱氣發作。金鑑本於程氏的說法,認為燥屎穢氣上攻則煩躁,不攻則不煩躁,所以發作有時,這也講得通。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尤氏說:小便不利,大便必定溏瀉,但也有燥屎,水液雖然回歸胃中,卻不足以潤澤腸道,所以大便時而難時而易。這與錢氏的說法不同,姑且記下作參考。
得病二三日脈弱,喻氏的注釋不準確。這兩句話是診斷的關鍵,可以推斷為下焦證候,以不能進食為常,但沒有太陽、少陽證候,煩躁,心下硬,不大便,到四五天,即使看起來能進食,像胃氣和緩,還是要用小承氣湯。如果不大便五六七日,即使看起來不能進食,像胃氣實證,小便量少,大便先硬後溏,應該暫時觀察病情,不可急於下瀉。這兩種證候相對照,目的是要讓人通利二便。而且大便先硬後溏,本身就有兩種情況:一是寒實證,這是病邪未盡的;二是熱實未成,這是病邪已盡的,應當區別看待。如果屬於胃實正證,但輕微一些,則用小承氣湯為主。大承氣湯證,有時也用小承氣湯試探,其用意可見。又小承氣湯證,陽明病,病人多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以及太陽病,無論是嘔吐、下瀉或發汗之後,都是津液受損,似乎調胃是應該的,但是多汗是陽明病的固有症狀,則其有滿實,大概是指在言外之意。如果液體乾燥,熱邪搏結,但實證較輕,則用調胃承氣湯為主。大承氣湯證,若液體非常乾燥,但病情急劇,不得已而攻下,這個方子所治,是病情稍慢,非潤澤而蕩滌不可。大抵是因為誤用汗法、吐法、下法,津液虧損的多。如嘔吐後腹脹痛,也是看似大實而並非大實的。尤氏說,如果遇到庸醫,看見病人脹滿,一定會急忙用枳實、厚朴,這是錯誤的。太陽病篇中,過經兩條,其證候大概屬於壞病。
成氏說,大熱結實的,用大承氣湯;小熱微結的,用小承氣湯。因為熱證不太嚴重,所以在 大承氣湯中去掉了芒硝;又因為結實不很堅硬,所以減少了厚朴和枳實的用量。又說,《傷寒保命集》說,大承氣湯:厚朴苦溫去痞(按:這裡說的痞,是氣閉的意思,不是心下痞的痞),枳實苦寒泄滿,芒硝鹹味能軟堅,大黃苦寒能瀉實。痞、滿、燥、實四證都全了,就可以使用。所以叫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黃苦寒泄實,厚朴苦溫去痞,痞、實兩證都全就可以使用,所以叫做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黃苦寒泄實,芒硝鹹寒能軟堅潤燥,甘草甘平,調和藥性。燥、實、堅三證都全就可以使用,所以叫做調胃承氣湯。這種說法相當正確。陶氏六書則說,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都全;邪氣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上焦受傷,則痞而實。這說法拘泥刻板,過於牽強,閔芝慶曾經批駁了他的謬誤,文章很長,這裡就不列舉了。吳又可說,三承氣的功用相似,又說,功效都在大黃,其他都是治標之藥,這說法欠缺清晰。王好古學習三方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