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述陽明病

陽明病者,裡熱實證,是也。邪熱陷胃,燥屎搏結,即所謂胃家實者也。(胃家實,該諸病在胃宜下證之稱。但正陽陽明之胃家實,專指大承氣證也。又前注多立陽明經腑之別,實失經旨矣。○白虎證,系胃熱而無實者,即溫病是。今自列於次卷。又中風中塞,是不於胃家實上有分別,則亦不復具論。)

如其來路,或自大陽,或自少陽,而其等不一,病之輕重,亦隨而異。有其人胃素有熱,邪勢亦盛,相藉遽實者,其病為重,即正陽陽明也。(本篇大承氣第一條,玩語氣,似曾不經誤治,而邪氣自實者。)有自太陽桂枝證,發汗過多,胃液為燥者,其病最輕,即太陽陽明也。(脈陽微而汗出少者,脈浮而芤,及麻子人丸三條,可以徵焉。脈經脾病證曰: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成氏以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與小承氣條,為脾約,恐非。又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與脾約自別。)有自少陽病,誤發汗利小便,以為胃燥者,其病頗輕,即少陽陽明也。(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喻氏誤為並病。汪氏擬方,蓋本其意。)

然誤治之後,亦或為正陽陽明。有自太陽病,誤汗下利小便者。(如問曰何緣得陽明病條,是也。)有自太陽病失汗者。(如本太陽和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是也。次條相承,亦謂失汗胃實。蓋傷寒發熱無汗,即是表實證,其嘔不能食,亦風寒外束之故。此證倘發汗不徹,則不宜有汗,而反汗出濈濈然者,邪氣內結,以屬陽明也。)有自少陽病誤汗者。(如少陽篇,發汗則讝語,是也。)然則輕證所由,亦不止一端也。(仲景先區三等,以示輕重,更出以上諸條,以盡其變。學者宜密察。)

其為證也,不惡寒惡熱,濈濈汗出。(汗出有二端:有遍身濈濈者,為裡熱蒸迫之故;有手足濈濈者,為邪熱內結之徵。巢源、活人書,並有掌心汗濕之說。)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潮熱,明理論所說,似穩貼;或不言日晡者,蓋省文也),讝語,不大便。(胃中有燥屎,胃中,猶言腹中,不必深講。經言部位,往往類此。且屎在大腸,而其燥結不下者,實由胃熱遏住。王好古以為地道不通,火逆至胃者,慎矣。)脈實大遲。(大承氣條曰:脈遲;小承氣條曰:脈滑而疾。是兩相對待之詞,而遲脈實為應下之正候。千金方,以脈朝夕駃,為實癖可下,可疑。)

此胃實正證,大承氣湯主之。若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者,病加劇而正亦虛,其猶用前方者,不畏虛以養病也。(吳又可補瀉兼施,蓋即此證。且此條本分三等,輕重雖異,其為胃實則一,故皆以大承氣湯主之。)或劇熱迅傳,勢近危惡者,則有急下之例。(少陰急下條,其來路雖異,其危劇則一。吳又可所謂急證急攻者,亦此類也。又急字,參成氏少陰篇急溫之之解,其義更明矣。○大承氣諸條,其有餘義者,今述於下。陽明病,潮熱大便硬者條,首段,言既有潮熱,則大便雖微硬,)

白話文:

陽明病指的是體內熱邪旺盛且實在的病症。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胃部,導致大便乾燥結塊,也就是所謂的「胃家實」。雖然「胃家實」是指所有在胃部需要用瀉下藥治療的病症,但這裡提到的「正陽陽明」的胃家實,專指需要使用大承氣湯的情況。

前面提到陽明經和陽明腑的區別,其實偏離了經文的本意。而白虎湯證則是胃熱但沒有實積的病症,屬於溫病範疇,將在後面的章節討論。另外,中風和中塞這類病症,並非在胃家實的範圍內,因此也不在此詳述。

陽明病的成因有很多,有的從太陽病轉變而來,有的從少陽病轉變而來,情況各不相同,病情輕重也有差異。有些人本身胃裡就容易有熱,加上外邪侵襲,熱邪很快就累積成實熱,這種情況病情較重,屬於正陽陽明病。

有些人是太陽病的桂枝證,因為發汗過多導致胃液耗損而乾燥,這種情況病情最輕,屬於太陽陽明病。有些人是少陽病,因為誤用發汗或利小便的藥物,導致胃部乾燥,這種情況病情也較輕,屬於少陽陽明病。然而,誤治之後,也可能轉變為正陽陽明病。

另外,有些人是太陽病,因為誤用發汗、瀉下或利小便的藥物導致的;有些人是太陽病,本來應該發汗卻沒發出來。還有一些人是少陽病,誤用了發汗的藥物。因此,病情輕重的原因有很多種。

陽明病的症狀通常是不怕冷也不怕熱,全身大量出汗,身體沉重,氣短,腹部脹滿並有喘息,會有潮熱(像潮水一樣定時發作的發熱),說胡話,大便不通。脈象是實大而遲緩。這是胃實的典型症狀,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在床上亂摸亂動,感到不安,輕微喘息並眼神呆滯,表示病情加重且正氣也虛弱了,即使如此,也仍然要用大承氣湯,不能因為虛弱而延誤病情。如果病情迅速惡化,情況危急,則必須緊急使用瀉下藥。

關於大承氣湯,還有一些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陽明病的潮熱和大便乾燥的症狀,表示已經出現了潮熱,即使大便只是稍微乾燥,也需要使用大承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