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述義》~ 卷四 (4)
卷四 (4)
1. 飲邪並結
飲邪並結者。水飲與邪。相併頑結。是也。亦是素有澼飲。或因誤治而並。或不因誤而並。其結在胸中者。有結胸。有藏結。有胸有寒。在心下者。有熱實。有冷熱不調。要皆凝固一處者也。(飲在胸膈者。多是稠涎。在心下者。多是稀水。治有緊慢。亦未可不由此也。),結胸者。
何。飲邪相結。以盤踞胸堂。遂及心下。是也。(明理論曰。所謂結者。若繫結之結。不能分解者也。)蓋陽明病之類變。而其證更有等差。如大陷胸湯所主。膈內拒痛。心中懊憹。心下因硬者。其正證也。(拈膈痛者。僅一條。然既名結胸。則其義自寓焉。)其來多因太陽病誤下。
白話文:
"飲邪並結者"指的是水飲和邪氣一同聚集在一起形成堅硬的結塊。這包括了原本就有水分滯留(澼飲)的情況,或是因為錯誤的治療導致水分與邪氣結合,也可能不因錯誤治療而自然形成。在胸腔中的結塊可以分為結胸、藏結以及胸部受寒等情況;而在心下方的結塊則可能出現熱實或冷熱不調的狀態,但核心都是集中在某個部位的凝固物質。
飲在胸膈處時,通常表現為粘稠的痰液;而在心下方時,則多表現為稀薄的水液。治療方法需根據情況緊急或緩慢進行,且不能忽略此點。
"結胸"指的是飲邪共同作用,堵塞在胸腔和心下方,形成的一種病態。這在《傷寒論》中有詳細描述,稱為"結",即無法分解的纏繞和聚集。
陽明病類型的病症轉變,其症狀存在差異。例如使用大陷胸湯治療的病症,表現為膈內抵抗疼痛,心中煩躁,心下方變得硬實,這些是其正確的診斷指標。即使只是提到膈痛,但既然被稱為結胸,其中的含義自然就包含在內了。這種情況通常由太陽病錯誤的下藥治療引發。
(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及大陷胸湯條。其義可見已。但此所謂陰陽。殊為難解。張氏既疑之。秦氏傷寒大白。以為表熱之輕重。亦未鬯。軒村嘗謂。此蓋虛實已。當時不詳其說。今推之意。蓋言就太陽中。分其人虛實。其人實有飲。邪激甚。故作結胸。其人虛有飲。
邪激微。故作痞。所釋如是。亦頗覺穩貼。○金鑑以數則為虛句為剩文。愚謂當並動則為痛句從刪。動數之動。宜泛講。蓋與脈數急者為傳也之急字一例。)亦有不因誤下者。心下痛按之石硬。其證稍重。(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條。亦是也。其揭大柴胡者。以彼證亦有心下急痞硬等。
白話文:
十棗湯是用來治療反下引起的熱入心胸作結的。這和陷胸湯的原理是一樣的。至於陰陽的說法,一直讓人難以理解,張仲景也曾經對此感到疑惑。秦氏的傷寒大白認為,這是指表熱輕重的程度,但說法也不夠完整。軒村認為,這其實是虛實的問題,當時並沒有詳細說明。推測起來,應該是說在太陽病中,要分清楚患者是虛還是實。如果患者是實證,有飲邪,邪氣激盛,就會導致結胸。如果患者是虛證,有飲邪,邪氣較弱,就會導致痞。這樣的解釋比較合理,也讓人更容易理解。金鑑認為,"數則為虛句"和"剩文"是多餘的文字,我認為應該把"動則為痛句"也一起刪掉。"動數之動"應該泛指,就如同"脈數急者為傳也"中的"急"字一樣。
也有一些患者是因為誤下而引起的胸痛,按壓時感覺硬如石頭,病情稍微嚴重一些。這和傷寒病十餘天後,熱邪積聚在裡面的情況是一樣的。這個病症也會出現心下急痞硬等症狀,所以需要用柴胡來治療。
與結胸相疑。故對待為辨。往來寒熱。與無大熱相對。熱結在裡。與水結在胸脅相對。但頭汗出。是柴胡證所無。且舉水結字。以明結胸之必自水飲。)有自重汗復下者。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此兼胃實。其證最重。(以上輕重。如其來路。當互意看。不必拘。)有自少陽病誤治者。
(半夏瀉心湯條。不特為二證立辨。亦示少陽誤下。猶有為結胸及痞者。又結胸。有自太少並病者。然似非大陷胸所主。)蓋輕重來路。俱雖有異。其情則一。故均用此方。以驅除水熱也。(成氏謂。利藥中此為駃劑。信然。蓋利藥欲生。大承氣主在大黃。故後煮之。此湯重在甘遂。
白話文:
與結胸的症狀相似。因此需要辨證治療。有往來寒熱,與無明顯發熱相對。熱結在體內,與水結在胸脅相對。但是頭部出汗,是柴胡症所沒有的。而且要找出水結字,說明結胸一定是水飲所引起。)有自發大汗後又下瀉的。從心口到小腹硬滿,而且疼痛難忍。這是兼併胃實症。這種情況最嚴重。(以上症狀的輕重,和發生的原因。應該相互參照,不要拘泥。)有的病人是因為少陽病誤治造成的。
(半夏瀉心湯條。不僅為這兩種疾病確立了辨證治療,也說明少陽誤下,仍然會出現結胸和痞滿症狀。此外,結胸。有因為太少並病引起的。但是似乎不是大陷胸主要的病因。)儘管輕重和發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因此都用這個方劑,以祛除水熱。(成氏說,利藥中這劑藥最強烈。這話不假。因為利藥要生用,大承氣湯主要是大黃。所以要後下煮。這個湯劑主要是甘遂。
故先煮大黃。後內甘遂。非彼急而此緩也。尤氏有承氣陷胸辨。其說新奇不確。仍不採入。)如大陷胸丸證。是其並結稍輕於前證。然勢連甚於上者也。(項強殊甚。其狀似痙。但非如剛痙之背反張。故云如柔痙狀。喻氏曰。胸邪緊逼。以大陷胸湯下之。恐過而不留。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又恐滯而不行。故煮而連滓服之。然後與邪相當。而可施戰勝攻取之略。觀方中用大黃芒硝甘遂。可謂峻矣。乃更加葶藶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煮時又倍加白蜜。以留戀而潤導之。而下行其緩。必識此意。始得用方之妙。○按陶氏曰。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
白話文:
因此,先將大黃煮沸,再加入甘遂。這並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在考慮到藥效的緩慢性。尤氏所著承氣陷胸辨,其說法新奇,但並不確切,因此不予採納。
像[大陷胸丸]的證候,是其結聚稍微輕於之前的證候,但勢力卻比之前更為嚴重。(項部強直非常嚴重,其狀況類似痙攣,但不像剛開始痙攣時背部反張,所以稱為柔痙狀。喻氏說:胸部的邪氣緊逼,用大陷胸湯來攻下,恐怕藥效太過而無法留住,就用大陷胸丸來攻下。
又怕邪氣滯留而不通,所以煮沸後連同藥渣一起服用,這樣才能與邪氣相抗衡,然後才能實施戰勝攻取的策略。觀察方劑中使用了大黃、芒硝、甘遂,可謂峻猛,再加入葶藶、杏仁,以射出肺部的邪氣,並加速其向上行進。煮的時候又加倍白蜜,目的是讓藥性留住,並潤滑導引,使藥效緩慢向下行進。必須了解這些用意,才能明白使用此方劑的奧妙。
○陶氏說:一劑方寸匕,用蜜和勻,大小如梧桐子。
准十丸為度。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十梧子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彈丸一枚。若雞子黃者。准四十丸。今彈丸同雞子黃。此甚不同。據此。彈丸大。正准十六梧子。吳氏說。實沿李時珍之陋耳。又丸字。宋代避諱作圓字。非有異趣。詳開於愚著藥治通義中。
茲不贅。)如小結胸。是病不及膈屬最輕證。故不假攻下。然亦是並結。所以猶須陷胸之法也。(程氏曰。痞證亦有心下硬者。但不痛耳。)如寒實結胸。蓋系太陰之類變。此膈間素有寒涎。邪氣內陷。相化為實。或是有膈痛心下硬等證。其勢連及於下。而陽猶持者。故峻利之也。
白話文:
藥丸的大小應以十顆梧子為標準,像彈丸或雞子黃大小的藥丸,就以十顆梧子為基準。唐代本草注說,方寸匕的藥粉可以做成十六顆梧子大小的藥丸,或一顆彈丸大小的藥丸,而雞子黃大小的藥丸則需要四十顆梧子。現在彈丸和雞子黃大小的藥丸卻被認為是一樣的,這就相差太大了。根據這些說法,彈丸大小的藥丸,正是十六顆梧子大小的。吳氏的說法,其實是沿襲了李時珍的錯誤觀點。另外,丸字在宋代為了避諱,用圓字代替,並沒有其他意思,詳細說明在拙著《藥治通義》中。
這裡不需多說。如果出現小結胸,這種病症未及膈膜,屬於最輕的證狀,所以不用攻下治療。但是,它仍然屬於結胸,因此還是需要使用陷胸的方法。程氏說,痞證也會有心下硬的情況,但不會疼痛。如果出現寒實結胸,則屬於太陰類型的變證。這時膈膜間原本就有寒涎,邪氣內陷,互相化合形成實證,或者出現膈膜疼痛、心下硬等症狀。這種情況會蔓延到下焦,但陽氣仍然能維持,所以需要使用峻利的方法。
(尤氏亦疑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七字。然猶誤接文蛤散條。○陶氏曰。巴豆。打破剝其皮。刮去心。不爾令人悶。)如本有寒分。下之作結胸者。亦是寒實。然陽素虛。故不宜利藥也。(成氏曰。以心下結滿。臥則氣壅而愈甚。故不能臥。而但欲起也。據此。則豈與支飲倚息同機者乎。
心下必結。錢氏以為梔豉類證。愚謂此太陽病兼心下有水者。殆桂枝加茯苓朮湯之類證也。其誤下作結胸。須增損理中丸。即胸痹用人參湯之意也。)藏結者。何。陰寒上結。如結胸狀。是也。(汪氏以挾食無食。辨結胸藏結。亦未允。尤氏曰。胸高而藏下。胸陽而藏陰。病狀雖同。
白話文:
有人怀疑用小陷胸汤治疗,也可以服用七字汤,但误将它归类到文蛤散中。陶弘景说,巴豆要打破剥皮,刮去心,否则会让人闷。如果本有寒气,下药后导致结胸,也是寒实,但阳气本来虚弱,所以不适合使用利药。成无己说,病人心下结满,躺下就气闷加重,所以不能躺下,只想起来。由此可见,这与支饮倚息的病机不同吗?
心下结满,钱乙认为是栀豉类证,我认为这是太阳病兼心下有水,应该是桂枝加茯苓朮汤之类的证。如果误用下药导致结胸,需要服用增损理中丸,就像治疗胸痹用人参汤的道理。藏结指的是阴寒上结,就像结胸一样。汪昂以挟食无食来区分结胸藏结,也不尽合理。尤氏说,胸部高而藏器在下,胸部阳气而藏器阴寒,虽然病状相同,
而所處之位則不同。是襲汪氏之謬。又汪氏謂。藏結按之不痛。尤氏則以為如結胸狀者。謂如結胸之按而痛。近是。)此亦太陰之類變乃與寒實結胸。相似而有異。蓋深痼沉著。宗氣亦衰。故不任攻下。要錯惡最極者也。(此證僅二條。難精其義。然既名藏結。則其病深重可知。
且以理推之。寒實結胸。有痰涎相得。藏結則似無痰涎。唯是寒結。勢逼君主者乎。然無明徵。姑列於此。○舌上白胎滑者。舌上胎滑者。就二者字視之。則似藏結有胎不白滑。而黃澀者。又似有有陽證。往來寒熱。其人躁者。寒凝豈有此等證狀。然則二者字當虛講。曰難治。
白話文:
藏結病症的病位與寒實結胸不同,汪氏的說法有誤。汪氏認為藏結按壓不痛,而尤氏則認為藏結類似結胸,按壓會痛,尤氏的觀點比較接近。藏結屬於太陰病的變證,與寒實結胸症狀相似但有所不同。藏結病症多是深層痼疾,病情沉重,元氣衰弱,因此不能攻下治療,屬於最為棘手的病症。
雖然藏結病症僅記載兩條,難以精確理解其病理,但既然稱為藏結,便可知其病症深重。從理論上推測,寒實結胸會伴隨痰涎,而藏結似乎沒有痰涎,只有寒氣凝結,逼迫心臟,但缺乏明確證據,因此暫且列舉於此。舌苔白滑代表寒症,舌苔黃澀則可能伴隨陽證,往來寒熱、躁擾不安等症狀則不屬於寒凝的表現。因此,這兩種說法應該從字面上理解,都屬於難以治療的病症。
曰不可攻。並謂藏結之難治不可攻。不特為舌上白胎滑而言也。吳氏削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八字。蓋飲食如故一句難解。俟考。○太陰病。下之而胸下結硬。與此相近。金匱曰。病者萎黃。燥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已者。死。亦類證已。)如病脅下素有痞。是其位稍殊。
而寒凝則一。故同其稱矣。有胸有寒者。何。如瓜蒂散證。是也。此亦膈中頑涎。與邪相實。蓋不自誤下者。故病勢甚於上。以為寸脈微浮。(微浮。以驗病位。曰弦遲。曰乍緊。曰乍結。並徵其實。)胸中痞硬。(此病人自覺之情。)氣衝喉咽等候。而不及心下。亦不痛。
白話文:
醫生說不可攻,意思是說積聚在體內的病邪難以攻破,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治療。這不只是針對舌苔白滑的情況而言,也包括其他類似的病症。吳氏所記載的「削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八字,其中「飲食如故」一句難以理解,需待日後考證。太陰病下瀉後胸下結硬,與此症狀類似。《金匱要略》記載,病人面色萎黃,乾燥但不口渴,胸中寒實,而且腹瀉不止,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也屬於類似症狀。如果病人肋下原本就有痞塊,位置雖然不同,但寒凝的病理是一樣的,所以歸類在一起。有胸中寒者,比如瓜蒂散證,也是如此。這類病症大多是膈中頑固的痰涎與邪氣交結,病人自己沒有服用瀉藥,所以病勢比其他情況嚴重。脈象為寸脈微浮,微浮是根據病位而定,也稱為弦遲、乍緊、乍結,都是徵兆實證。病人會感覺胸中痞硬,氣衝喉咽,但沒有到達心下,也沒有疼痛。
(厥陰篇。心下滿。當作心中滿為是。)及其閉甚。陽氣阻格。以致厥逆。即是邪高結甚。不得不因而越之。此方之所由設也。(瓜蒂至苦。其能在味。吐藥之最峻者也。豆之腥臭。令人噁心。豉之腐臭。必泥胸膈。俱資助上湧之勢。王氏選注之言。蓋為當矣。○吐之一法。
與汗下鼎峙。誠為緊要。然本是非六病之正對。且宜吐證。在本經特三條。金匱亦不過瘧黃宿食數者。可見其證極少。非汗下之所比也。)有結在心下。而熱實者。何。如十棗湯證。是也。亦系陽明之類變。其病連脅下。而水與邪。其勢俱猛。自非此駃峻。豈能直折之者乎。
白話文:
(厥陰篇。心下滿。當作心中滿為是。) 及其閉甚。陽氣阻格。以致厥逆。即是邪高結甚。不得不因而越之。此方之所由設也。(瓜蒂至苦。其能在味。吐藥之最峻者也。豆之腥臭。令人噁心。豉之腐臭。必泥胸膈。俱資助上湧之勢。王氏選注之言。蓋為當矣。○吐之一法。 與汗下鼎峙。誠為緊要。然本是非六病之正對。且宜吐證。在本經特三條。金匱亦不過瘧黃宿食數者。可見其證極少。非汗下之所比也。)
有結在心下。而熱實者。何。如十棗湯證。是也。亦系陽明之類變。其病連脅下。而水與邪。其勢俱猛。自非此駃峻。豈能直折之者乎。
厥陰篇中提到,心下滿,應理解為心中滿纔是正確的。如果病情嚴重,陽氣被阻塞,導致厥逆現象,這表示邪氣已經積聚到較高的程度,必須通過吐的方法來解救。這是設立此方法的原因。瓜蒂非常苦,能直接引發嘔吐,是強烈的吐藥。豆子的腥臭味讓人感到噁心,豆豉的腐臭會使胸部堵塞,這些都增強了向上湧動的效果。王氏的選注正是這樣認為的。吐的方法,與汗、下(即下藥)並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種方法並不是針對六種疾病的正對治療,而且在經典中提及吐的證狀只有三條,在《金匱》中也只是對於瘧疾、黃疸和宿食等幾種情況,可以看出這種病症相對較少,不能與汗、下相比。
當心下出現熱實的情況時,例如十棗湯的證狀,這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是一種類似陽明病的轉變,疾病會連累到脹痛的部位,水和邪氣的勢力都很強大。如果不使用這種強烈的治療方法,又怎麼能直接打擊這些問題呢?
(尤氏曰。金匱云。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又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此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所以知其為懸飲也。方氏曰。此蓋邪熱伏飲。搏滿胸脅。與結胸雖涉近似。與胃實則大不相同。喻氏曰。此證與結胸頗同。但結胸者。邪結於胸。其位高。
此在心下及脅。其位卑。愚謂結胸。與瓜蒂散及此證。相似不同。臨病之際。宜精認體察也。○按千金錢匕之說。本於陶隱居肘後百一方序。平旦服。諸家無解。蓋陰氣未動。飲食未進之時。藥力易以潰結也。本草經曰。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陶隱居曰。毒利藥。
白話文:
尤氏說,《金匱要略》記載,飲水後水流在脅下,咳嗽吐痰時引發疼痛,稱為懸飲。書中又說,患懸飲者,服用十棗湯可以治療。這是因為心下痞硬滿,引發脅下疼痛,所以知道這是懸飲。方氏說,這是邪熱伏飲,搏滿胸脅,與結胸雖然略有相似,但與胃實則大不相同。喻氏說,此證與結胸頗為相似,但結胸是邪氣結於胸,位置高,而懸飲在心下及脅下,位置低。愚以為結胸與瓜蒂散及此證,相似卻又不同。臨床上要精準辨認體察。按《千金方》中錢匕的說法,源自陶隱居《肘後百一方序》,清晨服用,眾家無解。大概是陰氣未動,飲食未進的時候,藥力更容易潰散結塊。 《本草經》說,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早晨服用藥物。陶隱居說,毒利藥,應該空腹服用。
皆須空腹。孫真人曰。凡服利湯。欲得侵早。並宜參商。○千金。干棗湯。治腫及支滿澼飲。於本方。加大黃。黃芩。甘草。蕘花。水煮。本草。圖經曰。胡洽治水腫。及支飲澼飲。加大黃。甘草。並前五物。各一兩。棗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湯成下之。聖惠。
治婦人血分。四肢浮腫。心腹氣滯。不思飲食。芫花丸。於本方。加大黃。青橘皮。細銼。以米醋一中盞。旋灑藥於銚子內。慢火炒令醋盡。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食前以溫酒下七丸。)有結在心下。而冷熱不調者。何。此其人胃氣素弱。水液不行。而誤治更虛。胃冷熱搏。
白話文:
服用所有藥方都須先空腹。孫真人說:服用利尿湯時,希望立即見效,都適合在參星時服用。
千金方幹棗湯
治療腫脹、腹脹、水飲。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大黃、黃芩、甘草、蕘花。用法:水煮。
本草圖經
胡洽治療水腫、腹水、水飲。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大黃、甘草,以及前面提到的五種藥材(棗除外),各一兩;棗十枚。用法:同前。
又一方
再加入芒硝。煮沸後服用,即可瀉下。
聖惠方芫花丸
治療婦女血分虛弱,四肢浮腫,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大黃、青橘皮。用法:將橘皮切碎,用米醋一中盞,慢慢將藥粉撒入銚子中,用文火炒至醋液揮發殆盡。研磨成細粉,用麵粉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餐前以溫酒送服七丸。
如果心下有結塊,冷熱不調,這是因為胃氣虛弱,水液運行不暢,但誤治後反而虛弱加劇,導致胃中寒熱交搏。
以為痞硬者。是也。(大抵胃素寒者。邪陷必化為寒。今胃雖弱。其寒未甚。故猶為此證。喻氏解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曰。是熱人。省文以見意也。此與錢氏不同。而反似允愜。所以成結胸者一句。亦似略成痞字而言。經中間有此例。錢注恐鑿。又其云作痞者。只指飲邪並結之痞。
不是該言氣痞。錢氏以為三瀉心證者。是。)蓋虛實相半。(汪氏有濕熱不調。虛實相半語。)故病勢頗緩。實系少陽之類變。如其治法。溫涼並行。以調停之。但其證有別。如半夏瀉心湯證。是飲盛者也。如生薑瀉心湯證。是寒勝者也。如甘草瀉心湯證。是虛勝者也。(瀉心湯者。
白話文:
認為是痞硬的。這是對的。(大多胃原本虛寒的人,邪氣陷落必定轉化為寒。現在胃雖然虛弱,寒氣不甚嚴重,所以還能出現這個證狀。喻氏解釋疾病發於陰,卻反而以瀉法治療。因此認為是痞,說是熱體質的人,簡化文字以表達意思。這與錢氏的不同,反而好像更合理。所以成為結胸這句話,大概是在簡略地講痞字。經方中就有這種例子。錢氏的注釋恐怕有誤。又他說作為痞,只指飲邪與寒邪結合的痞。
並不是說氣痞。錢氏認為三瀉心證就是這個,這是對的。)虛實相半。(汪氏有濕熱不調、虛實相半的說法。)所以病情比較緩慢。實際上屬於少陽類的變證。至於其治法,溫涼並用,以調和之。但是其證狀有別。如半夏瀉心湯證,是飲邪盛的。如生薑瀉心湯證,是寒邪盛的。如甘草瀉心湯證,是虛邪盛的。(瀉心湯的方子是:
非瀉心火之熱。瀉心下之痞也。此本云岐子說。又明理論曰。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分。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有高下焉。云云。愚考諸注。似半夏證特熱並。而生薑甘草二證熱既除。
然所以成痞者。恐不可不因邪熱加之。曰。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不過言大邪既解。曰。此非熱結。但以胃氣虛。客氣上逆。亦是對結胸及大黃黃連證而言。非必無些熱。觀心煩不得安。而可見也。如移治雜病痞硬。則芩連與參姜俱行。其苦唯存瀉痞之用。不嫌其清涼也。
白話文:
瀉心湯不是為了清瀉心火,而是要瀉去心下積聚的痞氣。岐伯曾說過,氣結而不散,阻塞不通,叫做結胸,陷胸湯是針對結胸的藥方。塞而不通,阻塞不分,叫做痞,瀉心湯則用來分解痞氣。所以稱為瀉心,指的是瀉去心下的邪氣。痞和結胸,有高下之分。
我參考了各種注解,發現半夏證主要針對熱症,而生薑和甘草二證則針對熱症消退後的狀況。
然而,形成痞症的原因,恐怕還是跟邪熱有關。例如,傷寒病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其實只是說大邪已經解除了,並非沒有熱結。雖然說可能是胃氣虛弱,導致客氣上逆,但這也是針對結胸和服用大黃黃連後的症狀而言,並非完全沒有熱症。從心煩不得安就能看出。如果用來治療雜病中的痞硬,則黃芩黃連和人參生薑都一起使用,其苦味僅存瀉痞之用,並不忌諱其清涼之性。
○甘草瀉心條曰。穀不化。金匱水氣篇曰。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即同義也。)更有二證相類。其一。如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是也。此病涉太少。而兼飲結。亦冷熱並有者也。(此條。諸注為津乏解。然今驗治飲甚效。因考。曰微結。曰小便不利。曰渴。俱似水氣之徵。
不嘔者。以水在胸脅。而不犯胃之故。但頭汗出。亦邪氣上壅之候。蓋乾薑溫散寒飲。牡蠣。栝蔞根。並逐水飲。牡蠣澤瀉散。亦有此二味。其理一也。先兄亦嘗言之。仍再揭於此。或曰。微結字無著落。蓋心下微結之省文也。)其一。如旋覆代赭湯證。是也。此邪既解。而胃弱飲逆者也。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條文記載:食物無法消化。金匱水氣篇記載:小便不利,水穀無法消化,臉部和四肢浮腫。這幾種狀況意義相同。
此外,還有兩種證狀相類似。第一種,例如柴胡桂枝幹薑湯的證狀。這是因為太少氣血,又兼有水飲停滯,寒熱並見。
(有關這條文,很多註解都解釋為津液不足。然而,根據我的治療經驗,它對水飲很有效果。我考證後發現,文中提到的「微結」、「小便不利」、「口渴」等症狀,都類似水氣的徵象。)
沒有嘔吐症狀,是因為水在胸脅部位,並沒有侵犯到胃。但是頭部出汗,也是邪氣上沖的表現。乾薑可溫散寒飲,牡蠣和栝蔞根都能驅逐水飲。牡蠣澤瀉散中也含有這兩味藥,其道理是一樣的。我哥哥也曾這樣說,因此我再在此重述。有人說「微結」這個字沒有著落點,可能是「心下微結」的簡寫。)另一種,例如旋覆代赭湯的證狀。這是因為邪氣已經解除,但是胃氣虛弱,水飲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