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1)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邪氣塞三焦及經絡。而里陽不得出表。郁胸者。名厥陰病。邪之所位。同少陽。而厥陰則其人舊虛。故邪侵不獨三焦。經絡亦塞。故里陽全失出表之路。於是手足厥冷。胸中之鬱熱。反甚於少陽。)
厥陰之為病。消渴(胸中熱甚。故引津液於胃中急。)氣上撞心。(邪圍密。故心正當陽氣之沖。)心中疼熱。(陽郁甚故。)飢而不欲食。(胃中無邪故飢。然胸中郁。故不欲食。)食則吐蛔。(胃中無陽。故食不化。反動蛔。)下之利不止。(陽氣一取路於腸。則正氣隨虛。
邪氣隨入。至死利不止。)○厥陰中風。脈微浮。(陽氣破邪而出之候。)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厥陰病。(亦中風。)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得冷郁散。得潤陽暢。)○諸四逆厥者。(諸。通全篇之辭。凡四逆厥。非邪圍陽。則陽氣竭於內之候。
白話文:
邪氣堵塞了三焦和經絡,陽氣無法從體內發散出去,導致胸部鬱悶,這就是厥陰病。邪氣的所在位置與少陽相同,但厥陰病人本身虛弱,因此邪氣不僅侵犯三焦,也堵塞了經絡,陽氣完全沒有出表的途徑,於是手腳冰冷,胸中的鬱熱反而比少陽病更嚴重。
厥陰病的症狀包括:口渴(因為胸中熱盛,把胃中的津液都蒸發了)、氣上衝心(邪氣圍困,所以心臟正好受到陽氣衝擊)、胸中疼痛發熱(陽氣鬱結嚴重)、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胃中沒有邪氣所以感到飢餓,但胸中鬱悶,所以不想吃)、吃了就吐蛔蟲(胃中沒有陽氣,所以食物無法消化,反而刺激了蛔蟲)。還有腹瀉不止(陽氣被迫從腸道尋找出路,正氣隨之虛弱,邪氣趁機侵入,導致腹瀉不止,直到死亡)。
厥陰中風的脈象微浮,這是陽氣突破邪氣而出的徵兆,代表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不浮,則代表病情尚未好轉。
厥陰病想要好轉,通常會在丑時到卯時之間。
厥陰病也可能中風,病人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可以少量多次給予,這樣有助於冷氣散去,滋潤陽氣。
所有四逆厥症,不論是邪氣圍困陽氣,還是陽氣耗竭,都是危重病症。
皆非可下之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雖有風寒之邪。而陽微不足溫手足者。不可下也。而況於無邪。唯因舊虛而厥者乎。)○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發熱則陽氣不下推。故利止。)見厥複利。(陽氣不得出表。則下推而利。)○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厥則必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胃不和故。)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胃陽除盡。無復上升者故食入而不知。是名除中。)食以索餅。(與溫熱之物。以試胃氣。)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胃陽尚足化食。)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胃陽極虛。將飛越之時。
白話文:
這些都是不宜用下法治療的疾病。即使是虛弱的體質,也不適合使用下法。即使有風寒的邪氣,如果陽氣不足無法暖和四肢的,也不適合使用下法。更不用說沒有邪氣的情況,只是因為原本就虛弱導致的厥逆呢。
傷寒病初期出現厥逆,接著發熱,然後腹瀉,必定會自行停止。發熱表示陽氣無法往下推進,所以腹瀉停止。如果再次出現厥逆和腹瀉,表示陽氣無法出於體表,因此腹瀉繼續。
傷寒病初發熱六天,厥逆反而在發熱後第九天才開始腹瀉。
厥逆必定會引發腹瀉。所有出現厥逆和腹瀉的症狀,通常都表示無法正常進食。胃部不適所導致的。現在反而能進食的人,可能是胃中陽氣已經消失殆盡,因此吃東西後卻不覺得餓,這被稱為「除中」。可以用乾燥的餅乾或溫熱的食物來試探胃的消化能力。
若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知道胃的陽氣仍然存在。一定會痊癒。但也有可能是胃陽極度虛弱,即將消失的情況。
得溫熱食則一旦飛越去。不復續。)後三日脈之。(此以下醫據脈而預斷之言。)其熱續在者。期之且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且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熱已九日。而後經三日而脈之也。)而脈數。
其熱不罷者。(熱至十三日。而不罷者有餘也。)此為熱氣有餘。(邪雖已除。而津液不足。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厥陰病。邪本侵經絡。故熱不消散。則血液腐壞。)○傷寒脈遲。(陽虛甚。)六七日。(厥陰病。經日久。而其胃陽亦益虛微。)而反與黃芩湯。(蓋見下利與黃芩湯。
白話文:
吃了溫熱的食物就會馬上發燒,而且持續不退,三天後再把脈。如果發熱持續,預計在當天或當天晚上就會好轉。這是因為原本發燒六天,之後發冷九天,又發燒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總共也是九天,與發冷的時間相符,所以預計在當天或當天晚上就會好轉,三天後再把脈。如果脈搏跳得很快,表示發燒還沒退,熱氣還在。這代表體內還有餘熱,雖然病邪已經去除,但是津液不足,所以熱氣還沒有消散,一定會長瘡化膿。傷寒病的脈搏跳得慢,表示陽氣虛弱,六七天後,由於疾病時間久了,胃陽氣也更加虛弱,反而要用黃芩湯來治療。
)徹其熱。(徹除胃中殘陽。)脈遲為寒。(為裡寒脈。)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自脈遲為寒。至不能食。蓋註解文也。故解徹字曰除。亦猶解灌字曰洗也。)腹中應冷。當不能食。(胃陽虛微甚則不能消穀。又反為食所掩去。故不受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先厥後發熱。
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因發熱之勢。汗出衛氣虛。腠理不守。)咽中痛者。(汗出表液亡。)其喉為痹。(咽中痛。作喉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發熱則利當自止。而不止者。本表液乾燥甚。故陽氣不能盡出表。猶取路於腸而利。其便膿血者。
白話文:
)徹其熱。(徹除胃中殘陽。)脈遲為寒。(為裡寒脈。)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自脈遲為寒。至不能食。蓋註解文也。故解徹字曰除。亦猶解灌字曰洗也。)腹中應冷。當不能食。(胃陽虛微甚則不能消穀。又反為食所掩去。故不受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先厥後發熱。
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因發熱之勢。汗出衛氣虛。腠理不守。)咽中痛者。(汗出表液亡。)其喉為痹。(咽中痛。作喉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發熱則利當自止。而不止者。本表液乾燥甚。故陽氣不能盡出表。猶取路於腸而利。其便膿血者。
徹除熱邪:意指清除胃中的熱邪,也就是調節胃部功能,使其恢復正常運轉。脈遲為寒:脈搏遲緩表示有寒邪存在,是裡寒脈象的表現。使用黃芩湯:在脈搏遲緩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腹中應冷:胃陽虛弱到一定程度,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感到腹冷,進食後反而不適。現反而能食:如果現在反而能夠進食,這就是所謂的「除中」,表示病情加重,預示著死亡。
傷寒症狀:在傷寒初期,患者可能會先出現寒顫(厥),然後開始發熱。下利必自止:原本應該停止的腹瀉,在發熱後可能自然停止。但若發熱期間仍持續腹瀉,則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可能伴有便膿血的情況。便膿血通常表示腸道感染或炎症。
以利不止里液亡熱獨存而血液腐壞之故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熱氣下泄。故表雖乾燥。而喉不痹。)○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繼厥以熱。繼熱復以厥。)厥深者。熱亦深。(深。言日數多也。)厥微者。熱亦微。
(雖深。有微者。雖淺。有甚者。故淺深微甚。各舉一隅示之。此觀厥知熱。觀熱知厥之診法。)厥應下之。(邪進而至厥者。後必應成入胃可下之症。)而反發汗者。(邪進入胃。而反攻其表。此誤也。)必口傷爛赤。(表液乾燥。極則里陽一升上。其血絡遂傷。)○傷寒病。
白話文:
因為利水過度,導致體液流失,熱氣獨留,血液腐敗,所以會出現便血、膿血的症狀。喉嚨不會出現痹塞,因為熱氣向下散發,雖然表面乾燥,但喉嚨卻不會阻塞。傷寒病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四、五天出現厥症,一定會發熱。之前出現厥症,之後一定會發熱;之前發熱,之後一定會出現厥症。厥症越深,熱也越深,厥症越輕微,熱也越輕微。雖然厥症深,但也有輕微的;雖然厥症淺,但也有嚴重的。所以淺深、輕重,都只是一種現象,由此可見,觀察厥症就能知道熱症,觀察熱症就能知道厥症,這是診病的方法。厥症應該要往下治療,因為邪氣深入導致厥症,之後一定會進入胃部,可以下藥治療。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是錯誤的,因為邪氣進入胃部,反而會攻擊表層。這樣就會導致口舌潰爛、發紅,因為表層液體乾燥,極端的情況下,里陽會上升,導致血脈受損。傷寒病...
(邪是傷寒。而病字通三陽三陰之辭。)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後人解厥字義之文也。而本論所謂厥冷。冷自末至本也。逆冷。冷自本及末也。今不論本末。
誤解渾謂之逆冷。)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邪甚陽微。雖經日久。而厥不愈。)膚冷。(手足厥冷漸甚。及遍身者。藏府皆冷故也。)其人躁無暫安時者。(神無所依。將去。)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藏厥死不治。此章欲論蛔厥。故先舉似者。)蛔厥者。其人當吐蛔。
白話文:
邪氣就是傷寒,而「病」這個字包含了三陽三陰的各種病症。發作五天後,發熱也會持續五天。如果第六天又發作,就代表病情會好轉,如果沒有發作,就會自行痊癒。發作最長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熱也只持續五天,所以可以推測會自行痊癒。
凡是發作的人,都是因為陰陽氣不順暢導致的。發作時,手腳會逆冷。古人解釋「厥」字的意思是,冷從末端往根部蔓延叫「冷」,冷從根部往末端蔓延叫「逆冷」。現在則不分根末,誤解成統稱為「逆冷」。
傷寒脈象微弱且發作,持續七到八天,代表邪氣很重,陽氣很弱,即使時間久了,發作也沒有好轉。皮膚冰冷,手腳越來越冷,甚至蔓延到全身,代表五臟六腑都冷了。患者躁動不安,無法安穩,代表神魂無依,將要離去。這是屬於藏厥,不是蛔厥。藏厥無法治癒,本章要討論蛔厥,所以先列舉出類似的情況。蛔厥的患者會吐出蛔蟲。
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心肺之際陽微。故蛔得時入膈。)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胃中有蛔。故得食而動。)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胃中有蛔則不和而下利。)烏梅丸方。(烏梅蜀椒殺蟲。細辛桂枝推陽。
乾薑附子復陽。黃連除胸中熱。黃蘗除腸中熱。當歸生血。人參生津回陽。),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蘗(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白話文:
讓病人保持安靜,但是有時又感到煩躁。這是因為體內匿藏著寒冷。(心肺之間的陽氣微弱,所以蛔蟲得以趁虛進入膈肌。)蛔蟲上竄入膈肌,所以會感到煩躁。過一會兒後又會停止,吃東西後會嘔吐。(胃中有蛔蟲,所以吃東西後會蠕動。)再次感到煩躁的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患者此時可以自行嘔出蛔蟲。蛔厥(一種由於蛔蟲引起的暈厥)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烏梅丸還可以治療久瀉(胃中有蛔蟲,則胃腸不能正常運作,導致腹瀉)。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蘗(六兩)
以上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然後合在一起研製成藥丸。用苦酒將烏梅浸泡一夜。
(漬以苦酒者。欲不失烏梅酸味也。)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腸胃不和。生蛔之人。不得復食難化之物。)○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厥微。
止指頭。)默默不欲食。(三焦閉塞故也。亦是似少陽之理。)煩躁數日。(表液乾燥。且邪塞三焦。)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經日久。而陽氣遂破邪出表。則小便利。於是裡熱除。)欲得食。(裡熱除。欲得食者邪解也。若陽氣出表而尚不欲食者。邪入胃也。陽氣出表之後。
白話文:
用苦酒浸泡,目的是為了保留烏梅的酸味。去除果核後蒸煮,五升米煮熟搗成泥,與藥材混合,使其相得益彰。放入臼中,用蜜杵研磨兩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忌食生冷滑物、臭食等。腸胃不和、有蛔蟲的人,不可再食用難以消化的食物。
以食卜胃邪有無。)其病為愈。(厥微者邪薄也。故陽氣能破邪而出。)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表液乾燥甚。陽氣不得出。而作嘔胸脅煩滿等症。而猶不得出。則取路於腸而利。其里亦已乾燥。故動血而下。)○病者。(問答之言。故曰病者。)手中厥冷。
言我不結胸。(厥則里陽當衝心下。)小腹滿。(下焦寒故。)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冷結。言痼冷結下部也。)○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陽勝邪之候。)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津液不足。熱氣有餘。
若經九日久則血液腐壞成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傷寒六七日。(邪入深之日數。)脈微。手足厥冷。(邪雖進。陽微故未能出表。)煩躁。(津液乾燥。且邪圍密。)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引陽。而陽不足出者。
白話文:
以食卜胃邪有無)其病為愈。(厥微者邪薄也。故陽氣能破邪而出。) 透過飲食來判斷胃裡是否有邪氣,如果病症好轉,表示邪氣較弱,陽氣能夠驅邪而出。
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表液乾燥甚。陽氣不得出。而作嘔胸脅煩滿等症。而猶不得出。則取路於腸而利。其裏亦已乾燥。故動血而下。) 如果厥逆伴隨嘔吐,胸脅煩悶脹滿,之後必定會便血(大便乾燥,陽氣無法排出,導致嘔吐、胸脅煩悶等症狀;陽氣仍然無法排出,便會轉而從腸道排泄;體內也已經乾燥,因此會動血而排出)。
○病者。(問答之言。故曰病者。)手中厥冷。 病者(表示問診時的用語),手心腳心發冷。
言我不結胸。(厥則裏陽當衝心下。)小腹滿。(下焦寒故。)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冷結。言痼冷結下部也。) 說自己沒有胸悶(厥逆時,體內陽氣應該衝向心下),小腹脹滿(下焦寒涼所致),按壓時疼痛,表示寒邪結在膀胱關元穴(寒邪結聚,表示長期寒邪結在下腹部)。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陽勝邪之候。)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津液不足。熱氣有餘。若經九日久則血液腐壞成膿血。) 傷寒發熱四天,厥逆症狀消失三天後,又發熱四天,厥逆症狀較輕,發熱症狀較重(陽氣戰勝邪氣的徵兆),病症應該會好轉。如果從發熱開始到七天後,熱症狀還沒有消失,之後必定會便血膿血(津液不足,熱氣過盛,如果時間拖過九天,血液就會腐壞成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傷寒厥逆四天,發熱症狀消失三天後,又厥逆五天,表示病情加重,寒氣較多,熱氣較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傷寒六七日。(邪入深之日數。)脈微。手足厥冷。(邪雖進。陽微故未能出表。)煩躁。(津液乾燥。且邪圍密。)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引陽。而陽不足出者。 傷寒六七天(邪氣深入體內的時數),脈搏微弱,手腳發冷(邪氣雖然深入,但陽氣微弱,所以無法驅邪排出體表),煩躁不安(津液乾燥,且邪氣圍困甚密),灸厥陰穴,如果厥逆症狀不消失,就會死亡(灸穴引進陽氣,但陽氣不足以排出邪氣)。
死。)○傷寒發熱下利。(發熱則利當自止。而發熱下利俱作者。里陽暴出盡也。)厥逆。(陽氣絕。)躁不得臥者死。(陰陽俱竭。神不安舍。)○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傷寒六七日不利。(厥而不利者以陽微故也。)便發熱而利。(邪及入胃。而里陽暴出不止。
)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衛氣不護。)有陰無陽故也。(雖有汗。而無衛氣則死。)○傷寒五六日。(邪過三焦之日數。)不結胸。腹濡脈虛。(邪雖寒。而陽微故腹不鞕滿。血虛故脈不實。)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發熱而厥。(後曰難治。故先舉尋常厥陰病。
白話文:
- 人死。
- 感受傷寒會出現發熱和下痢的情況。如果發熱期間出現下痢,表示體內的「裡陽」(體內的熱力)突然外洩完畢。
- 出現厥逆的症狀,表示體內的陽氣已經完全消失。
- 無法安靜地躺著,這通常表示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都已枯竭,精神無法安頓。
- 感受傷寒後發熱,下痢情況非常嚴重且厥逆不停,這種情況表示生命垂危。
- 感受傷寒六、七天,出現下痢但沒有發熱,這種厥逆不退的情況表示生命危險。
- 感受傷寒六、七天,卻沒有出現腹脹的症狀,脈搏虛弱,表示雖然有寒邪,但體內的陽氣不足,導致腹部沒有硬脹感,血氣虛弱,脈搏不強。
- 如果在這時出現厥逆的情況,不能使用下藥的方式進行治療。因為這表示體內的血液已經流失,再使用下藥的方式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
- 出現發熱後緊接著出現厥逆的情況,這是一種較難治療的症狀,應該先針對厥陰病的常態進行處理。
)七日。(至明日則邪應實胃。)下利者。為難治。(亡血者不可下也。至邪實胃之日而陽尚不出表。則自下利者亦死。)○傷寒脈促。(津液乾燥甚者。里陽偏從經絡出。故其脈促。)手足厥逆者。(邪塞密。故陽氣偏入經絡。不周手足。)可灸之。(里陽閉塞甚者。以灸引之則得周達手足。
)○傷寒脈滑(表裡津液未乾燥者。雖邪塞密。而里陽強從經絡出。)而厥者。(厥理同前。)里有熱也。(以脈滑。知里陽溢。)白虎湯主之。(里陽溢者。激之以寒藥。則能自破邪出。)○手足厥寒。(略折厥冷惡寒四字。)脈細欲絕者。(血液舊虛。故雖微邪。亦能阻隔表裡。
白話文:
七天後,邪氣就會入侵胃部。如果病人拉肚子,就很难治好,尤其是失血者更不能用下泻药。如果邪气入侵胃部,阳气却还没能从表层出来,那么拉肚子的人也会死亡。
伤寒脉搏急促,说明津液严重干燥,体内阳气偏向经络,所以脉搏才会急促。手足厥逆,说明邪气阻塞密闭,阳气偏向经络,无法周流到手足,可以用灸法治疗。因为阳气闭塞严重,灸法可以引导阳气周流到手足。
伤寒脉搏滑利,说明表里津液尚未干燥,即使邪气阻塞密闭,体内阳气仍然强劲地从经络流出,出现厥逆,原因与前述相同。脉搏滑利,说明体内有热气,可以用白虎汤治疗。体内阳气溢出,用寒凉药物刺激,就能帮助阳气驱散邪气。
手足厥冷,脉搏细微欲绝,说明血液长期虚弱,即使是微弱的邪气也能阻隔表里。
)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四逆湯方。(當歸生血。芍藥聚津液。桂枝細辛行陽。大棗甘草養胃。通草通氣之。),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二兩),大棗(二十五個),甘草(二兩),通草(二兩),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內指胃中。症同前而胃中有舊來水氣。故邪乘之。)宜藏厥主之。(吳茱萸除胃口寒。生薑鼓舞胃陽去水氣。此方兼治水氣。故曰宜。而邪仍跨三焦故曰主。)○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津液徒亡。熱不去。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方子包括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甘草和通草。當歸補血,芍藥滋陰,桂枝和細辛溫陽,大棗和甘草健脾胃,通草利水。將所有藥材以水煮,取三升湯液服用,一日三次。如果患者有胃寒,可以用藏厥湯治療。藏厥湯包含吳茱萸和生薑,可以溫胃散寒。若患者出汗不止,熱度不退,內部緊縮,四肢疼痛,則可能是津液耗損、熱邪不退所致。
故拘急疼痛。)又不利。(裡熱不去。表液乾燥。故不得已。而取路於腸。)厥逆而惡寒者。(表裡俱虛。故惡寒。)四逆湯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非因邪而厥冷者。當溫之。)四逆湯主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在經脈之源。故令時緊。)邪結在胸中。
(此當屬厥陰。)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此當用瓜蒂。)當須吐之。宜瓜蒂散。(陰病用吐藥。故加之須字。)○傷寒厥而心下悸者。(胃口有水。故陽不至。)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先治水。後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傷寒六七日。
白話文:
所以會感到拘急疼痛,而且不利,因為裡熱未除,表液乾燥,不得已才從腸道排泄。如果病人四肢厥逆且惡寒,這是因為表裡俱虛,所以惡寒,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大量出汗,或大量腹瀉,且出現厥冷,這不是因為邪氣而引起的厥冷,應該用溫藥治療,可以用四逆湯。如果病人手足厥冷,脈搏時而緊縮,這是因為邪氣停留於經脈的源頭,所以脈搏時而緊縮。邪氣結聚在胸中,這屬於厥陰,病人感到胸中滿悶,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病症在胸中,可以用瓜蒂治療,應該吐出邪氣。由於是陰病,所以要用吐藥,因此要加個「須」字。如果傷寒病人出現厥逆,心下悸動,這是因為胃中積水,陽氣不能到達,應該先治水,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逆,否則水積在胃中,就會引起腹瀉。傷寒病發六七天,……
大下後。(六七日。故邪亦除。)寸脈沉而遲。(大下利而關尺皆絕。獨寸脈存者。以陽氣升上故也。其沉者。以陽氣出表故也。其遲者。以陽氣極虛故也。)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若上部脈不至者。或是因邪塞。今下部脈不至者。是陽真竭也。)咽喉不利。唾膿血。(津液乾燥極者。
陽氣強升上故血液腐壞。)泄利不止者。(下部陽絕。故無衛護。而泄利。)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已曰難治。當無主方也。若強處方則通脈四逆湯或有救之。其他諸方決非所能之症也。因按此章有脈沉而遲之四字。故後人誤取面戴陽症之主方。而虛此症。)麻黃升麻湯方。
白話文:
大瀉後。(六七天後,外邪也會被去除。)寸脈沉而遲緩。(大瀉後,關脈和尺脈都絕跡,只有寸脈還存在,這是因為陽氣上升所致。沉脈是陽氣外越所致,遲脈是陽氣極度的虧虛所致。)手足厥逆。下部脈搏不到。(如果上部脈搏不到,可能是邪氣阻塞所致。現在是下部脈搏不到,這是陽氣耗竭所致。)咽喉阻塞,咳出膿血。(津液極為乾燥,陽氣強行上升,導致血液腐敗。)腹瀉不止。(下部陽氣斷絕,因此沒有保護作用,導致腹瀉。)很難治療。【麻黃升麻湯】為主方。(已經說了難治,不應當有主方。如果勉強處方,【通脈四逆湯】或者能救治。其他的方劑肯定不能治療此症。因為按這段話有脈沉而遲緩四個字,所以後人錯誤地用了治療面戴陽症的主方,反而耽誤了治療此症。)【麻黃昇麻湯】方。
(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汗石膏鎮桂麻浮越性。升麻通上焦塞。當歸萎蕤天門冬滋潤。知母黃芩清鬱熱。白朮茯苓利水。乾薑復胃陽。),麻黃(二兩),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萎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令盡間。疑脫服字。)○傷寒四五日。(邪過三焦之日數。)腹中痛。(胃陽舊虛。水飲不行。且邪塞二焦。故里陽難出。觸水而作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白話文:
(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可以發汗,石膏可以鎮壓麻黃、桂枝浮越的性質。升麻可以通暢上焦的鬱塞。當歸、萎蕤、天門冬可以滋潤。知母、黃芩可以清解鬱熱。白朮、茯苓可以利水。乾薑可以恢復胃陽。)麻黃(二兩),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萎蕤(各十八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以上十四味藥物。用一斗水。
先煎煮麻黃一兩沸騰。撇去浮沫。放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的時間間隔,就像煮三鬥米的時間。藥液喝完,汗出後症狀會好轉。(「令盡」之間,疑脫字「服」。)○傷寒四、五天時。(邪氣在三焦停留的時間。)腹部疼痛。(胃陽原本虛弱,水飲不運化。同時邪氣堵塞了二焦,所以胃陽難以發揮作用,遇到水飲就會疼痛。)如果轉氣向下進入小腹,這是想要自利。
(陽氣舊虛。腸胃不實。風氣因入。宛轉趣少腹者。後必自下利。)○傷寒本自寒下。(即前章之症。)醫復吐下之寒格。(寒格者。水兼邪在心下。而扞格胸腹間。令陽氣不升降之病名也。故寒格則必自下利。即是本自寒下之症也。)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誤吐下。
故陰陽徒亡。邪則未除。)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乾薑溫胃復陽。芩連瀉心下。人參生津復陽。),乾薑(三兩),黃連(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下利(邪亦去。)有微熱。
白話文:
如果陽氣本來就虛弱,腸胃也不好,再加上風寒入侵,會引起腹痛,這種情況之後一定會腹瀉。傷寒本來就是由寒邪入侵引起,這和前面提到的症狀是一樣的。醫生如果用吐下法來治療寒邪,也就是寒邪入侵到心下,阻塞了胸腹部,導致陽氣不能升降,這種情況叫做「寒格」,寒格也會導致腹瀉,這也正是傷寒的症狀。如果反覆使用吐下法,甚至吃東西就吐,就等於誤用了吐下法,這樣會造成陰陽失衡,而寒邪也還沒去除。這時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乾薑可以溫暖胃部,恢復陽氣;黃連和黃芩可以瀉心下之邪;人參可以生津液,恢復陽氣。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二升,去渣,分溫服兩次。如果腹瀉好了,寒邪也排出了,而且還有輕微發熱,就表示治療有效了。
(陽氣未竭。)而竭。(寒去欲解之候。)脈弱者。(其渴因熱則必見數。今脈弱乃知陽氣復而渴也。)令自愈。(如此則下利亦令愈之候。)○下利。(膈膜以內之邪。以下利除。)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膈膜以外。雖有微邪。亦因下利。里陽得活動。能自發達。汗出則解。
)設復緊。為未解。(若數且緊。則雖陽氣活動。而無汗出。故未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虛陽得火。直從呼吸去。若雖脈未還。而無喘者尚可灸也。若脈已還。則雖喘作。亦可求治法也。)○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者腎而水也。
白話文:
陽氣還未完全消失,但已經快要耗盡了。寒氣退去,疾病將要痊癒,但脈搏微弱。病人感到口渴,這不是因為熱症,而是因為陽氣恢復後引起的。讓病情自然痊癒,腹瀉也會自然好轉。腹瀉是內邪侵入膈膜引起的,透過腹瀉將邪氣排出。脈搏頻數,伴隨著輕微發熱,出汗後病情會自然痊癒。如果腹瀉是外邪入侵膈膜引起的,雖然有輕微邪氣,但因為腹瀉讓內陽得以活動,能夠自行恢復,出汗後就會痊癒。如果腹瀉後脈搏依然緊促,則表示病情尚未痊癒。如果脈搏頻數且緊促,雖然陽氣活動,但沒有出汗,所以尚未痊癒。腹瀉伴隨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灸灸後也沒有溫熱感,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會死亡。虛弱的陽氣遇到灸火,直接從呼吸中散失。如果雖然脈搏沒有恢復,但沒有喘氣,仍然可以灸灸。如果脈搏已經恢復,即使出現喘氣,也可以尋找治療方法。少陰是腎,主水,負趺陽是順應自然法則。
趺陽者。脾而土也。土勝水則下利止。)○下利寸脈反浮數。(因下利陰亡。里陽失所依。欲出表。而仍有邪圍。故升上部。)尺中自澀者。(尺中以察胃中。而其脈澀者。以下利亡陰故也。浮數者因邪。澀者因乾燥。故加自字。以別其義。)必清膿血。(陽氣未出表。而里液已乾燥。
故熱鬱而腐壞血液。)○下利清穀。不可攻表。(胃中央運化。至下利清穀者。雖脈浮數。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陽氣未得出表。表液復乾燥則益不得出。而脹滿。)○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沉。陽微故為邪所壓也。弦。津液乾燥也。邪迫裡急。故陽氣雖取路於腸。
白話文:
跌倒伤到脚阳经,脾脏属于土,土克水,所以腹泻会停止。腹泻时寸脉浮数,是因为腹泻导致阴气亏损,阳气失去依靠,想要跑到表面,但还有邪气包围,所以上升到上部。尺脉自涩,是因为尺脉可以观察胃部,脉涩是因为腹泻导致阴气亏损。浮数是因为邪气,涩是因为干燥,所以加了“自”字来区别意思。必须清热解毒,因为阳气没有跑到表面,而里液已经干燥,所以热气郁积腐蚀血液。腹泻排出清谷,不可攻表,因为胃部负责消化运化,腹泻排出清谷,即使脉浮数,也不可攻表。出汗必胀满,因为阳气没有跑到表面,表液又干燥,就更出不去了,所以就会胀满。腹泻脉沉弦,是因为下坠感。沉,是因为阳气微弱,所以被邪气压住了。弦,是因为津液干燥。邪气逼迫里急,所以阳气虽然走肠道,但还是沉在下面。
而津液乾燥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沉弦帶大者。正邪俱未衰也。故下利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微。陽衰也。弱。邪除也。數。陰少陽多也。)雖發熱不死。(下利自止。而發熱者。非虛陽之飛越也故不死。)○下利脈沉而遲。(沉。因下利陽出表也。遲。
因下利陽虛也。下利雖胃中虛。而邪亦除。但在表之邪未解。與表陽相持於皮膚間。然是陰病。故雖赤。不甚。雖熱。不劇。)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陽與邪相迫急。則阻神。)汗出而解。(表和。)病人必微厥。(胃虛。故表陽不能遍四肢。)所以然者。
白話文:
因為津液乾燥,所以排便量多;脈搏強勁有力,表示病症尚未完全消退;脈搏沉而弦,帶有有力感,代表正邪力量都未衰退,因此腹瀉尚未停止;脈搏微弱而數,說明病情將要自行停止,因為脈象微弱代表陽氣衰退,脈象虛弱代表邪氣已除,而脈象數則說明陰氣不足,陽氣過盛。雖然患者發燒,但不會致命,因為腹瀉已經自行停止,而發燒是因為陽氣不虛弱,沒有過度活躍,所以不會致命。
如果患者脈搏沉而遲,表示由於腹瀉導致陽氣外泄,脈搏遲緩則表示陽氣虛弱;雖然腹瀉是因為胃中虛弱,但邪氣也已經消除,只是表面的邪氣尚未消除,與表面的陽氣互相抗衡,停留在皮膚之間,屬於陰性疾病,所以雖然發燒,但並不嚴重,雖然發熱,但並不劇烈。患者面容略微泛紅,身體略有發熱,排出的糞便稀薄,說明病情必然會導致鬱悶和昏厥。因為陽氣和邪氣相互壓迫,就會阻礙神志;如果出汗就可以解除,表示表面的病症已經和解;患者必然會出現輕微昏厥,因為胃部虛弱,所以表面的陽氣不能到達四肢。這就是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對戴字。曰下。下。胃中之謂也。○此症麻黃升麻湯所主也。疑後人誤置前。)○下前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雖渴作。而下利不差者。必繼以膿血。是津液不足。熱氣有餘故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
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表裡俱津液乾燥極。則里陽欲強從經絡出。故脈反見實。是津液乾燥甚。而邪無由除。故死。)○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裡寒者。邪入胃也。外熱者。陽出表也。而是陰症。
故陽氣本微。衛氣不護一旦出表。則隨汗消散。遂至厥冷也。故此藥系之。)○熱利下重者。(邪圍密。故里陽不得出而下利。於是陰亦亡。里陽猶不得出。乃作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湯方。(白頭翁性似黃芩而輕。今欲用黃芩。而以陰症。故代之以白頭翁。黃連激陽氣。
白話文:
面部浮腫。由於下虛所致。(「戴」字解為「下」,「下」指胃中。○本症應主治麻黃升麻湯。懷疑後人誤置於前。)○下痢脈數且口渴的人。如今自行痊癒。若未痊癒。必定排出膿血。因為有熱所致。(雖然口渴大作。卻未改善下痢者。必定接著排出膿血。這是因為津液不足。熱氣有餘所致。)○下痢後脈搏微弱。手足冰冷。天亮時脈搏恢復。
手足溫暖者生。脈搏未恢復者死。○傷寒下痢。一日十餘次。脈搏反見實在者死。(表裡津液極度乾燥。則裡陽氣強盛欲從經絡而出。故脈搏反見實在。這是津液極度乾燥。而邪氣無法排除。故死。)○下痢清稀如水。裡寒外熱。汗出且厥冷者。應主治通脈四逆湯。(裡寒表示邪氣進入胃中。外熱表示陽氣出表。而這是陰證。
故陽氣本來虛弱。衛氣不能保護,一旦出表。就隨汗液消散。因而導致厥冷。故此藥方用於治療。)○熱痢下墜感者。(邪氣包圍嚴密。故裡陽氣無法外出而下痢。至此,陰氣也消失。裡陽氣仍然無法外出。因而產生熱痢下墜感。)白頭翁湯主治之。白頭翁湯方。(白頭翁性質類似黃芩而較輕。如今欲用黃芩。但屬於陰證。所以改以白頭翁代替。黃連激發陽氣。
黃蘗除腸中熱。秦皮涉下利。),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蘗(三兩),秦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下利。(里邪除。)腹脹滿。身體疼痛者。(表邪未解。故里陽欲出表。而脹滿疼痛。是陰病。故雖邪微。
有此症。)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補虛。故曰溫。驅邪。故曰攻。)○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下利讝語者。有燥屎者。宜小承氣湯。(以舊有燥屎。故胃氣不和。不能生津液。方此時偶得厥陰病。其邪圍陽急。故心血沸騰。
白話文:
黃蘗可以清除腸道的熱氣;秦皮能治療下痢。使用白頭翁(兩兩份)、黃連(三份)、黃蘗(三份)、秦皮(三份)。將這四味藥材用水煮沸,提取出兩升濃汁,然後去掉渣滓,溫熱服用一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服下一升。對於下痢的情況,當裡部的邪氣已經清除,但若出現腹部脹滿、全身疼痛的情況,則表示表部的邪氣尚未解除。這類症狀通常表現為陰性病症,即使病態看似輕微。對於有這些症狀的人,應先對裡部進行溫暖處理,再進一步攻擊表部的邪氣。溫暖裡部可用「四逆湯」,攻擊表部則使用「桂枝湯」。「補虛」指的是溫暖療法,「驅邪」則是攻擊療法。
如果患者想要喝水,這是因為他們有熱氣的原因。此時,應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如果患者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且有乾燥的糞便存在,則適合使用「小承氣湯」。這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乾燥的糞便,導致胃部氣機不順暢,無法產生津液。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偶爾會出現厥陰病的徵兆,其邪氣圍繞著陽氣緊張,導致心腎血氣沸騰。
作讝語也。蓋下利者。厥陰病故也。其讝語者。舊有燥屎故也。)○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煩不因邪者。謂之虛煩。)宜梔子豉湯。○嘔家(邪已除。但熱氣有餘。生癰膿。因癰膿而作嘔。是非邪令然。故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嘔自愈。
)○嘔(因虛陽將飛越。作嘔。)而脈弱。(嘔者。脈當浮緊。而今弱者。其嘔。不因邪也。)小便複利。(微陽出表故也。)身有微熱見厥者。(微陽不足及手足。)難治。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之章。用通脈四逆湯之意。)○乾嘔吐涎沫。(邪侵胃口。故津液不行。留胃口而成涎沫。
白話文:
作讝語也。蓋下利者。厥陰病故也。其讝語者。舊有燥屎故也。)○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煩不因邪者。謂之虛煩。)宜梔子豉湯。○嘔家(邪已除。但熱氣有餘。生癰膿。因癰膿而作嘔。是非邪令然。故曰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嘔自愈。)
)○嘔(因虛陽將飛越。作嘔。)而脈弱。(嘔者。脈當浮緊。而今弱者。其嘔。不因邪也。)小便複利。(微陽出表故也。)身有微熱見厥者。(微陽不足及手足。)難治。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之章。用通脈四逆湯之意。)○乾嘔吐涎沫。(邪侵胃口。故津液不行。留胃口而成涎沫。)
發讝語,這是因為下利(即腹瀉),是厥陰病的症狀。發讝語的原因,是之前有燥屎的問題。)○在腹瀉後,出現更煩躁的情況。按壓心下部位,如果感覺到軟弱,這就是虛煩的表現。 (虛煩指的是沒有外邪引發的煩躁。)適合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嘔吐的狀況(邪氣已經消除,但熱氣仍然有餘,引起生癰膿的問題,因此產生嘔吐。這不是由邪氣引起的嘔吐,所以稱為「嘔家」。)如果有癰膿的情況,就不能進行治療。嘔吐出膿水後,病情就會自然好轉。(嘔吐後,病情會自然好轉。)
○嘔吐的情況(由於虛陽將要飛越,導致嘔吐。)但是脈搏卻變得弱了。(正常情況下,嘔吐的脈搏應該是浮緊的。現在脈搏變弱,表示嘔吐並非由邪氣引起。)小便再次變得頻繁。(這是因為微陽力量從表層出來。)身體出現微熱且伴有厥冷的情況。(這是因為微陽力量不足,以及手腳冰冷。)這樣的病情比較難治,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在下利清穀的狀況下,使用通脈四逆湯的原理。)○乾嘔且吐出涎沫。(邪氣入侵胃口,導致津液不能流通,留在胃口形成涎沫。)
)頭痛者。(涎沫塞中焦。故陽氣不能四布偏沖頭。)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溫胃。除邪。開心。下塞。人參。生津回陽。生薑。鼓舞胃陽。大棗養胃。)嘔而發熱者。(能成少陽症。)小柴胡湯主之。(厥陰病陽氣復。即少陽病也。可觀其邪位不異。)○傷寒大吐大下之。
極虛復極汗出者。(邪已除。正氣亦大虛。)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與水激陽。而令發汗。蓋是當時。發汗一法也。)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已大吐下。在裡之邪雖除。而其在表之邪未解。於是復與水。發汗則表裡俱虛。且冷水壓微陽。故噦因作焉。
白話文:
頭痛的病人,因為涎沫堵塞中焦,導致陽氣無法正常散佈,偏向衝擊頭部。治療方法是使用吳茱萸湯。吳茱萸溫暖胃部、去除邪氣、開通心氣、疏暢阻塞;人參補益津液、回復陽氣;生薑鼓勵胃部陽氣;大棗養護胃部。
如果出現嘔吐並伴有發熱,可能出現少陽病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這表明瞭厥陰病中陽氣恢復的情況等同於少陽病,可以觀察到邪氣的位置沒有變化。
對於受傷寒影響,大規模嘔吐和下痢的病人,當他們的身體極度虛弱並且大量出汗時,表示邪氣已經清除,但正氣也嚴重虛弱。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外部氣血鬱滯,再加水進去。這等於用冷水刺激陽氣,引發出汗。這是當時常用的發汗方法。通過發汗,會出現打嗝的現象,原因在於胃部寒冷。
當有過度嘔吐和下痢後,體內的邪氣雖然被清除了,但表層的邪氣還未解除。再次給水,發汗後會使得表層和裡層都變得虛弱,加上冷飲對微弱的陽氣有壓抑作用,因此產生打嗝。
自以至汗十五字。解汗出之理之文也。)○傷寒(前章之噦。邪除而後作。此章之噦。或有因邪。故又冒首傷寒二字。)噦而腹滿。(裡氣不伸。故噦而腹滿。)視其前後。(視前後之病症治法。)知何部不利。(知不利在三焦乎。在胃口乎。因邪乎。因虛乎。而治之。)利之則愈。
白話文:
從開始發汗到汗止一共十五個字,說明了解汗出病理的文字。傷寒篇中,前章所講的呃逆,是邪氣去除後才出現的;本章所講的呃逆,可能是由於邪氣所致,因此又標題為「傷寒」。呃逆伴隨腹脹,是因為裡氣不舒展。觀察前後的病症,就能知道哪個部位不順暢,是三焦、胃口,還是因邪氣或虛弱所致,然後針對病因治療。如果順暢了,病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