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1)
1.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
(邪氣塞三焦及經絡。而里陽不得出表。郁胸者。名厥陰病。邪之所位。同少陽。而厥陰則其人舊虛。故邪侵不獨三焦。經絡亦塞。故里陽全失出表之路。於是手足厥冷。胸中之鬱熱。反甚於少陽。)
厥陰之為病。消渴(胸中熱甚。故引津液於胃中急。)氣上撞心。(邪圍密。故心正當陽氣之沖。)心中疼熱。(陽郁甚故。)飢而不欲食。(胃中無邪故飢。然胸中郁。故不欲食。)食則吐蛔。(胃中無陽。故食不化。反動蛔。)下之利不止。(陽氣一取路於腸。則正氣隨虛。
邪氣隨入。至死利不止。)○厥陰中風。脈微浮。(陽氣破邪而出之候。)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厥陰病。(亦中風。)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得冷郁散。得潤陽暢。)○諸四逆厥者。(諸。通全篇之辭。凡四逆厥。非邪圍陽。則陽氣竭於內之候。
皆非可下之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雖有風寒之邪。而陽微不足溫手足者。不可下也。而況於無邪。唯因舊虛而厥者乎。)○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發熱則陽氣不下推。故利止。)見厥複利。(陽氣不得出表。則下推而利。)○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厥則必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胃不和故。)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胃陽除盡。無復上升者故食入而不知。是名除中。)食以索餅。(與溫熱之物。以試胃氣。)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胃陽尚足化食。)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胃陽極虛。將飛越之時。
得溫熱食則一旦飛越去。不復續。)後三日脈之。(此以下醫據脈而預斷之言。)其熱續在者。期之且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且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熱已九日。而後經三日而脈之也。)而脈數。
其熱不罷者。(熱至十三日。而不罷者有餘也。)此為熱氣有餘。(邪雖已除。而津液不足。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厥陰病。邪本侵經絡。故熱不消散。則血液腐壞。)○傷寒脈遲。(陽虛甚。)六七日。(厥陰病。經日久。而其胃陽亦益虛微。)而反與黃芩湯。(蓋見下利與黃芩湯。
)徹其熱。(徹除胃中殘陽。)脈遲為寒。(為裡寒脈。)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自脈遲為寒。至不能食。蓋註解文也。故解徹字曰除。亦猶解灌字曰洗也。)腹中應冷。當不能食。(胃陽虛微甚則不能消穀。又反為食所掩去。故不受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傷寒先厥後發熱。
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因發熱之勢。汗出衛氣虛。腠理不守。)咽中痛者。(汗出表液亡。)其喉為痹。(咽中痛。作喉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發熱則利當自止。而不止者。本表液乾燥甚。故陽氣不能盡出表。猶取路於腸而利。其便膿血者。
白話文:
(邪氣阻塞三焦和經絡,導致裡陽無法發散到體表,鬱積在胸中,這種情況稱為厥陰病。邪氣侵犯的部位與少陽病相似,但厥陰病人本身體質較虛弱,所以邪氣不僅侵犯三焦,經絡也會阻塞,導致裡陽完全失去外散的通道。因此,會出現手腳冰冷,胸中的鬱熱反而比少陽病更嚴重。)
厥陰病的症狀,會有口渴(因胸中熱盛,所以會從胃中急取津液),氣向上衝撞心臟(因為邪氣包圍緊密,心臟正好承受陽氣的衝撞),心中疼痛發熱(陽氣鬱積太嚴重所致),感覺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胃中沒有邪氣所以會感到飢餓,但因為胸中鬱悶,所以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反而會吐蛔蟲(因為胃中陽氣不足,食物無法消化,反而使蛔蟲躁動),如果用瀉下的方法,腹瀉會無法停止(陽氣一旦從腸道洩出,正氣就會跟著虛弱,邪氣也會乘虛而入,導致腹瀉到死都不會停止)。厥陰中風,脈象會稍微浮起(這是陽氣衝破邪氣而出的徵兆),如果脈象浮起代表病情將要好轉,如果沒有浮起,代表病情還沒有好轉。厥陰病,病情好轉的時間,是從丑時到卯時之間。厥陰病(也是中風的一種),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多次給予飲用,病情會好轉(因為得到冷水可以使鬱熱消散,得到滋潤可以使陽氣暢通)。各種四肢厥冷的症狀(這裡的「諸」是指所有,凡是四肢厥冷,不是邪氣包圍陽氣,就是陽氣在體內耗盡的表現,都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即使有風寒的邪氣,如果陽氣虛弱到不能溫暖手腳,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更何況是沒有邪氣,只是因為體質虛弱而導致厥冷的呢?)。傷寒先出現厥冷,然後發熱且腹瀉,這種情況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發熱代表陽氣不再向下推動,所以腹瀉會停止)。如果厥冷又再次出現且伴隨腹瀉(代表陽氣無法外散,所以向下推動導致腹瀉)。傷寒剛開始發熱六天,反而出現厥冷九天而腹瀉(厥冷一定會導致腹瀉)。凡是厥冷伴隨腹瀉的,通常都會食慾不振(因為胃氣不和),如果現在反而能吃東西,恐怕是「除中」(胃陽已經耗盡,無法上升,所以吃了東西也不知道,這就叫做除中)。可以給他吃些索餅(即溫熱的食物),來測試胃氣,如果沒有發熱,代表胃氣還在(胃陽還能消化食物),一定會好轉,但要小心突然發熱後又消退(胃陽已經極度虛弱,將要外散的時候,得到溫熱的食物,會突然外散消失,無法持續)。三天後再診察脈象(以下是醫生根據脈象預測病情的說法),如果熱持續不退,預計會在當天半夜好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開始發熱六天,反覆厥冷九天,又發熱三天,加起來也是九天,與厥冷的日數相對應,所以預計會在當天半夜好轉。三天後再診察脈象(發熱已經九天,過三天後再來診察脈象),如果脈象數快,熱還是不退(發熱到十三天,熱還不退就表示有餘熱),這代表體內還有餘熱(雖然邪氣已經清除,但津液不足,仍有餘熱),一定會發癰生膿(厥陰病,邪氣本來就侵犯經絡,所以熱無法消散,就會使血液腐敗)。傷寒脈象遲緩(代表陽氣非常虛弱),經過六七天(厥陰病,經過較長時間,胃陽也更加虛弱),反而使用黃芩湯(因為看到下痢而使用黃芩湯),來消除熱(清除胃中殘餘的陽氣),脈象遲緩表示體內寒冷(是裡寒的脈象),現在用黃芩湯,又清除了熱(從脈象遲緩是寒,到食慾不振,都是註解文字,所以解釋「徹」字是清除,就像解釋「灌」字是洗一樣),腹中應該寒冷,應該會食慾不振(胃陽非常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又被食物掩蓋,所以無法接受食物),現在反而能吃東西,這就叫做「除中」,一定會死亡。傷寒先出現厥冷,然後發熱,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反而出汗(因為發熱的緣故,出汗導致衛氣虛弱,肌膚腠理不能固守),咽喉疼痛(出汗導致體表津液喪失),咽喉會痹塞(咽喉疼痛,導致喉痹)。發熱但不出汗,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如果腹瀉不止,一定會排出膿血(發熱腹瀉應該會自己停止,但如果沒有停止,是因為體表津液非常乾燥,所以陽氣無法完全發散到體表,仍然從腸道洩出而導致腹瀉,排出膿血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