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 (6)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 (6)
1.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
有水故津液不生而渴。心煩(表裡乾燥,陽氣鬱於胸。)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除水則陰陽自復。)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日淺故陽氣未甚敝,然邪勢急,故作乾燥症。),口燥咽乾者(里陽為邪所圍急,故胃中為熱,引津液甚,咽喉先知乾燥。),急下之(姑先下之,令里陽得活動,而後應更謀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下極則藏府固有之液出;其色青者,蠻人所謂膽苦汁,漢人所謂漏底瀉之類。),心下必痛(里陽未全出。),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邪深。),腹脹(里陽未得全出故脹。),不大便者(里陽久不得出表,又不下利則必鬱閉而死。),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自豬苓湯至此章,皆論里病而表液乾燥極甚者,皆不得已,乃先治里救其急,而後更謀之;其曰急者,死在須臾,故治法倒行而逆施。)
○少陰病脈沉者(沉為病在裡。蓋陽明則邪全入胃,而後用承氣湯;若少陰則其人本虛,故邪全入胃則死也;故不遑攻邪,先急溫之,保其表陽;及者生,不及者死。陽明少陰其邪位同,而用承氣之機,則有早晚。本論處方之妙,於是乎可觀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邪在胸故。),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邪在胸,而胃陽力微,故欲吐而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欲吐故身背則不覺惡寒,但手足惡寒。),脈弦遲者(邪在胸,而約脈源故遲也;陽氣未甚虛而在裡,故遲中帶弦。),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水飲兼邪之辭。),乾嘔者,不可吐也(胸中有寒飲則亦作前症也,症雖似而胸中陽微,故不可吐也。),急溫之(胸中陽氣微,故畜飲也;夫胸者,陽氣根本之地,若虛則危,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正邪俱衰之。),脈微(陽虛)澀(陰虛)嘔(有寒飲。)而汗出(表虛。),必數更衣(邪衰而尚下利者,以衛氣虛之故也。),反少者(初下利,而里液已亡矣;故雖數登廁,而糞則反少。),當溫(亦宜用四逆湯。),其上,灸之(上者膈上也;汗出表虛,且膈上有寒飲而嘔,故外以灸引陽,內以四逆湯助之。)。
白話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
若病人因體內積水,導致津液不能生成而口渴,心煩意亂(表示裡表都乾燥,陽氣鬱結於胸部),睡不著覺,可用豬苓湯治療,去除體內積水,陰陽就能自行恢復平衡。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內,由於病程尚淺,陽氣尚未耗損嚴重,但邪氣來勢兇猛,表現出乾燥的症狀,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裡面的陽氣被邪氣困住,胃中產生熱氣,導致津液大量消耗,咽喉首先感覺乾燥,應當立即服用瀉下藥物治療,例如大承氣湯。先瀉下以使裡面的陽氣活動起來,再作進一步治療。
少陰病患者出現自利清水樣大便,顏色呈青綠色(這是因為體內臟腑原有的液體排出,青綠色的大便類似於少數民族說的膽汁,漢人則稱之為漏底瀉),心下部位疼痛(表示裡面的陽氣尚未完全排出),口乾舌燥,應當立即服用瀉下藥物治療,例如大承氣湯。
少陰病發病六七日,邪氣深入,腹部脹滿(因為裡面的陽氣尚未完全排出),沒有大便(因為裡面的陽氣長期不能排出體表,又沒有腹瀉,就會導致氣機鬱結而死亡),應當立即服用瀉下藥物治療,例如大承氣湯。從豬苓湯到本章,都是論述裡證,並且表裡液體都極度乾燥的病症,都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先治療裡證以緩解病情危急的情況,之後再作進一步治療。所謂「急」者,意指病情危急,性命攸關,因此治療方法會有所調整。
少陰病脈象沉弱(脈沉表示病邪在裡),陽明病邪氣全部進入胃部,則可以使用承氣湯,但少陰病患者本身就虛弱,如果邪氣全部進入胃部就會危及生命,所以不能直接攻邪,應當先溫陽,保護表面的陽氣,這樣才能保住性命。陽明病與少陰病病邪位置相同,但使用承氣湯的時機卻有所不同,本論的處方妙處,就在於此。
少陰病患者飲食入口即吐(邪氣在胸部),胸部溫熱想嘔吐,但又吐不出來(邪氣在胸部,但胃的陽氣不足,所以想吐但吐不出來),起初發病時手腳冰冷(想吐所以背部不感覺惡寒,只有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邪氣在胸部,約束脈氣,所以脈象遲,陽氣未耗損嚴重,但病邪在裡,所以脈象遲而弦),這是胸中實證,不可以瀉下,應當先催吐。如果膈膜上有寒飲(水飲和邪氣),乾嘔不止,則不可以催吐(胸中有寒飲也會出現上述症狀,症狀雖然相似,但胸中陽氣不足,所以不可以催吐),應當溫陽,例如使用四逆湯。
少陰病患者腹瀉,脈象微弱(陽虛),澀滯(陰虛),嘔吐(有寒飲),並且出汗(表虛),經常換衣服(邪氣衰弱但仍然腹瀉,是衛氣虛弱的緣故),大便反而減少(一開始腹瀉,裡面的津液已經耗盡,所以即使多次上廁所,大便反而減少),應當溫陽,例如使用四逆湯,同時在膈膜上方灸治(汗出表示表虛,而且膈膜上有寒飲而嘔吐,所以用灸法從體表引導陽氣,內服四逆湯來幫助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