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 (1)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
(陽氣虛人,感風寒,其邪氣在表者,名曰太陰。)
太陰之為病:(邪雖圍表,而陽氣舊微,不能與邪爭,故作症不多。)腹滿而吐,食不下。(津液舊虛,陽氣難以出,加之以表邪,故腹滿。陽氣不得出表,而升咽者,致吐食。雖吐而無聲者,是陽氣微之故也。)自利益甚。(陽虛人,舊利,今又邪圍,故陽氣失活動,利益甚。
然非邪入胃而利,故曰自利。)時腹自痛。(津液舊虛,加之以表邪,故里陽欲出難出,因作痛。曰時者,以陽氣微,故盈而後始痛也。曰自者,非邪入胃而作痛也。)若下之,(表邪乘虛而入。)必胸下結鞕。(似結胸而微。)
○太陰中風,四肢(陽之復,自里始,而及四肢,)煩疼。(陽氣欲復,煩疼,是陰病故貴陽復,猶陽病貴津液復也。)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是陰病,故陽虛微,陰乾燥,然脈漸長者,邪氣退正氣復之候也。)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自利:(凡人居常大便不溏瀉者,陽氣揚之也。今陰病,則陽氣乏於攝陰之力故自利。)不渴者,(里仍微有陽,故津液亦未甚乾燥。)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以藏舊有虛寒故邪氣隨入,是以並謂之寒。)當溫之,宜服四逆輩。(邪不在表裡,故桂枝大黃皆難用。)
○傷寒脈浮,(邪在表,)而緩,(虛)手足自溫者,(溫,示不熱又不冷也,以邪淺故也。)系在太陰。(經日久,是當轉少陰,而猶在太陰,故曰系在。)太陰當發身黃。(津液舊虛人,邪又在表日久,則表鬱而當發身黃症也。)若小便自利者,(以小便利,知陽出表。)不能發黃。(陽不郁故也,此所謂屬陽明者。)至七八日,(日久而才始入少陰。)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作暴煩者,以邪入胃,胃陽欲出表故也。作下利者,以邪入胃,胃陽窘,別取路於大腸之故也。)必自止。(胃陽未甚虛之人,故邪下盡而正氣仍存。)以脾家實。(系在發黃,暴煩,皆是脾陽實故也。)腐穢當去故也。(腸胃中之邪氣瘀物並去盡。)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前章表液先虛,里未甚虛之症也。此章里液先虛,表未甚虛之症也。以反對成篇次。)因爾腹滿時痛者,(下之故虛陽欲出表。)屬太陰也。(裡虛而邪在表,是太陰病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胃陽欲出表而難出,故作滿且痛。此方加芍藥者,為引表之津液,而聚於裡也。)
○大實痛者,(里陽鬱閉急故加大黃救之。猶不離桂枝湯者,以表液未甚虛故也。若夫陽明篇所論,急下之症,則表液乾燥甚,故強用桂枝,則陽氣益鬱閉而死也。)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陰為病,脈弱。(胃氣弱,故脈亦弱。)其人續自便利。
白話文:
[辨太陰病症及其治療方法]
陽氣虛弱的人,感受風寒後,邪氣停留在體表,這種情況被稱作太陰病。
太陰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嘔吐,食物難以下嚥。這是因爲體內津液原本就虛,陽氣難以正常運行,加上表邪的影響,導致腹部脹滿。陽氣無法正常從體表散發,向上逆流引起嘔吐,儘管嘔吐但聲音不大,這都是因爲陽氣微弱的緣故。此外,腹瀉會加重(這裏的"自利"是指原本就有腹瀉傾向,現在因邪氣圍困,陽氣無法正常活動,使腹瀉加劇,並非邪氣直接進入腸胃造成的腹瀉)。有時腹部會自發性疼痛,這是體內津液虛損,加上表邪影響,使得內部陽氣欲出而難出,因而產生疼痛。之所以說“時”腹痛,是因爲陽氣微弱,需要累積到一定程度纔會引發疼痛。"自"字強調並非邪氣直接進入腸胃引發的疼痛。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瀉下法(即"下之"),邪氣會乘虛而入,可能導致胸下部位出現硬結,類似於結胸的症狀但程度較輕。
太陰病中風的表現爲四肢感到煩悶疼痛。當陽氣開始恢復時,會首先從內部向四肢擴散,造成這種感覺。陽氣恢復引起的煩悶疼痛,表明太陰病的本質在於陽氣的恢復,就像陽病需要津液的恢復一樣重要。
如果脈象顯示陽氣微弱而陰氣乾燥,但脈搏逐漸變長,這預示著疾病正在好轉,因爲這是邪氣消退,正氣逐漸恢復的跡象。
太陰病在夜間亥時至丑時之間最有可能得到緩解。
對於脈象浮的太陰病患者,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推薦使用桂枝湯。
持續腹瀉但不感到口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爲體內藏有寒氣。應該採取溫補的治療方法,服用四逆湯類藥物。
對於原本大便並不稀溏的人來說,陽氣旺盛能夠抑制腹瀉。現在出現陰病,陽氣缺乏控制陰寒的力量,所以出現腹瀉。由於體內仍然有微弱的陽氣存在,所以津液沒有嚴重乾燥。這種情況是因爲體內原本就存在虛寒,邪氣趁機侵入,兩者共同作用造成了病症,統稱爲寒證。治療應以溫補爲主,推薦使用四逆湯類藥物。
傷寒病表現爲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這表示邪氣淺表,尚未深入。這種情況下,病邪仍然停留在太陰階段,不會輕易轉化爲少陰病。如果長時間停留在太陰階段,可能會出現黃疸症狀。但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會發展成黃疸,因爲陽氣得以散發,不會在體內鬱積。到了第七八天,即使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和劇烈腹瀉,每天多達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爲脾胃功能尚好,邪氣被清除後,正氣依然存在。脾臟實質上的健壯使得邪氣和腐穢物質能夠被徹底清除。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這種情況下的腹滿時痛屬於太陰病。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因爲胃陽想要外出表卻受阻,導致腹部脹滿和疼痛。這個方子增加芍藥的用量是爲了引導表層的津液聚集在裏部。
如果腹部疼痛非常劇烈,可能是裏部陽氣被嚴重封閉,需要加入大黃來急救。雖然沒有完全脫離桂枝湯的基礎,但因爲表層津液並未極度虛損,所以可以適度使用。相比之下,在陽明篇中提到的緊急瀉下情況,表層津液已經極度乾燥,強行使用桂枝湯只會讓陽氣更加鬱閉,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太陰病患者的脈象通常較弱,反映胃氣不足。如果持續腹瀉,即使在未發病之前就開始,也應視爲持續性腹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使用大黃和芍藥,應適當減少劑量,因爲患者胃氣較弱,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以上內容是對太陰病的脈象特徵、主要症狀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的描述。通過理解這些特點,可以更好地識別和處理太陰病的臨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