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6)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6)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 (里陽全出表,而引胃中津液,大便乃成鞕;然曾服大承氣湯,故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屎少,故不須用芒硝。) 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不轉矢氣者,攻之則至脹滿不能食,故戒慎當在其初時。) ○夫實則讝語。(太陽取汗,津液已虛者;又里陽全出表,而煎心藏,則心血沸騰,所映之影不得正,故發口之語亦失常。) 虛則鄭聲。(陰陽虛乏,神舍於心微;故所映之影,縹緲不可記,故重語。) 鄭聲,重語也。 ○直視。(津液幹甚者,熱復燥之急,則眼係為乾燥,不得運轉。) 讝語。(前已曰實則讝語,故又舉雖讝語亦邪重者有至死。所謂邪重者,喘滿、下利、脈短是也。) 喘滿者死。(表液幹甚,故邪雖入里,里陽仍不能出表。) 下利者亦死。(表液幹甚,里陽不能出表,偏聚於胸,於是上郁下虛,讝語、下利。)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表液干遂甚。) 讝語脈短者死。(讝語屬陽實,雖固是吉候,而至津液乾燥甚,則亦不免死也。) 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論初,故用太陽之辭),若吐若下,後不解。(誤攻裡,故表邪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邪向於實胃。) 獨語,如見鬼狀。(若下若吐,亡里液過多,心血亦為大虛;外陽雖煎心藏,而其血少,故不甚沸騰,是以不能讝語而獨語。) (心血大虛,神舍不完,故病人有怖畏之狀。) 若劇者,發(潮熱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神將去,故循摸自護。) (如見鬼狀益甚。) 微喘,直視。(乾燥甚。) 脈弦者生。(陰雖大虛,陽有仍存。) 澀者死。(陰陽大虛。) 微者(症不劇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里陽能全發出,則正邪易地乃成陽明症,於是大承氣湯可以用。) 若一服,利止,後服。(本里虛,故令不至大泄下。) ○陽明病,其人多汗。(中風而多汗,故曰其人。) 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汗出胃中干,故雖邪不足實胃,亦讝語。) 小承氣湯主之。(讝語多汗所致,故不用大承氣湯。) 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中風之邪,小承氣湯足治之;爾後雖經日,而殘邪微少,必不至承氣湯之症。)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津液未乾,故滑也)而疾者(里陽仍盛,故疾也;若夫大承氣湯症,則正邪全易地,故脈變作遲;其遲者,以無邪之抑遏故也),小承氣湯主之。因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已結燥屎),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初之一升猶屬誤),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若承氣力不及而大便不通,則脈應益實;今不大便,反見虛脈者,過也,非不及也),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邪雖在於里,而其人虛,故難行承氣湯也。)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陽明中風,法當能食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
白話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里陽全部外泄,導致胃中津液被抽走,大便雖成硬塊,但因先前服用過大承氣湯,所以量少。可用小承氣湯調治。(因為大便量少,所以不需要芒硝)。若大便不通暢,則不可輕易攻下。(大便不通暢而強攻,則會導致腹脹滿不能進食,所以應在初期就謹慎處理)。實證則會胡言亂語。(太陽經發汗,津液已虛,又里陽全部外泄,煎熬心臟,則心血沸騰,神志反映失常,所以說話也變得異常)。虛證則說話含糊不清。(陰陽虛弱,神志依附於心神微弱,所以神志反映模糊不清,言語含混不清)。說話含糊不清、反覆重述也是如此。
眼睛直視。(津液極度乾燥,熱邪又加重乾燥,眼睛因此乾燥,無法轉動)。胡言亂語。(先前已說實證會胡言亂語,所以再次說明,即使胡言亂語,邪氣重者也會危及性命。所謂邪氣重者,是指呼吸困難、腹脹、下痢、脈象微弱等症狀)。呼吸困難、腹脹者會死亡。(體表津液極度乾燥,所以邪氣雖入裡,里陽仍不能外泄)。下痢者也會死亡。(體表津液極度乾燥,里陽不能外泄,而聚集於胸部,於是上焦鬱結下焦虛弱,出現胡言亂語、下痢等症狀)。
出汗太多,如果再次大量出汗,就會傷及陽氣。(體表津液極度乾燥)。胡言亂語、脈象微弱者會死亡。(胡言亂語屬於陽實,雖然是吉利的徵兆,但如果津液極度乾燥,也難免會死亡)。脈象平和者不會死亡。
傷寒(此處沿用《傷寒論》的說法),如果嘔吐或下痢,之後症狀未解。(誤用攻裡之法,所以表邪未解)。大便不通暢五到六天,甚至十幾天,午後發熱,不惡寒。(邪氣趨向實胃)。獨自說話。(如果嘔吐或下痢,損失了過多的里液,心血也大為虛弱,雖然外邪煎熬心臟,但心血不足,所以心血不致沸騰,因此不能胡言亂語,而只是獨自說話)。行為舉止如同看見鬼魅。(心血大虛,神志失守,所以病人有恐懼害怕的表現)。如果病情嚴重,發熱(潮熱發作),則不認識人,摸衣摸床。(神志將要離去,所以摸摸衣服、摸摸床,以求自保)。焦躁不安。(如同看見鬼魅的表現更加嚴重)。輕微呼吸困難,眼睛直視。(乾燥嚴重)。脈象弦細者能活。(陰氣雖大虛,陽氣尚存)。脈象澀滯者會死。(陰陽都大虛)。症狀輕微者。(症狀不嚴重者)。只是發熱胡言亂語者。(里陽能夠完全外泄,則正邪易位,形成陽明病症,此時可以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一劑後症狀停止,之後就不要再服了。(本就里虛,所以不要瀉下過度)。
陽明病,患者多汗。(中風,而且多汗,所以說“其人”)。由於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成硬塊,大便成硬塊則會胡言亂語。(汗出胃中乾燥,所以即使邪氣不足以實證胃,也會胡言亂語)。小承氣湯主治。(胡言亂語是多汗所致,所以不用大承氣湯)。如果服用一劑後胡言亂語停止,就不要再服了。(中風之邪,小承氣湯足以治療,爾後即使經過幾天,殘餘邪氣微少,也不至於出現需要服用大承氣湯的症狀)。
陽明病,胡言亂語,發熱,脈象滑利而快速。(里陽仍然盛,所以脈象快速。如果是需要服用大承氣湯的症狀,則正邪完全易位,所以脈象會變得遲緩,遲緩是因為沒有邪氣的阻遏)。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大承氣湯一升,腹中排出氣體。(已經排出乾燥的大便)。再服一升。如果沒有排出氣體。(初次服用一升,還屬於誤服)。不要再給藥。第二天大便不通暢。(如果誤服再給藥,到第二天還沒有大便,是陽氣被大黃所傷,大腸喪失了傳送的功能)。脈象反而微弱澀滯。(如果大承氣湯藥力不足而大便不通暢,則脈象應該更加實,現在大便不通暢,反而出現虛脈,這是藥力過度,而非不足)。裡虛,很難治療,不可再服用大承氣湯。(邪氣雖然在裡,但患者虛弱,所以難以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胡言亂語,發熱,反而不能進食。(陽明中風,應該能夠進食)。胃中一定有乾燥的大便五六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