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8)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8)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功成邪除。)復以他藥下之。(再下之故津液虛。精神未了了者。誤認以為病不盡。而復用調胃承氣之輩下之。)利不止。(三行寒藥。里陽大虛。中下二焦俱不守。)醫以理中與之。(見利不止。始覺三行寒藥之誤。因與理中丸。)利益甚。(陽氣胃水逃腸。而下焦不守。
膀胱亦已失職。故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禹餘糧固太陽。赤石脂引禹餘糧到大腸。又兼收斂。)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導之膀胱。則胃陽隨暢及腸。而下利止曰利小便者。蓋謂用真武湯之類也。)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已上二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傷寒(見邪進急。)吐下後。(誤攻無疾之地。)發汗(後表亦誤。然邪未全入里。故雖後。而不為無效。)虛煩脈甚微。八九日。(虛煩脈甚微。此向死。而若過期至八九日。則里陽漸復。而作以下症。)心下痞鞕。(虛陽令然。)脅下痛。
(津液乾燥。)氣上衝咽喉。(陽氣不得從經脈。但遵大路。)眩冒。(津液乾燥。經脈不利陽氣不能充頭。故作眩。神氣失所依。不能達表。故作冒。蓋眩冒者。陽氣欲行。不得行。則作焉。少陽亦有此症。理同。)經脈動惕者。(津液未復。陽氣不易行故也。陽症發汗過多者亦有此症理同。
)久而成痿。(津液大虛。幸不即死。卒成痿。蓋經干之極。至筋枯。則雖里陽復。而不能復遵舊路。四支乃廢。)○傷寒(邪本重。故解後見虛。)發汗。若吐若下。(傷寒發汗邪已解矣。然邪本重故稍有侵里者。醫不知其侵里之微。誤以為殘邪猶大。而用大承氣湯瓜蒂散之輩。
故致表裡虛。)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氣噫而痞不除者。以津液虛里陽不能四布故也。)旋覆代赭石湯主之。(特舉二物之名以示異生薑瀉心湯之意。)旋覆代赭石湯方。(旋覆花迎胃陽令之通。代赭石鎮壓虛氣上逆。其他如生薑瀉心湯之意也。蓋彼未犯下。且胃中不和甚至作下利。
故用芩連急攻痞。此內外大虛。而其症不急。故代苦寒以二物。),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上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虛人用石藥故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下復。(下字之上。略傷寒發汗之四字。)不可更行桂枝湯。(邪所在深。故不欲徒虛表。是所以不可更行發汗劑也。)若(前章以汗下。邪解。今若不解而見以下之症。則可與麻杏甘石湯也。)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未歷下者。此湯所主。
白話文:
功成邪氣已除,又用其他藥物攻下。(再次攻下,導致津液虧虛,精神萎靡不振,誤以為病情未盡而再次使用調胃承氣湯之類的攻下藥。)腹瀉不止。(連續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里陽大虛,中焦下焦都失去溫煦。)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治療。(腹瀉不止,才意識到連續服用寒涼藥物的錯誤,於是服用理中丸。)腹瀉加重。(陽氣、胃液流入腸道,下焦失守,膀胱也失職,所以腹瀉加重。)理中湯,調理中焦,但此次腹瀉在下焦,宜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禹餘糧固護太陽經,赤石脂引導禹餘糧到達大腸,並有收斂作用。)腹瀉仍然不止,應從小便入手。(引導膀胱氣化,則胃陽順暢到達腸道,腹瀉自止。所謂利小便,指的是服用真武湯之類的藥物。)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以上二味,加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次服用。傷寒(邪氣入侵迅速),吐瀉後(誤用藥物攻治無病之處),發汗(後又誤用發汗,但邪氣尚未完全侵入裡證,所以雖然是後發,但並非完全無效),虛煩,脈象很微弱,持續八九天。(虛煩脈微弱,這是將死的徵兆,但若超過八九天,則里陽漸漸恢復,出現以下症狀。)心下痞滿。(虛陽導致。)脅下疼痛。(津液乾燥。)氣逆衝擊咽喉。(陽氣不能沿經脈運行,只能沿大路向上衝。)眩暈昏冒。(津液乾燥,經脈不通暢,陽氣不能充盈頭部,所以眩暈;神氣失去依託,不能到達體表,所以昏冒。眩暈昏冒,是陽氣欲行而不得行所致。少陽病也有此症,道理相同。)經脈跳動不安。(津液未恢復,陽氣不易運行,所以如此。陽證發汗過多者也會有此症,道理相同。)久而導致痿證。(津液大虛,幸未立即死亡,最終導致痿證。這是經脈受損的極致,筋脈枯竭,即使里陽恢復,也不能恢復到原來狀態,四肢因此廢掉。)傷寒(邪氣本就嚴重),發汗,或吐或瀉。(傷寒發汗後邪氣已解,但由於邪氣本就嚴重,所以略有侵犯裡證,醫生不知道它輕微侵犯裡證,誤以為餘邪尚盛,而用大承氣湯、瓜蒂散之類的藥物,導致表裡雙虛。)發汗後心下痞滿,呃逆不止。(呃逆而痞滿不止,是因為津液虧虛,里陽不能布散。)旋覆代赭石湯主之。(特舉旋覆花、代赭石二物名稱,以示與生薑瀉心湯不同。)旋覆代赭石湯方: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以上七味,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虛弱之人服用石藥,故需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再次腹瀉。(略去傷寒發汗的四字。)不可再用桂枝湯。(邪氣所在較深,所以不願再虛表,所以不可再用發汗藥。)若(前章以汗下法治療,邪氣已解,現在若邪氣未解而出現以下症狀,則可用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無明顯發熱,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未經過攻下者,此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