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南谿

《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7)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7)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下

今色微黃。手足溫者。(太陰症。)易愈。(表裡俱虛者死。表虛甚者難治。不甚者易愈。)心下痞。(不因下而痞者。用攻擊劑。)按之濡。(無水故濡。)其脈(痞元虛症。脈當沉。而今浮。故加其字。)關上浮者。(結胸曰寸脈浮。今曰關脈浮者。痞元虛症。其邪之結。

低於結胸一結故也。)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大黃黃連瀉心湯方。(邪低且無水。故大黃下邪。黃連降上逆。),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痞元虛症。不欲大泄下。故不煮服。)○心下痞。(略按之濡之三字。)而復惡寒汗出者。

(邪侵里之後。陽氣猶不旺於表。而見此二症。痞元裡虛。今復兼表。故插而復之二字。)附子瀉心湯主之。(表虛故不得已用附子。而痞固不好附子。故加黃芩。以清解鬱熱。)○以本下之。(雖誤下。而邪未入里。)故心下痞。(里陽虛。水留作痞。)與瀉心湯。痞(痞因水。

故瀉心湯法。不見效。)不解。(邪未解。)其人渴而口燥煩。(表仍有邪有熱。而裡虛津液不續。故作口燥煩之症。加口字者。以系表熱故也。)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以大邪後。故里虛至見以下症。)汗出。(此二字。見表亦虛。)解之後。胃中不和。(邪雖解而陽氣虛。

故不能化飲食。)心下痞鞕。(有物故鞕。)乾噫食臭。(食不化。頑然在胃口。)脅下有水氣。(胃口有食腸中有水。)腹中雷鳴。(腸中虛松。故氣推則作聲。)下利者。(胃陽不行。)生薑瀉心湯主之。(生薑鼓舞胃陽化食。)○傷寒中風。(誤下作痞不獨太陽。)醫(自為之。

故見痞乃攻。)反下之。(誤用巴豆之丸。)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服藥之日。大下數十行。)穀不化。(胃中所在之食物。一日下利盡。)腹中雷鳴。心下痞鞕(客氣上逆。)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邪尾仍圍少陽。虛陽不能四布。故作滿乾嘔心煩。插而字者。為示其因之異也。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醫見下後作痞。因與大黃黃連瀉心湯。)其痞益甚。(再用利藥下之。里陽重虛。其少陽之邪隨入故痞益甚。)此非結熱。(非邪結熱實者。)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客氣。客邪之氣也。虛陽戴邪而上逆。)甘草瀉心湯主之。

(再誤利藥。故以甘草乾姜復里陽。半夏燥胃。芩連推心下而除痞。蓋此方主溫而兼攻痞。)○傷寒(傷寒故雖利不止。亦能作痞。)服湯藥。(湯藥。蓋大承氣湯之輩也。今書湯藥者。明寒藥虛里之甚也。)下利不止。(止者。作結胸。)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今病人面色略微發黃,手腳溫暖。(這是太陰病的症狀。)容易痊癒。(但表裡都虛弱的病人會死亡,表虛很嚴重者難以治療,症狀不嚴重者則容易痊癒。)心下痞滿。(如果不是因為瀉下而導致痞滿,則應使用攻邪的藥物。)按壓腹部感覺柔軟濕潤。(因為沒有水腫,所以按壓起來柔軟。)脈象浮。(痞滿是因為元氣虛弱的症狀,脈象應該沉而今卻浮,所以特別加註浮字。)關脈浮。(結胸病的寸脈浮,現在是關脈浮,這是痞滿元氣虛弱的症狀,邪氣的凝聚程度,比結胸病輕。)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上二味藥,用麻沸湯二升浸泡,片刻後絞去藥渣,分溫熱兩次服用。(因元氣虛弱,不宜大量瀉下,所以不煎煮服用。)

心下痞滿,按壓起來柔軟濕潤,並且又出現惡寒出汗的症狀。(邪氣入侵裡證之後,陽氣仍然不足以溫煦於表,所以出現這兩種症狀。痞滿是因為裡證元氣虛弱,現在又兼有表證,所以加註「又」字。)附子瀉心湯主治。(因為表虛,不得已才使用附子,但痞滿症狀不適合用附子,所以加入黃芩,以清解鬱熱。)

若病人先前已經瀉下過,(即使是錯誤地瀉下,但邪氣還未深入裡證。)而出現心下痞滿。(這是因為裡證陽氣虛弱,水液停滯而形成痞滿。)使用瀉心湯治療,痞滿症狀沒有好轉,(痞滿是因為水液停滯,所以瀉心湯治療無效。)邪氣也沒有去除,病人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煩躁。(表證仍有邪熱,而裡證虛弱,津液不足,所以出現口渴煩躁的症狀。加註「口」字,是說明與表熱相關。)小便不利,則使用五苓散治療。

傷寒病在大量瀉下之後,(因此裡證虛弱而出現以下症狀。)出現汗出。(這兩個字說明表證也虛弱。)邪氣去除之後,胃中不和。(雖然邪氣已去除,但陽氣虛弱,所以不能消化飲食。)心下痞滿脹痛。(有異物阻滯,所以脹痛。)乾嘔,食物有臭味。(食物不能消化,停滯在胃中。)脅下有水氣。(胃中有食物,腸中有水。)腹部有雷鳴般的聲音。(腸中虛弱鬆弛,所以氣體推動就發出聲音。)下痢。(胃陽不足。)生薑瀉心湯主治。(生薑可以溫煦鼓舞胃陽,幫助消化。)

傷寒中風,(誤用瀉下藥導致痞滿,不只是太陽病。)醫生(自己做的治療。)反而又使用瀉下藥。(錯誤地使用了巴豆丸。)病人下痢,一天數十次。(服藥當天,大量瀉下數十次。)食物不能消化。(胃中的食物,一天之內都瀉下盡了。)腹部有雷鳴般的聲音,心下痞滿脹痛(客邪之氣上逆),而且腹部滿脹,乾嘔,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邪氣的餘孽仍然圍困少陽,虛弱的陽氣不能周流全身,所以出現滿脹、乾嘔、心煩的症狀。加註「而」字,是為了說明原因的不同。)醫生看見心下痞滿,認為病情沒有完全去除,又再次使用瀉下藥。(醫生看見瀉下後出現痞滿,因此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痞滿症狀更加嚴重。(再次使用瀉下藥,裡證陽氣更加虛弱,少陽的邪氣也隨之入侵,所以痞滿症狀更加嚴重。)這並不是邪氣結聚化熱。(不是邪氣結聚化熱實證。)只是因為胃中虛弱,客邪之氣上逆,所以導致脹痛。(客氣,就是客邪之氣。虛弱的陽氣被邪氣阻礙而上逆。)甘草瀉心湯主治。(再次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所以用甘草乾薑來溫補裡證陽氣,半夏燥濕胃氣,黃芩黃連推動心下痞滿之邪氣而除痞。這個方子主要溫補,同時兼顧攻邪。)

傷寒病,(因為傷寒,即使下痢不止,也能導致痞滿。)服用湯藥。(湯藥,大概是承氣湯類的藥物。這裡寫作湯藥,說明寒邪藥物傷及裡證很嚴重。)下痢不止,(止,指的是像結胸那樣症狀停止。)心下痞滿脹痛,已經服用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