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4)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4)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以經日久,表郁益甚。)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藥麻黃湯也),微除。(經日久故,麻黃湯雖未能直髮汗,而驅邪薄表,故氣血道路頗寬,其疼痛等諸證微除。)其人發煩目瞑。(表郁甚之症,麻黃復迫之,故發煩目瞑。然陽氣稍得活動,故邪氣遂解。)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陽症未得發散,麻黃湯復推陽而迫之,故曰之重。)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頭陽氣所沖,又有鼻衄症,是當微汗出,故置身字以示唯頭有微汗。)自衄者愈。(其人陽氣元充實,雖不服麻黃湯,而自能發衄。)

○二陽並病(表裡俱病,曰之合病;表症未全除,里症又見,曰之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汗先邪而徒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即是陽明之症也。)若太陽病症不罷者(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而太陽病症仍在者,是並病也),不可下。(雖有陽明症,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綠綠正赤者(此未得汗者也),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若初發汗者,雖汗先出不徹而不能使邪盡解,然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不至面色綠綠正赤者,當小發汗也,不須解之熏之,而取大汗。)

當汗不汗。(當汗之症,而不發汗,則必見其人以下症;此段以結一章義。)其人躁煩。(肌表不和,陽氣鬱屈,且以取空汗,故表虛邪因進。)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與體痛同理,而其邪則深於體痛者也;其痛無定處者,以邪已過太表細絡之分故也。)其人短氣但坐。(但坐氣急也;其人漸虛,其邪漸入,故令然。)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血液虛,邪氣入血分,故脈澀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陽氣之虛),心悸者(血液之虛),不可發汗。(若誤下里虛而見此症者,不可發汗也;外症未除,故遽發汗,復虛其表,則邪雖解,而表裡大虛,必致危。)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以候胃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麻黃湯。)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新加湯。)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者(其症不劇,而反汗不出者,疑少陰;今以脈浮,知邪在表,因用麻黃湯),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新加湯章曰脈沉遲;此章以浮應沉,次章以數應遲,以結前章義,其意更分明。)

○脈浮而數者(數陽脈,然有微數脈不可發汗者,故此更加浮字,以明為太陽之數;其浮數之間,插而字者,以數應新加湯之遲也),可發汗,宜麻黃湯。(至此章,皆二陽並病之變也;前二章,先治表而後治里之法;後三章,以麻黃取跨里之邪於表之法。)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發燒全身疼痛,八九天都好不了(因為病程拖長,表邪鬱積加重)。表證仍然存在,應該發汗。服用藥物(麻黃湯)後症狀略微減輕(因為病程已久,麻黃湯雖然不能直接發汗,但能驅除邪氣,使表邪略減,所以氣血流通有所改善,疼痛等症狀略微減輕)。病人煩躁,眼睛睜不開(表邪鬱積嚴重,麻黃湯又促使陽氣發散,所以煩躁眼睛睜不開,但陽氣稍微活動起來了,所以邪氣就開始消退)。症狀嚴重者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好了。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陽邪未得發散,麻黃湯又推動陽氣,使其更盛)。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燒渾身無汗(頭部因陽氣衝擊,又有鼻衄症狀,應該微微出汗,所以用「身」字來表示只有頭部微微出汗)。自行流鼻血者痊癒(此人陽氣原本充足,即使不服用麻黃湯,也能自行流鼻血)。

二陽並病(表裡同病,稱為合病。表證未完全消除,裡證又出現,稱為並病)。太陽病初期,發汗,汗先出來了(汗先於邪氣而自行排出),但邪氣未能完全排出,於是轉變為陽明病,接著微微出汗,不惡寒(這就是陽明病的症狀)。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停止(接著微微出汗,不惡寒,但太陽病的症狀仍然存在,這是並病),不能下瀉(雖然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能下瀉),下瀉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樣可以稍微發汗。

如果面色青綠泛紅(這是沒有發汗的表現),陽氣鬱結在表層,應該疏解它,用熏蒸療法。

如果發汗不徹底(如果一開始發汗,雖然汗先出來了,但邪氣不能完全排出,卻不足以說明陽氣鬱結不能外泄)。不足以說明陽氣鬱結不能外泄。

如果面色不是青綠泛紅,應該稍微發汗,不需要疏解,用熏蒸療法,而是要大量出汗。

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應該出汗的症狀,卻不出汗,那麼病人一定會出現以下症狀,這段話總結本章的意義)。病人煩躁不安(肌表不和,陽氣鬱結,而且是虛汗,所以表虛邪氣加重)。不知道痛在何處,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確切位置(與全身疼痛同理,但邪氣比全身疼痛更深。疼痛沒有固定位置,是因為邪氣已經超過了太表細絡的分佈範圍)。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只能坐著,呼吸急促。病人逐漸虛弱,邪氣逐漸深入,所以這樣)。這是因為汗出不徹底的緣故。再次發汗就會痊癒。怎麼知道汗出不徹底呢?因為脈象澀滯,所以知道。

脈象浮數,方法應該是出汗後痊癒。如果下瀉,身體沉重(陽氣虛弱),心悸(血液虛弱),不能發汗(如果錯誤地瀉掉裡虛,而出現這種症狀,不能發汗。外證未除,就急忙發汗,又會虛損表氣,這樣邪氣雖然消除了,但表裡都大虛,必然危急)。應該自行出汗後才能痊癒。這是因為尺脈(用來診斷胃部)微弱,這是裡虛。需要表裡都充實,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行出汗而痊癒。

脈象浮緊,方法應該是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麻黃湯)。如果尺脈遲緩,不能發汗(新加湯)。怎麼知道呢?因為榮氣不足,血液減少的緣故。

脈象浮,病情不重,卻不出汗,懷疑是少陰病,現在脈象浮,知道邪氣在表,所以使用麻黃湯。病在表,可以發汗,應該用麻黃湯。(新加湯章說脈象沉遲,本章用浮對應沉,下章用數對應遲,總結前章的意義,其意更清晰)。

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應該用麻黃湯。(到此章,都是二陽並病的變化。前兩章,先治表後治裡的方法;後三章用麻黃湯驅除表裡邪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