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5)

1. 瘀血

(胃實兼蓄血。亦見陽明病中。)

衝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亦均有此衝脈。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為下血讝語。在婦人則於經水適來適去之時。經氣尚虛。邪乘虛入。或熱退而胸滿讝語。或蓄血而寒熱似瘧。皆謂之熱入血室。私竊怪夫世俗常談。凡病皆先調氣。而血之一字。念不到焉。

其間一二。亦知理血。則曰。婦人有之。不思血氣。即陰陽也。負陰抱陽。中兩間而為人。誰獨無此血氣哉。否則張朱之書。所謂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之類。是特為婦人設耳。然而血證之脈何如。曰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閃灼明滅。或沉細而隱伏也。若夫血熱交盛。則寸關洪盛。

大抵多於左手見之。左手主血。固如是爾。經云。血上逆則妄。血下蓄則狂。下焦蓄血。小便必自利。血結之處。又當以此推之。(總括○緒論云。凡血滯不行。則脈乍澀乍數。或沉或伏。若血熱交併則洪盛。血虛則芤虛。中有瘀則芤中帶弦。此一定法也。)

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臟。積瘀於內。□成吐血。蓋傷寒失汗。則邪熱化為惡血。或蘊毒不除。亦能□腐其血。凡眼閉目紅。神昏語短。心忪痛悶。眩冒迷忘。漱水燥煩。嘔吐喘促。驚狂讝語。鼻衄唾紅。背冷足寒。骨熱膚哄。四肢厥逆。多汗頑痰。胸脅小腹滿急。

大便黑而微利。小便多而不禁。此等皆瘀血證也。男女均有此血脈。婦人傷寒。尤多見之。以其得病於經水來去之期。或受病中間。經水適至耳。血之為痛。大抵夜重日輕。或晝明瞭。而暮讝語。血屬陰。從其類也。前證不必悉具。但見其一二分曉。便作血證主張。犀角地黃湯。

小柴胡湯。(○又云。小柴胡加桃仁。大黃。)桃仁承氣湯。三黃湯丸。酌量輕重用。瘀血結甚。抵當湯丸主之。(○原此下云。諸湯皆以川芎為佐。)取盡大便黑物則佳。(同上)

若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胸腹滿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唾者。此為有瘀血。必發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甚者。抵當湯。(活人)

胃實失下。至夜發熱者。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氣湯。服湯後。熱除為愈。或熱時前後短縮。再服再短。畜血盡而熱亦盡。大勢已去。亡血過多。余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黃湯調之。又有熱入血室。非畜血。未可下。宜審。(溫疫論。)

大便溏膩如漆者。為畜血。若黑燥如煤者。為燥結。非畜血也。畜血證。舌胎有邊白中黑。而極薄潤。必無乾燥焦黃者。以血屬陰。無大實熱故也。(緒論)

小品。芍藥地黃湯。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案大白雲。衄血吐血。若畜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此說不必。且此云瘀血。蓋非凝堅之謂也。)

白話文:

瘀血,指的是胃實熱並兼有蓄血的情況,這在陽明病中也能看到。

衝脈是血的海洋,也就是血室。不論男女都有這種血氣,也都有這條衝脈。當衝脈受到熱邪侵擾,血就會胡亂運行。在男性,會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在女性,則是在月經來潮或剛結束時,經氣虛弱,邪氣容易趁虛而入,或者熱邪消退後出現胸悶和胡言亂語,也可能蓄血導致忽冷忽熱像瘧疾,這些都被稱為熱入血室。我感到奇怪的是,世俗常說,凡是生病都先調氣,卻很少考慮到血的問題。

有些人也知道要理血,但卻認為這只是婦女的問題。他們沒有想到,血氣就是陰陽之氣,人秉持陰陽二氣而生,誰能沒有血氣呢?否則,張仲景和朱丹溪的著作中提到的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等藥方,豈不是只為婦女而設?那麼,有血證的人脈象如何呢?通常,挾帶瘀血的人,脈象時而澀滯,時而數快,閃爍不定,或者沉細而難以察覺。如果血熱盛極,則寸關脈會呈現洪大有力。

這種脈象多半在左手出現,因為左手主血,情況就是如此。醫經上說:「血上逆就會胡言亂語,血下蓄就會發狂」。下焦蓄血的人,小便一定會順利排出。而血瘀結的地方,也可以用這個道理來推斷。(總括來說,凡是血滯不通,脈象就會時而澀滯,時而數快,或者沉伏。如果血熱同時旺盛,脈象就會洪大有力。血虛則脈會呈現芤脈或虛弱。如果血中有瘀滯,則芤脈會帶有弦脈,這是一定的規律。)

各種陽經受到熱邪侵襲,邪氣在表時,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熱毒進入內臟,積聚成瘀血,進而可能導致吐血。這是因為傷寒沒有發汗,邪熱會轉化為惡血,或者體內毒素沒有清除,也會腐蝕血液。凡是出現眼睛緊閉且眼紅、神志不清、說話簡短、心慌胸悶、頭暈目眩、口乾想漱口、煩躁、嘔吐、氣喘急促、驚狂胡言、流鼻血或吐血、背部發冷、腳部發寒、身體發熱、皮膚潮紅、四肢厥冷、多汗痰多、胸脅和小腹脹滿等症狀,大便黑而微利、小便多而無法控制,這些都屬於瘀血證。男女都有血脈,婦女患傷寒,更容易出現瘀血,因為她們發病的時間通常是在月經來潮或剛結束時,或者是在月經週期之間。血引起的疼痛,通常晚上比較嚴重,白天比較輕微,或者白天清醒,晚上則開始胡言亂語。因為血屬陰,所以症狀會遵循陰的規律。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只要看到其中一兩種明顯的症狀,就可以判斷為血證,並使用犀角地黃湯、小柴胡湯(或者小柴胡湯加桃仁、大黃)、桃仁承氣湯、三黃湯丸等藥方,根據病情輕重酌量使用。如果瘀血結得很嚴重,則使用抵當湯丸。(這些藥方都以川芎作為輔助藥。)排盡大便中的黑色瘀血,效果最好。

如果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發冷發熱,只是胸腹脹滿,嘴唇乾燥,想漱口卻不想吞下,這也是有瘀血的表現,可能會發狂。輕微的,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嚴重的,則使用抵當湯。(活人)

胃實熱沒有通便,到晚上發熱,是熱邪進入血分,如果沒有及時通便,一定會導致瘀血。最初會晝夜發熱,到了下午更加嚴重。服用承氣湯後,白天熱會減退,但晚上仍然獨自發熱,這表示瘀血還沒有排除。這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服藥後,如果熱退了,就表示痊癒。或者發熱的時間逐漸縮短,再服藥,時間會再縮短,當瘀血完全排出,熱就會完全消退。如果病勢已經趨於結束,但由於失血過多,仍然有餘熱未消退,這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來調養。此外,還有熱入血室的情況,但並不是蓄血,不能隨意攻下,需要仔細辨別。(溫疫論)

如果大便稀溏像漆一樣,這是蓄血的表現;如果大便黑而乾燥像煤一樣,這是燥結,不是蓄血。蓄血證的舌苔,邊緣是白色的,中間是黑色的,而且非常薄潤,絕對不會乾燥焦黃。這是因為血屬陰,沒有過於旺盛的實熱。

小品方中提到,芍藥地黃湯可以治療傷寒和溫病,那些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體內有瘀血,以及鼻出血或吐血沒有完全止住,體內還有殘餘瘀血,臉色發黃且大便黑色的病人,這藥方主要用於消化瘀血。(案例:大白雲認為,鼻出血或吐血,如果體內有瘀血,使用犀角地黃湯會造成瘀滯,但這種說法不對,這裡說的瘀血,並非凝固堅硬的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