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六 (5)
卷六 (5)
1. 陰證不可遽涼(回陽後治例)
夫熱病用寒,寒病用熱,虛病用補,實病用瀉。夫人而能知之也。虛寒病用溫補而應,實熱證用涼瀉而應,亦夫人而能知之也。至於本是虛寒,用溫補而前症仍在,反覺躁亂不寧,或戰慄,或呃逆,或嘔吐,乃病根深固,藥力未及,更加大劑投之,即或舌反燥渴,乃陰有轉陽之機,切不可改為別治。大約虛寒之證,其得生者,必須君火未衰,反見舌乾等證,此陰寒去,而真陽回,更須姜附之類,以助其陽,則津液生,而舌復潤,不可見舌乾即投以涼劑,則前功盡棄矣。然而虛寒之證有二,一則本是虛寒,而臟氣未傷,醫誤用涼瀉,即變厥逆嘔呃煩躁等證,此為醫所逆也,投以溫補,應之甚速。一則病干三陰神藏,傳變甚速,即見溫補,亦不見效。更有虛寒之證,服溫補而反不安,服涼瀉而反適意,此非不可溫補,而可涼瀉者也,乃正氣已敗,兩寒相得,同類相從也,此亦必死之證。至於實熱之證,病不傷藏,治之或差,不過耽延時日,決不能死,即或危篤,或涼或下,一服即愈,斷不若虛寒證,非數十劑不能愈也。又有本是虛寒,藥力已到,有化熱之象,輕則聽其自然,止其溫補,重則少加涼劑,一撥即轉,又不可膠柱鼓瑟,故往往前人溫補,而病不去,後人清涼,而病即除,此前之功,而非後之力也。此數者,皆予所身親試驗,凡為醫者,當三復斯言,庶幾乎臨證不惑也。(直解)凡三陰寒症,用桂附諸湯,惟恐其陰不去,而陽不回,其後腹中微有熱象,及小便短赤者,最妙,乃陽氣來復,積陰可以盡去,俗醫不解,謬謂熱藥過燥,火從內起,恐燥真陰,改用寒涼,則陰復進,而陽更退,前功盡廢,可慨也(舒氏)凡服溫經回陽藥後,其人微煩而渴,脈來微數,而不實堅,身體安和靜臥者,少與生脈散,或清粥飲,其渴自止,慎勿誤與涼藥,復助陰寒也。(緒論)
白話文:
對於陰證不可立刻使用寒涼藥物(回陽後治療示範)
處理熱病時,我們會使用寒性藥物;對付寒病時,我們會採用熱性藥物;虛弱疾病會使用補藥;實證疾病則會用瀉藥。這些基本原則,大家都能理解。虛寒病狀使用溫補藥物有效,實熱病症用寒涼瀉藥也能奏效,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當病症原本是虛寒,即使使用了溫補療法,先前的症狀依然存在,反而出現焦躁不安、畏寒顫抖、打嗝或嘔吐的情況,這代表病根深植,藥力尚未抵達。此時,應加大劑量,即便舌頭開始乾燥且口渴,這可能意味著陰寒正在轉化為陽氣。
千萬不要改變治療方向。大體而言,虛寒病症的患者,能存活下來,通常因為他們的君火(心火)尚未衰退。如果舌頭乾燥,正是陰寒消散,真陽回歸的跡象。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使用生薑和附子等藥物來增強陽氣,這樣才能促進津液生成,舌頭也會恢復濕潤。看到舌頭乾燥就立即使用寒涼藥物,之前的治療成果將付諸東流。
虛寒病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本就是虛寒,但臟腑功能未受損,若醫生誤用寒涼瀉藥,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嘔吐、煩躁等症狀。這是醫生的失誤。改用溫補療法,病情會迅速改善。另一種是疾病影響到三陰(太陰、厥陰、少陰),病情迅速惡化,即使採取溫補治療,效果也不顯著。還有一種情況,虛寒患者服用溫補藥物後反而感到不適,服用寒涼瀉藥卻覺得舒服,這並非表示可以使用寒涼藥物,而是因為正氣已經衰敗,寒涼藥物與體內的虛寒相互吸引。這種情況下,病情多半會致命。
對於實熱病症,只要未傷及臟腑,治療後病情會有所好轉,雖然可能拖延一些時間,但不會致命。即使病情危急,用寒涼或瀉藥,一次就能痊癒。這與虛寒病症不同,後者需要服用數十劑藥才能康復。有時候,虛寒患者服用藥物後,開始出現發熱現象,輕微的狀況可以任其自然發展,停止溫補療法。嚴重的則需稍微加入寒涼藥物,病情就會轉好。治療過程不能僵化,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前一位醫生使用溫補療法,病情沒有好轉,換後一位醫生使用寒涼藥物,病情馬上得到緩解。這並非後者的治療效果更好,而是前者的努力使然。
這些經驗都是我親身實踐得出的結論,醫生在診治過程中應三思而行,以免混淆不清。(直解)
對於三陰寒症,使用肉桂、附子等湯藥,最重要的是確保陰寒去除,陽氣回歸。之後,如果腹部出現微熱感,以及小便色澤偏紅,這是最好的徵兆,表示陽氣正在恢復,體內的陰寒可以被徹底清除。但許多醫生不明白這一點,誤以為藥物過於燥熱,內火上昇,害怕耗損真陰,於是改用寒涼藥物,結果陰寒再次佔據優勢,陽氣更加衰退,之前的治療成果全盤浪費,令人惋惜。(舒氏)
服用溫經回陽藥物後,患者如果出現輕微煩躁和口渴,脈搏微弱但不堅硬,身體平穩且安靜躺臥,可以少量給予生脈散或清粥,口渴問題就會解決。切勿誤用寒涼藥物,以免助長陰寒。(緒論)
2. 溫補不可少緩
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真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急用附子乾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熨蔥灼艾。外內協攻。乃足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必逼其陽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及熨灼。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繇內返也。宜撲止其汗。陡進前藥。隨加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用附子乾薑。以勝陰復陽者。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爭趨。頃之復合耳。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入之勞。必至迂緩無功。此三難也。(法律○原凡八難。俱不確。姑存其三。然如撲汗。亦覺難施。)
白話文:
[溫補治療不可稍有延遲]
當身體深處因寒冷而被侵襲,導致身體機能運作受阻,真陽被抑制,皮膚凍裂不出汗,精神活力衰竭時,應立即使用附子和乾薑,再加入蔥白來驅除寒氣,並加入豬膽汁幫助藥效進入體內的陰分。然而,僅僅藥物可能效果有限,還需配合外部熱敷與艾灸,內外夾攻,纔能有效擊退固結的寒氣。若稍微拖延,很可能就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這就是第一個困難點。
如果患者平時就有真陽虛弱的問題,肌膚毛孔本來就比較鬆弛,體內陰寒過盛,會迫使體內的陽氣從體表流失,出現大量冷汗、脖子僵硬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附子、乾薑和豬膽汁時,就不宜再加入蔥白和進行熱敷或艾灸,因為這些方法可能會進一步促進汗液的排出,導致氣血隨著汗水流失,使得陽氣無法回歸體內。應當先止住汗流,迅速服用前述藥物,並隨後加強保護肌膚毛孔,否則,可能陽氣再次流失。這是第二個困難點。
使用附子和乾薑來克服陰寒,恢復陽氣,就如同騎兵突圍,拔旗立幟,讓原本散亂的陽氣看到信號,迅速集結。很快地,陽氣就會重新凝聚。不瞭解這個道理的人,可能會在藥方中添加更多藥材,試圖調和各種成分,反而限制了藥物的強效作用,最終導致療效遲緩,無功而返。這是第三個困難點。
(法律規定○原本共有八種困難情況,但多數都不夠精確,這裡暫且只列出三種。然而,像是止汗的做法,實際上執行起來也頗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