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9)

1. 自利(滯下病後利)

治傷寒後一切痢疾。無問冷熱腹痛。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炒二兩),木香,吳茱萸(湯洗三遍炒乾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聖濟)

傷寒汗下後。裡急後重。下利者。七宣丸。

大黃(一兩),桃仁(十二個去皮尖),木香(五分),檳榔(五錢),訶子皮(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云岐子保命○案此本出和劑。今去柴胡。枳實。甘草。加檳榔。)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案此句不確)宜芍藥湯。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大腸虛燥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案此證與方。

無類可附。並存於此。)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溫疫論)

芍藥湯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

六成湯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

七成湯

破故紙(炒鍾碎三錢),熟附子(一錢),遼五味(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

照常煎服。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並溫疫論○以上病後)

白話文:

治癒傷寒後各種痢疾,不論是寒症或熱症引起的腹痛,都可以服用黃連丸。

黃連丸的配方:

黃連(去除鬚根後炒至二兩)、木香、吳茱萸(用熱水洗三次後炒乾,各一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空腹以米湯送服。(出自《聖濟總錄》)

傷寒病痊癒後,汗下之後出現裡急後重、腹瀉的情況,可以服用七宣丸。

七宣丸的配方:

大黃(一兩)、桃仁(十二個,去皮尖)、木香(五分)、檳榔(五錢)、訶子皮(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出自《雲岐子保命方》,此方原出自《和劑局方》,現已去除柴胡、枳實、甘草,並增加了檳榔。)

溫疫痊癒後三到五天,或數天後,再次出現腹痛和裡急後重的情況,這並非原來的疾病復發,而是下焦另有伏邪引起的滯下症。(此句論述有待商榷)應服用芍藥湯治療。如果痊癒後大便數日不通,沒有其他症狀,這是大腸乾燥虛弱,不宜攻下,應逐步增加飲食,使津液流通,自然能潤腸通便。如果感覺肛門阻塞不通暢,可以服用蜜煎導瀉。症狀嚴重者,應服用六成湯。(此症狀與方劑並無直接關聯,僅供參考。)

疾病痊癒後,脈搏遲緩細弱,尤其在黎明或半夜後出現腹瀉,這是由於命門真陽不足引起的,應服用七成湯。如果伴有其他實證,則應服用大黃丸攻下,可立即痊癒。(出自《溫疫論》)

芍藥湯的配方:

白芍(一錢)、當歸(一錢)、檳榔(二錢)、厚朴(一錢)、甘草(七分)

用水煎服。如果出現裡急後重,可增加大黃三錢。

六成湯的配方: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如果日後症狀更加乾燥,可服用六味丸。

七成湯的配方:

破故紙(炒至焦黃、研碎,三錢)、熟附子(一錢)、遼五味子(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

照常煎服。如果痊癒後再次發作,可服用八味丸,並加倍附子用量。(以上皆出自《溫疫論》,為病後治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