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諸陰諸陽論
稟五行之氣而為萬物之最靈者,人也。人稟五行之氣而生,曰陰與陽,誰獨無是哉?心為手少陰,腎為足少陰,肺為手太陰,脾為足太陰,肝為足厥陰,心包絡為手厥陰,此手三陰。足三陰之經也。小腸曰手太陽,膀胱曰足太陽,大腸曰手陽明,胃曰足陽明,膽曰足少陽,三焦曰手少陽,此手三陽、足三陽之經也。陰六、陽六合而為人身之十二經。
是經者,所以周環一身,自上至下,往來流通,而無間斷也。其脈則於兩手三部應焉。故自其身者言之,腑為陽,臟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頭戴陽,足履陰;揹負陽,腹抱陰;氣屬陽,而陽為衛;血屬陰,而陰為營。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互根,營衛不息。
陽動所以為陰之役使,陰靜所以為陽之鎮守。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呼吸之間,脾受穀味。是則一身之陰陽也,自其脈者推之,關前為陽,陽得九分,關後為陰,陰得一寸,所以有主治之分。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曰陽盛陰虛;沉之實大,浮之損小,曰陰盛陽虛,所以有表裡之別。
脈居陽部而陰脈形,脈居陰部而陽脈見,陽虛則陰出而乘之,陰虛則陽入而乘之,及所以見寒暑則變之機,至若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牢、長、促、數之為陽;虛、短、結、代、動、細之為陰。浮、芤、滑、實、弦、緊、洪之為表;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之為里。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是則六脈之陰陽也,自其病者求之,寸口浮疾,陽中之陽,病主身熱頭痛,煩滿內熱。寸口沉細,陽中之陰,病主少氣汗出,悲傷不樂。尺脈浮滑,陰中之陽,病主小腹痛滿,大小便難。尺脈沉細,陰中之陰,病主兩股痠疼,陰癢遺瀝。陰出於陽,其病怒;陽入於陰,其病靜。
腑病欲得寒,掀衣氣粗,又欲見人者為陽。臟病欲得溫,惡聞人聲,閉戶獨處者為陰。腑病屬陽,陽主動,故其痛多走注而不止。臟病屬陰,陰主靜,故其痛有常處而不移。陽病旦靜,陰病夜寧。陽虛暮亂,陰虛夜爭。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動則發熱,陽動則有汗。賊風客邪陽受之,飲食居室陰受之。
陽受風氣,傷風者先於上;陰受濕氣,傷濕者先於下。其或邪居陽脈之間,則四肢熱盛而為狂;邪入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而為痹。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陽病不能俯,陰病不能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是則諸病之陰陽也,噫!是固然矣。
抑古人所謂陰陽維蹺,溢關格者又何如哉?曰: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督、任、帶,凡此奇經八脈別道而行,如設溝渠以備水潦之溢。病非自生,蓋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維者,總持諸脈之綱維。(陰陽不相維則悵然失志。)蹺者,健足行走之關要。督,言其都,陽脈之會也。
任,取其妊生養之原也。沖者,陰脈之通,自足至頭通受諸經之氣血。帶者,迴繞於身,總束諸脈,取束帶之義焉。故陽維之病苦寒熱,陰維之病苦心痛;陽蹺之病陽急而狂奔,陰蹺之病陰急而足直。沖病則氣逆而裡急,督病則脊強而折厥,任病則男疝氣而女帶瘕,帶病則腹脹滿而腰溶溶。
其衝任二經是又婦人乳血月候之所以出。奇經之脈其如是乎?關前為陽,脈當九分而浮,若連並而上至魚際者為溢,溢則外關內格,是為陰乘。關後為陰,脈當一寸而沉,若連並而下入尺澤者為覆,覆則內關外格,是為陽乘。寸脈皆虛為陽虧,尺脈皆虛為陰虧。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虧猶庶幾絕,與關格其危脈也。覆、溢、虧、絕,其如是乎?雖然,人事不可不知也。暴喜傷陽,暴怒傷陰,猶愁不意,氣多厥逆,七情所發,病家謹焉。甘辛之劑以之助陽,酸苦之劑以之助陰,有志活人者又當識此。
白話文:
諸陰諸陽論
人體是天地萬物中最靈秀的存在,依循五行之氣而生。人體由陰陽構成,沒有人能例外。心經屬手少陰,腎經屬足少陰,肺經屬手太陰,脾經屬足太陰,肝經屬足厥陰,心包絡經屬手厥陰,合稱手三陰、足三陰經。小腸經屬手太陽,膀胱經屬足太陽,大腸經屬手陽明,胃經屬足陽明,膽經屬足少陽,三焦經屬手少陽,合稱手三陽、足三陽經。這十二經脈構成人體經絡系統。
這些經脈環繞全身,由上到下,不斷循環流通。脈象在雙手三部有所反應。從人體而言,腑屬陽,臟屬陰;外屬陽,內屬陰;上屬陽,下屬陰;頭屬陽,足屬陰;背屬陽,腹屬陰;氣屬陽,陽氣護衛;血屬陰,陰氣滋養。陰陽互根,營衛之氣生生不息。
陽氣動而主導陰氣,陰氣靜而守護陽氣。呼氣時心肺之氣外泄,吸氣時肝腎之氣內收。呼氣是陽氣外發,吸氣是陰氣內入,呼吸之間,脾臟吸收食物的精華。人體陰陽的表現,從脈象可以推測:關脈之前為陽,佔九分;關脈之後為陰,佔一寸,因此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脈象浮而有力,沉而無力,稱為陽盛陰虛;脈象沉而有力,浮而無力,稱為陰盛陽虛,此為表裡之分。
脈象位於陽位而呈現陰脈的形態,或位於陰位而呈現陽脈的形態,都說明陰陽失調。陽虛則陰氣外盛,陰虛則陽氣內盛,寒暑之變也是由此而來。陽氣生於尺脈,動於寸脈;陰氣生於寸脈,動於尺脈。牢、長、促、數屬陽脈;虛、短、結、代、動、細屬陰脈。浮、芤、滑、實、弦、緊、洪屬表脈;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屬裡脈。
陰病見陽脈則吉,陽病見陰脈則凶。從六脈診斷陰陽:寸口脈浮疾,是陽中之陽,主發熱頭痛,煩悶內熱;寸口脈沉細,是陽中之陰,主氣虛汗出,悲傷憂鬱;尺脈浮滑,是陰中之陽,主小腹脹痛,大小便困難;尺脈沉細,是陰中之陰,主兩腿酸痛,陰部瘙癢,遺尿。陰氣外越,則病症表現為憤怒;陽氣內侵,則病症表現為安靜。
腑病喜涼,掀衣露體,呼吸急促,又想見人者為陽證;臟病喜溫,不願見人,閉門獨處者為陰證。腑屬陽,陽主動,故疼痛遊走不止;臟屬陰,陰主靜,故疼痛固定不移。陽證早晨安靜,陰證夜晚安寧;陽虛則傍晚神志不清,陰虛則夜晚煩躁不安。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陰氣活動則發熱,陽氣活動則出汗。外邪風寒侵襲陽氣,飲食起居失調則傷陰。
陽氣受風邪,傷風者先從上部開始;陰氣受濕邪,傷濕者先從下部開始。邪氣侵犯陽脈,則四肢燥熱而發狂;邪氣入侵陰脈,則經絡痺阻而致痹症。無陽則厥冷,無陰則嘔吐;陽虛不能呼氣,陰虛不能吸氣;陽病不能彎腰,陰病不能仰臥;陽盛則狂躁,陰盛則癲癇;陽氣脫失則見鬼,陰氣脫失則目盲。這就是諸病的陰陽表現。
古人所說的陰陽維蹺、溢關格又如何呢?脈絡中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脈是奇經,另行其道,如同溝渠,以疏導經脈之氣。疾病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經脈之氣溢出而流注其他經脈所致。維脈是總領諸脈的綱維(陰陽不相維則身心失調)。蹺脈是足部活動的關鍵。督脈,統領陽脈;任脈,主管生育;衝脈,是陰脈的通道,貫通全身,運行氣血;帶脈,環繞腹部,束縛諸脈。因此,陽維脈病則寒熱交加;陰維脈病則心痛;陽蹺脈病則陽氣亢盛而狂奔;陰蹺脈病則陰氣亢盛而足直;衝脈病則氣逆腹痛;督脈病則脊柱強直而厥冷;任脈病則男子疝氣,女子帶下;帶脈病則腹部脹滿腰痠。
衝脈和任脈也與婦女經血和月經有關。奇經的病症如此。關脈之前為陽,脈象佔據九分,如果向上延伸至魚際穴則為溢,溢則外關內格,是為陰乘;關脈之後為陰,脈象佔據一寸,如果向下延伸至尺澤穴則為覆,覆則內關外格,是為陽乘。寸脈皆虛為陽氣虧損,尺脈皆虛為陰氣虧損;寸脈下不到關脈為陽氣絕,尺脈上不到關脈為陰氣絕。
虧損尚可治療,絕則危急。覆、溢、虧、絕是危脈。雖然如此,人事因素不可忽視。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意外則氣逆厥冷。七情過激,應謹慎防範。甘辛藥物可以助陽,酸苦藥物可以助陰。有志於救死扶傷者,應當了解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