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五臟所主論

一臟無氣,況可以為人乎?然則諸腑之脈可得聞歟?曰:小腸微洪,大腸微澀,膀胱微沉,胃微緩而膽微弦急。此無他腑與臟合氣,同氣相求,斯有得其近似者矣。抑古人所謂九臟者又何如耶?曰:形臟四,一者頭角,二者耳目,三者口齒,四者胸中。神臟五,在心藏神,在肝藏魂,在腎藏志,肺藏魄而脾藏意。

然臟者,神之舍;色者,神之旗。五臟已敗,其色必夭,槁怪異常,夭必亡矣。抑猶有說焉。微遲、濡弱,其候雖不同,而為寒為虛一也。數實、長洪,其形雖不類,而為熱為實一也。諸脈皆弦,吾知其病出於肝;諸脈皆緩,吾知其病出於脾;諸脈皆澀,吾知其病出於肺。

脈皆浮洪,病不在心乎?脈皆沉滑,病不在腎乎?若合腑臟而觀,假如數在左寸,數主熱也,沉之而得,則熱入於心;浮之而得,則熱入小腸。遲在左尺,遲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於腎;浮之而得,則寒入膀胱。其餘以此推之。噫!此通變法也。安得圓機之士與之論此哉!

白話文:

五臟所主論

如果一個臟器沒有元氣,還能算是人嗎?那麼,各個腑臟的脈象還能察覺到嗎?是的,可以察覺到:小腸的脈象略顯洪大,大腸的脈象略顯澀滯,膀胱的脈象略顯沉弱,胃的脈象略顯緩慢,膽的脈象略顯弦急。這是因為這些腑臟雖然沒有與臟器直接相通的氣血,但由於氣血互相感應,所以也能夠從脈象上觀察到與臟器相關的變化。

那麼,古人所說的九臟又是怎麼回事呢?所謂九臟,形體器官有四個:一是頭角,二是耳目,三是口齒,四是胸腔;精神器官有五個:心藏神,肝藏魂,腎藏志,肺藏魄,脾藏意。

臟器是精神的居所,人的面色是精神的表現。如果五臟受損,面色就會異常憔悴、枯槁,甚至怪異,這樣的人必定會死亡。

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脈象遲緩、濡弱,雖然表現不同,但都屬於寒證或虛證;脈象數快、實大,雖然形狀不同,但都屬於熱證或實證。所有脈象都弦急,就知道病在肝;所有脈象都緩弱,就知道病在脾;所有脈象都澀滯,就知道病在肺。

脈象都浮大有力,病症可能不在心臟嗎?脈象都沉而滑利,病症可能不在腎臟嗎?如果結合腑臟一起觀察,例如:如果在左寸脈位測得脈象數快,數快代表熱證,如果脈象又沉,就表示熱邪入侵心臟;如果脈象又浮,就表示熱邪入侵小腸。如果在左尺脈位測得脈象遲緩,遲緩代表寒證,如果脈象又沉,就表示寒邪入侵腎臟;如果脈象又浮,就表示寒邪入侵膀胱。其他的情況也以此類推。唉!這就是脈象的通變之法啊!什麼時候才能遇到真正精通此道的學者來一起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