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總論

3. 五臟所主論

夫在天之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惟肝則主風。在天之熱,(暄、暑、熾、燠,熱之用也。)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惟心則主熱。在天之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惟脾則主濕。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惟肺則主燥。在天之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惟腎則主寒。

籲!此天地自然之氣也。氣之愆伏,乘虛入人,而人不能克,百病之所由生。故風喜傷肝,熱喜傷心,濕喜傷脾,燥喜傷肺,寒喜傷腎,而暑喜傷心包絡。(心包絡曰膻中,在胸膈間。蓋心主暑,故暑氣伏於三焦膈胃之間。)其或風氣之勝,木邪乘土,則脾病生焉。熱氣之勝,火邪乘金,則肺病生焉。

濕氣之勝,土邪乘水,則腎病生焉。燥氣之勝,金邪乘木,則肝病生焉。寒氣大來,心火亦為腎水所乘矣。左關為人迎,可以知風寒暑濕熱燥所從入之門。右關為氣口,可以別臟氣鬱暢與食氣聚散盈虛之候。若乃憂愁思慮,易耗心神。恚怒氣逆,易損肝氣。縱欲強志,腎之戕。

形寒飲冷,肺之害。飢飽勞倦,脾之傷。外之六氣相乘,內之七情相感,凡是數者,皆為五臟之邪。因其所主,而尋其某臟所受之處,則得之矣。心主血,所藏者神,上應舌,外應諸掌,其聲言,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肝主筋,所藏者魂,上應眼,外應爪甲,其聲呼,其色青,其臭燥,其味酸,其液泣。

腎主骨,所藏者精與志,上應耳,外應腰背,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腎冷多唾,腎熱多渴。)肺主氣,所藏者魄,上應鼻,外應皮毛,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脾主肌肉,所藏者意與智,上應口,外應四肢,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故心肺在上主脈氣也,肝腎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又所以為精血脈氣之養也。

心之平脈浮大而散,肝之平脈弦細而長,腎之平脈沉濡而滑,肺之平脈短澀而浮,脾之平脈和緩而大。平者,五臟本然之正脈也。春弦、夏鉤、(叔和云:夏洪取火脈來盛之義。)秋毛、冬石,以其四時當旺者,象之木火金水,四時各旺七十有二日。土為季脈,每季之月寄旺一十八日。

春則弦緩,夏則洪緩,秋則微緩,冬則沉緩。合四季而論,則亦七十有二日矣。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是也。夏鉤者,浮大而散,來疾去遲是也。秋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以浮是也。冬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是也。土之脈,溫厚氣行乎臟腑之中,平和不可得見,其衰則現焉。

所謂弦、鉤、毛、石,蓋應時而略見耳。其中須有穀神胃氣之和。若弦如張弓弦,鉤如操帶鉤,毛如風吹毛,石來如奪索,去如彈石,此皆危脈也。此絕無胃氣也。胃氣虧絕,其能久乎?若夫春得金脈,夏得水脈,秋得火脈,冬得土脈,四季得木脈,其與心之脈克肺,肺之脈克肝,肝之脈克脾,脾之脈克腎,腎之脈克心,此皆賊邪也。

一臟無氣,況可以為人乎?然則諸腑之脈可得聞歟?曰:小腸微洪,大腸微澀,膀胱微沉,胃微緩而膽微弦急。此無他腑與臟合氣,同氣相求,斯有得其近似者矣。抑古人所謂九臟者又何如耶?曰:形臟四,一者頭角,二者耳目,三者口齒,四者胸中。神臟五,在心藏神,在肝藏魂,在腎藏志,肺藏魄而脾藏意。

然臟者,神之舍;色者,神之旗。五臟已敗,其色必夭,槁怪異常,夭必亡矣。抑猶有說焉。微遲、濡弱,其候雖不同,而為寒為虛一也。數實、長洪,其形雖不類,而為熱為實一也。諸脈皆弦,吾知其病出於肝;諸脈皆緩,吾知其病出於脾;諸脈皆澀,吾知其病出於肺。

脈皆浮洪,病不在心乎?脈皆沉滑,病不在腎乎?若合腑臟而觀,假如數在左寸,數主熱也,沉之而得,則熱入於心;浮之而得,則熱入小腸。遲在左尺,遲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於腎;浮之而得,則寒入膀胱。其餘以此推之。噫!此通變法也。安得圓機之士與之論此哉!

白話文:

五臟所主論

天地之氣,與人體五臟相關聯。肝主風,心主熱,脾主濕,肺主燥,腎主寒。這些天地自然之氣的盛衰變化,若乘虛而入體內,人體又無法抵禦,則會導致各種疾病。因此,風容易傷肝,熱容易傷心,濕容易傷脾,燥容易傷肺,寒容易傷腎,暑則容易傷及心包絡(心包絡位於胸膈之間)。

此外,某種氣候的盛行,也可能導致其他臟腑疾病。例如,風氣盛行,則木邪(肝)乘土(脾),導致脾病;熱氣盛行,則火邪(心)乘金(肺),導致肺病;濕氣盛行,則土邪(脾)乘水(腎),導致腎病;燥氣盛行,則金邪(肺)乘木(肝),導致肝病;寒氣盛行,則心火也會被腎水所克制。

從手腕脈搏的左關(人迎脈)可以得知風寒暑濕熱燥等外邪入侵的途徑;從右關(氣口脈)可以辨別臟腑之氣的盛衰及飲食消化的情況。憂愁思慮傷神,易耗傷心神;憤怒氣逆,易損傷肝氣;縱慾過度,則傷腎;感受寒冷,則傷肺;飢飽勞倦,則傷脾。

總之,外在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和內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都會導致五臟生病。根據各臟腑所主之氣候,就能找出受損的臟腑。

心主血,藏神,其色赤,聲言,味苦,液汗;肝主筋,藏魂,其色青,聲呼,味酸,液泣;腎主骨,藏精與志,其色黑,聲呻,味鹹,液唾;肺主氣,藏魄,其色白,聲哭,味辛,液涕;脾主肌肉,藏意與智,其色黃,聲歌,味甘,液涎。心肺在上,主脈氣;肝腎在下,藏精血;脾居中,滋養精血脈氣。

正常的脈象:心脈浮大而散,肝脈弦細而長,腎脈沉濡而滑,肺脈短澀而浮,脾脈和緩而大。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土脈為季脈。四季脈象的變化,也反映了臟腑的盛衰。

若脈象呈現弦如張弓弦,鉤如操帶鉤,毛如風吹毛,石來如奪索,去如彈石等異常狀態,則表示危急,胃氣已虛。若春得金脈,夏得水脈等,則為賊邪入侵。臟腑失氣,則人體不能存活。

腑的脈象則相對較弱,例如小腸脈微洪,大腸脈微澀等,這是因為腑與臟氣相通的緣故。

古人所說的九臟,包含四個形臟(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和五個神臟(心藏神、肝藏魂、腎藏志、肺藏魄、脾藏意)。臟是神的住所,人的面色是神氣的表徵。五臟衰敗,則面色枯槁怪異,性命危殆。

脈象的微遲、濡弱,都表示寒虛;數實、長洪則表示熱實。脈象皆弦則肝病,皆緩則脾病,皆澀則肺病,皆浮洪則心病,皆沉滑則腎病。 觀察脈象的位置和性質,可以判斷熱邪或寒邪入侵的臟腑。 這是辨證論治的精髓,需要有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精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