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0)

1. 醫方辨引

梔子豉湯,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邪入胸中,挾飲生煩,心為水凌故也。)若劇者,反覆顛倒,(輾轉反側之象。)心中懊憹,(悔恨也。)此方主之。(吐無形之虛煩。)

山梔子(生研,七枚),淡豆豉(四錢)

水煎溫服,得吐便止,不吐再作服。

梔子湧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為傷寒汗下後不解,虛煩悶亂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名梔子生薑豉湯;若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名梔子甘草豉湯;若心煩腹滿,起臥不安,則去香豉而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又《傷寒論》曰: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豉湯主之。

又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乾薑湯主之。故凡欲湧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素有微溏者,有不可吐之戒。(按:梔子乾薑湯主之,當是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主之,當是梔子乾薑湯。斷無煩熱用於姜,結痛用香豉之理,當移之。

柯韻伯曰:傷寒,太陽以心腹為里,陽明以心腹為表。蓋陽明之裡,是胃實,不特發熱惡熱,目疼鼻乾,汗出身重謂之表,一切虛煩虛熱,咽燥口苦,舌苔,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屬陽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

若太陽當汗而反吐之,便見自汗出不惡寒,飢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飲冷水,不欲近衣等證,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當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當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溫針等法,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煩躁,舌苔等證。然仍陽明之表,仍當梔子豉湯吐之。

梔子苦能湧泄,寒能勝熱,其形像心,又色赤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形像腎,又色黑入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此乃心脾熱,不是胃家實,即所云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義也。急除胃中之熱,不致胃家之實,即此一湯,為陽明解表裡之聖劑矣。

瓜蒂散(吐有形之實邪。),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寒者痰飲也。)此方主之。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各等份)

為末,熱水二盅,入淡豆豉三錢,煎一盅,去渣,和藥末一錢,溫服之。不吐再加,得快吐即止。或燒鹽熟湯調服,以指探吐,治霍亂宿食,熱痰冷痛。《千金》曰:凡病皆宜,大勝用藥。

炙甘草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此方主之。

炙甘草(二錢),阿膠(二錢),麻仁(去皮),麥冬(去心,各四錢),生地(八錢),桂枝(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醫方辨引

梔子豉湯適用於汗、吐、下法治療後,仍感虛煩不得眠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入侵胸中,夾帶水飲導致煩躁,心臟受到水液的侵襲所致。如果病情嚴重,患者會輾轉反側,心中懊悔。此方正是治療這種無形邪氣導致的虛煩的良方。

方劑組成:生山梔子七枚(研磨)、淡豆豉四錢。

用法:水煎溫服,能吐則止,若不吐則需再次服用。

山梔子能清除上焦虛熱,豆豉能散寒解熱,祛除邪毒,兼具吐汗之效,是治療傷寒汗下後仍感虛煩悶亂的特效藥。若嘔吐則加生薑以去除水飲,稱為梔子生薑豉湯;若氣短則加甘草以緩和中氣,稱為梔子甘草豉湯;若心煩腹滿,難以安睡,則去掉豆豉,加入厚朴、枳實,稱為梔子厚朴湯。《傷寒論》也記載,傷寒服用丸藥大下之後,身熱不退,微感煩躁者,可用梔子豉湯(或梔子乾薑湯)治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退,心中結痛,病情尚未好轉者,可用梔子乾薑湯(或梔子豉湯)治療。總而言之,要治療虛煩,必須先顧慮中氣,因此對於平素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方導致嘔吐。

柯韻伯認為:傷寒,太陽病以心腹為裡,陽明病以心腹為表。陽明病的裡證,是胃實,不只是發熱惡寒、頭痛鼻乾、出汗身重等表證,一切虛煩虛熱、咽喉乾燥口苦、舌苔異常、腹滿煩躁、夜不能寐、口渴但小便不利等症狀,凡是胃以外的症狀,都屬於陽明病的表證。仲景的汗法,是疏通太陽經表邪的出路;吐法,是引導陽明經表邪的出路。

如果太陽病應該發汗卻反而嘔吐,出現自汗出、不惡寒、飢餓不能進食、早晨吃飯晚上嘔吐、想喝冷水、不願穿衣等症狀,這是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的表證,應當使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陽明病應該嘔吐卻不嘔吐,反而採用發汗、下瀉、溫針等方法,導致心中慌亂不安、懊悔煩躁、舌苔異常等症狀,仍然屬於陽明病的表證,仍應使用梔子豉湯催吐。

山梔子味苦能瀉,性寒能清熱,其形狀像心,顏色赤紅通於心經,故能治療心臟及上下焦的一切病症;豆豉形狀像腎,顏色黑色入腎經,製成豆豉後,輕浮上行,能使心腹的濁邪從口中排出,一經嘔吐,心腹便覺舒適,表裡煩熱也隨之消除。這是因為二陽之病皆犯心脾,這屬於心脾之熱,而非胃家實熱,正如所謂「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意。此方能迅速清除胃中之熱,而不傷及胃氣,因此,此方是治療陽明病表裡證的聖藥。

瓜蒂散適用於治療有形實邪導致的嘔吐。症狀類似桂枝證,但頭不痛,頸不僵硬,寸脈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邪,也就是痰飲。此方主治此症。

方劑組成:炒黃的甜瓜蒂、赤小豆(等量)

用法:研末,以熱水二盅,加入淡豆豉三錢,煎成一盅,去渣,與藥末一錢混合,溫服。若不吐則可再次服用,能迅速催吐則停止服用。也可燒鹽煮湯調服,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治療霍亂、宿食、熱痰、冷痛等症。《千金方》記載:此方適用於各種疾病,療效甚佳。

炙甘草湯適用於治療傷寒脈象結代,心悸的症狀。

方劑組成:炙甘草二錢、阿膠二錢、麻仁(去皮)四錢、麥冬(去心)四錢、生地八錢、桂枝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