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8)
卷四 (18)
1. 醫方辨引
葛根湯,傷寒標熱壯熱,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無汗,尺寸脈俱長,及太陽陽明合病脈浮而長,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白芍,甘草(各二錢),大棗(二枚),生薑(三錢)
水煎麻黃、葛根去沫,次入諸藥煎服。去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猶屬表證,世人多以為漏底傷寒,為不治,仲景以此方主之。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不止利而利自止也。
痛瀉要方,治土敗木賊,痛瀉不止。
白朮(土炒,三錢),白芍(酒炒,四錢),陳皮(炒,一錢半),防風(一錢)
水煎溫服。或為末,煉蜜丸服。久瀉加升麻。
白朮補脾燥濕和中;白芍瀉肝火,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散肝舒脾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利氣,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所以瀉木而益土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風寒兩感,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二分),麻黃,白芍,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覆取微汗。
此風寒兩感之輕劑也,不比大青龍之峻險。麻黃髮汗祛太陽之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陽之風邪,一發一止,則汗不得大泄矣。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三陽經合病,頭痛發熱,及時行感冒,風寒咳嗽,風濕身腫者。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茯苓,枳殼,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一錢)
水煎溫服。內熱口燥加黃芩一錢。
按:羌活、獨活、柴、前、薄,芎皆風藥,升浮輕散開發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寒邪散風熱;用枳殼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參、苓、甘草者,取其補益中氣,外邪不能深入也。滌其邪氣,培其正氣,故曰敗毒。此散乃解傷寒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藥,全在詳證加減,以盡其妙。
虛怯人借人參之力,補正氣以驅邪氣耳。若溫病雜氣鬱熱內迫,流布三焦,人參豈可輕投,表藥豈可妄用?執泥此方以治溫病,恆恐誤人,訒庵盛稱其妙,未免溢美。不可印板眼目,總緣人不知溫病為雜氣。
沖和湯,治傷寒三陽經合病。(一名九味羌活湯。)
羌活(一錢五分),白芷,黃芩,蒼朮(泔浸),細辛,川芎,防風,生地,甘草(各一錢),生薑(二錢),蔥白(一莖)
水煎溫服。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
此方分經而主治。傷寒邪在太陽者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主以蒼朮,邪在少陰、厥陰者主以細辛、川芎。而防風者又風藥之卒徒也,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熱也,甘草又所以和諸藥、補脾胃而除氣中之熱也。余謂九味合為一方,然用者不可執方,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與之,乃能效矣。
白話文:
醫方辨引
葛根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症狀表現為壯熱、頭額痛、眼睛痛、鼻乾、失眠、無汗,脈象為寸脈和尺脈皆長,或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的脈象,浮而長,且必然腹瀉。此方適用於此症。
藥方: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白芍,甘草(各二錢),大棗(二枚),生薑(三錢)。
煎法:先煎麻黃、葛根,去渣後,再加入其他藥物煎服。去除麻黃後,則稱為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導致的腹瀉,仍然屬於表證,世人多誤認為是內傷寒,認為不治之症,但張仲景卻用此方主治。這是因為邪氣侵犯陽經,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陰虛則導致腹瀉。此方能疏散經絡中的表邪,使陽氣不實,陰氣平和,則腹瀉自然停止。
痛瀉要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不止的病症。
藥方:白朮(土炒,三錢),白芍(酒炒,四錢),陳皮(炒,一錢半),防風(一錢)。
煎法:水煎溫服。或研末,用蜂蜜做成丸劑服用。久瀉者加升麻。
藥理:白朮補脾燥濕和中;白芍瀉肝火,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散肝舒脾勝濕,是調理脾胃的要藥;陳皮理氣,尤其能燥濕醒脾,使氣機通暢則疼痛停止。這些藥物,都是瀉木而益土的。
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治療太陽經風寒夾雜的病症,病程八九天,類似瘧疾,發熱惡寒,一日二三次,面紅髮熱,說明表證未解,且因汗出不暢,身體瘙癢。此方適用於此症。
藥方:桂枝(三錢二分),麻黃,白芍,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煎法:先煎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服,覆蓋取微汗。
此方是治療風寒夾雜的輕劑,不像大青龍湯那樣峻猛。麻黃發汗祛除太陽經的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陽經的風邪,一發一止,則汗出不會過多。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三陽經合病,頭痛發熱,以及流行性感冒,風寒咳嗽,風濕水腫。
藥方: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茯苓,枳殼,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一錢)。
煎法:水煎溫服。內熱口燥者加黃芩一錢。
藥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都是發散風邪的藥物,具有升浮輕散的功效,用於解寒邪散風熱;用枳殼,是為了清熱利氣;用人參、茯苓、甘草,是為了補益中氣,防止外邪深入。清除邪氣,培補正氣,故名敗毒。此散是治療傷寒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的藥物,需根據具體病情加減使用,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虛弱的人依靠人參的力量,補益正氣來驅除邪氣。但如果是溫病伴有邪熱內鬱,流佈三焦,就不能輕易使用人參,也不能隨意使用發汗藥物。如果執著於此方治療溫病,很可能會誤治,雖然有人極力推崇其功效,但仍屬溢美之詞。不可盲目模仿,主要原因是人們不了解溫病的病機。
沖和湯,用於治療傷寒三陽經合病。(又名九味羌活湯。)
藥方:羌活(一錢五分),白芷,黃芩,蒼朮(泔浸),細辛,川芎,防風,生地,甘草(各一錢),生薑(二錢),蔥白(一莖)。
煎法:水煎溫服。喘咳者加杏仁,夏季加石膏、知母。
藥理:此方根據不同經絡辨證施治。傷寒邪氣在太陽經者,主要用羌活;邪氣在陽明經者,主要用白芷;邪氣在少陽經者,主要用黃芩;邪氣在太陰經者,主要用蒼朮;邪氣在少陰、厥陰經者,主要用細辛、川芎。而防風是發散風邪的藥物,生地黃清熱涼血,甘草調和諸藥,補脾胃,除氣熱。雖然九味藥合為一方,但用藥時不可死守方劑,應根據經絡的不同,以及病情的輕重緩急,增減藥物,才能收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