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長沙傷寒脈義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浮、大、動、滑、數,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證見陽脈者生,(按:證之陰者,陰極也。脈之陽者,陽生也。陰證陽脈真陰證也。陽生則陰長,故曰生。如厥陰下利,手足厥逆,脈數,微熱汗出,今自愈是也。若脈不數而緊,則死矣。

)陽證見陰脈者死。河間注云:脈近於絕故也。《類經》注云: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陽證陰脈即陰證也。(按:注既曰假實,知非真陽。既曰真虛,知為真陰。此假陽證真陰脈,直是陰證似陽也,故注曰即陰證也。若火閉而伏,以致脈沉細脫,此真陽證假陰脈,乃是陽證似陰也,非陰證也。

辨之不明,死生反掌。(畏齋曰:仲景陽證見陰脈一語,不知糊塗了多少公,得此訓話發人猛醒。——眉批)

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脈(浮)濡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弱者,榮氣之微也。其脈(浮)濡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之衰也。(按:陽脈浮,其脈浮之二浮字,應是二濡字,若是浮字,則與衛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

其脈沉之沉字,應是弱字,若是沉字,則與血虛榮微之義下屬。悉宜改之。)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榮俱傷,骨節煩痛,當發其汗也。

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虛則發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按:令汗大出四字,與上下文義不相連貫,當是衍文,宜刪之。)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當發其癰。脈數不時,則生惡瘡也。

傷寒表證,欲發其汗,脈浮有力者,乃可汗之。若浮而無力,或尺脈弱澀遲細者,此真氣內虛,不可汗也,汗之則死。傷寒里證已具而欲下之,切其脈沉有力,或沉滑有力,乃可下之。若沉細無力,或浮而虛者,此真氣內虛,不可下也,下之則死。仲景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太陽少陰之兩感也。有太陽之表熱,故用麻黃;有少陰之脈沉,故用附子、細辛,發表溫里並行。此證治之奇,脈法之奧,故《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中有陰脈和陽脈之分,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通常來說,脈象呈現浮、大、動、滑、數等特徵,我們稱之為陽脈;而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等特徵,我們稱之為陰脈。如果患者病情屬陰,卻出現了陽脈,這表示有康復的可能;反之,如果患者病情屬陽,卻出現了陰脈,這通常是病情危急的信號。」

河間學派註解說,出現陰脈通常是因為脈象接近於消失。《類經》進一步解釋說,陽證出現陰脈,表示身體虛弱,而陰證出現陽脈,表示有康復的跡象。

脈象微弱顯示陽氣不足,陰氣進入陽分,病人會感到寒冷。尺脈弱顯示陰氣不足,陽氣滲入陰分,病人會發燒。如果脈象浮且濡軟,或者脈象沉且弱,這表示血虛,血虛會導致肌肉緊繃。如果脈象浮且濡軟,且汗出如珠,表示衛氣衰弱。

夏季天氣酷熱,患者卻想穿多層衣服;冬季天氣寒冷,患者卻想脫掉衣服。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陽氣衰微會使人感到寒冷,陰氣虛弱會讓人發熱。

如果醫生對脈象浮大且有力的患者使用瀉下療法,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診。脈象浮表示血量不足,脈象大表示寒氣侵襲,寒氣和血液互相搏鬥,會導致腸鳴。如果醫生不瞭解這種情況,反而讓患者喝冷水,使汗大量流出,那麼水和寒氣結合,可能會導致患者噎住。

各種脈象浮數的情況,本來應該發熱,但卻出現寒戰和怕冷的現象,如果有疼痛的地方,但是飲食正常,這可能是膿腫的前兆。如果脈象數而不規律,可能會生惡性瘡。

對於患有感冒的人,如果想要發汗治療,脈象浮且有力的患者可以發汗。但如果脈象浮而無力,或者尺脈弱澀遲細,表示體內真氣虛弱,不能發汗,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對於已經有腹內症狀的感冒患者,如果脈象沉且有力,或者沉滑有力,可以使用瀉下療法。但如果脈象沉細無力,或者脈象浮且虛弱,表示體內真氣虛弱,不能使用瀉下療法,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張仲景治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出現發熱和脈象沉的症狀,他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治療。這是因為患者同時有太陽病的表面發熱和少陰病的脈象沉,所以使用麻黃表散寒邪,附子和細辛溫暖體內。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奇妙,脈象的分析也非常深奧,因此《內經》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