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內經》脈義

《內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太僕注曰: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於指下者,此陰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又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王太僕注曰:言病證似寒,按之而脈氣鼓動指下而盛者,此陽甚格陰而致之,非寒也。東垣治一傷寒,目赤面赤,煩渴引飲,脈息七八至,按之不鼓,此陰盛格陽於外,非熱也。

用乾薑附子湯加人參,數服得汗而愈,亦治法之奇妙也。大抵診脈之要,全在沉脈中分虛實。如輕手按之脈來得大,重按則無者,乃無根蒂之脈,為散脈,此虛極而元氣將脫也。切不可發表攻裡,如誤治之則死,須人參大劑煎飲之。以上所言,乃脈證治例之妙,水火徵兆之微,陰陽倚伏之理,要當窮究其旨趣,不可輕易而切之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搏雖然到來,但按下去卻沒有鼓動感,所有的陽脈都是這樣。王太僕解釋說:這是指病人有發熱症狀且脈搏加速,但按下去脈搏卻不在手指下鼓動,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外,並非真正發熱。他又說:脈搏雖然到來,但按下去脈搏在手指下鼓動得非常強烈,這是指病人的症狀看似寒冷,但實際上脈搏在手指下鼓動得很強烈,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陰氣被阻隔在外,並非真正的寒冷。

東垣曾經治療一個患了風寒的病人,眼睛和臉都紅紅的,非常口渴想要喝水,脈搏跳動的頻率非常高,但按下去卻沒有鼓動感,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在外,並非真正發熱。他使用乾薑、附子和人參煮湯,連續服用後病人出汗,病情得到了緩解,這也是治療方法的一種奇效。

基本上,診斷脈搏的關鍵,在於從脈搏的深層次分辨虛實。例如輕輕按下去脈搏很大,但用力按下去就感受不到脈搏,這種脈象是沒有根基的,稱為散脈,表示身體非常虛弱,元氣即將耗盡。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使用表散或攻裡的方法,如果誤治可能會導致死亡,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煎飲。

以上所說的,是脈象、症狀和治療的精妙關係,以及陰陽兩極相互制衡的微妙道理,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其意涵,不能輕易地下結論。

2. 陶氏傷寒三診脈義

浮診法:以手輕按於皮膚之上,切其浮脈之來,以察表裡之虛實。尺寸俱浮者,太陽也。浮而緊者為寒在表,浮而數者為熱在表。以脈中有力為有神,可汗之;浮而緩者為風在表,可解之,不可汗;浮而無力為虛為無神,不可汗。凡尺脈浮,寸脈浮,俱有力,可汗。若尺脈遲弱者,此真氣不足,不可汗也。

浮大有力為實為熱,可汗之;浮大無力,為虛為散,不可汗也。浮而長,太陽合陽明;浮而弦,太陽合少陽。凡脈浮主表,不可攻裡也。

中診法:以手不輕不重,按至肌肉之分而切之,以察陽明、少陽二經之脈也。尺寸俱長者,陽明也。浮長有力則兼太陽,表未解也,無汗者宜發汗。長而大,有力為熱,當解肌;長而數,有力為熱甚,當平熱也;長洪、長滑有力,此胃中實熱,可攻之也。尺寸俱弦者,少陽也,宜和之;浮弦有力兼太陽,表未解也,可發汗;弦洪、弦長、弦數、弦滑有力為熱甚,宜清解之;弦遲、弦小、弦微皆內虛有寒,宜溫之也。凡弦脈只可和,不可汗、下,不可利小便也。

沉診法:重手按至筋骨之分而切之,以察里證之虛實也。尺寸俱沉細者太陰也,俱沉者少陰也,俱沉弦者厥陰也。沉疾、沉滑、沉實為有力有神,為陽盛陰微,急宜滋陰以退陽也;沉遲、沉細、沉微為無力無神,為陰盛陽微,急宜生脈以回陽也。大抵沉診之脈,最為緊關之要,以決陰陽寒熱,用藥死生在毫髮之間。

脈中有力為有神,為可治;脈中無力為無神,為難治。用藥宜守而不宜攻,宜補而不宜瀉也。

白話文:

【浮診法】:以輕柔的手法將手指放置於皮膚上,觸摸表面的脈搏,藉此辨別體內外的虛實狀態。如果手腕兩側(寸口和尺部)的脈搏都呈現浮現的特徵,這表示病癥可能位於太陽經絡。脈象浮且緊,顯示寒邪存在於身體表面;脈象浮且快速,代表熱邪位於表面。如果脈象有力,表示精神充沛,適合發汗治療;脈象浮且緩慢,表示風邪存在於表面,適合調理,但不宜發汗;脈象浮但無力,代表體虛且精神不佳,不應發汗。一般來說,手腕尺部脈象浮現,寸部脈象也浮現,且兩者都有力量,可以考慮發汗。但如果尺部脈象緩慢或衰弱,表示正氣不足,不應該發汗。

脈象浮且大且有力,代表實證和熱症,適合發汗治療;脈象浮大但無力,代表虛證和散漫,不適合發汗。脈象浮且長,表示太陽經絡和陽明經絡合併問題;脈象浮且弦,表示太陽經絡和少陽經絡合併問題。總的來說,脈象浮動主要反映表證,不應該攻擊裡證。

【中診法】:使用既非輕也非重的手法,將手指按壓到肌肉層,檢查陽明經絡和少陽經絡的脈象。如果手腕兩側的脈象都呈現長的特徵,這表示病癥可能位於陽明經絡。脈象浮長且有力,同時伴隨太陽經絡問題,表面尚未完全解除,無汗的情況下應該促進汗腺分泌。脈象長且大且有力,表示熱症,應該調節肌膚溫度;脈象長且快速,表示熱症嚴重,應該降低體溫;脈象長洪、長滑且有力,表示胃中有實熱,可以進行治療。如果手腕兩側脈象都呈現弦的特徵,這表示病癥可能位於少陽經絡,適合和解治療;脈象浮弦且有力,同時伴隨太陽經絡問題,表面尚未完全解除,可以促進汗腺分泌;脈象弦洪、弦長、弦數、弦滑且有力,表示熱症嚴重,應該清熱解毒;脈象弦遲、弦小、弦微,表示內虛且有寒氣,應該溫補治療。總的來說,弦脈只能和解,不能發汗、下瀉,也不能利尿。

【沉診法】:以較重的手法將手指按壓到筋骨層,檢查體內虛實狀況。手腕兩側脈象都呈現沉細的特徵,表示病癥可能位於太陰經絡;兩側脈象都呈現沉的特徵,表示病癥可能位於少陰經絡;兩側脈象都呈現沉弦的特徵,表示病癥可能位於厥陰經絡。脈象沉疾、沉滑、沉實表示有力且精神充沛,代表陽氣旺盛但陰氣微弱,應該立即滋陰以調節陽氣;脈象沉遲、沉細、沉微表示無力且精神不佳,代表陰氣旺盛但陽氣微弱,應該立即調理脈絡以恢復陽氣。總的來說,沉診的脈象是判斷病情的關鍵,可以決定陰陽寒熱的平衡,用藥的生死往往只在毫釐之間。

脈象有力表示精神充沛,代表可以治療;脈象無力表示精神不佳,代表難以治療。用藥應該保守而非攻擊,應該補充而非排瀉。

3. 溫病與傷寒不同診脈義(諸書未載)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於左手,總由怫熱鬱滯脈結於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之病,非溫病也。

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於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鬱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脈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發熱惡寒,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乾而渴,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表清裡之所以異也。

凡浮診中診,浮大有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汗,此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雖有此脈,切不可發汗,乃白虎、瀉心證也。死生關頭,全於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之藥治之,是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證。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溢於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於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鬱,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鹹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

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於脈中即見得異,此發前人所未到之旨也。——眉批)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矣。蓋熱鬱亢閉,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

手足逆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亦淺,厥深熱亦深是也。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不足以語此。(此段議論,乃千古特識,患溫者,從此不冤矣。俗醫何曾夢見。——眉批)

凡溫病脈,中診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微,狀若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按:傷寒溫病,必須診脈施治。有脈與證相應者,則易於識別,若脈與證不相應,卻宜審察緩急,或該從脈,或該從證,務要脈證兩得。即如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抑鬱正氣,故脈不應。下利脈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又脈法之辨,以洪滑者為陽為實,以微弱者為陰為虛,不待問也。然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內經》曰:脈大四倍以上為關格,皆為真虛。陶氏曰:不論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脈。此洪滑之未必盡為陽也、實也。景岳曰:其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沉微細脫,乃陰陽潛伏閉塞之候。

陶氏曰:凡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指下沉澀而小急,是為伏熱。此微弱之未必盡為陰也、虛也。夫脈原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聲音、證候,彼此相參,以決死生安危,方為盡善。所以古人望、聞、問、切四者缺一不可。(脈證兩得,此治病之大關鍵也,業醫者深宜留心。

———眉批)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溫病與傷寒的脈象區別(諸書未載)]

內容翻譯如下:

凡是溫病,脈象既不浮也不沉,中間部位摸起來洪大、長、滑、數,而且右手脈象往往比左手強,這都是因爲熱邪鬱滯在體內,使脈結於中所致。如果左手脈象強,或者浮緊,那通常是感冒風寒,而不是溫病。

凡是溫病的脈象,熱邪在內,多在肌肉層顯現,但並不十分浮。如果熱邪鬱滯在少陰,則脈象會沉伏几乎消失,這不是陰脈,而是陽邪閉塞了脈象。

凡是傷寒,是從外向內發展,從氣分進入,開始時發熱惡寒,一二日內不煩渴,脈象多浮緊,不傳至三陰,脈象不會出現沉象;溫病則是由內向外發展,從血分出來,開始時不惡寒只發熱,一發熱就口乾咽燥且口渴,脈象多洪滑,嚴重時則沉伏。這就是爲什麼治療上發表和清裏的方法不同的原因。

凡是浮診和中診,脈象浮大有力,浮長有力,傷寒見這種脈象,應該發汗,這是麻黃、桂枝的症狀。溫病初發,即使有這種脈象,絕對不能發汗,這是白虎、瀉心的症狀。生死關頭,就在此區分。

凡是溫病內外都有熱,其脈象沉伏,不洪不大,但指下感覺沉澀且小急,絕對不能誤認爲是虛寒。如果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就是助其熱。因此,傷寒多根據脈象判斷,溫病則多根據症狀。因爲傷寒是風寒外入,循經傳變;而溫病是熱邪內熾,溢於經絡。

凡是傷寒最初起於太陽,發熱頭痛而脈象反而沉,雖然說是太陽,但實際上見到的是少陰的脈象,所以用四逆湯來溫裏。如果溫病初發,未嘗不發熱頭痛,但見到脈象沉澀且小急,這是潛藏在少陰的熱毒,不能發出到陽分,所以身體大熱而四肢不熱,這就叫厥。這是正雜氣怫鬱,火邪閉塞脈象而潛伏,應迅速使用鹹寒大苦的藥物,進行大清大瀉。

絕不能誤認爲是傷寒太陽初病,反而見到少陰脈象沉,而用四逆湯溫裏,這樣會使病情惡化。(從脈象就能看出差異,這是前人未曾提及的。——眉批)也不能誤認爲是傷寒陽厥,絕對不可以瀉下,而用四逆散調和,這樣會使病情加重。因爲熱邪亢閉,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所以脈象沉而澀,甚至六脈都消失,這是脈厥。

手腳冰冷,甚至全身冰冷,這是體厥。這就是仲景所說的陽厥,厥淺則熱也淺,厥深則熱也深。治療不能遲緩,如果不是真正的醫術高明,不能通權達變的人,不足以處理這種情況。(這一段議論,是千古的獨特見解,患有溫病的人,從此不再冤枉。庸醫何曾夢見。——眉批)

凡是溫病的脈象,中診洪大滑數的較輕,嚴重的脈象則沉,更嚴重的則脈象閉絕。這是辨別溫病與傷寒,脈象浮與沉的不同治療方法的關鍵。

凡是溫病的脈象,洪大滑數,同時伴有緩象的容易治療,伴有弦象的難治療。

凡是溫病的脈象,沉澀小急,四肢厥逆,全身冰冷的危險。

凡是溫病的脈象,兩手脈象閉絕,或一隻手脈象閉絕的危險。

凡是溫病的脈象,沉澀且微弱,如同屋漏般的將死。

凡是溫病的脈象,浮大而散,如同鍋水沸騰般的將死。

按:傷寒和溫病,必須通過脈診來進行治療。有脈象與症狀相符的,就容易識別,如果脈象與症狀不符,就應仔細分辨輕重,或者根據脈象,或者根據症狀,一定要使脈象和症狀都得到考慮。就像表證,脈象不浮的可以發汗而解;裏證,脈象不沉的,可以瀉下而解。這是因爲邪氣微弱,不能牽引,抑制正氣,所以脈象不應。腹瀉而脈象實的,有病癒的情況,但如果症狀減輕後,再出現實脈,那就是天年的脈象。

再者,脈象的辨識,洪滑的屬於陽和實,微弱的屬於陰和虛,不必問。然而,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氣實血虛。《內經》說:脈象大四倍以上的爲關格,都是真正的虛。陶氏說:不論脈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無力,重按完全沒有,那就是陰脈。這就是說,洪滑的未必全是陽和實。景嶽說:脈象若有若無,貼骨纔可見,沉微細脫,是陰陽潛伏閉塞的時候。

陶氏說:凡是內外都有熱,脈象沉伏,不洪不數,指下感覺沉澀且小急,這就是潛藏的熱。這就是說,微弱的未必全是陰和虛。脈象本來就不能單一地取,必須結合神氣、形色、聲音、症狀等,相互參考,才能決定生死安危,這纔是最好的。因此,古人說望、聞、問、切四者缺一不可。(脈象和症狀兩方面都要考慮,這是治療疾病的關鍵,醫生應該特別注意。——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