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治病須知大運辨(訂正)
天以陰陽而運六氣,須知有大運,有小運,小則逐歲而更,大則六十年而易。大小有不合,大運於陽歲位居陰,是陽中之陰,猶夏日之亥子時也;大運於陰歲位居陽,是陰中之陽,猶冬日之巳午刻也。民病之應乎運氣,在大不在小,不可拘小運,遺其本而專事其末也。譬之子平,以運為主,流年利鈍,安能移其大局乎?病而與大小俱合無論矣。
有於大運則合,歲氣相違者,自從其大而略變其間也,此常理也。有於小則合,於大相違,更有於大運歲氣俱違者,偶爾之變,亦當因其變而變應之。如冬溫夏涼,怪病百出,俱不可以常理論也。總以大運為主,不以歲氣紛更,強合乎證。又不設成見於中,惟證為的,與司天不合而自合,庶乎其近道矣。
若概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似非世則之言。嘗稽東垣李氏,一以補中為主;丹溪朱氏,一以滋陰為重;戴人張氏,一以盪滌為先,皆能表表於世。總得挈領提綱,故合一本萬殊之妙。否則當年豈無歲氣,而必各取其一耶。再以痘疹言之,有抱要於保元,有獨取於辛溫,有得意於清瀉,是亦治痘之名手,何不見有逐年之分別耶?要知大運之使然,非三氏之偏僻也。
如曰偏僻,則當年各操其一以應世,何以得各擅其勝乎?後學不明其故,各效其一而不通變;亦有畏其偏僻,而第據證按時,侈談歲氣,以示高卓,皆不知循環之大運者也。餘留心此道,年近四旬,鄉闈已經七困,肇於乾隆九年甲子,猶及謝事寒水大運,證多陰寒,治多溫補,縱有毒火之證,亦屬強駑之末。自茲已後,而陽火之證漸漸多矣,向溫補宜重者變而從輕,清瀉宜輕者變而從重。
迨及甲戌乙亥,所宜重瀉者,雖極清極解而亦弗驗矣,勢必盪滌而元梟之勢始殺。至甲申乙酉,盪滌之法向施於初病者,多有首尾而難免者矣。歷年已來,居然成一定局。間有溫補者,什一千百而已,是大運轉於相火矣。
凡時行之氣,如正傷寒與冬溫、風溫、暑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並男婦小兒一切諸證及痘疹,民病火病十八九,何況溫病從無陰證,得天地疵癘旱潦之氣,其流毒更甚於六淫,又豈寒水司大運者之所可同年語哉?自古運氣靡常,純駁無定,病故變態靡常,補瀉無定,今之非昔,可知後之非今,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易地則皆然矣,任胸臆者,斷斷不能彷彿。
余於當事,時懷冰兢,惟恐偏僻致誤,庶幾屢經屢驗,差可自信,亦有莫挽者,明知其逆不必治,不過熱腸所迫耳。
白話文:
[對於治病必須瞭解大運的辨析(訂正版)]
天道以陰陽運行六氣,我們必須知道有大運和小運的存在。小運每年更替,大運則每六十年輪換一次。當大小運不合時,若大運在陽年卻處於陰位,這就是陽中的陰,就像夏天的亥子時段一樣;大運在陰年卻處於陽位,這就是陰中的陽,就像冬天的巳午時段一樣。民眾生病受到運氣影響,影響主要來自大運而非小運,我們不能只看小運,忽略了根本而專注於枝節。
這就好比八字命理,主要看大運,流年的吉凶,又怎能改變整體的大局呢?如果病狀與大小運都相符,那自然不用多說。
有的病狀與大運相符,但與歲氣相悖,應順從大運,稍微調整治療方式,這是常理。有的病狀與小運相符,但與大運相悖,甚至完全違背大運和歲氣,這種偶然的變化,也應該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治療方式。例如冬季暖和,夏季涼爽,各種奇怪的疾病紛紛出現,這些都不能用常理來解釋。總的來說,我們應該以大運為主,不要被歲氣的頻繁更替所影響,強制讓病症符合某種模式。同時,我們不能有預設的觀點,應以實際病狀為目標,即使與司天的規律不符,只要能符合實際情況,就接近了真正的道理。
如果一味認為必須先考慮歲氣,避免破壞天和,這似乎不是明智的言論。考察東垣李氏,他以補中為主;丹溪朱氏,他以滋陰為重;戴人張氏,他以清除污濁為先,他們都能在世上表現出色。因為他們掌握了關鍵,所以能掌握一本萬殊的奧妙。否則,當年難道沒有歲氣嗎?為什麼他們偏偏選擇一種方法呢?
再以痘疹為例,有人注重保護元氣,有人單獨使用辛溫藥物,有人專注於清熱瀉火,這些都是治療痘疹的名醫,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他們每年的治療方式有所區別呢?要知道,這是大運造成的結果,並非他們的偏執。
如果說他們偏執,那麼當年他們各自堅持自己的方法來應對世人,為什麼又能各自取得成功呢?後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各自模仿其中的一種方法,但不懂得靈活變通;也有畏懼他們的偏執,只是根據症狀和時間,大談歲氣,以顯示自己的高明,這些人都不知道循環的大運。
我關注這個道理近四十年,參加科舉考試已經七次,開始於乾隆九年甲子,當時還在寒水大運,病狀多為陰寒,治療多為溫補,即使有毒火的症狀,也只是微弱的結尾。從那以後,陽火的症狀越來越多,原本需要重溫補的病狀變得需要輕補,原本需要輕清熱瀉火的病狀變得需要重清熱瀉火。
到了甲戌乙亥年,原本需要重清熱瀉火的病狀,即使使用極度清熱的方法也無法治癒,勢必要使用清除污濁的方法纔能有效。到了甲申乙酉年,原本在病初使用清除污濁的方法,現在往往會在病程的首尾階段遇到困難。多年來,這種情況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局。偶爾有需要溫補的情況,但比例極低,這是大運轉移到相火的結果。
所有流行病的氣候,如正傷寒、冬溫、風溫、暑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以及男女兒童的所有症狀和痘疹,大多數都是火病,何況溫病從來沒有陰證,受到天地災害的影響,其毒性更甚於六淫,又怎麼能與寒水大運相比呢?
自古以來,運氣變化無常,純淨或混雜都沒有定數,因此病狀的變化也沒有定數,補瀉的方式也不固定。現在的情況與過去不同,可以推測未來的情況也會與現在不同。前聖和後聖的原則是一致的,換個地方也是一樣的。只有憑著自己的主觀判斷,才無法真正理解這種變化。
我在實際操作中,總是充滿謹慎,唯恐自己的偏執導致誤診。經過多次實踐和驗證,我纔能有些許自信。當然,也有一些病狀無法挽回,我明白這是逆境,不一定需要治療,只是因為熱情所迫罷了。]
3. 脈義辨
4. 脈義辨引
傷寒溫病不識脈,如無目冥行,動輒顛隕。夫脈者,氣血之神也,邪正之鑑也。呼吸微茫間,死生關頭,若能驗證分明,指下了然,豈有差錯耶?傷寒脈法,與雜證自是不同,而溫病脈法,與傷寒更是大異。今將長沙《內經》脈法揭於前,繼以陶氏浮中沉三診脈法,又繼以溫病與傷寒不同診脈法,誠能洞晰於此,其於治也庶幾乎。
白話文:
如果對於傷寒和溫病的脈象不瞭解,就像瞎子在黑暗中行走,隨時都可能跌倒或摔傷。脈象,其實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精華表現,也是辨別疾病與健康的關鍵。在呼吸間那模糊難辨的瞬間,生死的分界點,如果能夠清楚地辨認出脈象的特徵,一摸之下就能瞭然於心,怎麼還會有判斷錯誤的情況呢?治療傷寒的脈象判斷方法,和一般疾病的診斷方法當然不同,而溫病的脈象判斷,更和傷寒有很大的區別。現在我將《內經》中由張仲景提出的脈象判斷方法放在前面,接著介紹陶氏的浮、中、沉三層脈診法,再來則是溫病和傷寒的特殊脈診法。如果真的能夠對這些方法有深入的理解,那麼在實際治療時,應該就能更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