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治病須知大運辨(訂正)

天以陰陽而運六氣,須知有大運,有小運,小則逐歲而更,大則六十年而易。大小有不合,大運於陽歲位居陰,是陽中之陰,猶夏日之亥子時也;大運於陰歲位居陽,是陰中之陽,猶冬日之巳午刻也。民病之應乎運氣,在大不在小,不可拘小運,遺其本而專事其末也。譬之子平,以運為主,流年利鈍,安能移其大局乎?病而與大小俱合無論矣。

有於大運則合,歲氣相違者,自從其大而略變其間也,此常理也。有於小則合,於大相違,更有於大運歲氣俱違者,偶爾之變,亦當因其變而變應之。如冬溫夏涼,怪病百出,俱不可以常理論也。總以大運為主,不以歲氣紛更,強合乎證。又不設成見於中,惟證為的,與司天不合而自合,庶乎其近道矣。

若概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似非世則之言。嘗稽東垣李氏,一以補中為主;丹溪朱氏,一以滋陰為重;戴人張氏,一以盪滌為先,皆能表表於世。總得挈領提綱,故合一本萬殊之妙。否則當年豈無歲氣,而必各取其一耶。再以痘疹言之,有抱要於保元,有獨取於辛溫,有得意於清瀉,是亦治痘之名手,何不見有逐年之分別耶?要知大運之使然,非三氏之偏僻也。

如曰偏僻,則當年各操其一以應世,何以得各擅其勝乎?後學不明其故,各效其一而不通變;亦有畏其偏僻,而第據證按時,侈談歲氣,以示高卓,皆不知循環之大運者也。餘留心此道,年近四旬,鄉闈已經七困,肇於乾隆九年甲子,猶及謝事寒水大運,證多陰寒,治多溫補,縱有毒火之證,亦屬強駑之末。自茲已後,而陽火之證漸漸多矣,向溫補宜重者變而從輕,清瀉宜輕者變而從重。

迨及甲戌乙亥,所宜重瀉者,雖極清極解而亦弗驗矣,勢必盪滌而元梟之勢始殺。至甲申乙酉,盪滌之法向施於初病者,多有首尾而難免者矣。歷年已來,居然成一定局。間有溫補者,什一千百而已,是大運轉於相火矣。

凡時行之氣,如正傷寒與冬溫、風溫、暑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並男婦小兒一切諸證及痘疹,民病火病十八九,何況溫病從無陰證,得天地疵癘旱潦之氣,其流毒更甚於六淫,又豈寒水司大運者之所可同年語哉?自古運氣靡常,純駁無定,病故變態靡常,補瀉無定,今之非昔,可知後之非今,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易地則皆然矣,任胸臆者,斷斷不能彷彿。

余於當事,時懷冰兢,惟恐偏僻致誤,庶幾屢經屢驗,差可自信,亦有莫挽者,明知其逆不必治,不過熱腸所迫耳。

白話文:

[對於治病必須瞭解大運的辨析(訂正版)]

天道以陰陽運行六氣,我們必須知道有大運和小運的存在。小運每年更替,大運則每六十年輪換一次。當大小運不合時,若大運在陽年卻處於陰位,這就是陽中的陰,就像夏天的亥子時段一樣;大運在陰年卻處於陽位,這就是陰中的陽,就像冬天的巳午時段一樣。民眾生病受到運氣影響,影響主要來自大運而非小運,我們不能只看小運,忽略了根本而專注於枝節。

這就好比八字命理,主要看大運,流年的吉凶,又怎能改變整體的大局呢?如果病狀與大小運都相符,那自然不用多說。

有的病狀與大運相符,但與歲氣相悖,應順從大運,稍微調整治療方式,這是常理。有的病狀與小運相符,但與大運相悖,甚至完全違背大運和歲氣,這種偶然的變化,也應該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治療方式。例如冬季暖和,夏季涼爽,各種奇怪的疾病紛紛出現,這些都不能用常理來解釋。總的來說,我們應該以大運為主,不要被歲氣的頻繁更替所影響,強制讓病症符合某種模式。同時,我們不能有預設的觀點,應以實際病狀為目標,即使與司天的規律不符,只要能符合實際情況,就接近了真正的道理。

如果一味認為必須先考慮歲氣,避免破壞天和,這似乎不是明智的言論。考察東垣李氏,他以補中為主;丹溪朱氏,他以滋陰為重;戴人張氏,他以清除污濁為先,他們都能在世上表現出色。因為他們掌握了關鍵,所以能掌握一本萬殊的奧妙。否則,當年難道沒有歲氣嗎?為什麼他們偏偏選擇一種方法呢?

再以痘疹為例,有人注重保護元氣,有人單獨使用辛溫藥物,有人專注於清熱瀉火,這些都是治療痘疹的名醫,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他們每年的治療方式有所區別呢?要知道,這是大運造成的結果,並非他們的偏執。

如果說他們偏執,那麼當年他們各自堅持自己的方法來應對世人,為什麼又能各自取得成功呢?後學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各自模仿其中的一種方法,但不懂得靈活變通;也有畏懼他們的偏執,只是根據症狀和時間,大談歲氣,以顯示自己的高明,這些人都不知道循環的大運。

我關注這個道理近四十年,參加科舉考試已經七次,開始於乾隆九年甲子,當時還在寒水大運,病狀多為陰寒,治療多為溫補,即使有毒火的症狀,也只是微弱的結尾。從那以後,陽火的症狀越來越多,原本需要重溫補的病狀變得需要輕補,原本需要輕清熱瀉火的病狀變得需要重清熱瀉火。

到了甲戌乙亥年,原本需要重清熱瀉火的病狀,即使使用極度清熱的方法也無法治癒,勢必要使用清除污濁的方法纔能有效。到了甲申乙酉年,原本在病初使用清除污濁的方法,現在往往會在病程的首尾階段遇到困難。多年來,這種情況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局。偶爾有需要溫補的情況,但比例極低,這是大運轉移到相火的結果。

所有流行病的氣候,如正傷寒、冬溫、風溫、暑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以及男女兒童的所有症狀和痘疹,大多數都是火病,何況溫病從來沒有陰證,受到天地災害的影響,其毒性更甚於六淫,又怎麼能與寒水大運相比呢?

自古以來,運氣變化無常,純淨或混雜都沒有定數,因此病狀的變化也沒有定數,補瀉的方式也不固定。現在的情況與過去不同,可以推測未來的情況也會與現在不同。前聖和後聖的原則是一致的,換個地方也是一樣的。只有憑著自己的主觀判斷,才無法真正理解這種變化。

我在實際操作中,總是充滿謹慎,唯恐自己的偏執導致誤診。經過多次實踐和驗證,我纔能有些許自信。當然,也有一些病狀無法挽回,我明白這是逆境,不一定需要治療,只是因為熱情所迫罷了。]

3. 脈義辨

4. 脈義辨引

傷寒溫病不識脈,如無目冥行,動輒顛隕。夫脈者,氣血之神也,邪正之鑑也。呼吸微茫間,死生關頭,若能驗證分明,指下了然,豈有差錯耶?傷寒脈法,與雜證自是不同,而溫病脈法,與傷寒更是大異。今將長沙《內經》脈法揭於前,繼以陶氏浮中沉三診脈法,又繼以溫病與傷寒不同診脈法,誠能洞晰於此,其於治也庶幾乎。

白話文:

如果對於傷寒和溫病的脈象不瞭解,就像瞎子在黑暗中行走,隨時都可能跌倒或摔傷。脈象,其實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精華表現,也是辨別疾病與健康的關鍵。在呼吸間那模糊難辨的瞬間,生死的分界點,如果能夠清楚地辨認出脈象的特徵,一摸之下就能瞭然於心,怎麼還會有判斷錯誤的情況呢?治療傷寒的脈象判斷方法,和一般疾病的診斷方法當然不同,而溫病的脈象判斷,更和傷寒有很大的區別。現在我將《內經》中由張仲景提出的脈象判斷方法放在前面,接著介紹陶氏的浮、中、沉三層脈診法,再來則是溫病和傷寒的特殊脈診法。如果真的能夠對這些方法有深入的理解,那麼在實際治療時,應該就能更得心應手了。

5. 長沙傷寒脈義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浮、大、動、滑、數,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證見陽脈者生,(按:證之陰者,陰極也。脈之陽者,陽生也。陰證陽脈真陰證也。陽生則陰長,故曰生。如厥陰下利,手足厥逆,脈數,微熱汗出,今自愈是也。若脈不數而緊,則死矣。

)陽證見陰脈者死。河間注云:脈近於絕故也。《類經》注云: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陽證陰脈即陰證也。(按:注既曰假實,知非真陽。既曰真虛,知為真陰。此假陽證真陰脈,直是陰證似陽也,故注曰即陰證也。若火閉而伏,以致脈沉細脫,此真陽證假陰脈,乃是陽證似陰也,非陰證也。

辨之不明,死生反掌。(畏齋曰:仲景陽證見陰脈一語,不知糊塗了多少公,得此訓話發人猛醒。——眉批)

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脈(浮)濡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弱者,榮氣之微也。其脈(浮)濡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之衰也。(按:陽脈浮,其脈浮之二浮字,應是二濡字,若是浮字,則與衛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

其脈沉之沉字,應是弱字,若是沉字,則與血虛榮微之義下屬。悉宜改之。)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榮俱傷,骨節煩痛,當發其汗也。

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虛則發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按:令汗大出四字,與上下文義不相連貫,當是衍文,宜刪之。)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當發其癰。脈數不時,則生惡瘡也。

傷寒表證,欲發其汗,脈浮有力者,乃可汗之。若浮而無力,或尺脈弱澀遲細者,此真氣內虛,不可汗也,汗之則死。傷寒里證已具而欲下之,切其脈沉有力,或沉滑有力,乃可下之。若沉細無力,或浮而虛者,此真氣內虛,不可下也,下之則死。仲景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太陽少陰之兩感也。有太陽之表熱,故用麻黃;有少陰之脈沉,故用附子、細辛,發表溫里並行。此證治之奇,脈法之奧,故《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中有陰脈和陽脈之分,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通常來說,脈象呈現浮、大、動、滑、數等特徵,我們稱之為陽脈;而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等特徵,我們稱之為陰脈。如果患者病情屬陰,卻出現了陽脈,這表示有康復的可能;反之,如果患者病情屬陽,卻出現了陰脈,這通常是病情危急的信號。」

河間學派註解說,出現陰脈通常是因為脈象接近於消失。《類經》進一步解釋說,陽證出現陰脈,表示身體虛弱,而陰證出現陽脈,表示有康復的跡象。

脈象微弱顯示陽氣不足,陰氣進入陽分,病人會感到寒冷。尺脈弱顯示陰氣不足,陽氣滲入陰分,病人會發燒。如果脈象浮且濡軟,或者脈象沉且弱,這表示血虛,血虛會導致肌肉緊繃。如果脈象浮且濡軟,且汗出如珠,表示衛氣衰弱。

夏季天氣酷熱,患者卻想穿多層衣服;冬季天氣寒冷,患者卻想脫掉衣服。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陽氣衰微會使人感到寒冷,陰氣虛弱會讓人發熱。

如果醫生對脈象浮大且有力的患者使用瀉下療法,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診。脈象浮表示血量不足,脈象大表示寒氣侵襲,寒氣和血液互相搏鬥,會導致腸鳴。如果醫生不瞭解這種情況,反而讓患者喝冷水,使汗大量流出,那麼水和寒氣結合,可能會導致患者噎住。

各種脈象浮數的情況,本來應該發熱,但卻出現寒戰和怕冷的現象,如果有疼痛的地方,但是飲食正常,這可能是膿腫的前兆。如果脈象數而不規律,可能會生惡性瘡。

對於患有感冒的人,如果想要發汗治療,脈象浮且有力的患者可以發汗。但如果脈象浮而無力,或者尺脈弱澀遲細,表示體內真氣虛弱,不能發汗,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對於已經有腹內症狀的感冒患者,如果脈象沉且有力,或者沉滑有力,可以使用瀉下療法。但如果脈象沉細無力,或者脈象浮且虛弱,表示體內真氣虛弱,不能使用瀉下療法,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張仲景治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出現發熱和脈象沉的症狀,他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治療。這是因為患者同時有太陽病的表面發熱和少陰病的脈象沉,所以使用麻黃表散寒邪,附子和細辛溫暖體內。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奇妙,脈象的分析也非常深奧,因此《內經》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