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序六
序六
1. 序六
智薄宦金陵五年矣。今年夏,第三兒忽感溫病,延醫治之,百方不效,半月而殞。既悼兒命之不永,而益傷治溫病之舊無善方也。蓋自張仲景《傷寒論》冠絕古今,然未嘗言治溫病。非不言也,其書經兵火之餘,散佚過半,厥後劉氏《直格》、王氏《溯洄》,雖亦辨傷寒溫病之不同,然未能直抉其所以異之故。是以後之醫者,仍以治傷寒之方治溫病,而愈治愈危矣。
自亡兒逝後,合署染此病者幾至十人,驚弓之後,益惶迫不知所從,適明府楊公,自溧水來,出其尊甫慄山先生所著《寒溫條辨》,見示其言傷寒溫病之別也,曰傷寒得天地之常氣,風寒外感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病得天地之雜氣,邪毒內入由血分而發出氣分。又曰傷寒治法急以發表為第一義,溫病治法急以逐穢為第一義。
又曰傷寒不見里證,一發汗而外邪即解,溫病雖有表證,一發汗而內邪愈熾。其言明白洞悉,如易牙之辨淄澠,如離朱之分五色,如冰炭之不同氣,南北轅之不相及也。而要歸仍本於仲景傷寒用溫覆消散,溫病用刺穴瀉熱之兩言,蓋直以其一心之精微,與古人相揖讓於千載之上,每向無字句處千搜萬索,鉤其元微而顯出之。嗚呼至矣!智反覆細讀,曠若發矇,急以其方治家人之病。
無不應手而愈。嗚呼!使智早見此書,兒之亡或猶可逭,然因此書以救吾家之多人,則凡病此而獲免者,皆先生之賜也,先生之德其可忘耶?又據其方合藥,施諸外人,凡以溫病來告者,予之藥無不霍然起目,踵門求藥者至數十百人,因念先生是書,曠代寶書也。智於先生之德,無以為報,爰捐貲付鏤木之工,以廣其傳,俾後之治溫病者,悉據是書以治之,活人之數當過於公矣,則先生之德,豈不更大也耶。
金陵醫士周杓元,頃見是書,即先錄副本以去,見今治溫病,赫然有效,使見此書者,皆如周君之信而是式也,民生其有賴也夫。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朔日北平孫宏智敘
白話文:
我孫宏智在金陵擔任官職已經五年了。今年夏天,我的第三個兒子突然感染了溫病,我們請醫生來治療,用了許多方法都沒有效果,僅僅半個月,孩子就去世了。我為孩子的短暫生命感到哀傷,更對治療溫病缺乏好方法感到痛心。自古以來,張仲景的《傷寒論》在醫學界無人能及,但他並未提及如何治療溫病。不是他沒說,而是他的書經過戰亂,遺失了一大半,後來的劉氏《直格》和王氏《溯洄》雖然也區分了傷寒和溫病的不同,但未能直接指出它們差異的關鍵原因。因此,後世的醫生仍然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病情反而越來越危險。
自從我兒子去世後,官署裡又有近十人感染這種疾病,大家都如驚弓之鳥,惶恐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縣令楊公從溧水來,拿出他父親慄山先生所寫的《寒溫條辨》一書,其中詳細描述了傷寒和溫病的區別:傷寒是由天地間常見的氣候導致,風寒從外部侵入,先影響氣分,再進入血分;溫病是由天地間混雜的氣候引起,邪毒從內部入侵,先影響血分,再發出到氣分。還提到,治療傷寒首先應該發汗,治療溫病首先應該清除邪毒。
書中還說明,傷寒在沒有出現內部病症時,一旦發汗,外部病邪就會解除;而溫病即使有外部病症,一旦發汗,內部病邪反而會更加旺盛。這些講解清晰透徹,就像易牙分辨淄澠的水,離朱分辨五種顏色,冰和炭氣質迥異,南轅北轍,毫無交集。最後,書中的結論仍然基於張仲景的理論,即傷寒用溫覆和消散的方法,溫病則用針灸和清熱的方法。慄山先生憑藉他深邃的智慧,與千年前的古人進行了深度交流,他從無字句的地方尋找線索,挖掘出最核心的原理,然後呈現出來。這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我反覆細讀這本書,豁然開朗,立刻用書中的方法來治療家人的疾病。所有的病人都迅速康復。唉!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也許我兒子的生命還可以挽救。然而,正因為有了這本書,我們家的許多人得以康復,所有因此病獲救的人,都是慄山先生的恩賜,先生的功德怎能被忘記呢?
我又根據書中的方法配製藥物,贈送給外人使用。所有因溫病來尋求幫助的人,服用我的藥物後,都迅速恢復健康,每天來我家門口求藥的人多達數十上百。由此,我想到了慄山先生的這本書,它真是一本珍貴的書籍。對於先生的恩德,我無法回報,於是決定捐錢聘請工匠刻版印刷,以便讓更多人知道這本書,讓後世治療溫病的人都能根據這本書來治療,拯救的生命將遠超我所能做的,那麼慄山先生的功德,豈不是更大嗎?
金陵的醫生周杓元最近看到了這本書,立即抄錄了一份帶走。現在他用書中的方法治療溫病,效果顯著。我希望所有看到這本書的人都能像周杓元一樣,相信並遵照書中的方法。這樣,百姓的生活將得到保障。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一日,北平孫宏智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