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醫方辨
3. 醫方辨引
作方圓必以規矩,治病證必以古方,固也。但古方今病,焉能盡合?是以羅太無曰: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必再經匠氏之手。故用方者,不貴明其所當然,要貴明其所以然。則或增,或損,或奇方,或偶方,或合方,或以內傷方治外感,或以外感方治內傷,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許學士云:讀仲景之書,用仲景之法,未嘗執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若不明其所以然,而徒執其方,如經生家不能搦管作文,乃記誦先輩程文,以計場屋題目之必中,奚可哉。是集諸方,人所易曉者,止錄其方,其涉疑難及理趣深奧者,頗採《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以闡明之,間附一得之見,誠能潛心於此,處方其無誤乎,抑又有慮焉。仲景《傷寒論》曰:病當汗解,診其尺脈澀,先與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
先賢慎於用汗藥如此,則吐藥下藥可知矣。故凡用方者,雖方與病合,又在診脈,並察兼證,以詳辨其虛實,或汗或吐或下,方為盡善。若遇老人虛人,血氣陰陽四損者,寧可顧護元氣,而不可輕用汗吐下之重劑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始得之,反發熱,(太陽表熱。)脈沉者,(少陰裡寒。)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附子(炮),細辛(各二錢)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附子、細辛煎服。
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始病,何以反發熱?此乃太陽少陰之兩感病也。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寒邪感於少陰,故里有脈沉,由絡達於太陽,故表有發熱。有太陽之表熱,故用麻黃以發汗;有少陰之裡寒,故用附子、細辛以溫中。三陰之表發與三陽不同,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故麻黃、附子同用,方是少陰表發之正也。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此即太陽少陰之兩感也。
麻黃、附子同劑,治法委實奇特,學者引伸觸類,可應無窮之變矣。且傷寒兩感,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此仲景傷寒兩感之冶法;溫病兩感雙解散主之,此河間補仲景溫病兩感之治法。此二方者,乃辨溫病與傷寒,發表攻裡兩感異治之要訣也。(此論僅見,真出人頭地矣,傷寒溫病分門另治從此得解。
——眉批)世之以溫病為傷寒,以傷寒方治溫病者,觀此能勿悔心乎。
升降散,溫病亦雜氣中之一也,表裡三焦大熱,其證治不可名狀者,此方主之。(如頭痛眩運,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如內燒作渴,上吐下瀉,身不發熱者;如憎寒壯熱,一身骨節痠痛,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身涼如冰,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如身熱如火,煩渴引飲,頭面猝腫,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如斑疹雜出,有似丹毒風瘡者;如胸高脅起脹痛,嘔如血汁者;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縫出,毛孔出者;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澀淋加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如便清瀉白,足重難移者;如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縮者;如舌出寸許,絞擾不住,音聲不出者;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醉如癡者;如頭疼如破,腰痛如折,滿面紅腫,目不能開者;如熱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閉者;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似風癲狂祟者;如誤服發汗之藥,變為亡陽之證,而發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外證不同,受邪則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無論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無不輒效。)
白話文:
制定藥方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矩,治療疾病必須參考古代的藥方,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古代的藥方與現在的病症,怎麼可能完全契合呢?所以羅太無說過:「用古代的藥方治療現在的疾病,就像拆舊房子來蓋新房子,舊房子的材料不一定適合新房子,必須經過工匠的重新設計加工。」因此,用藥方的人,不應只求知道藥方理所當然的用途,更要明白藥方背後的道理。這樣才能在用藥時靈活變通,或增加藥材,或減少藥材,或用奇方,或用偶方,或合用多個藥方,甚至可以用治療內傷的藥方來治療外感,也可以用治療外感的藥方來治療內傷,如此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許學士說:「讀仲景的書,運用仲景的方法,但不拘泥於仲景的藥方,這樣才是真正領會了仲景的心法。」
如果不能明白藥方背後的道理,而只是死記硬背藥方,就像讀書人不能自己寫文章,只能背誦前輩的文章,想靠著記住這些文章來應付科舉考試,哪裡行得通呢?這本書收錄了許多藥方,對於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只記錄藥方;對於涉及疑難雜症和理論深奧的,則會參考《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籍,加以闡明,並偶爾附上我個人的見解。如果能用心研究這些,開藥方應該就不會出錯了吧。但還有一些顧慮,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病症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但如果診斷發現尺脈澀滯,應該先用黃耆建中湯來補養身體,然後再用發汗藥。」
古代的醫家在使用發汗藥時如此謹慎,那麼使用催吐藥和瀉下藥就更要小心了。因此,凡是使用藥方的人,即使藥方與病症相符,仍然要仔細診察脈象,並觀察是否有其他兼症,詳細分辨虛實的情況,然後才能決定是用發汗、催吐還是瀉下的方法,這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如果遇到年老體弱、氣血陰陽虧損的人,寧可先顧護元氣,也不可輕易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等猛烈的藥物。
麻黃附子細辛湯,在《傷寒論》中記載:「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剛開始得病,反而發熱,(這是太陽表熱。)脈象沉伏,(這是少陰裡寒。)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附子(炮製過的)、細辛(各二錢)
先用水煎煮麻黃,撇去浮沫,然後加入附子、細辛一起煎煮服用。
病症發生在陰經,通常不應該有發熱的現象。現在少陰病剛開始發作,為什麼反而會發熱呢?這其實是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感受邪氣所導致的。因為太陽膀胱和少陰腎互為表裡,寒邪侵入少陰,所以裡部脈象沉伏,邪氣通過經絡傳達到太陽,所以表部會發熱。既然有太陽表熱的現象,所以要用麻黃來發汗;既然有少陰裡寒的現象,所以要用附子、細辛來溫補中焦。三陰經的表證與三陽經的不同,三陰經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表證,所以麻黃和附子要一起使用,這才是治療少陰表證的正確方法。按:傷寒病中,兩經同時感受邪氣的情況比較少,這個例子就是太陽和少陰同時感受邪氣。
麻黃、附子一起使用,這個治療方法確實很奇特,學者如果能觸類旁通,就能應對無窮的變化了。而且傷寒病如果兩經同時感受邪氣,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這是張仲景治療傷寒兩經同病的方法;溫病如果兩經同時感受邪氣,就用雙解散來治療,這是河間補充張仲景溫病兩經同病的方法。這兩個藥方,是辨別溫病和傷寒,以及區分兩經同病時,發表和攻裡的不同治療方法的重要關鍵。(這段論述非常獨到,真是發人深省!從此可以解決傷寒和溫病分門別類治療的問題。——眉批)現在很多人把溫病當成傷寒,用治療傷寒的藥方來治療溫病,看到這裡能不感到後悔嗎?
升降散,溫病也是各種雜氣中導致的一種疾病,如果出現表裡三焦都發熱,症狀複雜難以描述的情況,就適合用這個藥方。(例如頭痛眩暈,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噁心嘔吐,內熱口渴,上吐下瀉,身體不發熱,忽冷忽熱,全身關節痠痛,喝水無度,四肢冰冷,身體冰涼但呼吸急促像著火一樣,煩躁不安,身體發熱如火,口渴想喝水,頭面突然腫脹得像斗一樣大,咽喉腫痛,痰涎壅盛,連水都難以下嚥,全身紅腫,長出像腫瘤一樣的硬塊,斑疹雜亂出現,看起來像丹毒或風瘡,胸部和脅部脹痛,嘔吐像血一樣的汁液,口鼻出血,或眼睛出血,或牙縫出血,或毛孔出血,大便出血,像爛瓜肉或屋漏水一樣,小便澀痛,滴滴答答難以忍受,小便不通,大便稀瀉不止,腹痛腸鳴,大便清稀,雙腳沉重難以移動,肌肉顫動,筋脈抽搐,舌頭蜷縮,陰囊收縮,舌頭伸出口外,不斷攪動,發不出聲音,說胡話,胡言亂語,意識不清,如醉如痴,頭痛欲裂,腰痛如折,滿面紅腫,眼睛睜不開,熱盛導致昏迷,像喝醉酒一樣,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眼睛無法閉合,手舞足蹈,看到奇怪的景象,像得了風癲狂病,誤服發汗藥物,轉變成陽虛的症狀,發狂叫喊,或是昏迷不認識人。這些症狀雖然不同,但感受的邪氣卻是一樣的。凡是沒有服用過其他藥物的人,無論病了十天、半個月、一個月,只要服用這個散劑,沒有不立刻見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