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21)
卷三 (21)
1. 復病
又按:古人謂望聞問切,乃臨證之首務,診治之要領也。明此四者,則六變具存,而萬病情形,俱在吾目中矣。醫之為難,難在不識病本而誤治耳。誤則殺人,天道可畏,不誤則濟人,陰功無窮。學者欲明是道,必須先察此要,以定意見,以為階梯,然後再採群書,廣其知識,熟之胸中,運之掌上,非止為人,而為己不淺也,慎之!寶之!
又按:傷寒自外之內,先傷氣分;溫病由內達外,先傷血分。故傷寒初感,利用發表;溫病初發,利用攻裡。傷寒後證多補氣,溫病後證多養血,溫病與傷寒實出兩門。自晉迄今,溫病失傳,無人不以溫病為傷寒,無人不以傷寒方治溫病,動云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仲景《傷寒論》也。
所以溫病一二日內,遇陽明腹脹滿痛之證,少陰口燥咽乾之證,厥陰舌卷囊縮之證,再不敢議下。明知厥深熱深之陽證,下之已遲,萬一僥倖,不過為焦頭爛額之客,千餘年來,孰任殺人之辜耶。
又按:古今醫書,非不有溫病之條,然皆編入於傷寒之中,議論無非傷寒。所用之藥,雖曰治溫病,實治傷寒之的方也。余謂此等方論,但治傷寒未嘗不驗,若謬以治傷寒之方,而治春夏之溫病,是猶抱薪投火。蓋溫病自內達外,雖有表證,實無表邪,終有得汗而解者,必裡熱清而汗始出,前一節治法與傷寒不同。
本朝陳良佐曰:春分後,秋分前,一百八十二日半,諸病皆不可發汗,汗之多亡陽矣,溫病尤忌。凡治正傷寒發汗解表,溫中散寒之藥一概禁用,今特摘其尤者,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白芷、葛根、細辛、浮萍、蒼耳、蒼朮、艾葉、胡椒、故紙、茴香、肉桂、附子、乾薑、豆蔻、益智等味。古人亦未曾道破,余深體驗而知其不可,以溫病無風寒與陰證也。
但今醫家病家,未有不以溫病為傷寒者,未有不以傷寒方治溫病者,此固風氣之使然,亦習俗之舊染也。舌敝唇促,難以遍諭。須知生死有命,誤犯禁藥,不過輕重之分,苟從死後而追悔前方,愚矣。
又按:仲景《傷寒論》用參、薑、桂、附者,八十有奇,而溫病非所論也。伏邪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未解之前,麻黃、桂枝不可沾唇;暴解之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最忌參、薑、桂、附,得之反助其壅鬱,餘邪伏留,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異證。
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拘攣,或流火結痰,或兩腿鑽痛,或勞嗽湧痰,或毒氣流注,或痰核穿漏,皆驟補之為害也。大抵溫病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若靜養。節飲食為第一,而慎言語,謹起居,戒氣惱,寡嗜欲,皆病後所宜留神也。(聖賢養身養德之學亦不過是,不意於醫學中得之,——眉批)
白話文:
復病
古人認為望聞問切是診斷治療疾病的首要方法和關鍵。掌握這四種診斷方法,就能了解疾病的各種變化,所有病情都盡在掌握之中。行醫的困難之處,在於不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而誤治。誤治則會害死病人,天理昭昭,不可違背;正確治療則能救人,功德無量。學習醫術的人想要明瞭此道,必須先仔細觀察這些要點,確定自己的見解,把它作為學習的階梯,然後再研讀眾多醫書,擴展知識,熟記於心,運用於實際,不僅造福他人,對自身也有很大益處,務必謹慎,且應視為珍寶。
傷寒是由外而內侵犯人體,先傷及氣分;溫病是由內而外發病,先傷及血分。因此,傷寒初期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溫病初期則應攻治裡證。傷寒的後期治療多以補氣為主,溫病的後期則多以養血為主,溫病與傷寒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從晉代至今,溫病的治療方法失傳,許多醫生都把溫病當作傷寒來治,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總是說先解表後再攻裡,這是仲景《傷寒論》的治法。
所以,溫病在一兩天內,如果出現陽明經的腹脹滿痛、少陰經的口燥咽乾、厥陰經的舌卷囊縮等症狀,就絕對不能使用瀉下法。明知這是熱邪深入的陽證,此時瀉下已經太遲了,即使僥倖成功,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千百年來,有多少醫生因此犯下殺人的罪過呢?
古今醫書中,並不是沒有關於溫病的記載,但是都把它編入傷寒之中,論述也都是關於傷寒的。所用的藥方,雖然說是治療溫病的,實際上是治療傷寒的藥方。我認為這些方論,用來治療傷寒確實有效,但如果錯誤地用治療傷寒的藥方來治療春夏季節的溫病,就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是行不通的。因為溫病是由內而外發病,雖然有表證,但實際上並無外邪,即使能通過發汗來治療,也必須先清裡熱,汗才能自然排出,這一點與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
本朝陳良佐說:春分之後,秋分之前,一百八十二天半的時間裡,所有疾病都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因為發汗容易耗損陽氣,溫病尤其忌諱發汗。凡是治療正氣傷寒的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的藥物,一概禁用。我特地摘錄其中最主要的幾種,例如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白芷、葛根、細辛、浮萍、蒼耳子、蒼朮、艾葉、胡椒、故紙、茴香、肉桂、附子、乾薑、豆蔻、益智等。古人也沒有完全闡明這一點,我通過深入的體驗才明白其不可行性,因為溫病沒有風寒和陰證。
但是現在的醫生和病人,沒有人不把溫病當作傷寒來治療的,這固然是風氣使然,也是由於長久以來的習俗所造成的。我的能力有限,無法一一解釋清楚。必須要知道生死有命,如果誤用禁藥,只是輕重程度的區別,如果等到死後才後悔,那就太愚蠢了。
仲景《傷寒論》中使用人參、生薑、桂枝、附子的藥方,有八十多個,但這些藥方並非用於治療溫病。邪氣內郁,陽氣不能宣發,陽氣積聚成火,陰血常常被熱邪所傷,在邪氣未解之前,麻黃、桂枝不能服用;邪氣雖然解除了,但餘邪尚存,陰血尚未恢復,最忌諱使用人參、生薑、桂枝、附子,服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加重壅塞,餘邪滯留,不僅會導致病情纏綿不愈,日後還會產生各種併發症。
例如周身疼痛、四肢拘攣、流火結痰、兩腿鑽痛、咳嗽痰多、毒氣流注、痰核穿破等,都是因為過早進補所造成的危害。總之,溫病痊癒後,如果調理的藥物使用不當,不如靜養。節制飲食是最重要的,此外還要謹慎言語,注意起居,避免情緒煩惱,減少嗜欲,這些都是病後需要注意的。 (聖賢養生修德的學問也僅此而已,沒想到在醫學中也能得到印證。——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