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19)
卷三 (19)
1. 復病
凡瘥後無故復發熱者,以伏邪未盡也,謂之自復。當問前得某證,所復某證,稍與前藥以撤其餘邪,自然獲愈。有溫病瘥後,或三五六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邪盡痢止,不止者,宜當歸導滯湯。又有溫病瘥後,脈遲細而弱,或黎明或半夜後,便作瀉泄,此命門真陽不足也,宜腎氣丸,或右歸丸作湯劑服亦可。《傷寒論》曰: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以汗解之;(枳實梔子豉湯。)脈沉者,以下解之。(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又曰:傷寒瘥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又曰: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按:如氣復,雖通身浮腫似水氣而不喘,別無所苦,與水氣不同。丹溪云:氣易有餘。
又云:血者難成而易敗,大病愈後,氣先血而復,血不足以配氣,故暫浮腫,靜養自愈,須辨之。)又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飲也,理中丸主之。夫傷寒自外傳內,邪在陽分居多,瘥後易於復元,復病尚少。溫病邪熱自內達外,血分大為虧損,無故最善反復。
如到熱退身涼,飲食能進時,服太平圓酒三次,十日之間,精血漸充,而病如洗,何至勞復。若因梳洗沐浴,多言妄動,遂至發熱,前病復起,惟脈不沉實為辨,此為勞復。《傷寒論》曰: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少許。此破結除煩散熱之妙劑也,加大黃則又推蕩經滯矣。
余謂氣為火之舟楫,今則真氣方長,勞而復折,真氣既虧,火亦不前,如人慾濟,舟楫已壞,其能濟乎?是火也,某經氣陷,火隨陷於某經,陷於經絡則表熱,陷於臟腑則裡熱。虛甚熱甚,虛微熱微,輕則靜養可愈,重則大補氣血,俟真氣一回,則血脈融和,表裡通暢,所陷之火,隨氣轉輸,自然熱退而病痊矣。若直用寒涼剝削之劑,變證蜂起矣。
傷寒多傷氣,宜五福飲、大營煎之類;溫病多傷血,宜補陰益氣煎、六味地黃丸料之類,隨證加減之。若因飲食所傷,或吞酸飽悶而發熱者,此為食復。輕則梔子厚朴湯加神麯,或小柴胡湯合梔子厚朴湯;重則神昏譫語,腹滿堅痛,欲吐不得,欲下不能,此危候也,以升降散、大柴胡湯、黃龍湯、涼膈散之類,酌量與服。有病則病當之,亦無妨也。
大抵復病治法,溫病與傷寒大同小異,貴在臨證活法耳。《內經》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也。若此者皆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也。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吳又可曰:里證下後稍差,而急欲食者,此非得已,以伏邪初散,陰火乘虛擾亂故也。慎勿便與粥食,只宜先進稀糊,次進濃者,須少與之,不可任意過食,過食則復。此一著最為緊要,世多忽之。
白話文:
凡是病癒後沒有原因又發燒的,是因為體內潛藏的病邪還沒完全清除,這稱為「自復」。這時候應該問清楚先前得的是什麼病,現在復發的是什麼病,稍微使用之前的藥方,來清除殘餘的病邪,自然就會痊癒。
有些溫病痊癒後,大約三、五、六天,反而出現腹痛、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症狀,這並非原來的病,而是另外潛藏的病邪引發的,這是將要發展成痢疾的徵兆。如果病邪完全清除,痢疾就會停止。如果痢疾不止,應該使用當歸導滯湯。
還有一些溫病痊癒後,脈象變得遲緩、細小而微弱,或者在黎明或半夜之後,開始腹瀉,這是因為命門真陽不足。應該使用腎氣丸或右歸丸,作成湯劑服用也可以。《傷寒論》說:「傷寒病癒後,又發燒的,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可使用枳實梔子豉湯);如果脈象沉在裡層,就用通便的方法來解除(可使用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傷寒論》又說:「傷寒病癒後,身體虛弱、氣短、氣逆想吐的,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論》還說:「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的,用牡蠣澤瀉散治療。」(要注意:如果氣能恢復,即使全身浮腫像水腫,但不會喘,也沒有其他不適,這就和一般的水腫不同。朱丹溪說:氣很容易過剩。他又說:血很難生成卻容易虧損,大病癒後,氣會先於血恢復,血不足以配合氣,所以會暫時浮腫,靜養休息自然會痊癒,必須仔細分辨。)《傷寒論》又說:「大病痊癒後,喜歡吐口水,很久都無法停止的,是胃部有寒飲,用理中丸治療。」
傷寒是由外而內傳入,邪氣多停留在陽分,痊癒後比較容易恢復,復發的病況比較少。溫病邪熱是由內往外發散,血分會大量虧損,最容易無緣無故反覆發作。
如果等到熱退身涼,飲食也能正常進食時,服用三次太平圓酒,十天左右,精血就能逐漸恢復,病也就好了,怎麼會再發生「勞復」呢?如果因為梳洗沐浴、多說話、胡亂活動,就導致發燒,原來的病又復發,只要脈象不是沉實的,就可以辨別是「勞復」。《傷寒論》說:「大病痊癒後,因為勞累而復發的,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有積滯的食物,可以加入少許大黃。」這是破除結滯、消除煩悶、散發熱氣的妙方,加上大黃則能進一步推動體內積滯。
我認為,氣就像是運送火的船隻,現在正氣剛剛開始恢復,卻因為勞累而再次受損,正氣既然虧損,火也就無法前進,就像人想要過河,船隻卻已經壞了,怎麼可能到達呢?這個「火」,是某條經絡的氣虛陷,火也跟著陷落在這條經絡,陷落在經絡就會出現體表的發熱,陷落在臟腑就會出現內部的發熱。虛弱的情況嚴重,熱也嚴重;虛弱的情況輕微,熱也輕微。輕微的只要靜養休息就會好,嚴重的就必須大補氣血,等到正氣恢復,血脈就會調和,表裡也會通暢,陷落的火,也會隨著氣的運行而消散,自然就會退熱而痊癒。如果直接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伐,反而會產生許多變證。
傷寒大多損傷氣,應該使用五福飲、大營煎之類的藥方;溫病大多損傷血,應該使用補陰益氣煎、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方,再根據病情加減藥物。如果因為飲食不當所傷,或是出現吞酸、飽悶而發熱的,這是「食復」。輕微的可以使用梔子厚朴湯加神麯,或小柴胡湯合梔子厚朴湯;嚴重的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腹部脹滿、疼痛、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卻拉不出來等危險徵兆,可以使用升降散、大柴胡湯、黃龍湯、涼膈散之類的藥方,酌量服用。有病就要及時治療,也不會有妨礙。
大致說來,復發病的治療方法,溫病和傷寒大同小異,重點在於臨證時的靈活運用。《內經》記載,黃帝問:「熱病已經痊癒,有時候還是會遺留一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各種遺留症狀,是因為熱邪很盛的時候,卻勉強進食的緣故。這樣的人,身體都已經虛弱,但體內還有殘留的熱邪,因為穀氣和熱邪互相搏擊,兩種熱邪結合在一起,所以會有所遺留。」黃帝問:「要如何治療這些遺留症狀呢?」岐伯回答說:「要觀察身體的虛實情況,調整身體的陰陽,使之恢復正常,就可以痊癒。」
黃帝問:「患熱病的時候,應該禁忌什麼呢?」岐伯回答說:「熱病稍微好轉,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吃太多就會遺留病症,這就是應該禁忌的。」吳又可說:「裡證(內臟疾病)經過瀉下治療後稍微好轉,就急著想吃東西,這不是好的現象,是因為潛藏的病邪剛開始消散,陰火趁虛擾亂的緣故。千萬不要馬上給病人吃粥,只能先吃稀糊,再吃濃稠一點的,而且要少量給予,不能隨意過量進食,過量進食就會復發。這一點非常重要,世人大多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