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產後

產後,傷寒不可輕汗,溫病不可輕下。蓋有產時傷力發熱,去血過多發熱,惡露不行發熱,三日蒸乳發熱,或起早動勞,飲食停滯,一皆發熱,要在仔細辨之。大抵產後氣血空虛,若誤汗誤下,則亡陽亡陰之禍,更難解救。凡有發熱,且與四物湯。歸、芎為君最多,生地、白芍須用酒炒。

合小柴胡湯,加金銀花、澤蘭葉、益母草,少佐乾薑最妙。蓋乾薑之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能引氣藥入氣分,且能去瘀血生新血,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如有惡露未盡者,黑龍丹必兼用之,如有積熱停滯者,麻仁丸、大柴胡湯必兼用之,不可執泥丹溪之說。(丹溪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本治之,固是確論,執泥之則誤人矣。

——眉批)胃虛食少者,必加白朮、茯苓;痰飲嘔逆者,必加陳皮、半夏。但藥中必主以四物、人參,乃養血務本,滋陰降火之要務也。即偶爾傷寒,或遭溫病,亦須調理血氣為主。傷寒內虛外感,以大溫中飲、理陰煎。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等湯。頭痛用羌活、川芎之類加減治之。

溫病怫熱內熾,用三合湯加減治之最妙。如萬不能不下,升降散無妨,增損雙解散去芒硝、黃連,加生地、川芎,尤為對證之藥,其餘脈證治法,與男子同。

白話文:

產後的婦女,若是得了風寒不可隨便發汗治療,若是得了溫病也不可輕易使用瀉下法。這是因為產婦可能因生產時耗費體力而發燒,或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發燒,也可能因為惡露排不出來發燒,甚至在產後三日哺乳時也會發燒,或者因為太早起牀活動或飲食消化不良,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發燒,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大體來說,產後的婦女身體的氣血比較虛弱,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法或瀉下法,可能會導致陽氣或陰氣的流失,這樣的結果將會很難挽回。若產婦有發燒的情況,應該先使用四物湯,其中當歸和川芎的份量最多,生地和白芍必須用酒炒過再用。

配合小柴胡湯,再加入金銀花、澤蘭葉、益母草,並適量添加乾薑會非常有效。乾薑的辛辣和熱性可以帶領血液藥材進入血液系統,也能帶領氣藥進入氣系統,並且能幫助排出瘀血促進新血生成,符合陰陽平衡的原則,用熱來治療熱,這完全符合《內經》的理念。如果產婦仍有未排完的惡露,應同時使用黑龍丹;如果有熱毒滯留,則應同時使用麻仁丸和大柴胡湯,不可死守丹溪的理論。

(丹溪認為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從根本治療,這確實是正確的理論,但如果死守不變就會誤導他人。)

若產婦胃虛胃口不好,應添加白朮和茯苓;若有痰飲嘔吐的情況,則應添加陳皮和半夏。但是,無論如何,四物和人參應為主要的藥物,這是為了養血和滋陰降火的重要目的。即使偶爾得了風寒,或是得了溫病,也應以調理血氣為主。

對於風寒引起的內虛外感,應使用大溫中飲和理陰煎。無汗的情況下使用麻黃,有汗的情況下使用桂枝等湯。頭痛的情況下,使用羌活和川芎這類藥物進行加減治療。

對於溫病引起的內熱旺盛,使用三合湯進行加減治療效果最佳。如果萬不得已需要使用瀉下法,可以使用升降散,去掉芒硝和黃連,加入生地和川芎,這樣更符合實際病情。其餘的脈象診斷和治療方法,與男性患者相同。

2. 小兒溫病

凡小兒感冒、傷風、傷寒、咳、嘔、瘧、痢等證,人所易知,至染溫病,人多不料,亦且難窺,所以耽誤者良多。且幼科專於痘疹、疳積、吐瀉、驚風並諸雜證,在溫病則甚略之,一也。古人稱幼科為啞科,蓋不能盡罄所苦以告醫,醫又安得悉乎問切之義,所以但知不思乳食,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不知其為溫病熱邪在胃也。但知嘔吐噁心,口乾下利,以小兒吐利為常事,不知其為溫病協熱下利也。

但知發熱,不知其頭痛身痛也。凡此何暇致思為溫病,二也,小兒神氣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溫病,延挨失治,便多二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多誤認為急慢驚風,轉治轉劇。或將神門、眉心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加油,死者不可勝紀,三也。

(觀此三段議論,曲體人情盡致,真小兒之福也。——眉批)凡雜氣流行,大人小兒所受之邪則一,且治法藥餌亦相仿,加味太極丸主之,升降散亦妙。四五歲以下者,藥當減半,三二歲以下者,三分之一可也,臨病之工,宜酌量焉。

(加味太極丸),小兒溫病主方。(凡治溫病方,皆可隨證酌用。)

白殭蠶(二錢,酒炒),全蟬蛻(去土,一錢),廣薑黃(三分),川大黃(四錢),天竺黃(一錢),膽星(一錢),冰片(一分)

上七味,稱准為細末,糯米濃湯和丸如芡實大。冷黃酒和蜜泡化一丸,冷服。薄荷熬酒亦可。本方去天竺黃、膽星、冰片,即升降散。煉蜜丸即太極丸是也。用之便而且嘉,看證消息治之。

白話文:

【小兒溫病】

大體來說,孩子們的普通感冒、風寒、流感、咳嗽、嘔吐、瘧疾、腹瀉等症狀,我們都比較熟悉。然而,當孩子染上溫病(一種傳染性疾病),很多人往往沒有預料到,也不容易察覺,因此很容易錯過治療時機。再者,兒童科醫生主要專注於水痘、麻疹、營養不良、嘔吐、腹瀉、抽搐及各種綜合症狀的診治,對於溫病的瞭解與處理相對較少,這是一個問題。

古人稱兒童科為“啞科”,因為孩子無法清楚表達他們的痛苦,醫生也就無法完全理解診斷和治療的意義。所以,當孩子不想吃奶,胸口脹滿,醫生可能以為是消化不良,而實際上可能是溫病導致的胃部熱毒。又或者,孩子出現嘔吐、噁心、口渴、腹瀉,醫生可能認為這是孩子的常見症狀,卻忽略了這可能是溫病引發的熱性腹瀉。

孩子出現發燒,但可能伴隨頭痛、全身疼痛,這些症狀往往被忽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難想到孩子可能得了溫病,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兒童的神經系統和骨骼尚未成熟,一旦感染溫病,如果拖延治療,可能會出現眼球上翻、頻繁抽搐、肌肉僵硬,甚至嚴重的脊柱後凸症狀。此時,家長往往會尋求兒童科醫生的幫助,而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很可能誤診為急慢性抽搐,進一步的治療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有些醫生可能會隨意使用針灸,即便針灸的刺激很小,但它對內部的影響卻很大,類似於火上澆油,造成無法計算的死亡案例,這是第三個問題。

從上述三個層面來看,我們應當深入理解人情世故,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是種福祉。當各種病毒在人羣中流傳時,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受到的感染源是一樣的,且治療方法和藥物也大致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加味太極丸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升降散也是很好的選擇。對於五歲以下的孩子,藥量應減半;三歲以下的孩子,藥量應減少至三分之一。醫生在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適當調整。

以下是加味太極丸的配方:白殭蠶(約6克,酒炒)、全蟬蛻(去土,約3克)、廣薑黃(約1克)、川大黃(約12克)、天竺黃(約3克)、膽星(約3克)、冰片(約0.3克)。將以上七種材料研磨成細粉,用糯米濃湯調和成大小如芡實的丸子。服用時,可用冷黃酒和蜂蜜浸泡一丸,冷服。薄荷熬酒也可作為替代方案。去掉天竺黃、膽星和冰片,就是升降散的配方。如果使用煉蜜製成丸,就是太極丸。這種藥物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應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調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