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15)
卷三 (15)
1. 動氣
動氣乃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於臍旁,上下左右,及左乳之下曰虛里者,皆其所聯絡者也。故動之微者止於臍旁,若動之甚則連及虛里並心脅,真若舂舂然連續而渾身振動者,此天一無根,故氣不蓄藏而鼓動於下,誠真陰守失,大虛之候也。即在病者不痛不癢,尚不知為何故,醫家不以為意,弗能詳辨,誤治者多矣。
《活人》曰:諸動氣者不可發汗,亦不可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傷寒虛者不可汗下之例。即有汗下之證,但解肌微和胃氣可也。古人治法,以誤汗則傷陽,陽傷則邪並於氣而氣上衝,或咳嗽眩暈,或心煩惡寒,並宜五苓散加酸棗仁以降斂之。誤下則傷陰,陰傷則虛陽不禁而氣下奪,或身熱蜷臥,或下利汗出,並宜大建中湯、理中湯倍加桂、苓,急溫其里,則虛熱不治自息。此其意在脾胃虛寒困憊,概可知也。
余治此證,則惟直救真陰以培根本,使氣有所歸,無不獲效。右腎虧損,則以腎氣丸、右歸丸;左腎虧損,則以六味丸、左歸丸,或作丸料煎飲。《傷寒論》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此奔豚之氣結,動於臍間,而上逆凌心也。)宗氣反聚,(心胞之宗氣反聚而不下行。
)血結心下,(血結於心下而脈不通。)陽氣退下,(退,陷也。)熱歸陰股,(鬱熱歸於氣街。)與陰相動,(與陰氣之脈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麻木無知,其狀若屍。)當亦動氣證也。天一無根,即此可徵。所云傷寒溫病,四損不可正治者,觀此可例其餘矣。
白話文:
[動氣]這段文字講述的是臟腑運作不調和導致的動氣現象。具體表現為肚臍周圍或是左乳下方名為「虛裏」的地方有跳動感,這是由於體內氣機運行不暢所造成的。輕微的動氣可能僅限於肚臍周邊,嚴重時則會擴散到「虛裏」部位乃至心臟和脅部,造成全身震顫,彷彿舂米般連續不停。這種情況反映出體內陰氣失守,是極度虛弱的症狀。即便病人沒有感到疼痛或異樣,但這種現象往往被醫者忽視,無法做出精確判斷,從而導致治療失誤。
古籍《活人》指出,對於動氣的患者,不宜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因為這些方法會進一步耗損本已虛弱的氣力,類似傷寒中的虛弱患者不應採用汗下治療的原則。即使有適合汗下治療的情況,也只需適度調節身體機能即可。古人認為,誤用汗法會傷害陽氣,導致邪氣侵襲氣分,引起氣上沖,或是咳嗽、頭暈、心煩、畏寒等症狀,此時應使用五苓散加上酸棗仁來收斂。而誤用下法則會傷害陰氣,導致虛弱的陽氣失去控制,氣下洩,可能出現發燒蜷縮、下痢出汗等症狀,應使用大建中湯、理中湯加倍的肉桂和茯苓,迅速溫暖內臟,這樣虛熱自然會消失。由此可見,其意在於強調脾胃虛寒的狀態。
在我治療此類病症時,主要是直接補充真陰,培養身體的根本,讓氣有所歸屬,通常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右腎功能不足,可以使用腎氣丸或右歸丸;若是左腎功能不足,則使用六味丸或左歸丸,或者將藥材煎煮後服用。《傷寒論》提到,少陰脈搏微弱,腎氣衰弱,精血不足,動氣急速上升至胸膈,這就是所謂的「奔豚」氣結,它在肚臍周圍活動,向上逆亂心臟。宗氣反常聚集,即心包的宗氣反常聚集,不能正常下行。血液在心下凝結,導致脈絡不通。陽氣退縮下沉,熱氣積聚於陰股,與陰氣相互作用,使身體麻木無知覺,這種情況稱為「屍厥」,實際上也是動氣的一種表現。這正是「天一無根」的真實寫照。文中所說的傷寒、溫病,以及四損等疾病,不宜直接進行正治,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推知其他情況的處理原則。
2. 臟結
臟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注:寸脈浮,知邪結在陽也;關脈細小沉緊,知邪結在陰也。既結於臟,而舌上白苔滑,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難治也。又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臟結於法當攻,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人反靜,為里無熱。舌上苔滑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表裡皆寒,故不可攻。《蘊要》主灸氣海、關元穴,宜人參三白湯加乾薑,寒甚加附子治之。《緒論》曰:舌白苔滑者,以其仍邪熱內結,所以生苔,若內無結邪,則苔不生矣。
只因裡氣素虛,不能熏熱,故無陽證發現。以其本虛邪結,故為難治,非不治也。謂不可攻者,以飲食如故,知邪不在胃也,時時自利,腸中亦無留結也。邪既不在腸胃,攻之無益,徒伐元氣耳。至於素有積痞,又加誤下,而邪結新舊,兩邪相搏不解,故死。然亦不可概為死證,而委之不救也。
調其陰陽,使之相入,黃連湯主之。有腹痛引脅下不可按者,附子瀉心湯。素有積痞,痛引陰筋者,四逆湯加吳茱萸。按:《蘊要》治法與《緒論》治法略有不同,而《緒論》較穩,貴在臨病者詳證活法耳。要之此皆論傷寒治法也。若溫病而見臟結之證,一有舌苔,便知熱邪內結,即酌用神解散、大復甦飲之類清解之,亦可與太極丸緩下之,庶幾可生。
白話文:
[臟結]的情況,就像胸腔內有東西堵住一樣,但飲食習慣還是一樣,偶爾會有腹瀉的情況。脈象上,手腕上方的脈搏(寸脈)顯得輕浮,手腕中間的脈搏(關脈)則是細微、沉陷且緊繃,這種現象就稱為臟結。如果舌頭上面覆蓋著一層白色的滑苔,這情況就很難治療。
補充說明:寸脈輕浮,顯示病邪在身體的陽面;關脈細微、沉陷且緊繃,表示病邪在身體的陰面。病邪已經深入臟腑,舌頭上的白色滑苔,顯示胸部有寒症的外部症狀,上下身都有問題,因此難以治療。臟結沒有陽性症狀,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病人反而很平靜,舌頭上有滑苔,不能進行攻邪治療。
根據法則,臟結應該進行攻邪治療,但沒有陽性症狀表示表面沒有熱症。沒有忽冷忽熱的情況,代表半表半里的位置沒有熱症。病人很平靜,表示內部沒有熱症。舌頭上有滑苔,代表丹田有熱,胸部有寒,也就是說,整個身體都是寒症,因此不能進行攻邪治療。《蘊要》主張用艾灸氣海、關元穴的方式,適合服用人參三白湯,加入乾薑,若寒症嚴重,可以再加入附子來治療。《緒論》提到:舌頭上有白色滑苔,代表內部仍有熱邪堵塞,所以才會產生舌苔,如果內部沒有堵塞的邪氣,就不會有舌苔產生。
只因為體內的氣息本來就虛弱,無法產生熱能,所以沒有陽性症狀。由於原本虛弱加上邪氣堵塞,因此難以治療,但並不是無法治療。之所以不能進行攻邪治療,是因為飲食習慣還正常,知道邪氣不在胃部;偶爾自己會腹瀉,表示腸道裡也沒有堵塞。既然腸胃都沒有邪氣,攻擊它們並無益處,只是白白消耗體力罷了。至於那些本來就有積聚的老毛病,再加上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新的邪氣和舊的邪氣纏鬥不休,因此致死。然而,也不能一概認為這是必死的症狀,而放棄治療。
調整陰陽平衡,讓它們達到協調,黃連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如果有腹痛牽引到側邊,且不能按壓的症狀,附子瀉心湯是選擇。本來就有積聚的老毛病,疼痛牽引到下腹部的,可以使用四逆湯,再加入吳茱萸。根據《蘊要》的治療方式和《緒論》的治療方式有些許不同,但《緒論》的治療方式較為穩定,關鍵在於患者詳細的病情和醫生的靈活應對。總的來說,這些都是討論傷寒的治療方式。如果溫病出現臟結的症狀,一旦舌頭上有舌苔,就知道內部有熱邪堵塞,可以考慮使用神解散、大復甦飲等藥物來清熱解毒,也可以使用太極丸來緩慢排便,這樣或許還有存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