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不知味也,)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脈滑實者,白虎湯。潮熱,手足腋下濈濈汗出,其脈沉實,或滑數有力,大便難而譫語者,大承氣湯。溫病熱鬱三焦,神昏氣亂,譫語不識人,時其輕重,以升降、涼膈、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消息治之。若誤服表藥,譫語悶亂者,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大黃。

若蓄血譫語,大便黑,小便利,在傷寒桃仁承氣湯,在溫病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穿山甲、丹皮。下利譫語,脈滑而數,有宿食也,在傷寒六一順氣湯加黃連,在溫病加味六一順氣湯。此非內寒而利,乃燥糞結實,胃中稀水旁流之物也,必須能辨滑數之脈,乃可下之。

此證最難酌度。溫病多有體厥脈厥者,更須下之,此《內經》通因通用之法也。若下後下證悉除,三五日後譫語不止者,此邪氣已去,元氣未復,宜柴胡養榮湯加辰砂一錢。大抵譫語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皆為逆也。

鄭聲

鄭聲者,鄭重頻繁,謬語諄諄不已而氣微也。《經》曰:虛則鄭聲。如老人遇事誶語不休,成氏以為聲轉其本音,二理並通,故兩存之。蓋鄭聲,乃因內虛正氣將脫而言,皆不足之狀。如手足厥,脈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語言輕微無力,氣少難以應息者,皆陽氣微也。若神昏氣促,不知人事者死。

如氣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而微者附子湯,或內熱不可用附子者,人參三白湯、五福飲、七福飲之類,隨證加減治之。所謂傷寒溫病,四損不可正治者此類是也。樓氏曰:譫語,氣虛獨言也。此出《素問》。予用參、耆、歸、術治之屢驗。按:此即所謂鄭聲也。大抵譫語、鄭聲,態度無二,但有虛實之分,須詳辨之。

發狂

凡發狂,本屬陽明實熱之證。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或傷寒陽邪傳入胃腑,或溫病陽邪起自胃腑,熱結不解,因而發狂。《內經》脈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畏木也。其惡火者,熱甚則畏火也。其惡人者,以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其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或逾垣上屋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其棄衣而走者,以熱盛於身也。

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以陽盛為邪也。又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乃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是皆以陽明熱邪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亂若此,此陽狂也。傷寒溫病雖根源不同,至於發狂皆邪熱已極,使非峻逐火邪則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硬結,或腹滿而堅,或濕滯膠閉,或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有可攻之證,酌用大小承氣、涼膈、六一、解毒承氣之類下之。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意識不清說胡話,不畏寒反畏熱,用白虎湯。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感覺麻木(嚐不出味道),臉色汙濁,說胡話,尿失禁,自汗,脈象滑而有力,用白虎湯。潮熱,手腳及腋下汗出如漿,脈象沉而有力,或滑數有力,大便困難且說胡話,用大承氣湯。溫病熱邪鬱結三焦,神志昏迷,氣息紊亂,說胡話不認識人,病情時輕時重,用升降、涼膈、六一、解毒承氣等方劑,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治療。如果誤服治療表證的藥物,導致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則在三黃石膏湯中加加大黃。

如果因瘀血導致胡言亂語,大便黑色,小便不通暢,傷寒病症用桃仁承氣湯,溫病用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穿山甲、丹皮。腹瀉並伴有胡言亂語,脈象滑而數,有宿食,傷寒病症用六一順氣湯加黃連,溫病用加味六一順氣湯。這不是內寒導致的腹瀉,而是大便乾燥結實,胃中稀薄的水分從旁流出的情況,必須能辨別滑數的脈象,才能用瀉下藥。

這種症狀最難判斷。溫病患者很多出現肢體厥冷、脈象厥冷的情況,更需要使用瀉下藥,這是《內經》中通因通用法的運用。如果瀉下後下焦症狀都消失了,三五天後胡言亂語仍然不止,這是因為邪氣已去,元氣尚未恢復,宜用柴胡養榮湯加辰砂。總之,胡言亂語,脈象短促則預示死亡,脈象平和則會痊癒。或者氣逆而喘滿,或者氣向下而腹瀉,都是病情逆轉的徵兆。

鄭聲

鄭聲是指聲音低沉而頻繁,胡言亂語絮絮叨叨說個不停,但氣息微弱。《內經》說:虛則鄭聲。例如老年人遇到事情就喋喋不休,成氏認為聲音改變了本來的音調,兩種解釋都能成立,所以都保留下來。總之,鄭聲是因為內虛,正氣將要脫離而發出的聲音,都是氣虛的表現。例如手足厥冷,脈象沉細,口鼻呼吸短淺,說話聲音輕微无力,氣息不足以應付呼吸,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如果神志昏迷,呼吸急促,不省人事,則會死亡。

如果呼吸不急促,手足稍溫,脈象沉細而微弱,可以用附子湯,如果內有熱邪不能用附子,則可以用人參三白湯、五福飲、七福飲等方劑,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治療。所謂傷寒溫病,四肢損傷無法正治的,就屬於這一類。樓氏說:胡言亂語,是氣虛獨自說話。這出自《素問》。我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治療這種情況,屢試不爽。這也就是所謂的鄭聲。總之,胡言亂語、鄭聲,症狀沒有區別,只是有虛實之分,必須仔細辨別。

發狂

凡是發狂,都屬於陽明實熱的證候。因為陽明經是氣血充盛的經脈,或者傷寒陽邪侵入胃腑,或者溫病陽邪起於胃腑,熱邪鬱結不解,因而發狂。《內經》脈解篇說:胃屬土,所以聽到木的聲音就驚恐,這是因為土克木。《內經》又說:其惡火者,熱甚則畏火也。其惡人者,以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病情嚴重時會脫掉衣服跑,爬高唱歌,或者幾天不吃飯,或者翻牆上房,這是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盛則四肢有力,有力就能爬高。脫掉衣服跑,是因為體內熱盛。

胡言亂語辱罵,不分親疏,唱歌,是因為陽氣過盛而為邪氣所控制。《內經》又說: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乃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這些都是因為陽明熱邪上犯心肺,所以導致神志昏亂,這是陽狂。傷寒溫病雖然根源不同,但是發狂都是邪熱到了極點,如果不峻猛攻逐火邪就不能治癒。所以只要觀察大便乾燥結實,或者腹脹堅硬,或者濕邪停滯阻塞,或者熱邪導致腹瀉,或者熱邪導致腸道阻塞有可以攻治的證候,就可以根據情況選用大小承氣湯、涼膈散、六一散、解毒承氣湯等方劑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