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7)
卷二 (17)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仲景復曰若下之三字,無所謂也。當移之。)
小腹滿
小腹滿者,臍下脹滿也。胸膈滿為邪氣,小腹滿為有物。物者何?尿與血耳。小腹滿,小便不利者,尿澀也。在傷寒,自氣分傳入血分,宜五苓散、豬苓湯;在溫病,自血分發出氣分,宜神解散、升降散。小腹滿,小便自利者,蓄血也。在傷寒,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丸;在溫病,解毒承氣湯加夜明砂、桃仁、丹皮、穿山甲。
又傷寒小腹滿,厥逆,真武湯。小腹滿,不結胸,按之痛,厥逆,脈沉遲,冷結關元也,四逆湯加吳茱萸,外灸關元穴。溫病無陰證。
腹痛
凡腹中痛,按而痛甚為實,按而痛減為虛。陽邪痛者,痛不常久;陰邪痛者,痛無休歇。傷寒腹痛,須明部分。中脘痛屬太陰脾經分,脈沉遲而寒者理中湯,甚加附子。陽脈澀,陰脈弦,脈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此傷寒瘕疝發於內,故腹中急痛。小建中湯,散結安瘕,治在陽明太陰。
不瘥,小柴胡湯。和中定疝,治在少陽厥陰。臍腹痛屬少陰腎經分,脈沉者,真武湯。小腹痛屬厥陰肝經分,陽郁厥逆者,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陰寒厥逆者,四逆湯加吳茱萸。若太陽病下之早,因而腹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若內實腹痛,繞臍刺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糞也,調胃承氣湯;大實腹滿而痛,脈實者,大承氣湯。
若脈弦,口苦發熱,腹中痛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炒白芍;寒熱交作,腹中痛者,小柴胡湯加肉桂、白芍,寒多去黃芩。大抵傷寒腹痛,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要在辨脈證而治之;溫病腹痛,乃雜氣潛入,邪火鬱滯陽明也,以升降散、加味涼膈散消息治之。溫病無陰證,實與熱自不屑言,即有虛者,亦當先去其急,而後理其緩也。
張子和曰:良工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今之庸工,不敢治其實,惟誤補其虛,舉世不知其非,奈何。
煩熱
煩熱者,因發熱而煩躁不安也,惟溫病為特甚。此蓋雜氣伏郁三焦,邪火亢閉,怫熱燔灼,故心神無定耳。增損雙解、增損三黃石膏之屬,消息治之。若傷寒有表邪不得汗出而煩躁者,其脈浮緩而緊數,大青龍湯。若煩而渴,脈弦數者,乃半表半裡證也,小柴胡湯加知母、天花粉。
若煩渴舌燥,大汗出,飲水,脈洪數有力者,陽明經腑證也,白虎湯,甚則調胃承氣湯。若手足厥,下利而煩,脈沉細而軟者,此則陰證之類煩也,急以人參、附子溫之。若手足厥,(陽氣受於胸中,四肢為諸陽之本。邪結胸,寒飲伏停,陽氣隔塞。)心中滿而煩,(飲作煩悶。
)此非少陰之臟寒也,急以瓜蒂散吐之。若內傷勞役,陰虛火動而煩者,身倦自汗,尺脈浮虛者,補陰益氣煎加白芍滋之。凡傷寒五七日,兩手六部脈皆至,(六脈同等。)大煩(邪欲外散,故作煩熱。)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邪正相爭。)欲作汗解也。若脈和大煩,(邪欲外向,大有作汗之機。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關於瀉下三字的描述,並無特定意義,可另作解讀。
小腹滿
小腹滿,是指肚臍以下脹滿。胸膈滿是邪氣入侵,小腹滿則是有東西阻滯。這些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尿液和血液。小腹滿、小便不利,是尿液不通暢。若屬傷寒,由氣分傳入血分,宜用五苓散、豬苓湯;若屬溫病,由血分發入氣分,宜用神解散、升降散。小腹滿,小便通暢,則是血瘀積聚。若屬傷寒,宜用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若屬溫病,宜用解毒承氣湯,並加入夜明砂、桃仁、丹皮、穿山甲。
此外,傷寒患者小腹滿,伴隨厥逆(手足厥冷),宜用真武湯。小腹滿但不結胸,按壓疼痛,伴隨厥逆,脈象沉遲,是關元穴受寒凝結,宜用四逆湯加吳茱萸,並在關元穴外灸。溫病則無陰證。
腹痛
凡是腹痛,按壓後疼痛加劇為實證,按壓後疼痛減輕為虛證。陽邪引起的疼痛,發作時間不長;陰邪引起的疼痛,則持續不斷。傷寒引起的腹痛,必須明確病變部位。中脘(上腹部)疼痛屬太陰脾經,脈象沉遲而寒者,用理中湯,症狀嚴重者加附子。陽脈澀滯,陰脈弦緊,三陽脈急為瘕(腹部腫塊),三陰脈急為疝(疝氣),這是傷寒導致的瘕、疝在體內發作,所以腹中劇痛。小建中湯能散結安瘕,治療部位在陽明、太陰經。
若病情未癒,則用小柴胡湯,和中定疝,治療部位在少陽、厥陰經。臍腹疼痛屬少陰腎經,脈象沉者,用真武湯。小腹疼痛屬厥陰肝經,陽氣鬱滯導致厥逆者,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陰寒厥逆者,用四逆湯加吳茱萸。若太陽病下瀉過早,因而引起腹痛,屬於太陰經病變,用桂枝加芍藥湯。若內實腹痛,繞臍刺痛,煩躁,發作有規律,這是糞便乾燥,用調胃承氣湯;大實腹滿疼痛,脈象實者,用大承氣湯。
若脈象弦緊,口苦發熱,腹痛,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炒白芍;寒熱交替,腹痛,用小柴胡湯加肉桂、白芍,寒證較重則去黃芩。總之,傷寒引起的腹痛,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必須辨明脈症施治;溫病引起的腹痛,是雜氣潛入,邪火鬱滯陽明經,用升降散、加味涼膈散緩解治療。溫病無陰證,實證和熱證自不必說,即使有虛證,也應先治其急症,再治其緩症。
張子和說:良醫先治其實證,後治其虛證。現在庸醫不敢治實證,只會錯誤地補虛,世人都不知其錯,真是可嘆。
煩熱
煩熱是指因發熱而煩躁不安,溫病尤甚。這是因為雜氣鬱滯三焦,邪火亢盛,熱邪燔灼,所以心神不寧。用增損雙解、增損三黃石膏等藥物緩解治療。若傷寒患者有表邪,不能發汗而煩躁,脈象浮緩而緊數,用大青龍湯。若煩躁且口渴,脈象弦數,是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加知母、天花粉。
若煩渴舌燥,大量出汗,飲水後仍口渴,脈象洪數有力,是陽明經腑證,用白虎湯,嚴重者用調胃承氣湯。若手足厥冷,下痢且煩躁,脈象沉細而軟弱,這是陰證類型的煩熱,要緊急用人參、附子溫補。若手足厥冷(陽氣受於胸中,四肢為諸陽之本。邪結胸,寒飲伏停,陽氣隔塞。)心中滿悶且煩躁,(飲停導致煩悶。)這不是少陰臟寒,要緊急用瓜蒂散催吐。若因勞累內傷,陰虛火旺而煩躁,伴隨身體疲倦自汗,尺脈浮虛,用補陰益氣煎加白芍滋陰。凡是傷寒病程五到七天,兩手六脈都強盛(六脈同等),大煩(邪氣欲外散,故煩熱),口噤不能說話,病人躁擾不安(邪正相爭),將要出汗解毒。若脈象洪大而煩躁(邪氣欲外散,有出汗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