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6)
卷二 (16)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又按: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石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脈浮關脈沉,痞不言寸而但言關上浮,可以知其病之分,治之異矣。然此皆為正傷寒言之也。若溫病鬱熱內攻,火性上炎,一發即心胸結痞,脈洪滑數,或伏沉,自是熱實結胸痞氣,特患下之不早耳,非大小陷胸,或陷胸承氣、加味涼膈等方下之不為功。凡結胸,不問寒熱虛實遲早,便用罨法,生薑、蔥白等份,生蘿蔔加倍,無,以子代之。
三味共搗一處,炒熱,白布包作餅,罨胸前結痛處。此法須分二包,冷則輪換,無不即時開通,但不宜太熱,恐炮烙難受也。更以溫手順下揉之,自無不愈。並治一切痞滿脹痛,真妙法也。
張氏《發明》曰:成注云: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既無熱而又惡寒,其為陰證明矣,安有下之之理?下之豈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非此之謂也。病在表則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病雖在裡,尚未入腑,而輒下之,因成痞。所以成結胸者,誤下之故也;所以成痞氣者,下之太早故也。
經曰: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又曰:脈浮而緊,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由此言之,風邪入里則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然此亦皆太陽病之所致,非陰證之謂也。又曰:病在陽,應以汗解。陽指表證而言明矣。況痞證諸條,未有因無熱惡寒下之而成者,此成注之誤也。
按此說深合經義,故錄之。腹滿,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腹滿不減者為實,時滿時減者為虛。以手按之,堅硬而痛不可按者為實,可揉可按而軟者為虛。《傷寒論》曰:凡傷寒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痛,自利益甚,宜理中湯加藿香、厚朴、陳皮、半夏,甚則四逆湯。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而上也,理中湯加厚朴、木香。病人自言腹滿,他人以手按之不滿,此屬陰證,切不可攻,宜四逆湯溫之。凡汗解後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本太陽證而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大承氣湯。
凡發汗後不解,腹脹滿痛者,大承氣湯。凡潮熱腹滿,短氣而喘,內實者,大柴胡湯加厚朴、檳榔。胸中有熱欲嘔吐,胃中有寒作滿痛者,黃連湯。溫病無陰證,熱鬱失下,邪火久羈,腹脹滿痛者,升降散、加味涼膈散加枳實、厚朴。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便秘譫語;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
與夫曾經汗吐下後腹滿,治各不同。故為醫者,要知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汗下之不差,清補之適當,則十全之功可得也。(按: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痛句之下,不應在吐食不下句之下。若在此句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關於胸部結塊和痞滿的論述,以「結」指按之堅硬如石,「痞」指按之柔軟濕潤來區分。結證的脈象是寸脈浮而關脈沉,痞證則只有關脈上浮,寸脈不論。這些區分有助於辨別病情和施治方法,但僅限於正傷寒。
若為溫病,鬱熱內攻,火邪上炎,則會迅速出現心胸結塊或痞滿,脈象洪滑數或伏沉。這是熱實導致的結胸痞氣,關鍵在於及時治療,而非盲目使用大小陷胸湯、陷胸承氣湯或加味涼膈散等方劑。
無論寒熱虛實,凡是結胸,都可以用罨法:生薑、蔥白等量,生蘿蔔加倍(無蘿蔔則以蘿蔔籽代替),搗爛一起炒熱,用白布包成餅狀,敷在胸前結痛處。需準備兩個藥餅輪換使用,冷了就換熱的,效果非常好,但要注意溫度,別燙傷了。同時配合溫手順時針方向揉按患處,效果更佳。此法亦可治療各種痞滿脹痛,非常有效。
張氏《發明》記載成注的觀點:無熱而惡寒者,屬於陰證。既無熱又惡寒,便是陰證的明證,怎麼能用瀉下法呢?瀉下不僅會導致痞證,還會造成其他問題。仲景所說的陰陽,指的是表裡,而非此種陰陽。表證應該發汗,而錯誤地瀉下則會導致結胸;裡證尚未入腑就瀉下,則會形成痞證。所以,結胸是因誤用瀉下法所致;痞證是因過早瀉下所致。
經書記載:「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脈浮而緊,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由此可知,風邪入裡則成結胸,寒邪入裡則成痞。但這些都屬於太陽病的範疇,而非陰證。又說:「病在陽,應以汗解。」陽指的是表證。況且,痞證的諸多症狀中,並沒有因為無熱惡寒而瀉下所致的案例,所以成注的觀點是錯誤的。
這個說法深合經義,故而記載。關於腹滿:腹滿是指腹部脹滿。腹滿持續不減者為實證,時滿時減者為虛證。用手按壓,堅硬疼痛難以按壓者為實證,柔軟可揉可按者為虛證。《傷寒論》記載:凡傷寒太陰病,腹部脹滿,嘔吐飲食不下,自覺病情嚴重,時常腹部自發疼痛。如果瀉下,必定會導致胸下結痛,病情加重,應當服用理中湯加藿香、厚朴、陳皮、半夏,嚴重者則用四逆湯。
腹滿時輕時重,反復如故,這是虛寒從下而上所致,可用理中湯加厚朴、木香。病人自覺腹滿,他人按壓卻不覺得滿,這是陰證,切不可攻邪,宜用四逆湯溫補。凡是發汗後腹部脹滿,可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本為太陽病卻錯誤地瀉下,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者,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病六七日,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者,用大承氣湯。
凡是發汗後症狀未解,腹部脹滿疼痛者,用大承氣湯。凡是潮熱、腹脹、氣短喘促,內實者,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檳榔。胸中有熱想嘔吐,胃中有寒邪導致脹滿疼痛者,用黃連湯。溫病沒有陰證,熱邪鬱結不通,邪火久留不散,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者,用升降散或加味涼膈散加枳實、厚朴。總的來說,陽熱邪氣導致腹部脹滿,咽喉乾燥,便秘,神志不清;陰寒邪氣導致腹部脹滿,嘔吐泄瀉,飲食不下。
曾經用過發汗、吐瀉、瀉下等方法後,仍然腹部脹滿,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所以,醫生要辨明邪氣的來源和部位。明瞭邪氣的來源,就能知道邪氣的虛實。發汗、瀉下等治療方法之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要適當使用清補之法,才能獲得最佳療效。(按:原文中「自利益甚」四字,應在「必胸下結痛」句下,而非「吐食不下」句下。如果放在「吐食不下」句下,則表示已經嘔吐飲食不下,病情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