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若溫病邪熱內結,誤服表藥,大汗亡陽,煩渴不解,大復甦飲。不因誤表而自汗者,增損三黃石膏湯,裡實者加大黃。愈後每飲食及驚動,即自汗出,此表裡虛怯也,人參固本湯加黃耆、牡蠣、麻黃根以固之。若發熱而利,自汗不止者死。若大汗出,熱反盛,狂言不止者死。

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若汗出如珠,不流者死,此又不可不知也。

盜汗

盜汗者,睡著而汗出也,是由邪在半表半裡。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與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止矣。雜病盜汗者,或陽虛血熱,補中益氣湯加防風、麻黃根、生地黃、牡丹皮。

或陰虛火動,當歸六黃湯加浮麥、麻黃根。傷寒盜汗,責於半表半里,知其膽有熱也。《傷寒論》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自汗出。(按:盜汗是少陽證,自汗是陽明證,但浮者必盜汗出句之盜字,應是自字,當改之,可與白虎湯。)病愈脈靜身涼,數日後,忽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並宜黃耆湯加防風、麻黃根。

若溫病盜汗,邪熱內郁,外侵於表,升降散或增損大柴胡湯加牡蠣、龍膽,或龍膽末二錢,豬膽汁同溫酒調服。

頭汗

風熱邪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上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熱不得越,陽氣上騰,頭汗出譫語者,在傷寒大柴胡湯、涼膈散,在溫病增損大柴胡湯、加味涼膈散。頭汗出齊頸而還,渴飲水漿,小便不利,此為熱鬱在裡,身必發黃,在傷寒茵陳蒿湯,在溫病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也,並宜柴胡陷胸湯。

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此證兼男子言,不僅婦女也。但頭汗出者,在傷寒小柴胡湯加歸尾、桃仁、穿山甲、丹皮、梔子,在溫病柴胡清燥湯加穿山甲、桃仁、黃連、大黃、芒硝。又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往來寒熱,心煩,但頭汗出者,柴胡桂枝幹薑湯。

又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柴胡加芒硝湯。

若中濕,誤下之,頭汗出,小便利者死。又下後,額上汗出而喘,小便反秘者亦死。二者乃頭汗之逆,以陰陽上下俱脫也。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若元氣下脫,額上汗如貫珠者死。《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枯乾,胸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也。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

若溫病因邪熱積聚於內,誤服治療表證的藥物,導致大量出汗耗損陽氣,煩躁口渴難解,則服用大復甦飲。如果不是因為誤服表藥而自行出汗,則服用增損三黃石膏湯,若裡證實則加大黃用量。痊癒後,每次飲食或受驚嚇即自行出汗,這是表裡虛弱的表現,應服用人參固本湯,再加入黃耆、牡蠣、麻黃根以鞏固體質。若發熱腹瀉,且自行出汗不止,則凶多吉少。若大量出汗,而熱症反而加重,且胡言亂語不止,則凶多吉少。

若汗出濕潤,呼吸困難不止,則凶多吉少。若汗出如珠,卻不流動,則凶多吉少,這點務必注意。

盜汗

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是由於邪氣侵犯半表半裡所致。為何如此?若邪氣完全在表層及衛氣層,則會自然出汗,而盜汗則是邪氣侵犯裡層,又連累表層,當睡著時,衛氣運行於裡層,表層陽氣不足,津液便外泄,所以只有睡著時出汗,醒來後,陽氣散佈於表層,汗便停止。各種疾病引起的盜汗,有的因陽虛血熱,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麻黃根、生地黃、牡丹皮治療。

有的因陰虛火旺,可用當歸六黃湯加浮麥、麻黃根治療。傷寒引起的盜汗,是半表半裡的證候,表明膽部有熱。《傷寒論》記載:輕微盜汗,且伴有惡寒,說明表證未解,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論》記載: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然潮熱,發作有規律,如果脈象只是浮,則必然自汗(按:原文「盜」字應為「自」字,盜汗是少陽證,自汗是陽明證,此句應改為「自汗」,可與白虎湯合用)。疾病痊癒後脈象平穩,身體涼爽,數日後突然出現盜汗或自汗,這是表虛的表現,應服用黃耆湯加防風、麻黃根。

若溫病引起的盜汗,是邪熱鬱積於內,又侵犯表層,可用升降散或增損大柴胡湯加牡蠣、龍膽,或加龍膽末二錢,用豬膽汁和溫酒調服。

頭汗

風熱邪氣鬱積於內,蒸騰肌膚腠理,全身出汗,稱為熱越。若身體不出汗,則熱氣不能外洩,上升到頭部,所以只有頭部出汗。熱氣不能外洩,陽氣上衝,頭部出汗並神志不清,傷寒可用大柴胡湯、涼膈散,溫病可用增損大柴胡湯、加味涼膈散。頭汗一直流到頸部,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熱邪鬱積於裡的表現,身體必然發黃,傷寒可用茵陳蒿湯,溫病可用加味涼膈散加茵陳蒿。心下滿悶,頭部出汗,是水液停積於胸腔的表現,應服用柴胡陷胸湯。

陽明病,下血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此證不僅限於婦女,男子亦然。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傷寒可用小柴胡湯加歸尾、桃仁、穿山甲、丹皮、梔子,溫病可用柴胡清燥湯加穿山甲、桃仁、黃連、大黃、芒硝。又傷寒五六日,已經發汗又服用瀉下藥,胸脅部脹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寒熱往來,心煩,只有頭部出汗,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又傷寒五六日,頭部出汗,輕微惡寒,手足冰冷,心下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困難,脈象沉細,這是陽氣虛弱且有裡證,即表裡同病。脈象沉細也屬於裡證。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如果純粹是陰邪凝滯,則不會有外在表現,全部都在裡證,所以這是半表半裡的證候。雖然脈象沉細,卻不能診斷為少陰病,原因是少陰病不會出汗,而現在頭部出汗,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大便通暢後症狀就會減輕,可用柴胡加芒硝湯。

若受濕邪侵犯,又誤服瀉下藥,頭部出汗,小便通暢,則凶多吉少。又服用瀉下藥後,額頭出汗並呼吸困難,小便反而不通,則凶多吉少。這兩種情況都是頭汗的逆證,因為陰陽氣都衰竭了。氣機阻滯,小便不通,頭部不出汗則能活,出汗則凶多吉少。若元氣下陷,額頭汗珠如串珠般,則凶多吉少。《脈經》記載:陽氣上衝,汗出於頭部,五臟乾燥,胸中空虛,醫生卻又使用瀉下藥,這是加重虛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