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吳茱萸湯,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少陽犯真寒,吐利,手足厥,煩躁欲死,及寒邪入陽明,食谷欲嘔者,並此方主之。
吳茱萸(揀淨,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人參(一錢)
水煎溫服。
厥陰肝也,寒邪內格,故嘔而吐沫。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少陰腎也,腎贓中寒,則上格乎陽而為嘔吐。經云:腎主二便,腎寒則不便大禁而為利下。手足得陽氣而溫,內有真寒,故令手足厥冷。煩躁者,陰盛格陽,故令陽煩陰躁,其證多危,故曰欲死。吳茱萸辛熱而氣厚,專司開豁胸中逆氣。
白話文: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厥陰頭痛、嘔吐泡沫、少陽犯寒導致的吐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以及寒邪入侵陽明經導致的食慾不振、想吐等症狀。藥方包括吳茱萸、生薑、大棗、人參,水煎溫服。
經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故能走下焦而溫厥陰少陰也。臣以生薑散其寒也,佐以參、棗補中虛也。
奔豚,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及少陰惡寒,腹中急痛,此方主之。加黃耆蜜炙,三錢,名黃耆建中湯。
白芍(酒炒,四錢),桂,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三錢)
水煎去渣,入飴糖溶化服。
《醫方考》曰:小建中湯宜用肉桂,枝則味薄,故用之以解肌;桂則味厚,故用之以建中也。(愚按:開後人補中益氣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氣屬於陽,氣厚實的人是陽中之陽,所以能達到下焦而溫暖厥陰和少陰。臣用生薑散寒,再用人參和大棗補充中氣虛弱。
奔豚:傷寒三四天,心悸煩躁,還有少陰證的惡寒,腹部緊急疼痛,此方為主治。加重量為三錢的黃耆蜜炙,名稱為黃耆建中湯。
白芍(四錢,酒炒),桂枝(二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二錢),大棗(二枚),飴糖(三錢)。
用以上材料水煎,去掉渣滓,加入飴糖溶化後服用。
《醫方考》說:小建中湯宜用肉桂,桂枝的味道較淡,所以用來解肌;桂枝的味道較濃,所以用來建中。(我認為:此方是開啟後人補中益氣無窮法門的根本。)
《纘論》曰:桂枝中白芍、桂枝等份,用白芍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湯中白芍四錢,桂枝二錢,用桂枝佐白芍以治榮氣。更加飴糖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當歸四逆湯,手足厥寒,(陽邪陷內,四肢逆冷。)脈細欲絕,(陰盛陽衰。)此方主之。
當歸,白芍,桂枝(各二錢),細辛,通草,甘草(各一錢四分),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加吳茱萸二錢,生薑二錢,酒煎,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前證內有久寒者。
白話文:
《傷寒論》上說:桂枝湯中白芍和桂枝用量相等,用白芍輔助桂枝來治療衛氣問題;小建中湯中白芍四錢,桂枝二錢,用桂枝輔助白芍來治療榮氣問題。再加上飴糖來緩和脾胃,因此稱為建中湯,所以它們的功效有很大不同。
當歸四逆湯,手腳冰冷(陽氣虛弱,四肢逆冷),脈搏細弱欲絕(陰氣旺盛,陽氣衰弱),這個方劑主治這種情況。
當歸、白芍、桂枝(各二錢)、細辛、通草、甘草(各一錢四分)、大棗(二枚)
用水煎煮,溫服。如果前述證狀中還有長期寒氣,可以再加入吳茱萸二錢、生薑二錢,用酒煎煮,稱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似乎陰證之極,蓋緣陽邪傳入厥陰榮分,以本虛不能作熱,故厥而脈細欲絕也。此為陰(陰是指厥陰經也。)郁陽邪,故用桂枝、細辛以解表,白芍、甘草以瀉熱,當歸以和厥陰之榮血,通草以通太陽之本府,使陽邪得從外解,原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故藥宜歸、芍以濟陰,不宜薑、附以劫其陰也。
是證也,自表入里,雖曰傳至厥陰,始終只是陽證,與陰寒直中三陰不同,故不用四逆湯,而用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耳,明者自知之。
按:昔人云,人有陰血虧於陽分,不能勝辛熱者,更宜此湯主之。殊不知此唯有陽邪者宜之。若無陽邪而見此證,則是陰血大虧矣,投之禍不旋踵。蓋細辛為少陰中表藥,隨桂枝湯以解肌,加當歸以和榮血。至於通草甘淡微寒,能瀉丙丁,能通水道,為虛寒者禁用。此湯治法,本是和榮血以緩脈,使陽邪得從肌表而散,或從膀胱而泄也。
白話文:
手腳都十分冰冷,脈搏微細瀕臨斷絕,看似是陰證極端的症狀,其實是因為陽邪傳入厥陰經的榮分,本體虛弱無法產生熱氣,所以出現手腳冰冷、脈搏細微欲絕的現象。這是厥陰經脈鬱結陽邪所致,因此使用桂枝、細辛來解表,白芍、甘草來瀉熱,當歸來調和厥陰經的榮血,通草來疏通太陽經的本府,讓陽邪能從體表散發出去,原本就不是用來治療陰寒四逆的藥方。所以藥方應該包含當歸、芍藥來調濟陰分,不適合使用生薑、附子來劫奪陰分。
這個證狀是由表入裏,雖然說傳至厥陰經,但始終都只是陽證,跟陰寒直接攻入三陰經的情況不同,因此不需要使用四逆湯,而使用桂枝湯加上當歸、細辛、通草就可以了,明理的人自會明白。
按:古人說,如果人的陰血虧損陽分,無法承受辛熱的藥物,更適合使用這個湯方。殊不知這個湯方只適合有陽邪的人。如果沒有陽邪卻出現這種證狀,那是因為陰血嚴重虧損了,服用這個湯方會很快帶來災禍。因為細辛是少陰經的中表藥,跟桂枝湯一起使用可以發散肌表,再加上當歸可以調和榮血。至於通草甘淡微寒,可以瀉除丙丁火,又能疏通水道,是虛寒體質的人禁止使用的藥物。這個湯方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調和榮血以緩和脈搏,讓陽邪能從肌表散發出去,或者從膀胱排出體外。
若循其名,以治陰虧寒中之四逆,則謬甚矣。觀於《傷寒論》曰:若其人素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主之。正如四逆散,本以散傳經之熱邪,腹中痛者方加附子,則當歸四逆湯,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明矣。更有一等固守王道之醫,辨證不明,遇有厥逆脈細之證,不敢用四逆湯,但曰用當歸四逆湯極為穩當,不知此湯乃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耳。
細辛隨桂枝湯止能解表,通草又為疏通最有力之藥,當歸一味果足以治陰寒四逆耶?藥不對證,果可謂之穩當耶?甚矣!其不明於制方之理,而以舛錯誤病也。予前所云,用方貴明其所以然者,正謂此也。
白話文:
如果按照藥名來判斷,用當歸四逆湯治療陰虛寒中之四逆,那就大錯特錯了。看看《傷寒論》的記載,書中說:「如果病人本身有久寒的病史,就應該用當歸四逆湯,再加茱萸、生薑來治療。」就像四逆散一樣,它原本是用来散解傳經的熱邪,只有腹中疼痛的人才加附子。所以,當歸四逆湯並不是治療陰寒四逆的藥物,這點很清楚。
更有一些固守傳統醫道的醫生,他們辨證不明,遇到厥逆脈細的症狀,不敢使用四逆湯,卻說用當歸四逆湯最為穩妥。他們不知道,這湯其實是桂枝湯加了當歸、細辛、通草而已。
細辛與桂枝湯只能解表,而通草又是疏通力最强的藥物,單憑當歸一味藥,真的足以治疗阴寒四逆吗?藥物不对症,怎么能说穩妥呢?真是太過分了!他们不明白制方的道理,就错用药物,真是錯誤百出。我之前說過,用方要明白其所以然,就是指這個道理。
乾薑附子湯,少陰誤下復發汗,晝日煩躁,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方主之。又陰盛格陽,目赤面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為無根之脈,以此方加人參主之。
乾薑(二錢),附子(三錢)
水煎溫服。或云冷服。
此即四逆減去甘緩之甘草,為回陽重劑。若加增藥味,反牽制其雄悍之力,必致迂緩無功矣。乾薑辛以潤燥散煩,和表裡之誤傷;附子熱以溫中固表,調陰陽於既濟,陽回即可用平補之藥。蓋陽既安堵,即宜休養其陰,切勿過用辛熱,轉生他患也,審之慎之。
白話文:
少陰證誤服瀉藥導致病情反复,患者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卻安靜下來,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細微弱,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此外,若陰氣過盛,陽氣被抑制,出現眼睛和臉頰發紅、口渴想喝水,脈搏跳動速度正常,但按壓下去即散開,屬於無根脈,可用乾薑附子湯加人參治療。乾薑附子湯由乾薑兩錢、附子三錢組成,水煎溫服或冷服。此方是四逆湯去除甘草,專門用於回陽救逆,如果再添加其他藥物,反而會減弱藥效。乾薑辛溫燥濕,可散除煩躁,調和表裡失衡;附子溫中補陽,可固護肌表,調節陰陽平衡,陽氣回升之後可以用補益氣血的藥物。陽氣回升後,應注意休養陰氣,避免過度使用辛熱藥物,以免引發其他疾病,務必謹慎使用。
桂枝新加湯,汗後身痛,脈沉遲者,此方主之。以桂枝湯解汗後之風邪,加參、芍益不足之血脈,亦兩解表裡安內攘外之一法。曰新加者,因發汗新虛,明非桂枝湯中之舊法也。
桂枝(三錢),白芍(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黃連阿膠湯,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方主之。(少陰本欲寐,今反煩不得寐者,以風邪客於裡,裡熱甚而不和也。此扶陰散熱之良方也。)並治火邪內攻,迫血下行者。(用以治痢,亦取扶陰散熱之義。)
白話文:
對於「桂枝新加湯」來說,如果病人在出汗之後出現身體疼痛,並且脈搏呈現沉遲的情況,這時候應該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這個方劑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用來解決出汗後風邪侵入的問題,並且添加了人參和白芍來補充體內不足的血液循環。這裡所說的新加,是指因為出汗後身體新出現的虛弱狀態,所以不是沿用桂枝湯原有的方法,而是增強了其功能來同時調理身體內部和外部的情況,達到內部安穩、外部防禦的效果。
藥方成分包括:桂枝(三錢),白芍(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溫服。
對於「黃連阿膠湯」來說,如果病人患的是少陰病,且在兩三天之後出現心煩無法入睡的情況,應該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一般來說,少陰病患者會比較想睡覺,但如果出現心煩且無法入睡的情況,這是因為風邪進入了體內,導致體內熱度增加而失調。這個方劑是用來幫助滋養陰液並清除體內熱度的好方法。)此外,這個方劑也可以用來治療由火邪入侵導致血向下流的情況。(用於治療痢疾時,也是利用其滋養陰液並清除體內熱度的作用。)
黃連(清膈消悶厚腸),阿膠(祛風養腎,各三錢),黃芩(疏風泄熱),白芍(利脾制木,各三錢),生雞子黃(逐風鎮膽,一枚)
水煎成去渣,入阿膠烊盡,少冷,入雞子黃攪勻服。
桂枝(回陽定驚)去芍藥(恐其損陽)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太陽傷寒脈浮,(此風寒兩傷也。)醫以火迫劫之,亡陽(此大汗不止也。)驚狂,(神乃陽之靈,陽衰則亂矣。)起臥不安者,(煩躁不寧,此皆停飲上逆凌心也,飲去則心神定矣。)此方主之。
白話文:
- 黃連(清熱解毒,收斂腸胃):三錢
- 阿膠(補血養腎):三錢
- 黃芩(清熱瀉火):三錢
- 白芍(健脾柔肝):三錢
- 雞子黃(行氣鎮驚):一顆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去渣,加入阿膠溶化後,稍稍放涼,再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服用。
另外,針對以下情況
- (桂枝):回陽定驚
- (芍藥):去除,以免損傷陽氣
- 加入(蜀漆):五錢
- 加入(龍骨):三錢
- 加入(牡蠣):三錢
救逆湯
對於太陽傷寒脈象浮躁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由於風寒兩傷造成的。)醫生會使用溫熱的藥物逼迫病氣排出體外,以免陽氣耗盡(也就是大量出汗不止)。驚狂,(神魂是陽氣的精華,陽氣不足就會混亂。)身體不安,(煩躁不安,都是因為水飲停留在體內,逆行上衝心臟所致。只要水飲排出,心神自然就能安定。)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桂枝(三錢),蜀漆(去腳,三錢),龍骨(四錢),牡蠣粉(五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蜀漆三沸,(取其逐飲。)次入群藥煎服。去蜀漆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火逆下之復煩躁者。
按:桂枝解風邪以固表養心,甘草和中氣以益陽瀉火,牡蠣咸走腎而寧心,龍骨澀收神而宅心,生薑利氣和胃,大棗通經健脾,蜀漆辛以逐停飲。飲去則心安,故驚狂不安者,乃水凌心火也。此仲景不傳之秘也。
竹葉石膏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血,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及傷寒瘥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並此方主之。
白話文:
桂枝、蜀漆、龍骨、牡蠣粉、甘草、生薑、大棗,將這些藥材按照比例煎服,可以治療因火氣逆流而導致的煩躁症。一開始先用蜀漆煮沸三次,之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去除蜀漆後的藥方稱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可以治療因體內寒氣入侵而導致心火虛弱的症狀。桂枝可以解表散寒,甘草可以補益脾胃,牡蠣可以滋陰安神,龍骨可以收斂固澀,生薑可以溫胃散寒,大棗可以補脾益氣,蜀漆可以祛除體內寒邪。此方為張仲景醫書中未公開的秘方,對於因寒氣入侵導致心神不安、驚狂失常的患者有顯著療效。竹葉石膏湯則適用於陽明經發熱、汗出過多、口渴、鼻出血、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就吐、以及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短乏力、氣逆欲嘔等症狀。
竹葉(二錢),石膏(四錢),麥冬(去心,二錢),半夏(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二錢),粳米(二錢)
水煎溫服。本方去石膏、半夏、薑、米,加柴胡、黃芩,名人參竹葉湯,治汗下後煩熱口渴,虛羸少氣之證。
竹葉、石膏之辛寒,以止喘促散餘熱;參、草、粳、麥之甘平,以益肺胃生津液;生薑、半夏之辛溫,以豁痰飲去嘔逆。此虛羸熱逆之良方也。
白話文:
取竹葉二錢、石膏四錢、麥冬(去心)二錢、半夏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二錢、粳米二錢,水煎溫服。若要去除石膏、半夏、薑、米,再加入柴胡、黃芩,則稱為人參竹葉湯,用於治療汗出後煩熱口渴、體虛乏力氣短的症狀。竹葉和石膏性寒,可以止喘平喘,散去餘熱;人參、甘草、粳米、麥冬性平,能滋補肺胃,生津止渴;生薑、半夏性溫,可以化痰止嘔。此方是治療虛弱發熱、逆氣上涌的良方。
加味溫膽湯,治汗下後不解,嘔而痞悶,或虛煩不眠,肉瞤筋惕者。
人參,甘草(炙),茯苓,遠志(去心),酸棗仁(炒研),熟地,枳實(麩炒),陳皮,半夏(薑汁炒,各一錢),五味子(五分),生薑(一錢)
水煎溫服。
疏表湯,治四時感冒風寒,鼻塞聲重,或流涕不已,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者。
白話文:
加味溫膽湯,用於治療汗和下後病情仍未解除的情況,或者出現噁心、腹脹、不舒適以及虛憤難眠、肌肉顫抖的症狀。
成分包括:人參,甘草(炙烤),茯苓,遠志(去心),酸棗仁(炒後研磨),熟地,枳實(麩炒),陳皮,半夏(薑汁炒),五味子(五分量),生薑(一錢量)。
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疏表湯,用於治療四季因風寒感冒導致的鼻塞、聲音沈悶,或是鼻涕不斷流出,伴有發熱、畏寒、頭痛、身體疼痛的症狀。
淡豆豉(三錢),羌活(二錢),防風,桔梗(各一錢半),前胡,黃芩(各一錢),蘇葉,川芎(各八分),細辛,甘草(各五分),生薑(二錢),蔥白(二莖)
水煎溫服。微汗口渴加花粉。麥冬各一錢;滿悶加枳殼麩炒,錢半;熱甚加知母一錢。
桂枝附子湯,傷寒七八日,(即傳裡之時也。)風濕相搏,(搏聚而為痹也。)身體煩痛,(風勝則煩,濕勝則痛。)不能自轉側,(濕主重濁。)不嘔(邪在表也。)不渴,(里無熱也。)脈浮虛而澀,(浮虛為風,澀為濕也。)此方主之。(浮虛而澀,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以解表風,加附子以散寒濕。)若其人大便難,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去桂惡其走表而不和里,加朮喜其益土而燥濕也。
白話文:
淡豆豉(三錢),羌活(二錢),防風,桔梗(各一錢半),前胡,黃芩(各一錢),蘇葉,川芎(各八分),細辛,甘草(各五分),生薑(二錢),蔥白(二莖)
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微微出汗後口渴,加入花粉(各一錢);如果胸口感到悶脹,加入炒焦的枳殼(錢半);如果發熱嚴重,加入知母(一錢)。
桂枝附子湯
用於傷寒發病已七八天(即傳入裡證之時),風濕相搏(聚合而形成痹證),身體感到煩躁疼痛(風勝則煩,濕勝則痛),不能自己轉側(濕主重濁),不嘔吐(邪在表證),不口渴(裡證無熱),脈象浮虛澀弱(浮虛為風,澀為濕)。此方主治此病。(浮虛澀弱,可知風濕僅在經絡中。用桂枝發散表風,加附子祛散寒濕。)如果大便困難,小便自行通利,則去桂枝,加入白朮湯主治。去桂枝是因為它發散表氣而不能調和裡氣,加白朮則可補益脾土,祛除濕氣。
桂枝(三錢),附子(炮,二錢),甘草(炙,一錢半),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去桂枝加白朮三錢,名去桂加朮湯。
人參固本湯,治溫病虛極熱極,循衣作空,不下必死者。下後神思稍蘇,續得肢體振寒,怔忡驚悸,如人將捕之狀,四肢厥逆,眩運鬱冒,項背強直,此大虛之兆,將危之候也,此方救之。
人參(二錢),熟地(三錢),生地(二錢),當歸(二錢),杭芍(一錢五分),天冬(去心),麥冬(去心),五味,陳皮,知母,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桂枝三錢,附子炮製後二錢,甘草炙後一錢半,生薑三錢,大棗兩枚,加水煎煮溫服。若去掉桂枝,再加入白朮三錢,稱為去桂加朮湯。
人參固本湯用於治療溫病虛極熱極,病人感到全身空虛,無法躺下,若不救治就會死亡。服藥後神志稍有好轉,但接著四肢又感到寒冷,心神不寧,驚悸不安,就像要被抓住一樣,四肢厥冷,頭昏眼花,胸口鬱悶,頸部和後背僵硬,這些都是元氣大虛,病情危重的徵兆。這時可以用人參固本湯來救治。
藥方如下:人參二錢,熟地三錢,生地二錢,當歸二錢,杭芍一錢五分,天冬(去心)一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一錢,陳皮一錢,知母一錢,甘草炙後一錢。
水煎,溫冷服之。服後虛回,止後服。蓋溫病乃火邪燥證,人參固為補元氣之神丹,但恐偏於益陽,恣意投之有助火固邪之弊,不可不知也。
按:溫病乃天地雜氣之一也,有邪不除,淹纏日久,必至虛羸。庸工望之,不問虛實久暫可否,輒用人參,殊不知無邪不病,邪去而正氣自通,何慮虛之不復也。今妄投補劑,邪氣益固,正氣益郁,轉郁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轉補轉郁,循環不已,乃至骨立而斃,猶言服參幾許,補之不及奈何。余於乾隆甲戌、乙亥、丙子三年中,眼見親友患溫病服參受害者,不可枚舉。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或冷卻後服用。如果服用後感到虛弱,等症狀消失後再服用。溫病主要是由於燥熱的邪氣引起的,人參固然能補益元氣,但可能偏於滋補陽氣,如果過量使用,反而會助長火邪,加重病情,不可不慎。
溫病是天地間的雜氣所致,邪氣不除,就會纏綿日久,導致身體虛弱。一些庸醫不問病情虛實,只顧用人參,卻不知道沒有邪氣就不會生病,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然就會恢復,何必擔心虛弱呢?現在胡亂服用補藥,反而會讓邪氣更固執,正氣更鬱結,越來越熱,越來越瘦,越來越瘦就越來越補,越來越補就越來越鬱結,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虛弱到骨瘦如柴而死,卻還說服用了那麼多人參,為什麼還補不回來。我在乾隆甲戌、乙亥、丙子三年中,親眼見證了許多親友患溫病服用人參後受到傷害,不勝枚舉。
病家止誤一人,醫家終身不悟,不知殺人無算,特書之以為濫用人參之戒。非禁之使不用也,果如前證虛危之極,非人參烏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
便秘,治陰虛盜汗。又方用蓮子七枚,黑棗七枚,浮麥七錢,馬料豆七錢,水煎,治同。
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生地,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黃耆(生,三錢),防風(一錢),麻黃根(一錢),浮麥(一錢)。
水煎溫服。
黃耆湯,治陽虛自汗。
白話文:
病人犯錯一次,醫生卻終生不悟,不知殺了多少人,特地寫下這段文字作為濫用人參的警示。並不是要完全禁止使用人參,如果病人真的虛弱到極點,沒有人參怎麼能將元氣從無到有地救回來呢?
便秘,可以用來治療陰虛盜汗。另外一個方子是用蓮子七枚、黑棗七枚、浮麥七錢、馬料豆七錢,水煎服,功效相同。
當歸二錢,熟地二錢,生地、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黃耆(生)三錢,防風一錢,麻黃根一錢,浮麥一錢。
水煎溫服。
黃耆湯可以治療陽虛自汗。
黃耆,五味子(各三錢,撻碎核),當歸,白朮(土炒),甘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汗多不止,加麻黃根一錢,防風一錢,或加麻黃根一錢,牡蠣粉一錢,浮麥一錢。
《經疏》曰: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當用酸棗仁炒黑,三錢,白芍、生地、麥冬、五味子、元肉各二錢,竹葉二十片,煎服多效,以汗為心液故也。
柴胡桂枝幹薑湯,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三陽脈起於頭,陽邪甚於上,陰精衰於下,故汗出也。)往來寒熱,心煩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耆、五味子各三錢,先將五味子去核並搗碎,再與當歸、白朮(土炒)、甘草各一錢一起水煎溫服。如果汗多不止,可以加麻黃根一錢、防風一錢,或加麻黃根一錢、牡蠣粉一錢、浮麥一錢。
《經疏》中說:如果服用固表藥後汗仍然不止,可以用酸棗仁炒黑三錢,白芍、生地、麥冬、五味子、元肉各二錢,竹葉二十片煎服,效果很好。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所以要注重心臟的調理。
柴胡桂枝幹薑湯適用於傷寒發病五、六天,已經發汗但又出現腹瀉,胸脅部脹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不嘔,但頭部出汗的患者。由於三陽脈起於頭部,陽邪在上,陰精在下,所以頭部出汗。患者還伴隨往來寒熱,心煩,說明表症未解,此方可以治療。
柴胡(四錢),花粉(二錢),黃芩,桂枝,牡蠣粉(各一錢半),乾薑,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初服微煩,後服汗出愈。
按:柴胡除少陽之寒熱,桂枝解太陽之餘邪,花粉徹陽明之渴熱,乾薑去胸脅之煩滿,甘草調汗下之誤傷,此少陽陽明兩解之治法也。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毛足濈然汗出者,此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後溏,此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痼瘕者,寒氣結而積也,此方主之。並治汗解後腹脹滿,此非裡實,蓋脾胃為津液之主,汗多則津液不足,氣虛不能敷布,諸氣壅滯,停飲而為脹滿。與此湯以和脾胃而降氣也。(一云瘕泄也。蓋大便初硬後溏,因成瘕泄。瘕泄即溏泄,久而不止,則曰痼瘕也,亦通。)
白話文:
柴胡(四錢),花粉(二錢),黃芩,桂枝,牡蠣粉(各一錢半),乾薑,甘草(炙,各一錢)
用水煎煮,剛開始服用時會感覺有點燥熱,之後服用會出汗,病情會好轉。
按語:柴胡可以去除少陽之氣的寒熱,桂枝可以解除太陽之氣的餘毒,花粉可以緩解陽明之氣的口渴發熱,乾薑可以消除胸脅之間的煩悶脹滿,甘草可以調節出汗和通便的副作用。這是治療少陽陽明二氣的治法。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陽明病,受寒無法進食,小便不利,毛髮間有汗水滲出的,這是想要演變成頑固的腫塊,大便一定一開始是硬的,後來變成溏便,這是因為胃中虛寒,水液與食物無法區分所致。頑固腫塊是寒氣凝結積聚而成,此方可用來治療。另可以治療出汗後腹脹滿,這不是因為裡實,而是因為脾胃主管津液,出汗過多導致津液不足,氣虛無法運行,各種氣鬱滯,停滯的津液轉化為脹滿。給予此方以調和脾胃而降氣。(一說瘕泄。因為大便一開始是硬的,後來變成溏便,進而演變為瘕泄。瘕泄就是溏泄,長期不癒,就稱為頑固腫塊,也是相通的。)
厚朴(姜炒),生薑,半夏(薑汁炒,各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
水煎溫服。
脹非苦不泄,氣非溫不行,飲非辛不散,胃非甘不和,虛非補不復,五味之功用大矣。
大陷胸湯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遂末(五分)
水煎大黃五六沸去渣,再入芒硝煎一二沸,調甘遂末服。
加葶藶子、杏仁,(去皮,炒黑。)與大黃、芒硝四味等份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取一丸入甘遂末三五分,蜜三匙,水煎並渣服之,此名大陷胸丸。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矣,此方主之。
白話文:
厚朴湯
厚朴(用姜炒製),生薑,半夏(用薑汁炒製,各四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脹滿不苦就不會通泄,氣滯不溫就不會運行,水飲不辛就不能散發,胃虛不甘就不會調和,虛弱不補就不能恢復,五味的功效非常大。
大陷胸湯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遂粉末(五分)
用水煎煮大黃五、六次後過濾渣滓,再加入芒硝煎煮一、二次,調入甘遂粉末服用。
加入葶藶子、杏仁(去皮,炒黑)與大黃、芒硝四味等量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每粒大小如彈子,取一粒放入甘遂粉末三到五分,加入蜂蜜三匙,用水煎煮後連渣服用,此方名為大陷胸丸。胸部鬱結者,頸部也會僵硬,像痙攣般,將其瀉下便能調和,此方就是主治此症。
小半夏加茯苓湯,心下滿,頭汗出,紫金錠,或心悸目眩,此方主之。去茯苓即小半夏生薑湯。
半夏(姜炒,五錢),茯苓(五錢),生薑(五錢)
水煎溫服。(健脾滲濕,火因水下,則痞渴消而悸眩止。)
小陷胸湯,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此方主之。(邪氣深入,尚在半表半裡,為熱、為痰、為飲,病有淺深,方有大小,除熱下痰。)
黃連(薑汁微炒,一錢五分),半夏(姜炒,三錢),瓜蔞(搗爛,一個)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適用於心下飽滿,頭部出汗,並伴隨紫金錠症狀,或心悸眼花等症狀。去掉茯苓則稱為小半夏生薑湯。
半夏用薑炒,五錢,茯苓五錢,生薑五錢,水煎溫服。此方健脾滲濕,火因水下,則痞渴消而悸眩止。
「小陷胸湯」適用於小結胸病,病灶位於心下,按壓時疼痛,脈象浮滑者。此方主治邪氣深入,尚在半表半裡,因熱、痰、飲所致,病有輕重,方有大小,用以除熱下痰。
黃連用薑汁微炒,一錢五分,半夏用薑炒,三錢,瓜蔞搗爛,一個。
水煎溫服。
黃連苦以瀉熱,用代大黃;半夏辛以逐痰,用代甘遂;瓜蔞潤以行滯,用代芒硝,不比大陷胸湯之峻厲也。
枳實理中丸
枳實(麩炒),瓜蔞,牡蠣粉,白朮(土炒),甘草(各一兩),乾薑(炒,八錢),人參,黃連,黃芩(各三錢)
為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以熱湯化服一丸,覺腹中熱,則胸中豁然矣。未熱,則加丸再服。
海蛤散,治血結胸,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海蛤粉,滑石,甘草(各等份),芒硝(減半,元明粉更妙)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黃連味苦,可以瀉火,用來代替大黃;半夏味辛,可以化痰,用來代替甘遂;瓜蔞味甘,可以潤燥通便,用來代替芒硝,不像大陷胸湯那样峻烈。
枳實理中丸的配方:枳實(用麩炒過)、瓜蔞、牡蠣粉、白朮(用土炒過)、甘草(各一兩)、乾薑(炒過,八錢)、人參、黃連、黃芩(各三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丸子,大小如雞蛋黃。用熱水化開服用一丸,如果感覺到腹部有熱感,胸中就會豁然開朗。如果還沒有感覺到熱,可以再服用一丸。
海蛤散用來治療血結胸,胸部腫痛,觸碰疼痛,無法靠近的病症。配方:海蛤粉、滑石、甘草(各等份)、芒硝(减半,用元明粉效果更好)。
為末,用蜜水入雞子清調服二錢。
桔梗枳殼湯,治痞氣胸膈不痛,噯氣吐酸,或咳者。
桔梗,枳殼(麩炒,各二錢)
水煎溫服。此二味,苦下氣而散痞滿,寒消熱而除咳飲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按之不痛而軟。)其脈關上浮者,(關候心下,浮主虛熱。)此方主之。
大黃(二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
搗碎,麻沸湯漬之,去渣服。
《活人書》曰:《湯液論》有黃芩一錢,今無者,恐傳寫之訛也。李時珍曰: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下之太早,則作痞滿,乃寒傷榮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下,故曰瀉心。
白話文:
將藥磨成細末,用蜂蜜水加入雞蛋清調和後服用二錢。
[桔梗枳殼湯],用於治療痞氣頂住胸口但不疼痛,打嗝吐酸,或咳嗽的患者。
桔梗、枳殼(用麩皮炒,各二錢)
加水煎煮,溫熱服用。這兩種藥材,苦味能理氣而化解痞滿,寒涼性可以消熱而止咳化痰。
[大黃黃連瀉心湯],適用於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潮濕柔軟(按壓時不痛而柔軟)。其脈象關脈(反映心下)浮起(浮脈主虛熱)。此方治療此類患者。
大黃(二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
將藥材搗碎,用麻沸湯浸泡,去渣後服用。
《活人書》說:《湯液論》記載黃芩用量為一錢,但現在沒有這個記載,可能是抄寫時出現錯誤。李時珍說:仲景治療心下痞滿按之濡軟的患者,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它也是用來瀉脾胃濕熱,而不是瀉心。疾病源於下焦而過早向下瀉,就會形成痞滿,那是寒氣損傷榮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的上脘部在心下,所以稱為瀉心。
附子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方主之。
附子(炮),大黃(各二錢),黃連,黃芩(各一錢)
附子一味,另煎取汁,大黃、芩、連三味,以麻沸湯漬之,去渣,入附子汁,溫服。
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回陽。無三黃則不能瀉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氣。熱有三黃,寒有附子,寒熱互用,斯為有制之兵矣。仲景誠醫家之善將將者也。俗醫用寒則不敢用熱,用熱則不敢用寒,何異於膠柱鼓瑟乎!
《纘論》曰:瀉心湯諸方,皆治汗下後表解里未和之證。其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是治痰飲濕熱結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薑以滌痰飲,黃連、黃芩以除濕熱,人參、甘草以助胃氣,乾薑炮黑以滲水濕。若但用苦寒治熱,則格拒不入,必得辛熱為之嚮導,是以半夏、乾薑在所必需。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
心臟下部痞滿,而且又有惡寒出汗的症狀,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附子(炮製過的),大黃(各兩錢),黃連,黃芩(各一錢)
附子一味藥材,另外煎取藥汁,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藥材,用麻沸湯浸泡後,去除藥渣,加入附子藥汁,溫熱服用。
心臟下部痞滿,所以用三黃藥材瀉下痞熱;惡寒出汗,所以用附子溫補陽氣。沒有三黃藥材就不能瀉下痞熱,沒有附子恐怕三黃藥材會進一步損傷陽氣。熱有三黃藥材,寒有附子,寒熱互相配合使用,這就是有節制的用兵。仲景真是醫家的善將啊。庸醫用寒藥時不敢用熱藥,用熱藥時不敢用寒藥,這和死守教條而不變通有什麼區別!
《金匱要略》說:瀉心湯的各種方劑,都是治療汗下之後表證解除而裡證未和的證狀。其中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是治療痰飲濕熱積聚導致的痞滿。方中用半夏、生薑來去除痰飲,黃連、黃芩來清除濕熱,人參、甘草來幫助胃氣,乾薑炮黑來滲濕利水。如果只用苦寒藥材治療熱證,就會閉塞拒絕而無法進入,必須用辛熱藥材作為嚮導,所以半夏、乾薑是不可缺少的。
如痞極硬滿暫去人參,氣壅上升勿用生薑,此一方出入而有三用也。其大黃、黃連與附子二瀉心湯,乃治陰陽偏勝之痞。一以大黃、芩、連滌胸中素有之濕熱,一加附子兼溫經中驟脫之虛寒也。三黃用沸湯漬服者,取寒藥之性,不經火而力峻也。附子煮汁者,取性熱行經,以復其陽耳。
仲景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立方之妙,無出乎此。以三黃滌胸中之邪熱,以附子散凝結之陰寒,一舉而寒熱交聚之邪盡解。詎知後人目睹其方而心眩也。
按: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人尤易曉,其大黃黃連與附子二瀉心湯,具有妙用,不可不透悟也。夫大黃黃連瀉心湯,孰不以為治心下之痞熱也?竊詳《傷寒論》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成氏注曰:心下痞,按之痛,關脈沉者,實熱也;按之濡,關脈浮者,虛熱也。
白話文:
如果痞塊極度堅硬脹滿,暫時不要用人參;氣往上沖時,不要用生薑。這個方劑有三個作用。其中,大黃、黃連和附子,構成「二瀉心湯」,用來治療陰陽偏勝導致的痞滿。一是用大黃、黃芩、黃連清滌胸中的濕熱;一是用附子溫暖經絡中突然發生的虛寒。三黃用沸水浸泡後服用,目的是讓寒性藥物的藥性在不經過火烤的情況下發揮較大的作用。附子用沸水煎煮後服用,目的是讓藥性發熱,暢通經絡,恢復陽氣。
仲景的方劑既用寒藥,又用熱藥,既補又瀉,用藥的精妙之處,沒有超過這個方劑的。用三黃清滌胸中的邪熱,用附子散開凝聚的陰寒,一次解除寒熱交聚的邪氣。但後人見了這個方劑,總是目眩神迷,怕傷身體。
按語
半夏、生薑、甘草組成的「三瀉心湯」,人們都很容易理解。其中,大黃、黃連和附子組成的「二瀉心湯」,妙用無窮,不可不深入體會。大黃、黃連組成的「瀉心湯」,難道不是治療心下痞熱的嗎?我仔細研讀《傷寒論》,書中說:心下痞,按之有濡軟感,脈象關上浮大,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成無己注釋說:心下痞,按之疼痛,關脈沉細者,是實熱;按之有濡軟感,關脈浮大者,是虛熱。
故大黃、芩、連不用煎煮,而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味薄而瀉心下之虛熱,不欲其味厚而傷中氣也。附子瀉心湯,人亦知為寒熱之互用也。竊詳《傷寒論》曰:心下痞,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成氏注曰:心下痞者,虛熱內伏也;惡寒汗出者,陽氣外虛也。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痞熱,加附子以回陽氣。
夫痞熱固須導除,而陽虛更為可慮。附子煮汁者,回陽之重劑也;三黃沸漬者,導熱之輕劑也。《纘論》謂取寒藥之性,不經火而力峻,豈其然乎?今人以大黃熟煎則無力?實《纘論》之說誤之也。《內經》曰:味屬陰,味厚屬陰中之陰。熟煎味厚,安得無力?須辨之。
白話文:
因此,大黃、黃芩、黃連不需煎煮,而是用麻沸湯浸泡服用,是因為它們味道較淡,可以瀉去心下虛熱,不希望味道濃郁而傷及中氣。附子瀉心湯,大家也都知道是寒熱互用的方子。我仔細研究《傷寒論》,書中寫道:心下痞,並且惡寒汗出,用附子瀉心湯治療。成氏注釋說:心下痞,是虛熱內伏;惡寒汗出,是陽氣外虛。所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引導痞熱,再加入附子來回補陽氣。
其實,痞熱固然需要導除,但陽虛更值得擔憂。附子煮汁,是回補陽氣的重藥;三黃沸水浸泡,是引導熱邪的輕藥。《纘論》說寒藥不經火,藥力更強,這是不正確的。現在有些人認為大黃熟煎就沒藥效了,其實這是誤解了《纘論》的意思。《內經》說:味屬於陰,味道濃郁屬於陰中之陰。熟煎味道濃郁,怎麼可能沒藥效呢?必須要搞清楚這個道理。
半夏瀉心湯,柴胡證具,而誤下之,但心下滿而不痛此為痞,此方主之。
半夏(薑製,四錢),人參(一錢),乾薑(炮黑),甘草(炙),黃芩(各二錢),黃連(一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少陽誤下,變證有三等治法。嘔而發熱,柴胡證猶在者,復與小柴胡湯,必蒸蒸振汗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此為結胸,柴胡陷胸湯、大陷胸湯,量輕重用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宜此湯。
否而不泰為痞。瀉心者必以苦,故用黃連、黃芩;散痞者必以辛,故用半夏、乾薑;交陰陽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人參、甘草、大棗也。諸瀉心湯,寒熱並用,妙不可傳。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
適合柴胡症狀,但因誤用瀉下藥而導致症狀變化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心下滿脹但不疼痛,稱為痞證。此方專門治療此類症狀。
組成:
- 半夏(用薑汁炮製,四錢)
- 人參(一錢)
- 乾薑(炮黑用,二錢)
- 甘草(炙用,二錢)
- 黃芩(二錢)
- 黃連(一錢)
- 大棗(二枚)
用法:
用清水煎煮後趁溫熱服用。
原理:
少陽症誤用瀉下藥後,會出現三種變證,不同的症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若嘔吐發熱,柴胡症狀依然存在的,則繼續使用小柴胡湯,讓病人出汗而緩解症狀。若心下滿脹疼痛,這是結胸症,應使用柴胡陷胸湯或大陷胸湯,根據病情輕重決定用量。但若僅有心下滿脹但不疼痛,這就是痞證,宜使用本方。
痞證是氣滯不暢所致,需用苦味藥物瀉去心氣,故用黃連、黃芩。散痞則需辛味藥物,故用半夏、乾薑。調和陰陽、通上下氣機,則需用中和的藥物,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瀉心湯中既用寒藥也用熱藥,妙用無窮。
生薑瀉心湯,傷寒汗解之後,(火邪乍退。)胃中不和,(正氣未復。)心下痞硬,(胃虛不運,停飲致痞。)干噯(為水所遏則噯。)食臭,(脾虛不運則臭。)脅下有水氣,(土弱不能制水。)腹內雷鳴(水氣奔激。)下利者,(濕勝濡瀉。)此方主之。
生薑,半夏(薑製,各三錢),黃芩,甘草(炙,各二錢),乾薑(炮黑),人參,黃連(各一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甘草瀉心湯,傷寒中風,反誤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嘔煩不安。醫見心下痞硬,復誤下之,其證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滿硬,此方主之。
白話文:
傷寒退燒後,胃部不適,胸口悶脹、打嗝、食物發臭、肋骨下方有水氣、肚子咕嚕咕嚕響、腹瀉,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這方子由生薑、半夏、黃芩、甘草、乾薑、人參、黃連、大棗組成,水煎溫服。
傷寒感冒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食慾不振、肚子咕嚕響、胸口悶脹、嘔吐、煩躁不安。醫生看到胸口悶脹又誤用瀉藥,症狀反而加重。這不是因為體內有熱,而是胃虛弱,導致寒氣上逆,所以胸口脹滿,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甘草(炙),半夏(薑製,各三錢),乾薑(炮黑),黃芩(各二錢),黃連(一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枝也。),太陽病,表未除而下之早,熱邪乘虛入里,挾熱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此方主之。
桂枝,甘草(炙,各三錢),乾薑(二錢),白朮(土炒,二錢),人參(一錢)
水煎溫服。
此湯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證虛,故以理中以和之。蓋取兩解表裡之義也。
旋覆花代赭石湯,傷寒汗、吐、下解後,(胃氣弱也。)心下痞硬,(伏飲停膈。)噫氣未除者,(氣逆也。)此方主之。(噫音噯。)周揚俊用治噎膈反胃,氣逆下降者累效。
白話文:
甘草(炙),半夏(薑製,各三錢),乾薑(炮黑),黃芩(各二錢),黃連(一錢),大棗(二枚)
用這些藥材用清水熬煮,趁溫熱時服用。
桂枝人參湯(也就是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適合太陽病患者、表證尚未解除但下痢過早、熱邪趁虛進入體內、帶著熱邪不斷下痢、心下痞硬、表裡證不解的症狀。
桂枝,甘草(炙,各三錢),乾薑(二錢),白朮(土炒,二錢),人參(一錢)
用這些藥材用清水熬煮,趁溫熱時服用。
這個藥方是針對表證尚未解除,所以使用桂枝來解表;針對裡證虛弱,所以使用理中湯來調和。總而言之,就是要達到解表和裡兩個目的。
旋覆花代赭石湯,適合傷寒後發汗、嘔吐、下痢的患者(這時胃氣通常很虛弱)。心下痞硬(可能是因為飲邪停留在膈膜處)、噫氣未除(可能是因為氣逆)。周揚俊曾經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噎膈反胃、氣逆下降的患者,效果非常好。
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二錢),半夏(薑製,六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五錢),棗(三枚)
水五盅,煎取二盅,去渣,再煎取一盅,溫服。(濃煎則不助飲。)
旋覆之咸以軟堅,赭石之重以鎮逆,薑、夏之辛以散痞,參、草、大棗之甘以補脾,此輔正匡邪,蠲飲下氣之良方也。
桂枝加芍藥湯,本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時痛者,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白芍(六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加大黃(酒浸,三錢。)名桂枝加大黃湯,治前證大實痛者。
白話文:
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二錢、半夏(用薑製)六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五錢、大棗三枚,加水五盅,煎煮至二盅,去渣後再煎煮至一盅,溫服。濃煎的話就不助消化。
這個方子是用旋覆花的鹹性軟堅,代赭石的重性鎮逆,薑、半夏的辛性散痞,人參、甘草、大棗的甘性補脾,來扶正祛邪,化解水飲,降逆氣。
這個方子是針對太陽病,反覆下瀉,伴隨腹滿時痛的症狀。
桂枝三錢、白芍六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可以加酒浸大黃三錢,稱為桂枝加大黃湯,用來治療前述症狀比較嚴重,腹痛明顯的患者。
黃連湯,胸中有熱欲嘔吐,胃中有寒腹疼痛,此方主之。
黃連(三錢),半夏(四錢),桂枝,乾薑(炒),甘草(炙,各二錢),人參(一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或冷服,日三夜一。治關格氣不能上下者,與桂附八味丸相間服之。(即腎氣丸。)
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熱,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滯於下,為下寒腹脹痛;陽不得降而獨鬱於上,為上熱欲嘔吐。故用黃連之苦,以瀉上熱而降陽;薑、桂、半夏之辛,以散中寒而升陰;參、草、大棗之甘,以緩中急而益胃。寒熱並用,猶奇正之相倚耳。
白話文:
黃連湯
適用症狀: 胸口有熱氣,想吐,胃部有寒氣,肚子痛,此方可以治療。
藥材: 黃連(三錢),半夏(四錢),桂枝,乾薑(炒),甘草(炙,各二錢),人參(一錢),大棗(二枚)
用法: 水煎溫服或冷服,一天三次,晚上一次。治療關格氣不能上下者,可以與桂附八味丸交替服用。(即腎氣丸。)
方義: 這是傷寒邪氣入侵內部,導致下寒上熱的症狀。胃中有邪熱,導致陰陽失衡,陰氣無法上升而停滯於下,造成下寒腹脹痛;陽氣無法下降而停留在上,造成上熱欲嘔吐。因此,使用黃連的苦味,瀉去上熱,下降陽氣;薑、桂、半夏的辛味,散去中寒,升起陰氣;參、草、大棗的甘味,緩解胃部急痛,滋養胃氣。寒熱並用,如同奇正相依一樣。
此分理陰陽,和解上下之正治也。或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者,仲景亦用此湯治之。臟結之證,更宜以此湯調其陰陽。
柴胡桂枝湯,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此外證未除,不可攻裡,以此方和解之。並治發汗後亡陽譫語,以此方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柴胡(四錢),桂枝,黃芩,白芍,半夏(薑製),甘草(炙,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此太陽少陰合病治方也。)
柴胡養榮湯,治溫病陰枯血燥,邪熱不退。
白話文:
這是在調整陰陽平衡,進行上下調和的正確治療方式。例如,當丹田有熱氣,胸部有寒氣時,仲景也曾使用這種藥湯來治療。對於臟器結聚的情況,更是適合使用這種湯來調節陰陽。
柴胡桂枝湯,用於傷寒發作六七天後,出現發熱但伴有輕微畏寒,四肢關節疼痛,偶爾嘔吐,心下部有阻塞感,外部症狀尚未消除,不能進行內治,而是使用這種方法進行調和。同時,對於發汗後失去陽氣導致的神志錯亂,也能通過這種方法調和體內的營養和衛生系統,使津液流通後自行恢復。
柴胡(四錢),桂枝,黃芩,白芍,半夏(加姜煮),甘草(炙,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用水煎煮後溫服。(這是太陽少陰合病的治療方法。)
柴胡養榮湯,用於治療溫病導致的陰液耗盡、血燥,邪熱無法退散。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二錢),白芍(一錢五分),生地(三錢),知母(二錢),花粉(二錢),蟬蛻(全,十個),白殭蠶(酒炒,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去當歸、白芍、生地名柴胡清燥湯。數下後餘熱未盡,邪與衛搏,故熱不能頓除,宜此湯和解之。
五福飲,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方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補心,隨宜用),熟地(補腎,三錢至一兩),當歸(補肝,二錢至七錢),白朮(補肺,泔浸,土炒,二錢),甘草(補脾,蜜炙,一錢)
白話文: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花粉、蟬蛻、白殭蠶、大棗,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溫地喝下。如果去掉當歸、白芍、生地,就叫做柴胡清燥湯。有時病情稍微好轉,但體內餘熱未消,邪氣與正氣相抗衡,導致熱症無法完全消除,這時就應該服用柴胡清燥湯來調和解毒。
五福飲可以治療五臟氣血虧損,功效全面,堪稱治療此類疾病的最佳方案。人參補心,用量隨情況而定;熟地補腎,用量三錢到一兩;當歸補肝,用量二錢到七錢;白朮補肺,先用淘米水浸泡,再用土炒,用量二錢;甘草補脾,用蜜炙,用量一錢。
水煎溫服。或加生薑。
凡治氣血兩虛等證,以此為主。或宜散者加升、柴、荊、防,宜溫者加薑、桂、附子,宜清者加梔子、青蒿、地骨皮之類,左右逢源,無不可也。七福飲即五福飲加酸棗仁(炒研)。二錢,遠志(甘草湯浸,去心,微炒。)一錢。治氣血兩虛,而心脾為甚者。
四君子湯,(一方去人參,加蜜炙黃耆,亦名四君子湯。)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溫地服用,也可以加些生薑。
治療氣血兩虛等症狀,以這個藥方為基礎。如果需要散寒的,可以加入升麻、柴胡、荊芥、防風;如果需要溫補的,可以加入生薑、肉桂、附子;如果需要清熱的,可以加入梔子、青蒿、地骨皮等。靈活運用,各種情況都適用。七福飲就是五福飲加上炒研過的酸棗仁兩錢,以及甘草湯浸泡去心微炒過的遠志一錢,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尤其是心脾虛弱的症狀。
四君子湯,有一種做法是去除人參,加入蜜炙黃芪,也叫做四君子湯。
白朮(土炒,二錢),白茯苓(二錢),人參,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溫服。加半夏(姜炒。)一錢,陳皮一錢,木香三分,磨汁,砂仁一錢,名香砂六君子湯,補脾養胃之要藥也。
四物湯
當歸(酒蒸,三錢),熟地(三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川芎(一錢)
水煎溫服。合四君子湯名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補氣養血之要藥也。
白話文:
白朮、白茯苓各兩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甘草需炙過。用水煎煮後溫服。另外,加半夏一錢(用薑炒過)、陳皮一錢、木香三分,磨成汁,再加入砂仁一錢,稱為香砂六君子湯,是補脾養胃的重要藥方。
當歸三錢(酒蒸過)、熟地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酒炒過)、川芎一錢,用水煎煮後溫服。將此方與四君子湯合併,稱為八珍湯,再加入黃耆、肉桂,就變成十全大補湯,是補氣養血的重要藥方。
大棗
半夏(薑汁製,二錢),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半),甘草(一錢),生薑(一錢)
水煎溫服。順氣化痰之總方也。
犀角大青湯,治斑出心煩大熱,錯語呻吟不眠,或咽喉不利者。
犀角鎊(二錢,為末,或磨汁對湯服),大青(或以青黛代之),元參(各三錢),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去渣,入犀角汁、童便,冷服。一方加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全。)更妙。大便秘加大黃。
白話文:
大棗
配方:半夏(以薑汁調製,使用兩錢),陳皮(使用一錢),白茯苓(使用一錢半),甘草(使用一錢),生薑(使用一錢)。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這是總體來說,能順氣化痰的方藥。
犀角大青湯
此方用於治療出現斑點時的心煩、高熱、語無倫次、呻吟難以入睡的情況,或者喉嚨不適的症狀。
配方:犀角鎊(使用兩錢,研成粉末,或者磨成汁與湯一起服用),大青(或以青黛代替),元參(各使用三錢),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使用一錢),甘草(使用五分)。用水煎煮後去掉渣滓,加入犀角汁和童子尿,冷後服用。另一個版本則加上白殭蠶(以酒炒,使用三錢),以及蟬蛻(十個,整隻)。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用大黃。
大建中湯,中氣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不食,陰縮多汗,腹中寒痛,唇乾精出,寒熱煩冤,四肢痠痛,嘔吐下利,及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為斑點,並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炙,各五分),黃耆(蜜炙),當歸,白芍(酒炒),桂心(各一錢),附子(炮),半夏(薑汁製,各一錢二分五釐)
水煎溫服。
按:此乃汗、吐、下後,中氣虛乏,則餘邪無所歸附,隱隱見於肌表,其色淡紅而不甚顯為辨也。參、耆所以補中,夏、草所以調中,此皆脾胃藥也;復有歸、芍之和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又有桂、附之溫中,則失守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
白話文:
大建中湯適用於中氣不足、手腳冰冷、小腹緊縮、腹脹不願進食、陰部收縮、多汗、腹部寒痛、嘴唇乾燥、精液流出、寒熱交替、四肢酸痛、嘔吐腹瀉,以及虛火外浮、皮膚出現淡紅色斑點等症狀。
藥方包括人參、甘草(炙)、黃耆(蜜炙)、當歸、白芍(酒炒)、桂心、附子(炮)、半夏(薑汁製),各取適量。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大建中湯主要針對汗、吐、瀉後導致的中氣虛弱,餘邪無處依附而浮現於肌表,形成淡紅色斑點。人參和黃耆補中氣,半夏和甘草調理脾胃,當歸和白芍和血,桂心和附子溫中,使虛火歸位。這些藥材各司其職,共同作用於人體,達到治療目的。
是方也,以參、耆、桂、附而治斑,猶兵法之變者也。語云:治病如殺賊。孫臏減灶滅龐涓,虞詡增灶平朝歌,臨機應敵,豈有一定之法哉?
麻黃芍藥人參湯,李東垣曰:予治一寒士,病脾胃弱,與補劑愈。繼而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予謂此久虛弱,外有寒形,內有火熱,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里之虛熱。蓋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
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處此方。本方去麻黃、桂枝名麥冬飲子。
白話文:
這方子用人參、黃耆、桂枝、附子來治療斑點,就像兵法中的變化一樣。俗話說:治病如打仗。孫臏減灶迷惑龐涓,虞詡增灶平定朝歌,臨機應變,哪有固定的方法呢?
麻黃芍藥人參湯,李東垣說:我曾經治療一位寒門學子,他的脾胃虛弱,用補藥治好了。後來他住在空曠的房間,睡在熱炕上,咳嗽並且吐血,我認為他長期虛弱,外感寒邪,內有火熱,上氣不足,陽氣外虛,應該補益表面的陽氣,瀉去裡面的虛熱。因為冬天住在空曠的房間,穿著單薄的衣服,這就加重了陽氣的虛弱;表面有寒邪,阻礙裡面的熱邪,火邪無法舒展,所以血液從口中流出。
我想到張仲景治療傷寒,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發汗,如果不發汗就容易導致鼻衄,而用麻黃湯立刻治癒。這和這個情況很相似,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去掉麻黃、桂枝,叫做麥冬飲子。
麻黃(去外寒),白芍(安太陰),甘草(炙,補三焦元氣而去外寒),黃耆(生,各一錢,實表益衛),桂枝(補表),當歸(酒蒸,各五分,和血養血),人參(益元氣而實表),麥冬(蒸,去心,各三分,保肺清心),五味子(十五粒,蜜蒸,撻碎核,收肺氣而安五臟)
水二盅半,先煮麻黃去沫,入群藥同煎一盅,去渣,乘熱臨臥一服愈。觀此方足為萬世模範也,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麥冬飲子各半服之。但凡虛人合用仲景方者,皆當以此為則也。
四逆散,少陰病,四逆,(陽邪傳入少陰,手足厥冷。)或咳,(少陰脈絡肺。)或悸,(少陰脈絡心。)或小便不利,(少陰脈絡膀胱。)或腹中痛,(少陰脈入小腹。)或瀉利下重者,此方加減主之。
白話文:
藥方
- 麻黃(去除體表寒氣,2錢)
- 白芍(安撫肝臟,2錢)
- 甘草(烤製,補益內臟元氣,驅除體表寒氣,2錢)
- 黃耆(新鮮,1錢,增強抵抗力和防禦力)
- 桂枝(補益表氣,5分)
- 當歸(酒蒸,5分,補血養血)
- 人參(增強元氣,補益表氣,3分)
- 麥冬(蒸製,去心,3分,滋潤肺腑,安撫心神)
- 五味子(15粒,蜂蜜蒸製,去核,收斂肺氣,安神益臟)
製作方法
- 水2.5碗,先煮沸麻黃,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同煮至剩1碗。
- 濾去藥渣,熱飲一劑,臨睡前服用,即可見效。
- 此方可作為千古不變的範本,借鑑張仲景的麻黃湯,搭配補氣的麥冬飲同時服用。
- 凡是虛弱體質適合服用張仲景方劑的人,都應該以此為準則。
適應症
少陰病,手腳冰冷(陰邪侵犯少陰經脈)。可能伴隨咳嗽(少陰經脈連接肺)。或心悸(少陰經脈連接心)。或小便不利(少陰經脈連接膀胱)。或腹部疼痛(少陰經脈進入小腹)。或腹瀉(少陰經脈與大腸相連)。可根據症狀加減藥材治療。
柴胡,白芍,枳實(麩炒),甘草(炙,各等份)
為末,白飲調下三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並主下利,(肺與大腸相表裡,上咳下利,治則相同。)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腹中痛者加熟附子,泄利下重者先以水煎薤白,取汁二盅,入此散一兩煎服。
此陽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逆而不溫。柴胡所以升內陷之陽邪,枳實所以破內滯之結熱,白芍收失位之陰,甘草和不調之氣。是證也,雖曰陽邪在裡,慎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復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亦虧矣,是在所忌。
白話文:
將柴胡、白芍、枳實(麩炒)、甘草(炙),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三錢,一天服用三次。若咳嗽,可加入五味子、乾薑,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上咳下利,治療方法相同。若心悸,可加入桂枝;若小便不利,可加入白茯苓;若腹痛,可加入熟附子;若腹瀉嚴重,則先用[薤白]煎水,取汁兩盅,再加入此散一兩煎服。
這種病症是陽邪傳入少陰,導致內有結熱,陽氣無法到達四肢,因此出現逆寒不溫的症狀。柴胡可以升提內陷的陽邪,枳實可以破除內滯的結熱,白芍可以收斂失位的陰氣,甘草可以調和不協的氣機。雖然是陽邪在裡,但切記不可使用苦寒藥物瀉下。因為傷寒以陽氣為主,四逆有陰氣進展的跡象,若再服用苦寒藥物瀉下,會導致陽氣虧虛,這是需要謹慎的。
《傷寒論》曰:諸四逆不可下,此之謂也。然此原為冬月正傷寒言之。若溫病四逆不在此例。
按:此散本為邪熱自陽經傳入陰經而發厥。《傷寒論》曰:腹中痛者加附子。清滌中又加溫補,人未有不致疑者。竊詳四逆散腹痛加附子,與附子瀉心湯義同。蓋傷寒以陽為主,熱證固當用盪滌之法,而熱證但兼虛寒,又不可不急作救療。如附子瀉心湯,心下痞滿,自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除其熱。
若惡寒汗出,則加附子以回陽,又何可緩也?故四逆散,邪熱傳至陰經而四逆,自宜柴胡、枳實以清解其熱。若兼虛寒遇邪而腹痛,則加附子之溫經益陽,又何可緩也?寒熱各行其性,此仲景制方之妙。
白話文:
《傷寒論》提到,各種四逆症狀不能進行下藥治療,這就是指的這些情況。然而,這些原則原本是為了冬季正當的傷寒疾病而設的。如果溫熱性疾病出現四逆症狀,則不在這個範疇內。
根據說明,這是一種散在的邪熱從陽經傳到陰經而引起的癱厥現象。《傷寒論》指出,如果腹部疼痛,應添加附子。在清熱的過程中再添加溫補的元素,一般人可能會感到疑惑。然而,詳細研究後發現,在四逆散中添加附子,和附子瀉心湯的原理相同。因為傷寒主要以陽氣為主,對於熱症當然要使用清熱的方法,但對於熱症中伴隨虛寒的情況,也不能忽視及時的治療。例如,附子瀉心湯,如果心下痞滿,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清除熱毒。
如果出現畏寒出汗的症狀,則需添加附子來回復陽氣,又怎能緩慢進行呢?因此,四逆散是邪熱傳到陰經而引起四逆,當然應使用柴胡、枳實來清解熱毒。如果腹部疼痛同時伴有虛寒,則需添加附子來溫經壯陽,又怎能緩慢進行呢?寒熱各自遵循其性質,這是張仲景制定藥方的精妙所在。
況傷寒始病熱中,未傳寒中者極多,四逆雖屬陽證,已有陰進之象,兼以腹痛,則其加附子也,不亦宜乎?若溫病陽邪亢閉,隔陰於外以致四逆,非急下之不為功,若執治傷寒之法,則誤人矣。
桂苓甘術湯,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此飲中留結外邪之證也,此方主之。
白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朮(土炒),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
按:人身經脈賴津液以滋養,吐下津液一傷,更汗津液再傷,坐令經脈失養,身為振搖。此湯滌飲散邪,補中益氣,則津液四布,而經脈得以滋榮矣。至久而成痿,較此更甚。仲景於此湯,豈非早已用力乎?
白話文:
許多人患上傷寒初期,體內熱盛,寒邪尚未深入,雖然四逆屬陽證,但已有陰寒入侵的跡象,再加上腹痛,因此使用附子治療是恰當的。如果溫病患者陽邪亢盛,阻隔陰氣於體表導致四逆,必須急下瀉邪才能奏效,若執著於治療傷寒的方法,就會誤治病人。
桂苓甘術湯適用於傷寒病人在吐瀉後,心下痞滿,氣逆上衝胸,起身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經脈跳動,身體搖搖欲墜的情況,這是飲邪停滯,外邪未盡的症狀。此方可用於治療。
白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朮(土炒),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
按:人體經脈依靠津液滋養,吐瀉損傷津液,再以汗法傷津,導致經脈失養,身體搖晃無力。此湯能清熱化痰,散邪益氣,使津液布散,經脈得以滋潤。若病程拖延,導致身體痿弱,則病情更為嚴重。仲景在這個方劑中,顯然已經下足了功夫。
甘草桔梗湯,主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此陰陽通用之藥也。若風痰挾邪,上壅咽痛,半夏散及湯;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聲不出者,苦酒湯;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獵膚湯。三湯補後。
甘草(三錢),桔梗(三錢)
水煎溫服。
此二味,一借土氣以逐水,一借金母以瀉水,而少陰之邪自散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嘔,及膽腑發咳,嘔苦水如膽汁,(胃氣逆則嘔苦;膽液溢則口苦。)此方主之。
白話文:
甘草桔梗湯主要治療少陰病,患者在兩三天內出現咽喉疼痛,這是一個陰陽兼用的方劑。如果患者是因風痰夾邪,上衝咽喉而導致疼痛,則用半夏散及湯;如果咽喉部位傷了生瘡,無法說話,聲音也出不來,則用苦酒湯;如果患者出現腹瀉、咽痛、胸悶心煩等症狀,則用獵膚湯。上述三個方劑治療後,再服用甘草桔梗湯。
甘草三錢,桔梗三錢,水煎溫服。
甘草桔梗兩味藥,一借土氣以驅散水濕,一借金氣以瀉水,這樣就能使少陰病的邪氣自然消散。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則適用於太陽少陽合病,患者出現腹瀉、嘔吐,或膽腑發咳,嘔吐出苦水如同膽汁(胃氣逆則嘔吐苦水,膽汁溢出則口苦)。此方專治此症。
黃芩(三錢),白芍,半夏,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傷寒論》曰: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此方主之。
乾薑,人參,黃連,黃芩(原文各三兩)
水六升,煎三升,去渣,分溫連服。
按:《傷寒論》並無寒下之病,亦並無寒下之文。玩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句,可知上文本自寒下句之下字,當是格字,文義始屬。注家皆釋胃寒下利,不但文義不屬,亦與芩、連之藥不合,當改之。成氏曰:仲景之意以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治之為逆,故用乾薑以溫里,人參以補正氣,芩、連反佐以通寒格。與四逆湯、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義同。
白話文:
材料: 黃芩三錢,白芍、半夏各二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二錢,大棗兩枚
用法: 加水煎煮,溫服。
出處: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功效: 《傷寒論》記載:傷寒本來是由於寒氣阻塞,醫生卻又給病人吐瀉,導致寒氣更盛,更加逆轉吐瀉,若一進食就吐,此方可治療。
材料: 乾薑、人參、黃連、黃芩(以上材料各三兩)
用法: 加水六升,煎煮至剩下三升,濾渣,分次溫服。
註解: 在《傷寒論》中並沒有「寒下」之病,也沒有「寒下」之文。從「寒格更逆吐下」一句可知,上文「本自寒下」一句中的「下」字應該是「格」字,文義才相符。注釋家都解釋為胃寒下痢,不僅文義不對,也不符合黃芩、黃連等藥物的功效,應予以更正。
成氏說:仲景的用意是根據「本自寒格,醫復吐下之」,治療時應以逆為法,因此使用乾薑來溫暖脾胃,人參來補益正氣,黃芩、黃連則作為輔佐,以疏通寒格。與四逆湯、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的原理相同。
原文四味各三兩,恐傳寫之訛也。此成氏之遵經註解也,姑存以俟高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病汗後喘,表邪未解也,此方主之。
麻黃(四錢),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錢),石膏(八錢)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群藥煎服。
按:太陽寒邪雖從汗解,然肺邪未盡,所以喘仍不止,故用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即以治足太陽之藥,通治手太陰也。倘誤行桂枝湯,以致壅塞肺氣而吐癰膿,則桔梗杏仁煎可用也。(太陽傷寒,誤下作喘,亦用此方。)
白話文:
這方子裡,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各用三兩,可能會有抄寫錯誤。這是成氏根據古籍注解,暫且保留,等待高明人士指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適用於太陽病患者,出汗後喘息,說明表邪未解,可以用此方治療。
配方:麻黃四錢,杏仁去皮二錢,甘草炙二錢,石膏八錢。
用法:水煎麻黃,去泡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服。
說明:太陽病寒邪雖因出汗而解,但肺邪未盡,所以仍會喘息。因此,用麻黃發散肺邪,杏仁降肺氣,甘草緩解肺急,石膏清肺熱,以治療足太陽經的藥物,來通治手太陰經。如果誤服桂枝湯,導致肺氣壅塞,吐出膿血,則可以使用桔梗杏仁煎。同樣,太陽傷寒誤服瀉藥導致喘息,也可以用此方治療。
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病誤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脈數而止曰促。用葛根者,專主陽明之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錢),黃連(三錢),黃芩,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
喘而汗出者,因喘而汗出也,即裡熱氣逆所致。與此湯以葛根散表邪,以芩、連清裡熱,則喘息汗停而利亦止矣。
五味子湯,治喘而脈伏,及寒熱而厥,昏聵無脈者。
五味子(十五粒,撻碎核),麥冬(去心),陳皮(各二錢),人參,杏仁(去皮尖,各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劈)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
當太陽病誤用瀉藥而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快速時,表示表證未解(脈搏次數多而停止叫做「促」。使用葛根,主要是針對陽明的表證)。喘息並盜汗時,可以服用此方。
成分
葛根(四錢) 黃連(三錢) 黃芩 炙甘草(各二錢)
用法
水煎後溫服。
原理
喘息並盜汗時,是因為喘息導致裡熱氣逆所致。此湯使用葛根散外邪,使用芩、連清裡熱,就可以止喘、止汗,也就能止瀉了。
五味子湯
治療喘息但脈搏微弱,或寒熱交替、厥逆、昏迷而沒有脈搏的症狀。
成分
五味子(十五粒,搗碎果核) 麥冬(去心) 陳皮(各二錢) 人參 杏仁(去皮尖) 生薑(三錢) 大棗(二枚,劈開)
水煎溫服。
蘇陳九寶湯,治暴感風寒,脈浮無汗而喘,並老幼素有喘急,遇寒暄不節,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能臥者。
桑白皮(蜜炙),大腹皮(制淨),陳皮,蘇葉,薄荷,麻黃,杏仁(泡,去皮尖),桂枝(去粗皮),甘草(生,各一錢),烏梅(一枚),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十棗湯,太陽中風,(有頭痛發熱等證。)(下)不利(大便小便皆不利也。)嘔逆,(水飲停蓄於內。)表解者,乃可攻之。(先用桂枝解表,而後攻裡。)其人漐漐汗出,(邪從汗出,表解一驗。)發(作)熱有時,(此邪熱外溢也。)頭痛,(胃氣上逆,此里未和者一。)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留飲在膈,溢於兩脅,此里未和者二。)乾嘔短氣,(伏飲上逆,射於肺中,此里未和者三。)汗出不惡寒者,(表解二驗。)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此表邪已散,而種種里證未平,彰明較著如此,然後用此湯以逐飲攻水也。)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蘇陳九寶湯,治療突然感染風寒,脈象浮滑沒有汗水而喘氣,以及年老或年幼長期氣喘,遇冷熱不節制,發作時會連續不斷,咳嗽哮吼,晚上無法入睡。
{桑白皮}(用蜂蜜炙烤),{大腹皮}(淨製),陳皮,蘇葉,{薄荷},麻黃,杏仁(浸泡,去皮尖),桂枝(去粗皮),甘草(生,各一錢),{烏梅}(一顆),生薑(二錢)
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十棗湯,太陽中風(有頭痛發熱等症狀)。(下)不利(大便小便都不通暢)。嘔吐反胃(水液停積在體內)。表證解除後,才能攻裡。(先用桂枝解表,再攻裡)。病人滿身大汗(邪氣從汗水中排出,表證解除的徵兆)。發(作)熱有時(這是邪熱外溢所致)。頭痛(胃氣上逆,這是裡證未和好的一種)。心窩痞悶硬滿,延伸到脅下疼痛(飲液留滯在膈膜上,溢出到兩脅,這是裡證未和好的一種)。乾嘔氣喘(伏飲上逆,射到肺中,這是裡證未和好的一種)。汗出不畏寒(表證解除的第二種徵兆)。這是表證解除而裡證未和好,此方用來治療。(表邪已經散去,但是種種裡證未平息,如此彰明較著,才用此湯來驅逐飲水攻裡)。
按:雖有發熱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痛,乾嘔短氣諸證,乃內邪所結之本證,里未和也,不得以表證名之。傷寒中亦有有表證無表邪者,何況溫病。
甘遂(麵包煨,去心),紫大戟(出洪山者佳,醋炒),芫花(醋炒)
三味等份,為末聽用,大棗十枚,劈,水二盅,煎取湯一盅,調上三味藥末,強人一錢,弱人五分,溫服。如未下,明日加五分,再調服。利後糜粥自養。
按:下利嘔逆句之下字,當是不字。若是下字,豈有上嘔下利,而用十棗湯峻劑攻之之理乎?惟大便不利,痞硬滿痛,始屬裡病;小便不利,嘔逆短氣,始屬飲病,乃可峻攻。發作有時句之作字,當是熱字,始與太陽陽邪熱飲相合,若無熱汗出,乃少陰陰邪寒飲,真武湯證也,皆當改之。此湯與大陷胸湯相仿。
白話文:
按:即使出現發熱、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痛、乾嘔、短氣等症狀,這些通常是內邪積聚所導致的根本症狀,屬於裡證,不能誤認為是表證。在傷寒疾病中,也可能存在有表證但並無表邪的情況,更不用說溫病了。
使用甘遂(經過麵包包裹加熱,去掉中心部分)、紫大戟(來自洪山的最好,需用醋炒製)、芫花(用醋炒製)這三種藥物。
按照比例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備用。使用十枚大棗,劈開,加入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湯,再將藥粉調入。強壯的人每次服用一錢,體質弱的人則服用五分,溫熱飲用。如果沒有排便,第二天可以增加五分,再次服用。排便後,食用稀粥自我調養。
按:「下利嘔逆」一句的下字應該是不字。如果真的是下字,那麼怎麼可能出現上嘔下利的情況,卻使用十棗湯這種強力藥物來攻伐呢?只有大便不通暢、痞硬滿痛的狀況才屬於裡病;小便不通暢、嘔逆短氣的狀況才屬於飲病,這時候纔可以進行強力攻伐。 「發作有時」一句中的作字應該是熱字,這樣才能與太陽陽邪熱飲相匹配,如果沒有熱汗出,那麼就是少陰陰邪寒飲,符合真武湯的症狀,都需要更改。這款藥方與大陷胸湯相似。
傷寒種種下法,咸為胃實而設,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則盪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故用芫花之辛以逐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並賴大棗之甘以運脾而助諸藥,祛水飲於膈脅之間,乃下劑中之變法也。(愚按:開後人濕熱生痰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去芫花加白芥子,等份為末,薑汁煮棗肉為丸,名控涎丹。
李時珍日: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咳喘背冷,入肝則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隱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火與氣則結為痰。
白話文:
各種治療傷寒的瀉下法,都是為了胃中有實證而設置的。現在的病情在胸肋部位,不在胃部,那麼清除腸胃的藥物就沒有用處了。所以使用芫花的辛味來驅散飲液,甘遂、大戟的苦味來瀉水,並藉助大棗的甘味來運脾助藥,祛除水飲在膈肌和肋骨之間,這是在瀉下法中變通的方法。(愚人認為:開闢了後人濕熱生痰的無盡法門,此方就是這樣。)
除去芫花,加入白芥子,等分為末,用薑汁煮棗肉做成丸劑,名為控涎丹。
李時珍說:痰涎是一種東西,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無處不到。進入心臟則迷惑不清變成癲癇,進入肺部則阻塞氣道導致咳嗽喘息、背部發冷,進入肝臟則脅痛乾嘔、寒熱往來,進入經絡則麻痹疼痛,進入筋骨則牽引隱痛,進入皮肉則產生瘰癧癰腫。陳無擇用控涎丹為主藥,有奇效。這是治療痰的根本所在。痰的根本是水和濕氣,遇到火和氣就會凝結為痰。
甘遂能泄經絡水濕,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飲,生薑、大棗利氣通經,健運脾土以固本,惟善用者乃能收奇功也。
茯苓甘草湯,水氣乘心,振寒,厥而心下悸者,(火畏水故心下動也。)先治其水,卻治其厥,及太陽傷寒表虛汗出而不渴者,並此方主之。此乃利水解表,而兼和中之藥也。如太陽傷寒汗出而渴者,又宜五苓散。
白茯苓(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錢半),生薑(三錢)
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治傷寒胃虛有熱呃逆,(或因吐利之故。)並治久病虛熱,或吐、利後胃虛嘔逆不止。
白話文:
甘遂能排泄经络中的水湿,大戟能排泄脏腑中的水湿,白芥子能散除皮里膜外的痰饮,生姜、大枣能利气通经,健运脾土以巩固根本,只有善于运用才能收到奇效。
茯苓甘草汤,适合水气上犯心脏,导致寒战、厥逆,心下悸动(因为火畏水,所以心下会跳动)的患者,以及太阳伤寒表虚汗出而不渴的患者。先治水,再治厥,此方可以利水解表,并兼顾和中。如果太阳伤寒汗出而渴,则应服用五苓散。
白茯苓三钱,桂枝三钱,甘草(炙,钱半),生姜三钱。
水煎温服。
橘皮竹茹汤,用于治疗伤寒胃虚有热呃逆(可能是因吐利导致),以及久病虚热,或者吐泻后胃虚呕逆不止的患者。
橘皮(二錢),竹茹(二錢),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一方有半夏、赤茯苓、麥冬、枇杷葉。
胃火上衝,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呃逆嘔噦。竹茹、麥冬、枇杷葉皆能清金和胃,肺金清則肝木亦平矣。二陳降痰逆,赤苓降心火,生薑嘔家聖藥,久病虛羸,故以參、草、大棗扶其胃氣,而諸證自退也。一方用硫黃、乳香等份,酒煎嗅之,不論虛實寒熱皆效。
白話文:
橘皮、竹茹各兩錢,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生薑兩錢,大棗兩枚,水煎溫服。另外一種藥方還有半夏、赤茯苓、麥冬、枇杷葉。
胃火上炎,肝膽之火助長,肺金之氣無法下降,所以出現呃逆嘔吐。竹茹、麥冬、枇杷葉都能清金和胃,肺金清涼,肝木也會平息。二陳降痰逆,赤茯苓降心火,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久病體虛,所以用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諸症自然會消退。另外一種藥方用硫黃、乳香等量,酒煎後用鼻子聞,不論虛實寒熱都有效。
汪訒庵曰:此證有因胃熱失下者,有因火鬱者,有因血瘀者,有因氣滯者,有因痰阻者,皆屬實;有因下後胃虛者,有因中氣不足者,有因下元虛損陰火上衝者,皆屬虛。寒熱虛實,要在臨證活法耳,不可造次。呃在中焦,穀氣不通,其聲短小,得食則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此為辨也。
橘皮乾薑湯,治胃寒呃逆,脈微細者。
橘皮,乾薑,肉桂(去粗),通草,甘草(炙,各一錢),人參(七分)
水煎溫服。
丁香柿蒂散,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古方以此湯治呃逆,雖病本於寒,然亦有火也。)
白話文:
汪訒庵說:這種症狀,有因胃熱不能下降導致的,有因火氣鬱結導致的,有因血瘀導致的,有因氣滯導致的,有因痰濕阻礙導致的,這些都屬於實證;有因瀉下後胃氣虛弱導致的,有因中氣不足導致的,有因下元虛損陰火上衝導致的,這些都屬於虛證。寒熱虛實,必須根據實際病情靈活運用治療方法,不可輕率妄為。
呃逆發生在中焦,是穀氣不通,聲音短促,吃了東西就容易發作;呃逆發生在下焦,是真氣不足,聲音洪亮,即使沒吃東西也會發作,這就是辨別的方法。
橘皮乾薑湯,治療胃寒呃逆,脈象微弱的病人。
橘皮、乾薑、肉桂(去掉粗皮)、通草、甘草(炙,各一錢)、人參(七分)
水煎溫服。
丁香柿蒂散,治療久病呃逆,因寒氣下注導致的。 (古方用此湯治療呃逆,雖然病根在寒,但也含有火氣。)
丁香,柿蒂(各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
水煎溫服。一方去人參,加竹茹、橘紅。一方去人參,合二陳湯加良薑,俱治同。
此足陽明少陰藥也。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柿蒂苦澀降氣,人參補助真元,使得展布也。
滌痰湯,治膈間痰閉呃逆者。
瓜簍(搗爛,五錢),膽星,半夏(各二錢),橘紅(一錢五分),茯苓,枳實(麩炒),黃芩,黃連,石菖蒲,竹茹(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生薑(三錢)
白話文:
丁香、柿子蒂(各2錢),人參(1錢),生薑(3錢)
水煎後溫服。另一種方法是不放人參,加上竹茹、橘紅。另一種方法是不放人參,加入二陳湯,加上良薑,用法相同。
這些藥是適用於足陽明經和少陰經的。丁香能瀉肺、溫胃、暖腎;生薑能祛痰、解鬱、散寒;柿子蒂苦澀,能降氣;人參能滋補元氣,幫助藥效發揮。
滌痰湯
,治療膈肌痰閉、打嗝。
瓜簍(搗碎,5錢),膽星、半夏(各2錢),橘紅(1錢5分),茯苓、枳實(炒麩)、黃芩、黃連、石菖蒲、竹茹(各1錢),甘草(炙,5分),生薑(3錢)
水煎溫服。如痰閉呃甚者,用白礬一兩,水二盅,煎一盅,入蜜三匙,少煎溫服即吐。如不吐,飲熱水一小盞,未有不吐者,吐後呃即止。
理中安蛔散,治胃寒蛔厥。
人參(一錢),白朮(土炒),茯苓,乾薑(炒,各一錢五分),川椒(十四粒)烏梅(三枚,撻碎)
水煎溫服。
烏梅丸,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非為臟寒。(時靜時煩,非比臟寒,無暫時安。)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即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當自吐蛔,此方主之。(按:此為臟寒句之此字,應是非字,若是此字,便是臟厥,與辨蛔厥之義不屬,當改之。)
白話文:
中藥服用方法 用清水煎煮成溫熱的藥湯服用。如果痰液阻塞導致打嗝嚴重,可以加入 白礬 一兩、水二碗,煎煮至剩一碗,加入蜂蜜三匙,稍微煎煮後溫服,就能催吐。如果沒有吐出,再喝一小杯熱水,沒有不吐的,吐出後打嗝就會停止。
理中 安蛔散,治療胃寒蛔厥。
人參(一錢),白朮(炒過),茯苓,乾薑(炒過,各一錢五分),川椒(十四粒),烏梅(三枚,搗碎)
用清水煎煮成溫熱的藥湯服用。
烏梅丸,蛔厥患者應該催吐蛔蟲。現在的患者時而安靜,時而煩躁,(這種情況)不是因為臟寒。(時而安靜時而煩躁,不同於臟寒,不能暫時安靜。)蛔蟲爬到橫膈膜上,所以會感到煩躁,過一會兒就會停止。吃了東西後嘔吐且煩躁的患者,(是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跑出來。)應該自行催吐蛔蟲,這個方劑對應這種情況。(註:此段中「此」字應該是「非」字,如果是「此」字,那麼就變成臟厥,與辨別蛔厥的意義不符,應該更改。)
烏梅(三十枚),黃連(一兩六錢),乾薑(一兩),附子(炮),桂枝,細辛,黃柏(鹽水炒),人參(各六錢),當歸,川椒(炒去汗,各四錢)
為末,醋浸烏梅去核,飯上蒸熟,合藥末加煉蜜杵丸,每服二錢,白飲送下。
程郊倩曰: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仲景云並主久痢。痢本濕熱,得苦則堅,得酸則斂,故亦通治,若陽厥吐蛔,入口即斃,又何論溫病乎?
麻黃升麻湯,傷寒六七日大下後,(邪傳厥陰誤下。)手足厥逆,(陽氣內陷。)寸脈沉遲,(遲為寒也。)尺脈不至,(尺伏誤下脫陰。)咽喉不利,吐膿血,(肝脈循喉,餘邪上壅;又注肺金,熱甚生癰。)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陰氣欲脫而不得回,故曰難治。)此方主之。(散表寒清裡熱,亦兩解之變方也。)
白話文:
將烏梅三十枚、黃連一兩六錢、乾薑一兩、炮附子、桂枝、細辛、鹽水炒黃柏、人參各六錢、當歸、炒去汗的川椒各四錢,研成細末。用醋浸泡去核的烏梅,放在飯上蒸熟,再加入藥末和煉蜜,充分搗成丸子。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這個方子名為安蛔,但其實是安胃。就像張仲景所說,它也主治久痢。痢疾本質是濕熱,用苦味藥物可以固澀,用酸味藥物可以收斂,所以它也能治療痢疾。如果陽氣虛寒導致吐蛔,一入口就死亡,那麼溫病又何必談論呢?
麻黃升麻湯主要針對傷寒病發六七天,大便瀉下後,邪氣入侵厥陰經而誤下,導致手足厥逆(陽氣內陷)、寸脈沉遲(遲為寒也)、尺脈不至(尺伏誤下脫陰)、咽喉不利、吐膿血(肝脈循喉,餘邪上壅;又注肺金,熱甚生癰)、腹瀉不止等症狀,屬於難治之症(陰氣欲脫而不得回,故曰難治)。這個方子可以散表寒清裡熱,是兩解之變方。
麻黃(去節,三錢),升麻(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萎蕤(一錢),白朮(五分),茯苓(五分),白芍(五分),天冬(五分),桂枝(五分),乾薑(五分),甘草(五分)
水煎麻黃沸,去上沫,再入群藥煎服,連進二三劑,覆取汗出,則邪氣散而咽清利止矣。
赤石脂禹餘糧湯,論曰:自利不止下脫,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
水煎溫服。如服後利仍不止,當利其小便,與豬苓湯。是乃膀胱不滲,一利小水,而利自止矣。
白話文:
麻黃去節三錢,升麻、當歸各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知母、黃芩、萎蕤各一錢,白朮、茯苓、白芍、天冬、桂枝、乾薑、甘草各五分。將麻黃先煎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服,連續服用兩三劑,直到發汗,邪氣散去,咽喉清爽,腹瀉停止即可。
赤石脂禹餘糧湯適合治療腹瀉不止、脫肛的患者。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兩,水煎溫服。如果服藥後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利其小便,服用豬苓湯。這是因為膀胱不滲透,導致排尿不暢,只要利尿,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傷寒論》曰: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以理中湯與之,利益甚。蓋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也,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長沙制方審於上下如此,取效自易易耳。薛氏曰:一人以命門火衰而下利,令服桂、附、五味、吳茱、肉蔻、故紙之類,不信,服變證而斃。此正利在下焦止補中焦而致敗也。噫!後人之千方萬論,孰有不出長沙者哉。
桂枝去(桂)芍加茯苓白朮湯,太陽風寒,服桂枝湯(獨治風而寒固在。)而或下之,(表未除而誤攻裡。)仍頭項強痛,(表邪未去。)翕翕發熱,(風寒勝則熱。)無汗,(寒勝則干。)心下滿微痛,(邪氣乘虛入里,挾涎飲作滿痛。)小便不利者,(水不下行。)此方主之。(按:去桂應是去芍藥,若去桂加苓、術,並無辛甘走榮衛之藥,何以治仍頭痛發熱,心下滿痛之表證乎?當改之。)
白話文:
《傷寒論》說:服用了瀉心湯後,又服用其他瀉藥,導致腹瀉不止,可以服用理中湯,效果很好。理中湯能調和中焦,而瀉心湯的作用在於瀉除下焦的濕熱,赤石脂禹餘糧湯則是用來治療下焦的腹瀉。長沙派的製方重視上下焦的辯證,取效容易。薛氏說:有一個人因為命門火衰弱而腹瀉,我讓他服用肉桂、附子、五味子、吳茱萸、肉蔻、故紙等溫補藥物,但他不相信,服用之後病情發生變化,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腹瀉在下焦,卻只治療了中焦,導致治療失敗。唉!後世醫家的各種醫方論著,又有多少能超越長沙派的呢?
桂枝去(桂)芍加茯苓白朮湯:太陽病,風寒證,服用桂枝湯(只能治療風邪,寒邪仍然存在)。如果誤服瀉藥(表邪未除,就錯誤地攻裡),仍然頭項強痛(表邪未去)、身體發熱(風寒勝則熱)、無汗(寒勝則幹)、心下滿而微痛(邪氣乘虛入裡,挾帶涎飲形成滿痛)、小便不利(水液無法下行),可以用此方治療。(按:去桂應該是去芍藥,如果去桂,再加茯苓、白朮,沒有辛甘走榮衛的藥物,怎麼能治療仍然頭痛發熱、心下滿痛的表證呢?應該改為去芍藥。)
桂枝,白茯苓,白朮(土炒,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白芍(三兩)
長流水煎,連服則裡氣實,小水利,外邪解矣。
玉泉散,治陽明內熱煩渴,頭痛牙痛,二便閉結,斑疹發黃,熱痰喘嗽等證。
生石膏(六兩),粉甘草(一兩)
為末,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三錢,加硃砂三錢亦妙。
六一散,治溫病及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者。
桂府滑石(研末,水飛曬乾,六兩),粉甘草(為末,一兩)
白話文:
桂枝、白茯苓、白朮(土炒,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白芍(三兩)用水煎服,連續服用可以補益脾胃,利水消腫,驅散外邪。
玉泉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經熱盛,表現為口渴煩躁、頭疼牙痛、大小便不通、皮膚出現斑疹、發黃,以及伴有熱痰咳嗽等症狀。藥方由生石膏(六兩)和粉甘草(一兩)组成,研磨成粉末,用新汲水、熱湯或人參湯調服,每次三錢,加硃砂三錢效果更佳。
六一散主要用於治療溫病或中暑,表現為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藥方由桂府滑石(研末,水飛曬乾,六兩)和粉甘草(研末,一兩)组成。
合研勻,每服三錢,新汲水或冷飲調下三錢。加硃砂三錢取其清心,加青黛三錢取其涼肝,加薄荷三錢取其散肺也。
《直格》曰:此散是寒涼解散鬱熱,設病不解,多服無損,但有益耳。又曰傷寒當汗則不可下,當下則不可汗,且如誤服此散,則汗自不出,而裡熱亦自有效,亦有裡熱便得宣通而愈者。或邪在半表半裡,可和解而不可汗下者,若服此散多愈,即不愈亦減。按:河間云,六一散有益無損,大抵是溫病耳,其鬱熱自內而達於外,故宜寒涼盪滌其熱,至於正傷寒還須參之脈證,不可輕投。
桂枝甘草湯,太陽病發汗過多,(汗為心液,多則心虛。)叉手自冒心,(動惕不寧,怔仲無主。)心下悸欲得按者,(心虛故欲按也。)此方主之。並治太陽病小便自利,飲水多必心下悸。如小便少者,必苦裡急,裡急者,膀胱不行水故也,宜五苓散。
白話文:
將藥物合勻,每次服用三錢,用剛打出的新水或冷水送服。加硃砂三錢以清心,加青黛三錢以涼肝,加薄荷三錢以散肺氣。
《直格》上說:此藥散具有寒涼性質,可以解散鬱熱。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多服也沒壞處,反而有益。又說,傷寒應該發汗時不可以瀉下,應該瀉下時不可以發汗。此外,如果誤服此藥散,則汗液不能外出,而內熱也會自行散發,有內熱的便可宣通而痊癒。或者病邪位於半表半裡,可以使用和解的方法,但不能發汗或瀉下。服用此藥散者大多會痊癒,即使不痊癒也會有好轉。按:河間先生說,六一散有益無害,大抵是由於溫病。其鬱熱由內而達於外,所以宜用寒涼之藥來清除熱氣。至於正傷寒,還需參考脈證,不可輕易投藥。
桂枝甘草湯
太陽病發汗太多,(汗為心液,過度發汗會導致心虛。)交替用手撫摸心口,(心悸不安,神志不清。)心下悸動想要按壓,(心虛而想要按壓。)此方用於治療上述症狀。也用於治療太陽病小便自利,喝水多則心下悸動。如果小便少,必定腹中急痛。腹中急痛是由於膀胱不能運行水液所致,宜用五苓散。
桂枝(三錢),甘草(炙,一錢五分)
甘瀾水(水揚萬遍而面有沸珠。)煎,溫服。
桂枝加附桂湯,太陽傷寒,寸口脈浮而大,(右手關前一分為寸口,主候五臟之氣。)浮則為風,大為陰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其證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炙,二錢),附子(生),肉桂(去粗,各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喻嘉言曰:仲景之圓機活法,即陽旦、陰旦二湯,已妙不可言。陽旦者,天日清明,春夏溫暖之稱也;陰旦者,風雨晦冥,秋冬寒涼之稱也。桂枝湯加黃芩名曰陽旦,加肉桂名曰陰旦,後人不識此義耳。即如此證,《傷寒論》一曰與桂枝湯,此誤也。又曰證像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即是按用桂枝湯加黃芩之法也,所以病人得之便厥。
白話文:
桂枝加甘草湯
桂枝(三錢),甘草(炙,一錢五分)
以甘瀾水(將水揚萬遍,表面出現沸騰的氣泡)煎煮,溫服。
用於:太陽傷寒,寸口脈浮而大。(右手關前一分為寸口,主候五臟之氣。)浮則為風,大為陰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縮,其證見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小腿抽筋劇烈,此方主治。
桂枝加附桂湯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炙,二錢),附子(生),肉桂(去粗,各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蓋被取微汗。
喻嘉言說:仲景的圓機活法,即陽旦、陰旦二湯,已經妙不可言。陽旦是指天氣晴朗,春夏溫暖;陰旦是指陰雨晦暗,秋冬寒冷。桂枝湯加黃芩名為陽旦,加肉桂名為陰旦,後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罷了。比如此證,《傷寒論》一處說與桂枝湯,這是錯誤的。另一處說證象屬陽旦,按法治療反而加重,就是按用桂枝湯加黃芩的方法來治,所以病人服後就厥逆(暈厥)。
蓋寒邪在裡,用桂枝湯以治其表,則陽愈虛,加黃芩以助其陰,則陰愈無制,故仲景即行陰旦湯之法,以救其失。觀增桂令汗出一語,豈不昭昭耶?恐陰旦不足,更加附子以溫經,即咽中干,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渾不為意,且重飲甘草乾薑湯,以俟夜半陽回足熱,後果如其言,豈非先有所試乎?惟陽旦湯入口而便厥,未幾即以桂、附、乾薑尾其後,固知厥必不久,所以可斷云夜半兩足當熱。況咽乾譫語,則津液亦為辛熱所耗,故少與承氣以和胃而止其譫,多則為下而非和矣。
白話文:
寒邪入侵体内,用桂枝汤治疗表面,阳气更加虚弱,加黄芩辅助阴气,阴气便失控。所以张仲景就用了阴旦汤来救治,可见增桂令汗出这句话,多么明显啊!担心阴旦汤不够,又加附子温经,即使咽喉干涩,阳明经脉内结,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也不在意,还大量服用甘草干姜汤,等待半夜阳气回升,双脚发热,结果果然如他所说,难道不是事先试验过吗?只有阳旦汤一入口就昏厥,不久就用桂枝、附子、干姜跟进,就知道昏厥不会持续太久,所以能断言半夜双脚会发热。况且咽干神志不清,津液也被辛热耗损,所以少量服用承气汤和胃止住神志不清,太多就变成泻下而不是和解了。
若不知此證之不可汗而重發之,復加燒針,則陽之虛者必至於亡,陰之無制者必至於犯上,四逆湯以回其陽而恐不足,況可兼陰以為治乎?蓋傷寒以陽為主,陰進則陽虧矣。若溫病陽邪亢閉,陰先受傷,治法又當滋陰以瀉陽也,豈可與傷寒並論哉?
甘草乾薑湯,少陰病,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動氣,下之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蜷臥,此方主之。
甘草(炙,四錢),乾薑(炮,二錢)
水煎溫服。
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飲,面赤足厥,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內外合邪,難於發散,或寒冷傷胃,不便參、術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藥也。
白話文:
如果不明白這個證狀不能發汗且會再次加重,再施以灼針治療,那麼陽氣虛弱的人必然會喪失生命,陰虛無法控制的人必然會侵犯正氣,使用四逆湯來回復陽氣還擔心力道不足,更何況可以同時處理陰虛呢?傷寒以陽氣為主,陰氣增加就會使陽氣不足。如果溫病陽邪過盛閉塞,陰氣先受損傷,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以降伏陽氣,這怎能和傷寒相提並論?
甘草乾薑湯,用於少陰病,症狀為小便顏色變白,嘔吐反胃且口渴,有氣息不順的情況,如果下藥反而病情加重,即使身體有熱感,卻反而想蜷曲身體,此方適合此種情況。
甘草(炙,四錢),乾薑(炮,二錢)
加水煎煮後溫服。
這就是四逆湯去掉附子後的版本。甘草和乾薑合用,專門用於回復胸部的陽氣。對於夾雜食物和飲料,面部紅腫腳部冰冷,發熱喘息咳嗽,腹部疼痛大便滑膩,內外合併邪氣,難以發散,或者因寒冷傷害脾胃,不適合服用黨參和白術的人,都可以使用此方,真是治療胃虛夾寒的神藥。
芍藥甘草湯,婦人傷寒,汗解表除,熱入血室,經水過多,無實滿者,與雜病木克脾土,陰陽血氣不和而痛,並此方主之。
白芍(酒炒,四錢),甘草(炙,四錢或二錢)
水煎溫服。
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腹痛者榮氣不和,逆於肉裡,得白芍之酸苦,行其榮氣;又以甘草之甘緩,和其逆氣,此不治之治,正所以深治之也。
本方加炮附子一錢五分,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白芍斂陰於內,附子復陽於外,甘草和其陰陽,而諸病自解矣。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與調胃承氣湯和之。(按:發汗病不解句之不字,衍文也。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何謂反?惟病解惡寒始可謂虛,當刪之。)
白話文:
芍藥甘草湯
女性產後受寒,表證已解,熱邪進入血室,經血過多,但無實滿症狀。以及雜病中,木屬剋制土屬脾臟,導致陰陽血氣不調而發生疼痛,均可使用此方治療。
組成:
白芍(用酒炒過,四錢) 甘草(用蜜炙過,四錢或二錢)
用法:
水煎後溫服。
虞天民說:白芍不僅能養血,還能行氣。腹痛是由於氣血不調,鬱結在肌肉之中,白芍的酸苦之性可以疏通氣血;再加上甘草的甘緩之性,可以調和鬱結之氣,這種不直接治療的方法,纔是真正深入治療的方法。
加味芍藥甘草附子湯:
在原方中加入炮附子一錢五分,稱為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發汗後病情不緩解,反而惡寒,這是因為體質虛弱所致。白芍養陰於內,附子溫陽於外,甘草調和陰陽,諸症狀自然就會緩解。如果發汗後不惡寒,只惡熱,則屬於實證,應使用調胃承氣湯調理。(註:發汗病不解句中的「不」字是衍文。發汗病不解應該惡寒,如何反惡寒呢?只有病解後才會出現惡寒,要將「不」字刪除。)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太陽病發汗過多,臍下悸者,欲發奔豚,此方主之。(汗多心液耗散,腎乘心虛上凌而克之,故動惕於臍間。)
白茯苓(六錢),桂枝(三錢),甘草(炙,一錢五分),大棗(三枚,劈)
甘瀾水煎,溫服。
茯苓淡滲伐腎以散水蓄,甘草益氣和中以補陽虛,桂枝走陰降腎御奔豚之未至,大棗益脾助土製奔豚之上衝。
生地黃連湯,治男婦血風證。此去血過多,因而燥涸,循衣撮空,錯誤失神,脈弦浮而虛者。加人參二錢更妙。(陽生陰長之意也。)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用於太陽病因過度發汗導致心悸,特別是肚臍下方有跳動感,即將出現奔豚症狀時,這方子能主導治療。
- 白茯苓(六錢):具有淡滲作用,能清除腎部積水。
- 桂枝(三錢):能調節陰陽,幫助腎部運作,防止奔豚症狀發生。
- 甘草(炙,一錢五分):增強體力,平衡中樞,補充陽虛。
- 大棗(三枚,劈開):滋養脾胃,防止上衝的奔豚症狀。
使用甘瀾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生地黃連湯】,用於治療男性或女性的血風病。當血液流失過多,身體因此乾燥,出現翻動衣物、抓空氣、精神錯亂的現象,脈搏呈現弦浮且虛弱的狀態時,加入人參(二錢)會更加有效。(這是代表陽氣生長、陰氣增長的意象。)
生地(酒浸),當歸(酒蒸),白芍(酒炒),川芎(各一錢五分),黃連(酒炒),梔子(薑汁炒黑),黃芩(酒炒,各一錢),防風(酒潤,二錢五分)
水煎溫服。脈實加大黃酒浸。
陶氏曰:大承氣湯,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生地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氣血合病,循衣摸床證同。自氣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主之。自血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生地黃連湯主之。二者俱不大便,此是承氣湯對子。又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皆三焦包絡虛火之用也。
白話文:
用生地黃(酒浸)、當歸(酒蒸)、白芍藥(酒炒)、川芎(各一錢五分)、黃連(酒炒)、梔子(薑汁炒黑)、黃芩(酒炒,各一錢)、防風(酒潤,二錢五分)水煎溫服。脈象實者,可以加黃酒浸泡服用。
陶弘景說:「大承氣湯是針對氣的藥物,用於外因導致內傷的病症;生地黃連湯是針對血的藥物,用於內因導致外表的病症。氣血合病,病症表現類似,都是循衣摸床的狀態。若氣虛導致血虛,需要用大承氣湯來補氣;若血虛導致氣虛,需要用生地黃連湯來補血。兩種藥方都適用於不大便的情況,這是大承氣湯的治療範圍。另外,生地黃連湯與三黃石膏湯互為表裡,都是治療三焦包絡虛火所致的病症。」
病既危急,只得以此降血中之伏火耳。《綱目》曰:四物湯與桂枝、麻黃、葛根、柴胡、青龍、白虎、涼膈、承氣、理中、四逆、吳茱萸、附子等湯,皆可做各半湯服之。此易老用藥之大略也。
茯苓四逆湯,汗下後煩躁不得眠,此方主之。
白茯苓(三錢),人參,乾薑,附子(生),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溫服。去茯苓名四味回陽飲,治元陽虛脫。再加熟地、當歸名六味回陽飲,治陰陽虛脫。
按:煩出於心,用茯苓以養心;躁發於腎,用乾薑以潤腎;固表生津,用人參以益虛;溫里散寒,用附子以回陽;和中緩急,用甘草以安胃也。
白話文:
病情危急,只能用此方來降伏血液中的熱氣。本草綱目記載,四物湯可以與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柴胡湯、青龍湯、白虎湯、涼膈湯、承氣湯、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等湯藥各半混合服用,這是常用的藥方搭配原則。茯苓四逆湯適合在發汗後出現煩躁失眠的情況。方劑包含白茯苓、人參、乾薑、生附子、炙甘草,水煎溫服。去除茯苓的方劑稱為四味回陽飲,主治元陽虛脫;再加入熟地、當歸則稱為六味回陽飲,主治陰陽虛脫。藥方組成有其道理:茯苓養心安神,消除煩躁;乾薑潤腎安神,減輕躁動;人參益氣補虛,固表生津;附子溫里回陽,散寒止痛;甘草和中緩急,安胃止嘔。
導赤散
生地黃,木通(各三錢),竹葉,甘草梢(各一錢)
水煎溫服。
導赤瀉心各半湯,治越經證,脈浮沉俱有力者。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梔子(薑汁炒黑),知母(鹽酒拌炒),犀角鎊(磨汁另入),人參,麥冬,茯神(去木),甘草(生,各二錢),滑石(二錢),燈心(三分),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導赤散
藥材:
- 生地黃:三錢
- 木通:三錢
- 竹葉:一錢
- 甘草梢:一錢
用法: 水煎溫服。
功效: 導赤瀉心各半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脈象浮沉俱有力者。
藥方:
- 黃連:二錢(酒洗)
- 黃芩:二錢(酒洗)
- 梔子:二錢(薑汁炒黑)
- 知母:二錢(鹽酒拌炒)
- 犀角鎊:磨汁另入
- 人參:二錢
- 麥冬:二錢
- 茯神:二錢(去木)
- 甘草:二錢(生)
- 滑石:二錢
- 燈心:三分
- 生薑:二錢
- 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知母麻黃湯,治傷寒汗出不徹後證。(前論中已辨明。)
知母(二錢),黃芩(酒洗),麻黃(去節),桂枝,白芍,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溫服。詳證加酒炒黃連一錢尤妙。
黃連犀角湯,狐惑病,咽乾聲嗄,此方主之。
黃連(酒炒,二錢),犀角鎊(二錢,磨汁另入),烏梅(三枚),木香(三分,磨汁)
水煎黃連、烏梅去渣,入犀角汁、木香汁和服。
雄黃銳丸,治狐惑蟲蝕臟。
雄黃,黃連,苦參,桃仁,青葙子(各等份)
白話文:
知母麻黃湯,治療傷寒後汗出不暢的症狀。(前述已說明清楚。)
知母(二錢),黃芩(用酒洗過),麻黃(去節),桂枝,白芍,甘草(炙,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詳細證狀可加入酒炒黃連一錢,效果更佳。
黃連犀角湯,治療狐惑病,咽喉乾燥、聲音沙啞,此方為主要治療方。
黃連(酒炒,二錢),犀角鎊(二錢,磨成汁液另行加入),烏梅(三枚),木香(三分,磨成汁液)
用水煎煮黃連、烏梅,去掉渣滓,加入犀角汁液、木香汁液拌勻後服用。
雄黃銳丸,治療狐惑蟲蝕臟。
雄黃,黃連,苦參,桃仁,青葙子(各等份)
為末,以艾汁丸,如棗核樣,棉裹入穀道中。
百合地黃湯,治百合病,不經汗吐下,病形如初者。
百合七個,劈破,以泉水浸洗去沫,另用泉水五盅煎取一盅半,生地黃二兩,洗淨,用泉水五盅煎取一盅半。
二汁合一處,分二服。大便下惡物如漆,中病即止。不中,再作服。
三甲散,主客交渾病。(詳論中。)
鱉甲(酥炙),龜甲(酥炙,如無酥,二味並用醋炙,各一錢),穿山甲(土炒黃,五分),白殭蠶(一錢,生用切斷),蟬蛻(五個,全),牡蠣粉(五分,咽燥不用),當歸(五分),白芍(酒炒,七分),甘草(五分),䗪蟲(三個,搗爛,入酒取汁聽用,其渣與諸藥同煎。)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艾草汁揉成丸狀,大小如棗核,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肛門。
百合地黃湯,治療百合病(一種因體內濕熱而發出的疾病),患者未曾出汗或嘔吐,病情和初始時相同。
百合七個,剝成兩半,用泉水浸泡後洗淨泡沫,另用泉水五碗煎取一碗半,生地黃二兩,洗淨,用泉水五碗煎取一碗半。
兩種藥液混合,分成兩次服用。大便排出黑色惡物,中病者即痊癒。若未痊癒,再繼續服用。
三甲散,主治客熱與內熱相混的疾病。(詳細論述見中醫典籍)
龜甲(酥炙),鱉甲(酥炙,若無酥,兩味皆用醋炙),各一錢,穿山甲(土炒至黃色,五分),白殭蠶(一錢,生用切成小段),蟬蛻(五個,全體),牡蠣粉(五分,若咽喉乾燥不需使用),當歸(五分),白芍(酒炒,七分),甘草(五分),䗪蟲(三個,搗爛,放入酒中取汁備用,其渣與其他藥材一起煎煮)。
水煎去渣,入䗪蟲汁和服。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何首烏一錢,懷牛膝一錢,胃弱欲作瀉,宜九蒸九曬。若素有郁痰者,加川貝母(去心。)一錢。若素有老痰者,加瓜蔞(搗爛。)二錢,嘔則勿用。若咽乾作癢者,加知母五分,天花粉五分。若素有內傷瘀血者,倍䗪,(俗謂土鱉是也。
)無此物用桃仁泥一錢,乾漆(炒煙盡,研。)五分代之,服後病減七八,漸進調理法可也。
桂枝加附子紅花湯,治婦女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經水適斷,脈沉而遲者。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然後去掉藥渣,再加入䗪蟲的汁液一同服用。對於長期患有間歇性發熱的患者,或者容易出現癩癈症狀的患者,可以增加一錢份量的何首烏和懷牛膝。如果患者的胃功能較弱且有想要腹瀉的傾向,可以將藥材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晾曬來處理。對於長期患有鬱熱痰濕的患者,可以加入一錢份量的川貝母(去除心部)。對於長期患有老痰的患者,可以加入二錢份量的瓜蔞(搗碎),如果患者有嘔吐現象,則不適用此方。如果患者感到咽部乾燥且有瘙癢感,可以加入五分份量的知母和天花粉。對於長期患有內傷瘀血的患者,可以加倍使用䗪蟲(俗稱土鱉),若沒有這種藥材可用一錢份量的桃仁泥替代,五分份量的乾漆(炒至煙盡後研磨)作為補充。服用後,如果病情有所減輕約七到八成,可以逐步進行調理。
桂枝加附子紅花湯,用於治療女性因受寒導致的表虛自汗、身體涼冷、四肢僵硬、月經剛結束,脈搏沈緩的傷寒病症。
桂枝(二錢),白芍(二錢),甘草(炙,一錢),附子(炮,八分),紅花(七分),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黑龍丹,治瘀血沁於心脾,經病百出,危急惡疾,諸藥不效者。並治難產、胞衣不下,及一切瘀血不行之證。
全當歸,生地黃,川芎,五靈脂(去砂),良薑(各二兩)
上五味為粗末,入砂罐內,紙筋鹽泥封固,炭火煅紅,候冷取出,研為細末,再入後五味:
百草霜(鄉外人家者佳,五錢),乳香,花蕊石(火煅醋淬七次),生硫黃琥珀(另研,各二錢)
白話文:
桂枝(6公克)、白芍(6公克)、炙甘草(3公克)、炮附子(2.5公克)、紅花(4.5公克)、生薑(6公克)。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調溫後服用。
黑龍丹,用於治療血液滯留在心與脾之間所引發的症狀,如各種經絡疾病,對於危急的病症和眾多藥物無法奏效的情況都有療效。此外,它還可以治療難產、胎兒不下等問題,以及所有因血液循環不暢所導致的症狀。
全當歸、生地黃、川芎、五靈脂(去除砂質)、良薑(各使用60公克)。
將上述五種藥材磨成粗粉,放入砂罐中,用紙筋和鹽泥密封固實,然後在炭火上燒至紅熱,待其冷卻後取出,再研磨成細粉。接著加入以下五種藥材:
百草霜(選擇鄉村人家製造的為佳,使用15公克)、乳香、花蕊石(先用火煅再醋淬七次)、生硫黃琥珀(分別研磨,各使用6公克)。
上五味各為細末,同前五味合研勻,用米醋煮麵糊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炭火煅藥丸通紅,投生薑自然汁中淬之,或關脈,或童便化下。
《準繩》曰:金華君產七日不食,始言頭痛,痛已心痛又作,既而目睛又痛,更作更止,如刺如割,相去無瞬息間。每頭痛作欲取大石壓之,良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稍定目睛痛又作,則以兩手指剜之,如是十日不已,眾醫無計。偶進黑龍丹半丸,痛苦稍間,中夜再服半丸,寢如平時,至晨下一行約二升許,如蝗子狀,三疾減大半,巳刻又下如前,則頓愈矣。
麻仁丸,趺陽脈(在足趺之上。)浮而澀,(浮為陽盛,澀為陰虛。)浮則胃氣強,(陽盛多熱則胃氣旺。)澀則小便難或數,(陰虛則便難,或不禁則頻矣。)浮澀相搏,(相合為病。)大便則難,(熱傷津液之故。)其脾為約。(胃強則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潤大便,反若為胃所約束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分別研成細末,與之前研磨的五種藥材混合均勻,用米醋煮麵糊製成藥丸,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用炭火燒製藥丸直至通紅,投入鮮薑自然汁液中淬製,或關脈(一種特殊的穴位按摩手法),或用童便化解。
《準繩》一書記載:金華君出生後七天沒有吃東西,開始出現頭疼症狀,頭疼後心痛又發作,接著眼睛也開始疼痛,疼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像針刺刀割一般,疼痛間隔極短。每次頭痛發作時,就想用大石頭壓著腦袋,過一會兒疼痛才逐漸平息。心痛發作時,就用十指抓著牆壁,直到手心血流滿掌,疼痛才稍有好轉。眼睛疼痛又發作,就用兩根手指挖刺眼睛,如此反覆持續了十天,眾多醫生也束手無策。偶然服用半丸黑龍丹,疼痛稍有緩解,半夜再服用半丸,安然入睡如同平時,到清晨解大便一次,排便量大約二升左右,呈蝗蟲子狀。三次大便後,病情減輕了大半,巳時又解大便,症狀便痊癒了。
【麻仁丸】,趺陽脈(位於足背上方)浮而不通暢,(「浮」表示陽氣旺盛,「澀」表示陰虛。)浮脈表示胃氣強盛,(陽氣旺盛多熱,則胃氣旺盛。)澀脈表示小便困難或頻數,(陰虛則便祕,或不禁則頻尿。)浮澀相結合,(相互作用導致疾病。)大便就會困難,(這是熱氣灼傷津液所致。)脾氣因此受到約束。(胃氣強盛,則脾氣虛弱,不能為胃輸送津液以潤澤大便,反而像是被胃氣約束住了一樣。)此方針對此症狀。
大麻仁(去皮),杏仁(泡,去皮,炒),大黃,厚朴(薑汁炒,各一兩),枳實(麩炒),白芍(各五錢)
為末,煉蜜丸,白飲下二錢,連服漸加,以和為度。
枳實梔子豉湯,病差勞復者,(因勞煩熱。)此方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本方去豉,加厚朴三錢,名梔子厚朴湯。加神麯六錢治食復效。腹脹痛量加大黃。
枳實(麩炒),梔子(生,各三錢),豆豉(五錢)
清漿水二盅,入梔、實先煎,後入豆豉,煎服微汗愈。(勞熱以汗解。)
白話文:
將大麻仁去皮,杏仁泡水去皮後炒熟,大黃、厚朴用薑汁炒,枳實用麩炒,白芍,各取一兩;枳實、白芍各取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每次用白開水送服兩錢,連續服用,逐漸增加劑量,以身體舒適為度。
若因勞累導致煩熱,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若有宿食,可以加大黃的用量。若要去除豆豉,加厚朴三錢,則稱為梔子厚朴湯。若要加神麴六錢治療食積,則效果更佳。如果腹部脹痛,可以加大黃的用量。
枳實用麩炒,梔子生用,各取三錢,豆豉取五錢,用兩盅清漿水煎煮,先放入梔子、枳實煎煮,然後再放入豆豉,煎煮至微微出汗,即可服用。勞熱症以出汗的方式來解。
牡蠣澤瀉散,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此方主之。(腰以上屬陽,腰以下屬陰。水,陰物也,上浸陽界則危矣。)
牡蠣粉(軟堅行水),澤瀉(瀉堅利水),葶藶子(炒研,通水道消浮腫),蜀漆(散結行水),海藻(瀉腎,下十二水腫),商陸根(疏通宿水),栝樓根(各等份,撤胃熱而滋土,以利水道。)
為末,白飲調下二錢,日三進,小便利漸愈,不可過。
《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此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耶?抑知正因水勢未犯半身以上,急驅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可見活人之事,迂疏輩必不能動中機宜。庸工遇大病後,悉行溫補脾土,自以為善,孰知其為鹵莽滅裂哉!
白話文:
牡蠣澤瀉散
大病初癒後,腰部以下有水腫者,可以用此方治療。(腰部以上屬陽,腰部以下屬陰。水是陰性之物,上升到陽性部位就很危險了。)
材料:
- 牡蠣粉(化堅行水)
- 澤瀉(瀉堅利水)
- 葶藶子(炒研,通水道消浮腫)
- 蜀漆(散結行水)
- 海藻(瀉腎,下十二水腫)
- 商陸根(疏通宿水)
- 栝樓根(各等份,清胃熱而滋養脾胃,以利於水道。)
製法: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白水調和每服二錢,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小便量,痊癒後即可停止服用。
《金匱要略》中提到:腰部以下浮腫,應當利小便,這是個定則。這是因為大病後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液,導致水氣氾濫,需要使用此方這種峻猛的藥物來攻治,為什麼不顧及患者的虛弱呢?因為知道水氣還未侵犯半身以上,趕緊將水氣驅除,益處很大。如果使用較弱的藥物,陰寒水液必定會侵犯陽性部位,到那時再驅逐就來不及了。可見醫治病人,那些迂腐的人必定不能掌握其中的關鍵所在。庸醫遇到大病初癒的患者,往往一律使用溫補脾胃的藥物,自以為是善法,殊不知這是鹵莽滅裂的做法!
大營煎,治男子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或腰膝筋骨疼痛,或虛寒心腹疼痛者。
熟地(三、五、七錢),當歸(二、三、五錢),枸杞(二錢),杜仲(鹽炒,二錢),牛膝(錢半),肉桂(一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妙。中氣虛寒嘔惡者,加乾薑(炒)。一二錢;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酸棗仁(炒研)、茯神各二錢;帶濁腹痛者,加故紙(鹽炒)。一錢;氣虛有痛者,加香附米二錢以行之;陽衰氣虛者,加人參二錢以補之。
白話文:
大營煎
功效: 治療男性精氣虧損、婦女經期延遲、血量減少,或腰膝筋骨疼痛,或虛寒心腹疼痛。
藥方:
- 熟地黃 (3-5-7錢)
- 當歸 (2-3-5錢)
- 枸杞子 (2錢)
- 杜仲 (鹽炒,2錢)
- 牛膝 (1.5錢)
- 肉桂 (1錢)
- 甘草 (炙,2錢)
用法: 水煎溫服。
加减法:
- 若寒滯經絡,氣血不通,筋骨疼痛加劇,可加製附子 1-2錢。
- 中氣虛寒,嘔吐惡心者,可加乾薑 (炒) 1-2錢。
- 營氣虛弱,驚恐怔忡,失眠多汗者,可加酸棗仁 (炒研) 和茯神各 2錢。
- 帶下腹痛者,可加故紙 (鹽炒) 1錢。
- 氣虛有痛者,可加香附米 2錢以促進氣血流通。
- 陽氣不足,氣虛者,可加人參 2錢以補益元氣。
五苓散,太陽膀胱本熱,小便不利,發熱口渴,脈浮者,此方主之。(脈浮為表證仍在,便秘熱渴為府證已急,用此兩解表裡。)
澤瀉(二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土炒,各一錢半),桂枝(一錢)
水煎溫服。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
汪訒庵曰:豬苓湯瀉熱勝,故用滑石,五苓散瀉濕勝,故用桂、術。但傷寒太陽宜五苓,陽明宜豬苓。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曰:多飲暖水汗出愈。成氏注曰: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脈浮者表未解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裡,乃兩解之藥也,今之知用桂枝者少矣,殊不知兼治表邪,必用桂枝;專用利水,則宜肉桂,以肉桂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故澤瀉味鹹,所以瀉腎止渴也;二苓味淡,所以滲水滌飲也;白朮味甘,所以補脾逐濕也。
白話文:
五苓散
太陽膀胱經本來就有熱,小便不順、發燒口渴、脈搏浮動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脈搏浮動表示表證仍在,便祕發熱口渴表示府證已經嚴重,用這個方法可以同時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
澤瀉(二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炒過的,各一錢半)、桂枝(一錢)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加一小劑柴胡湯,叫做「柴苓湯」。
汪訒庵說:豬苓湯瀉熱的效果比較好,所以要用滑石;五苓散瀉濕的效果比較好,所以要用桂枝和白朮。但是傷寒太陽病應該用五苓散,陽明病應該用豬苓湯。
《傷寒論》說:太陽病發汗後,如果脈搏浮動、小便不順、微微發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又說:多喝溫水,出汗會變多。成氏註解道:桂枝辛甘可以調和肌肉表皮,脈搏浮動表示表證沒有解除。微微發熱口渴表示熱還沒形成,上焦乾燥,用五苓散可以生津液、調和表裡,是一種兩全的藥物,現在懂得用桂枝的人很少了。其實不知道,如果一起治療表邪,一定要用桂枝;如果專門利水,則適合用肉桂,因為肉桂辛熱,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接到達熱邪聚集的地方。所以澤瀉鹹味,可以瀉腎止渴;豬苓和茯苓淡味,可以滲水利尿;白朮甘味,可以補脾去濕。
兼以肉桂有化氣之功,《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濁陰既出下竅,則清陽自出上竅。又熱隨溺而泄,發熱口渴之證,不治自愈。
解毒承氣湯,溫病三焦大熱,痞滿燥實,譫語狂亂不識人,熱結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縮,及瓜瓤、疙瘩溫,上為癰膿,下血如豚肝等證,厥逆脈沉伏者,此方主之。加瓜蔞一個,半夏二錢,名陷胸承氣湯,治胸滿兼有上證者。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個),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枳實(麩炒,二錢五分),厚朴(薑汁炒,五錢),大黃(酒洗,五錢),芒硝(三錢,另入。甚至痞滿燥實堅結非常,大黃加至兩餘,芒硝加至五七錢始動者,又當知之。)
白話文:
再加上肉桂具有化解氣滯的作用,《內經》記載:膀胱是水液儲藏和氣化輸出的器官,氣化順暢,水液才能排出。渾濁的陰液排出體外後,清陽之氣就能自然升達頭部。此外,熱氣會隨著小便排出,治療發熱口渴的病症,如果不管,它也能自行痊癒。
解毒承氣湯,溫病三焦都有高熱,痞滿乾燥便硬,胡言亂語發狂不認識人,熱邪內結旁流,沿著衣物亂摸牀舖,舌頭卷縮成囊狀或像瓜瓤、疙瘩一樣的熱症,上面形成膿腫,下面大便出血像豬肝的狀況,出現厥逆現象脈象沉伏,用此方治療。加瓜蔞一個,半夏二錢,稱為陷胸承氣湯,治療胸中滿悶且合併上述症狀的患者。
白殭蠶(用酒炒,三錢),蟬蛻(完整的,十個),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枳實(用麩子炒,二錢五分),厚朴(用薑汁炒,五錢),大黃(用酒洗,五錢),芒硝(三錢,另外加入。甚至痞滿乾燥便硬阻塞非常嚴重時,大黃加到兩餘,芒硝加到五七錢才見效,這也需要知道。)
按:此乃溫病要藥也。然非厥逆脈伏,大熱大實,及熱結旁流,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等證,見之真而守之定,不可輕投。予用此方,救壞證、危證、大證而愈者甚眾。虛極加人參二錢五分,如無參用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入前藥煎服,亦累有奇驗。《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
此方是也。加人參取陽生陰長,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加熟地等取血旺氣亦不陷,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其理一也。
豬苓湯,陽明病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眠,並此方主之。(通治濕熱黃疸,口渴便赤。)
白話文:
這方子是治療溫病的重要藥方。不過,如果病人沒有出現厥逆脈伏、大熱大實、熱結旁流、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等症狀,就不應該輕易使用。我用這個方子救治過許多危重病人,效果顯著。如果病人虛弱,可以加入人參二錢五分,如果沒有人參,可以用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加入原本的藥方一起服用,也有不少奇效。《內經》說,體內熱邪過盛,應該用鹹寒藥物治療,並佐以苦味藥物,此方正是這個道理。加入人參,取其陽氣生長陰氣滋長,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加入熟地等藥物,取其補血壯氣,避免氣虛陰陷,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道理相同。
豬苓湯適合治療陽明病發熱、口渴欲飲、小便不利;或少陰病下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眠等症狀。它也能治療濕熱黃疸、口渴小便赤等症狀。
豬苓(滲下焦蓄水),茯苓(引肺氣而右降),澤瀉(咸以助腎行水),滑石(滑以利竅通淋),阿膠(滋腎水乾枯,各三錢)
水煎上四味,去渣,入阿膠烊化,溫服。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
水煎溫服。
此太陽中風,誤下作喘之治法也。其太陽傷寒,誤下作喘,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乃天造地設兩不易之良方。凡下後利不止,而加上氣喘急者,乃上爭下奪之象。但驟病之人,中氣足供上下之用,邪盡而喘利自止。若中氣素餒,加以上下交徵,立盡之數矣。此證不云下利,但云微喘,表不解,則是表邪因誤下上逆,與虛證不同,故仍用桂枝湯以解表,加厚朴、杏仁以利氣,亦徹里之意也。
白話文:
豬苓(利尿排膿水),茯苓(引導肺氣向下),澤瀉(鹹味有助於腎臟排尿),滑石(滑利竅道通淋),阿膠(滋補腎水,各三錢)
將以上四味煎水,去渣,放入阿膠熔化,溫服。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陽明病患者因瀉下導致的輕微喘息,是因為表證未能解除,此方針對此症狀。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厚朴(二錢),杏仁(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二個)
水煎溫服。
此為陽明中風,誤用瀉下藥而導致喘息的治療方法。陽明傷寒,誤用瀉下藥而導致喘息,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是天造地設的兩帖良方。凡因瀉下而腹瀉不止,加上氣喘急促者,是上爭下奪的徵兆。但對於新發疾病的患者,中氣充足可以供應上下所需,邪氣盡除後,喘息和腹瀉自然會停止。若中氣原本虛弱,再加上上下交替徵候,就會耗盡元氣。此證症沒有提到腹瀉,僅提到微喘,表證未解除,說明是表邪因誤用瀉下藥而上逆,與虛證不同,因此仍用桂枝湯解表,加入厚朴、杏仁順氣,也是通徹表裏的意思。
梔子柏皮湯,傷寒身熱(濕熱鬱於肌表。)發黃者,此方主之。
梔子(三錢),黃柏(三錢),(甘草)茵陳蒿(三錢)
水煎溫服。(按:此方之甘草三錢無著,應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訛也,當改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瘀熱在(里)表,身必發黃,此方主之。(按:瘀熱在裡之裡字,應是表字,若是里字,豈熱在裡而藥反治其表哉?當改之。)
麻黃(三錢),連軺(三錢),赤小豆(五錢),生梓白皮(五錢),杏仁(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
感冒發燒,濕熱阻滯在身體表面,皮膚發黃的人,使用此方治療。
梔子(三錢),黃柏(三錢),茵陳蒿(三錢)
用煎煮好的藥汁溫熱服下。(註:此方中的甘草三錢,應該是茵陳蒿,應該是抄寫傳遞時出錯了,應予更正。)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感冒瘀熱在表裡,身體一定會發黃,使用此方治療。(註:裡字應為表字,如果瘀熱在裡,藥物怎麼會反過來治療表面呢?應予更正。)
麻黃(三錢),連軺(三錢),赤小豆(五錢),生梓白皮(五錢),杏仁(一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連軺,乃連軺也。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
全沸草散,治感冒風寒,咳嗽多痰,頭目昏痛,身熱,鼻塞聲重。(風熱上壅,故生痰作嗽,荊芥解肌散風,前胡消痰降氣,半夏燥痰散逆,甘草發散緩中,細辛溫經,茯苓利濕,赤則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金沸草(去蒂,二錢),荊芥穗(三錢),前胡(二錢),半夏(一錢),赤茯苓(一錢半),細辛(一錢),甘草(炙,七分),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連軺,就是連軺。將麻黃用水煎煮,去泡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服。
全沸草散,用於治療感冒風寒,咳嗽痰多,頭昏眼花,發熱,鼻塞聲音嘶啞。金沸草(去掉蒂,二錢)、荊芥穗(三錢)、前胡(二錢)、半夏(一錢)、赤茯苓(一錢半)、細辛(一錢)、甘草(炙,七分)、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局方》無細辛、茯苓,有麻黃、赤芍。熱加柴胡、黃芩,痞悶加桔梗、枳殼,頭痛加川芎、白芷。
《準繩》曰:人止知此散治風寒咳嗽,及加杏仁、五味子治諸咳嗽皆效,獨未知用之治舌腫牙痛。辛未,有人舌腫滿塞,粥藥不入,危甚,煎此散乘熱以紙籠熏之,遂愈,況服之乎!《三因》亦云:一婦人舌腫牙痛,口頰皆腫,以此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地榆散,治傷寒溫病熱毒不解,日晡壯熱,腹痛,便利膿血,甚如爛瓜肉、屋漏水者。
白話文:
煮後溫服。《局方》中去除了細辛和茯苓,添加了麻黃和赤芍。若症狀出現熱象則需加入柴胡和黃芩,若感到脹滿則需加入桔梗和枳殼,若頭痛則需加入川芎和白芷。
《準繩》提到:人們只知道這散劑可以治療風寒咳嗽,以及加上杏仁和五味子來治療各種咳嗽都有效果,卻不知道它也可以用於治療舌頭腫脹和牙痛。有一年,某人的舌頭腫脹到無法吞嚥粥藥,情況非常危險。他們將這種散劑煮沸後,用紙籠燻蒸,該人得以康復。如果口服這種散劑,效果可能會更好。《三因》也提到:有一位婦女舌頭腫脹牙痛,臉頰也腫脹,使用大量這種散劑煎湯,燻蒸漱口後康復。
地榆散,用於治療傷寒和溫病導致的熱毒未解,每日下午發高燒,腹痛,大便帶有膿血,嚴重時如同腐爛的瓜肉、屋頂漏水一樣。
地榆(二錢),當歸(四錢),白芍(四錢),黃芩,黃連,梔子(炒黑),犀角鎊(磨汁,各二錢),薤白(四錢)
水煎去渣,入犀汁冷服。
桃花湯,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及少陰下利,便膿血,腹不痛者,並此方主之。
赤石脂(煅,二兩),乾薑(二錢四分),粳米(五錢)
水煎米熟去渣,再調赤石脂末二錢,溫服。
桂枝加桂湯(即陰旦湯。),主太陽中風,燒針令出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本方去桂,加黃芩,即陽旦湯。
白話文:
地榆湯
地榆(兩錢),當歸(四錢),白芍(四錢),黃芩,黃連,梔子(炒黑),犀角末(磨汁,各兩錢),薤白(四錢)
用清水煎煮,濾去渣滓,加入犀角汁液後放涼服用。
治療: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到四、五日,腹痛小便困難,腹瀉不止,大便帶有膿血;或者少陰病腹瀉,大便帶有膿血,但腹痛不明顯。
桃花湯
赤石脂(煅燒,兩兩),乾薑(兩錢四分),粳米(五錢)
用清水煎煮,待米煮熟後濾去渣滓,再加入赤石脂末兩錢,趁溫熱服用。
治療:少陰病腹瀉,大便帶有膿血,但腹痛不明顯。
桂枝加桂湯(即陰旦湯)
主要治療太陽中風,用針灸發汗,針灸處受寒,出現硬結且發紅時,容易引發奔豚(胸悶心痛)。氣從小腹上衝心口者,在硬結上各灸一壯,並在桂枝加桂湯中再加入桂枝。本方去掉桂枝,加入黃芩,即為陽旦湯。
桂枝(二錢),白芍(二錢),桂(四錢,去粗),甘草(一錢二分),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喻氏曰:奔豚者腎邪也。腎邪一動,勢必自少腹上逆而衝心,狀若豕突,以北方亥位屬豬故也。腎邪惟桂能伐之,所以加桂一倍於桂枝湯中,外解風邪,內泄陰氣也。當即此例推之,凡傷寒發表,誤入寒藥,服後反加壯熱,膚起赤塊,畏寒腹痛,氣逆而喘,或出汗時覆蓋未周,被風寒復侵,紅腫喘逆,其證同者,用此方良驗。
一婦病風寒外感,服表藥後,忽面若妝赤,散發叫喘,雙手上揚,予知其少腹作奔豚也,服此方頃之即定。
白話文:
桂枝(六克),白芍(六克),桂(十四克,去除粗皮),甘草(四克),生薑(六克),大棗(兩顆)
用水煎煮後溫服。
喻氏說:奔豚病是腎部的問題。腎部的邪氣一旦動起來,勢必要從小腹向上逆衝到心臟,狀如豬突然衝撞,因爲北方的亥時屬豬的緣故。只有肉桂能剋制這種腎部的邪氣,因此在桂枝湯中增加了肉桂的劑量,一方面是解表風邪,另一方面是內洩陰氣。以此類推,凡是在傷寒發表過程中誤用了寒藥,服藥後反而出現壯熱,皮膚起紅塊,畏寒腹痛,氣逆而喘,或者出汗時覆蓋不全,又被風寒再次侵襲,紅腫喘逆等症狀相同的,使用這個方子效果良好。
有一位婦女患了風寒外感,服用發汗藥後,忽然面色如塗脂抹粉般通紅,頭髮散亂,喘息不止,雙手向上抬起,我知道她的小腹可能出現了奔豚的症狀,給她服用這個方子後不久,症狀就得到了緩解。
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無里證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錢),附子(一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麻黃去沫,再入二味煎服,微發汗則愈。
此少陰病無里證者,知表邪未悉並陰也,故以附子溫少陰之臟寒,甘草和表裡之陰陽,麻黃髮未盡之傳邪,而病斯痊矣。不然,大汗淋漓,則陽氣愈虛而陰邪愈盛,故戒之曰微發汗。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少陰病下利,(臟寒不禁則下利,水性趨下故也。)脈微者,(陽虛也。)與白通湯。利不止,(用方切當,若猶不止。)厥冷無脈,(脈微而至於絕。)乾嘔煩者,(陽為陰拒而不能入也。)此方主之。(反佐以和之也。)服湯後脈暴出者死,(陽欲燼而忽焰,勢必成灰。)微續者生。(氣漸回而微續,機有更生。)去人尿、膽汁,名白通湯。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陽病,得病大約二、三日,只想睡覺但沒有寒熱往來的症狀,可以使用此方。
麻黃(二錢)、附子(一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煮麻黃,撈掉泡沫後,再加入其他兩味藥煎煮服用,只要微微發汗就會痊癒。
這種少陽病沒有寒熱往來的症狀,表示表邪尚未傳入裡陰,所以用附子溫暖少陽臟腑的寒邪,甘草調和表裡陰陽,麻黃驅散未盡的邪氣,如此一來疾病就會痊癒。否則,如果大汗淋漓,陽氣會更加虛弱,陰邪會更加嚴重,所以特別叮囑只要微微發汗即可。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少陽病腹瀉,(臟腑寒涼不能禁固,所以會腹瀉,水的特性是往下流,所以腹瀉的證候也是如此。)脈象微弱(陽氣虛弱),可以服用白通湯。腹瀉不止(用方正確,如果仍然不止)。手足冰冷,脈象消失(脈象微弱進而消失),乾嘔煩悶(陽氣被陰氣阻擋而無法進入),可以使用此方(以相反的藥性來調和)。服用後脈象突然出現的會死亡(陽氣原本將盡,卻突然出現火光,表示情況極度危急),脈象微弱續存的會生還(陽氣逐漸恢復,病情可能出現轉機)。除去人尿、豬膽汁,稱為白通湯。
蔥白(二莖),乾薑(三錢),附子(生,三錢),人尿(一小杯),豬膽汁(三茶匙)
水煎去渣,入人尿、膽汁,和勻溫服。如無膽汁,亦可用。
蔥白通陽接陰,有升發之能;乾薑健脾暖胃,有化谷之長;附子溫中散寒,有回陽之善;人尿、膽汁性寒而續真陰,引薑、附而為肝腎之嚮導。起死回生之方,造化神工之妙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風多寒少也。)脈微弱者,(微為陽虛,弱為陰虛也。)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此方主之。(風多用桂枝二以解之,寒少用越婢一以發之。)
白話文:
取蔥白兩根、乾薑三錢、附子(生)三錢,加入一小杯人尿和三茶匙豬膽汁,水煎去渣後,再加入人尿和膽汁,充分混合,溫服。若無膽汁,亦可用此方。蔥白通陽接陰,有升發之能;乾薑健脾暖胃,有助於消化;附子溫中散寒,有回陽之效;人尿和膽汁性寒,能續真陰,引導薑、附的作用,直達肝腎。此方起死回生,功效神奇,堪稱造化神工。
桂枝二越婢一湯適用於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這種情況屬於陽虛陰虛,無陽氣,不可發汗。此方以桂枝二解表,越婢一發汗,可有效治療。
桂枝,白芍,甘草,麻黃(各二錢五分),石膏(三錢三分),生薑(四錢三分),大棗(二枚,劈)
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
即此一方,知仲景酌量脈證,毫釐不差。因風多寒少,故用桂枝二以解之,越婢一以發之也。後世醫家,那得窺其萬一。
八正散,治濕熱下注,口渴咽乾,淋痛尿血,小腹急滿者。
木通,車前子(炒研),瞿麥,梔子,大黃,滑石,萹蓄,甘草梢(各等份),燈心(一團)
水煎溫服。(一方有木香。)
白話文:
桂枝、白芍、甘草、麻黃各二錢五分,石膏三錢三分,生薑四錢三分,大棗兩枚,劈開。將麻黃先用水煎煮,去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服用。
這個方子,可見仲景精通脈證,用藥分毫不差。因為患者多風寒少,所以用桂枝兩錢五分來解表,麻黃一錢五分來發汗。後世醫家,很難窺探其精妙之處。
八正散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口渴咽乾,小便疼痛帶血,小腹脹滿等症。
木通、車前子(炒研)、瞿麥、梔子、大黃、滑石、萹蓄、甘草梢各等份,燈心一團。將藥材煎煮後溫服。有些方子還會加入木香。
通、麥、燈心降心火,入小腸;車前清肝火,入膀胱;梔子瀉三焦鬱火;大黃、滑石,又瀉火和水之捷藥;萹蓄利便通淋;草梢入莖止痛。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太平圓酒,溫病愈後,元神未復,腰腳無力,渾身痠軟者,此方主之。
糯米酒糟(曬乾,炒黃色,為末。)二兩四錢,主溫中消食,除冷氣,殺腥,去草菜毒,潤皮膚,調臟腑,和血行氣止痛。紅曲(陳久者佳,炒黃黑,為末。)二兩四錢,主健脾消食,養陰滋血。六神麯(陳久者佳,炒黃黑,為末。)四兩八錢,主健脾養胃,化消穀食。小麥麩(陳麥麩佳,去淨麵筋,曬乾,炒黑色,為末。
白話文:
通、麥、燈心降心火,入小腸;車前清肝火,入膀胱;梔子瀉三焦鬱火;大黃、滑石,又瀉火和水之捷藥;萹蓄利便通淋;草梢入莖止痛。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通草、麥冬、燈心草可以降心火,經由小腸排出。車前草可以清肝火,經由膀胱排出。梔子可以瀉掉三焦的鬱火。大黃、滑石也是瀉火利水的良藥。萹蓄可以利便、通淋。草梢入莖可以止痛。治療下焦疾病,但不侷限於下焦,一定要三焦通利,水氣才能順利下行。
太平圓酒,溫病癒後,元神未復,腰腳無力,渾身痠軟者,此方主之。
糯米、酒糟(曬乾,炒至黃色,磨成粉末。)二兩四錢,能溫中消食,去除寒氣,殺菌解毒,潤膚,調和臟腑,活血止痛。紅曲(陳年者佳,炒至黃黑,磨成粉末。)二兩四錢,能健脾消食,養陰補血。六神曲(陳年者佳,炒至黃黑,磨成粉末。)四兩八錢,能健脾養胃,消穀食。小麥麩(陳年小麥麩佳,去除麵筋,曬乾,炒至黑色,磨成粉末。)
)四兩八錢,主天行溫毒,熱極發狂,發斑疹大渴者。又主調中養氣,健人生力,助五臟,除煩悶,利小腸。麥乃養心之谷,屬火。而麩則能退心熱與胸膈之熱,蓋取同氣相求,亦從治之意也。白殭蠶(白而直者,黃酒炒黃褐色,為末。)八錢,全蟬蛻(去土,為末。)四錢。
二味前已註明。加枳殼、木通治食滯飽悶,服散亦妙。
上六味合研勻,水丸,每服一兩,以冷黃酒三兩,調蜜一兩送下,隔五日如法再服,如是三次。開胃進食,健人生力,只十餘日仍如無病一般,因名其方為太平圓酒。
升麻鱉甲湯
白話文:
太平圓酒方解
藥材:
- 升麻 四兩八錢:主治天行溫毒,熱極發狂,發斑疹大渴。此外,還能調中養氣,健人生力,助五臟,除煩悶,利小腸。
- 麥麩:麥乃養心之谷,屬火。麩則能退心熱與胸膈之熱,這是取同氣相求的治療原則。
- 白殭蠶 八錢(白而直者,用黃酒炒至黃褐色,研成粉末)
- 全蟬蛻 四錢(去土,研成粉末)
用法:
以上六味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製成水丸。每次服用一兩,用冷黃酒三兩,調蜜一兩送服。隔五天再服用一次,共服三次。
功效:
此方能開胃進食,健人生力,只需十餘日便可恢復如常,無病無恙。因其療效显著,故名之為太平圓酒。
加减:
- 若患者食滯飽悶,可加入枳殼、木通,服用散劑亦可。
其他:
白殭蠶與全蟬蛻的功效已於前文註明。
白话文解释
药物解释:
- 升麻: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升举阳气等功效,可以治疗温热病导致的发热、神志不清、斑疹等症状。
- 麥麩:小麦的外皮,具有清热降火、消食化积、止渴生津等功效,可以治疗心火亢盛、胸膈烦闷、食积不化等症状。
- 白殭蠶:蚕的幼虫,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平喘止咳等功效,可以治疗热病神昏、惊厥、咳嗽等症状。
- 全蟬蛻:蝉蜕,即蝉的蜕壳,具有疏风散热、解毒透疹、止咳平喘等功效,可以治疗风热感冒、麻疹、咳嗽等症状。
用法解释:
将上述四种药物混合研磨成粉末,制成水丸。每次服用一丸,用冷黄酒和蜂蜜送服。
功效解释:
此方可以治疗温热病导致的发热、神志不清、斑疹等症状,同时还能增强体力,促进食欲,恢复健康。由于此方疗效显著,能让人恢复健康如常,因此被称为“太平圆酒”。
加减解释:
如果患者存在食积饱闷的症状,可以加入枳壳和木通,服用散剂也可以。
其他解释:
白殭蠶和全蟬蛻的功效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解释过了。
总结
太平圆酒是一个治疗温热病的有效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健脾益气等功效,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升麻,甘草(各一兩),鱉甲(酥炙),當歸,蜀椒(炒去汗,各五錢),雄黃(研,二錢五分)
水六盅,煎二盅,分二次連服之,老小再服,取汗愈。
玉樞丹(一名紫金錠),專治暴中雜氣病,昏暈欲倒,如霍亂吐瀉,攪腸痧,青筋脹,心腹痛脹,諸般危證,並一切山嵐瘴氣,水上不服,解諸毒,療諸瘡,利關竅,通百病,奇效不可殫述。
山慈菇(洪山出者,洗去毛皮,焙,二兩),川文蛤(一名五倍子,制淨槌破,焙,二兩),紅芽大戟(去淨骨,焙,一兩五錢),千金子(一名續隨子,用鮮者,去殼去油,一兩),硃砂(有神氣者,研末,三錢),明雄黃(鮮紅大塊者,研末,三錢)
白話文:
升麻、甘草(各一兩)、烏龜殼(酥油炙烤)、當歸、花椒(炒去汗,各五錢)、雄黃(研磨,二錢五分)
水六碗,煎煮成二碗,分二次連續服用,老幼皆可服用,服用後出汗即痊癒。
玉樞丹(別名紫金錠),專門治療暴中邪氣病,頭暈目眩將要昏倒,如霍亂嘔吐、攪腸痧、青筋暴脹、心腹疼痛脹氣等各種危急證狀,以及所有山地瘴氣、水上水土不服,解各種毒,治療各種瘡,通利關竅,治百病,奇效無窮。
山慈菇(用洪山出產的,洗淨毛皮,烘烤,二兩)、川文蛤(別名五倍子,製淨後搗碎,烘烤,二兩)、紅芽大戟(去除細刺,烘烤,一兩五錢)、千金子(別名續隨子,用新鮮的,去殼去油,一兩)、硃砂(有神氣的,研末,三錢)、鮮紅大塊雄黃(研末,三錢)
麝(揀淨皮毛乾者,研末,三錢)
上七味,稱准,合研勻於細石臼內,漸加糯米濃飲調和,燥濕得宜,杵千餘,以光潤為度。每錠重一錢,每服一錠,病重者連服二錠,取通利後,以溫粥補之。
一治一切飲食藥毒蠱毒,及吃自死牛、馬、豬、羊等肉,菌中毒,並山嵐瘴氣,煙霧惡毒等證,昏亂猝倒,或生異形之狀,悉用涼水磨服。
一治陰陽二毒,瘟疫痧脹,或狂言亂語,或胸腹腫痛,並喉痹咽腫,俱用薄荷湯待冷磨服。
一治癰疽發背,對口天泡,無名腫毒,蛀節紅絲等疔,諸惡等瘡,諸風癮疹,久痔紅腫,及楊梅結毒,俱用無灰酒磨服。外用涼水磨塗,日夜數次,覺癢即消,潰爛者亦可少減。
白話文:
麝(選取乾淨的皮毛,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量約為三錢)
將上述七味藥物按照比例稱量好,混合後在細石臼中研磨均勻。然後逐漸加入糯米濃汁調和,保持藥物的幹濕適宜,再用杵子擊打千餘次,直到藥物光亮滑潤為止。每個藥錠的重量約為一錢,每次服用一錠,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連續服用兩錠。在服用後,如果出現通便效果,則可以用溫熱的粥來補養身體。
這種藥方可以治療所有因飲食、藥物、毒蠱、自死的牛、馬、豬、羊等動物的肉類、菌類中毒,以及山嵐瘴氣、煙霧等引起的各種惡病,包括昏迷、突然倒地,或者出現異常形狀等症狀,都可以用涼水磨碎後服用。
這種藥方可以治療陰陽二毒、瘟疫、痧脹、狂言亂語、胸腹腫痛,以及喉頭炎、咽喉腫脹等症狀,可以使用薄荷湯冷卻後磨碎服用。
這種藥方可以治療癰疽、發背、對口天泡、無名腫毒、蛀節紅絲等疔毒,各種惡性瘡傷,風癮疹,久痔紅腫,以及楊梅結毒等症狀,都可以用無灰酒磨碎後服用。外部可以使用涼水磨碎後塗抹,每日多次,如果感到癢,就會逐漸消失,對於已經潰爛的部位也可以減少其程度。
一治男婦急病癡邪,奔走叫號,失心狂亂,羊兒豬癲等風,俱用石菖蒲煎湯磨服。
一治心胃痛,及諸般氣痛,及諸般血痛,並赤白痢,泄瀉急痛,霍亂絞腸之類,俱用薑湯磨服。
一治中氣、中風、中痰,口眼歪邪,牙關緊急,語言謇澀,筋脈攣縮,骨節風腫,遍身疼痛,行步艱難等證,用酒磨,頓熱服之。
一治風犬毒蛇,澗溪諸蟲傷人,及注遍身毒氣入里,命在旦夕,俱用酒磨服。外以水磨塗之,再服蔥湯汗出愈。
一治年深日久,頭脹頭痛,偏正頭風,及溫病後毒氣攻注腦門作脹者,俱用蔥、酒磨服,仍磨塗太陽穴上。
白話文:
治療男性女性急病、痴呆邪氣、奔走呼喊、失心狂亂、羊癲瘋等風症,都可用石菖蒲煎湯磨服。
治療心胃痛、各種氣痛、各種血痛,以及赤白痢疾、泄瀉急痛、霍亂絞腸等症,都可用薑湯磨服。
治療中氣不足、中風、中痰、口眼歪斜、牙關緊閉、言語不清、筋脈攣縮、骨節風腫、全身疼痛、行走困難等症狀,可用酒磨,趁熱服用。
治療風犬、毒蛇、山澗溪流中各種蟲類傷人,以及毒氣侵入全身,危及生命的情況,都可用酒磨服。同時用清水磨碎塗抹患處,再服用蔥湯,出汗即可痊癒。
治療長期頭脹頭痛、偏頭痛,以及溫病後毒氣侵入腦部導致頭脹的症狀,都可用蔥酒磨服,並將磨好的藥物塗抹太陽穴。
一治小兒急驚風,五疳,五痢,黃疸,俱用薄荷湯磨,加蜜調服。
一治小兒遺毒,生下百日內皮塌肉爛,穀道眼眶損者,涼水磨服,並磨塗。
撥正散,專治雜氣為病,陰陽毒,痧脹及一切無名惡證,並食厥、痰厥、氣厥皆驗。
蓽茇,雄黃(精為上),火硝(各二錢),冰片,麝(各五釐)
上為細末,男左女右,以筒吹入鼻中即蘇。
半夏散及湯
半夏,桂枝,甘草(炙,各等份)
為末,白飲調服一錢五分,日三次。如不能服散,以水二盅,煮五六沸,入散一兩,再煮四五沸,冷,徐咽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急驚風、五疳、五痢、黃疸,都可以用薄荷湯研磨,加入蜂蜜調和服用。
治療小兒遺毒,出生百日內皮膚塌陷、肉體潰爛,肛門、眼眶受損的,用冷水研磨服用,也可以研磨塗抹。
撥正散專治雜氣所致的疾病,陰陽毒、痧脹及一切不明原因的惡性病症,以及食厥、痰厥、氣厥等症狀都有效。
將蓽茇、雄黃(精華部分為佳)、火硝(各二錢)、冰片、麝香(各五釐)研磨成細末,男性從左側鼻孔吹入,女性從右側鼻孔吹入,就能立即清醒。
半夏散及其湯劑,由半夏、桂枝、甘草(炙烤後,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一錢五分,每天三次。如果無法服用粉末,可以用兩盅水煮沸五、六次,加入一兩藥粉,再煮沸四、五次,冷卻後慢慢吞服。
苦酒湯
半夏(為末,一錢),苦酒
以雞子一個,去黃,入半夏、苦酒於殼內,置鐵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嚥下,不瘥,再作三劑服之。
豬膚湯
豬毛下附皮薄黑肉一斤
以水四碗,煮取二碗,去渣,入白蜜二兩,白粉一兩,熬香,和相得,溫分三服。
當歸導滯湯
當歸(一兩),白芍(一兩),萊菔子(四錢),車前子(炒研),枳殼(麩炒),檳榔,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苦酒湯: 將半夏磨成粉末,用一個雞蛋清去掉蛋黃後加入半夏和苦酒在殼內。放在鐵環裏,在爐子上加熱至沸騰三次,去除雜質,慢慢吞嚥下去。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再次製作並服用三個劑量。 豬膚湯: 將一塊帶有黑色皮膚且較薄的一磅豬肉放入四個杯水中烹煮到剩下兩個杯子水量時,取出殘餘物,並添加兩盎司蜂蜜和一盎司米粉,攪拌均勻後再溫熱分成三份飲用。 當歸導滯湯: 使用一份當歸、一份白芍、四錢萊菔子、車前子經過烘烤研磨後的粉末、麩炒過的枳殼、檳榔以及兩錢炙甘草混合在一起製成藥劑。
水煎,入蜜溫服。(看後加味最妙。)紅痢加桃仁。
此方之奇妙,全在當歸、白芍。蓋泄瀉最忌當歸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白芍味酸,入肝以和木,使木不侵脾土;枳殼、檳榔消逐濕熱之邪,車前分利其水濕,而又不耗真陰之氣;萊菔辛辣,除熱去濕,又能上下通達,消食利氣,使氣行於血分之中,助歸、芍以生新血,而盪滌其瘀血也;加甘草、蜂蜜以和中,則又無過烈之患。奏功之神奇,實有妙理耳。
熱加黃連二錢,黃芩二錢;日夜無度,或裡急後重之甚者,再加大黃、木香;溫病後痢疾,加白殭蠶、蟬蛻。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加入蜂蜜溫熱服用。依照個人情況加味效果最佳。患紅痢者可加入桃仁。
這個方子的神奇之處,在於當歸和白芍。因為瀉肚子最忌諱當歸的滑利,但痢疾卻最喜歡它。白芍味酸,入肝以和緩肝木,避免肝木侵犯脾土;枳殼、檳榔消散濕熱邪氣,車前草利水去濕,但不會耗損真陰之氣;萊菔辛辣,除熱去濕,又能上下通達,消食利氣,使氣血暢通,輔助當歸、白芍生血,並清除瘀血;加入甘草、蜂蜜以調和脾胃,就不會過於燥烈。藥效的神奇,確實有其道理。
若發熱者,可加黃連二錢,黃芩二錢;若日夜奔瀉不止,或裡急後重嚴重者,再加大黃、木香;若溫病後患痢疾,則可加白殭蠶、蟬蛻。
芳香飲,溫病多頭痛身痛,心痛脅痛,嘔吐黃痰,口流濁水,涎如紅汁,腹如圓箕,手足搐溺,身發斑疹,頭腫舌爛,咽喉痹塞等證,此雖怪怪奇奇,不可名狀,皆因肺胃火毒不宣,鬱而成之耳。治法急宜大清大瀉之。但有氣血損傷之人,遽用大寒大苦之劑,恐火轉閉塞而不達,是害之也,此方主之。其名芳香者,以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飲芳香之藥,重滌穢也。
元參(一兩),白茯苓(五錢),石膏(五錢),蟬蛻(全,十二個),白殭蠶(酒炒,三錢),荊芥(三錢),天花粉(三錢),神麯(炒,三錢),苦參(三錢),黃芩(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芳香飲適合治療溫病引起的頭痛、身痛、心痛、脅痛、嘔吐黃痰、口流濁水、唾液像紅汁、腹部鼓脹、手足抽搐、大小便失禁、全身出現斑疹、頭腫舌爛、咽喉阻塞等症狀。這些症狀雖然奇怪難以描述,但都是因為肺胃火毒不宣泄,鬱積而成。治療方法應當以清熱瀉火為主。但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不宜使用寒涼藥物,以免火毒閉塞而無法排出,反而有害。芳香飲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其名為芳香,是因為古代人們在元旦用清泉飲用芳香藥物,以清除積垢。
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三和湯,加減生化、小柴胡、小清涼三方而一之。治產後溫病,大熱神昏,四肢厥逆,譫語或不語等證。若發狂燥結,量加大黃、芒硝。《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又曰:有病則病當之是也。
當歸(八錢,酒洗),川芎(三錢),桃仁(不去皮尖,炒研,一錢),紅花(一錢,酒洗),益母草(去老梗,五錢),軟柴胡(四錢),黃芩(三錢),梔子(三錢),粉丹皮(三錢),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個),金銀花(三錢),澤蘭葉(三錢),生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中藥材煎煮後去除渣滓,加入蜂蜜和酒後放涼服用。
「三和湯」方劑綜合了生化湯、小柴胡湯、小清涼散這三個方劑的藥材,用於治療產後發燒、高熱昏迷、四肢冰冷、胡言亂語或不說話等症狀。如果患者出現狂躁不安、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酌情增加大黃和芒硝的用量。《黃帝內經》說:熱邪侵入體內,應使用鹹寒的藥物治療,並輔以苦味藥材。又說:有病就應該針對病症進行治療。
方劑組成: 當歸(八錢,用酒洗過) 川芎(三錢) 桃仁(不去皮和尖頭,炒熟後研磨,一錢) 紅花(一錢,用酒洗過) 益母草(去掉老梗,五錢) 軟柴胡(四錢) 黃芩(三錢) 梔子(三錢) 粉丹皮(三錢) 白殭蠶(用酒炒過,三錢) 蟬蛻(完整的,十二個) 金銀花(三錢) 澤蘭葉(三錢) 生甘草(一錢)
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和勻服。
滾痰丸,老痰積飲,怪病百出,此方主之。(《準繩》備言之。)
川大黃(八兩,酒蒸一次),黃芩(酒洗,八兩),青礞石(火硝煅如金色,一兩),沉香(五錢)
為末,水丸,薑湯送下,量虛實服。(《準繩》加百藥煎五錢尤妙。)
礞石性慓悍,能攻陳積伏匿之痰為君;大黃蕩熱實,以開下行之路為臣;黃芩涼心肺,以平僭上之火為佐;沉香能升降諸氣,以導諸藥為使也。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後去渣,再加入蜂蜜、酒和童尿,混合均勻後服用。
滾痰丸 針對久積的痰飲,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怪病,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案。(《準繩》中有所記載。)
川大黃(八兩,用酒蒸一次),黃芩(用酒洗淨,八兩),青礞石(用火硝煅燒至金色,一兩),沉香(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水丸,用薑湯送服,根據患者虛實狀況調整服用劑量。(《準繩》中提到加入百藥煎五錢效果更佳。)
礞石性情剛烈,能攻破陳舊積聚的痰飲,作為君藥;大黃能瀉熱通便,打開下行之路,作為臣藥;黃芩清熱涼肺,平息上逆之火,作為佐藥;沉香能調和氣機,引導藥效,作為使藥。
文蛤散
文蛤(鹹寒走腎,專於行水,一兩)
為末,沸湯調服二錢。
白散
桔梗(開胸下氣,三錢),川貝母(寬郁利痰,三錢),巴豆(散寒逐結,炒黑去油為霜,一錢)
二味為末,入巴豆霜,再研勻,白飲和服。強人五六分,弱人減半,在上吐,在下利。不利,進熱粥一杯;過利不止,進冷粥一杯。
加味茵陳蒿湯,通治黃疸。
茵陳,梔子,大黃(各三錢),山藥(二錢),甘草,白朮,豬苓,茯苓,木通,黃芩,黃柏,生薑(各一錢)
水煎溫服。
白話文:
文蛤散用文蛤一兩,研成粉末,用沸水調服,每次服用二錢。
白散用桔梗、川貝母各三錢,巴豆炒黑去油研成霜,一錢,將三味藥研成粉末,白開水調服。體質強壯者每次服用五六分,體質虛弱者減半。服藥後會出現上吐下瀉,若不瀉則喝一杯熱粥;若瀉不止則喝一杯冷粥。
加味茵陳蒿湯可治療黃疸,用茵陳、梔子、大黃各三錢,山藥二錢,甘草、白朮、豬苓、茯苓、木通、黃芩、黃柏、生薑各一錢,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