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3)
卷二 (3)
1. 陰證似陽
)
按:仲景曰:陽證見陰脈者死。《類經》注云: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陽證陰脈即陰證也。夫證之陽而曰假實,自是假陽證矣,假陽證自是真陰證可知矣。脈之陰而曰真虛,自是真陰脈矣,真陰脈自是真陰證更可知矣。此真陰假陽,所謂陰證似陽是也。即王太僕所謂陰盛格陽是也,宜用溫補之藥無疑矣。
今人一遇壯熱煩渴,譫語狂亂,登高棄衣,而聲音嘹亮,神色不敗,別無敗壞陽德之狀,但厥逆脈伏,沉澀如絕,便以為陽證見陰脈而用溫補之藥,禍不旋踵。殊不知證現內熱外寒之象,脈見沉伏微細之形,火鬱亢極,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體厥脈厥狀類陰寒,此真陽假陰,所謂陽證似陰是也。即王太僕所謂陽盛格陰是也。
乾隆甲戍、乙亥,吾邑連間數年溫毒盛行,眼見親友病多陽證似陰,用附子理中湯而死者若而入,用八味丸料及六味丸合生脈散而死者又若而入。病家醫家,皆以為死證難以挽回,卒未有知其所以誤者,余深憫焉。因古人格陰似陰體厥脈厥之說,精心研究,頗悟此理。溫病無陰證,傷寒陰證百中一二,庸工好用熱藥,且多誤補其虛,故患陰證似陽者少,壞事亦不若陽證似陰者之多也。
每參酌古訓,又兼屢經閱歷,實驗得陽證似陰乃火極似水,陽邪閉脈,非仲景所謂陽證陰脈也。輒用升降、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屬,隨證治之,無不獲效,不必疑也,特書之以為誤認陽證陰脈之戒。可知仲景云陽證見陰脈者,所謂戴陽是也,所謂孤陽飛越是也,所謂內真陰而外現假陽之象是也,非真陽證也。夫天之所以生物,人之所以有生者,陽氣耳。
脈證俱無真陽之氣,故曰死。豈若陰證見陽脈者之尚有生機乎?如陽證陽脈,即不藥亦元害生理,惟陽證似陰乃火鬱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脈自亢閉,實非陰脈,此群龍無首之象,證亦危矣。(引證確切,千古疑案可釋然矣。——眉批)然猶在可死可不死之間,若早為清瀉之,脈自復而愈。
至若貧賤人飢飽勞傷,富貴家酒色耗竭,此則四損不可正治之輩,又當別論。甚至臟腑久虛,痰火久郁,一著溫病正不勝邪,水不勝火,暴發競起,一二日即死者,其脈或浮洪而散,狀若釜沸,或沉微而澀,狀若屋漏,每遇此等脈證,徒為悼嘆而已。
白話文:
陰證似陽
張仲景說,陽證出現陰脈的人會死。《類經》注釋說:症狀表現為陽的是假性實證,脈象為陰的是真虛,陽證陰脈就是陰證。症狀表現為陽卻說是假性實證,本身就是假陽證;假陽證本身就是真正的陰證,這可以理解。脈象為陰說是真虛,本身就是真陰脈;真陰脈本身就是真正的陰證,這更可以理解。這是真正的陰證假裝成陽證,所謂「陰證似陽」就是這樣。也就是王太僕說的「陰盛格陽」,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毫無疑問。
現在有些人遇到壯熱煩渴、譫語狂亂、脫衣登高、聲音嘹亮、面色紅潤,沒有其他損傷陽氣的症狀,但卻出現厥逆脈伏、沉澀如絕的脈象,就認為是陽證出現陰脈而使用溫補藥物,禍患很快就到來。殊不知症狀表現為內熱外寒,脈象沉伏微細,是火鬱結到極點,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身體和脈象都像陰寒一樣,這是真正的陽證假裝成陰證,所謂「陽證似陰」就是這樣。也就是王太僕說的「陽盛格陰」。
乾隆甲戍、乙亥年間,我居住的地方連續幾年溫病盛行,親眼看見許多朋友患病表現為陽證似陰,使用附子理中湯而死亡的人很多,使用八味丸、六味丸合生脈散而死亡的人也很多。病人家屬和醫生都認為是死症難以挽回,最終沒有人知道其錯誤的原因,我深感痛心。因此根據古人關於陰證似陰、體厥脈厥的說法,精心研究,頗有心得。溫病沒有陰證,傷寒陰證只佔百中一二,庸醫常用熱藥,而且大多錯誤地補虛,所以患「陰證似陽」的人少,造成的壞事也不如「陽證似陰」的多。
我經常參考古代醫案,又多次親身經歷,通過實踐發現「陽證似陰」是火氣極盛像水一樣,陽邪阻閉脈象,並非張仲景說的「陽證陰脈」。我通常使用升降、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類型的藥物,根據症狀治療,都能收到效果,不必懷疑,特地寫下來作為誤認「陽證陰脈」的警示。可知張仲景說的「陽證見陰脈者」,是指陽氣虛弱,是指孤陽不振,是指內部是真正的陰證而外部表現為假陽的症狀,並不是真正的陽證。天之所以能生萬物,人之所以能生存,都是因為陽氣。
脈象和症狀都沒有真正的陽氣,所以說會死。哪像陰證出現陽脈,還有生機呢?如果陽證陽脈,即使不治療也不會嚴重危害生理機能,只有陽證似陰,是火鬱結於內,反而表現出勝過自身的變化於外,脈象亢閉,實際上並非陰脈,這是群龍無首的徵兆,病情也很危險。雖然仍在可死可不死之間,如果及早清瀉,脈象就會恢復而痊癒。
至於貧窮的人飢餓勞累,富貴的人縱慾耗竭,這是四種損傷無法正常治療的人,又應該另作討論。甚至臟腑長期虛弱,痰火長期鬱結,一旦遇到溫病正氣不勝邪氣,水不勝火,病情暴發,一兩天就死亡的,其脈象可能是浮洪而散,像水沸騰一樣;也可能是沉微而澀,像屋漏一樣。每遇到這種脈象和症狀,只能惋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