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
卷四 (1)
1. 醫方辨引
作方圓必以規矩,治病證必以古方,固也。但古方今病,焉能盡合?是以羅太無曰: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必再經匠氏之手。故用方者,不貴明其所當然,要貴明其所以然。則或增,或損,或奇方,或偶方,或合方,或以內傷方治外感,或以外感方治內傷,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許學士云:讀仲景之書,用仲景之法,未嘗執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若不明其所以然,而徒執其方,如經生家不能搦管作文,乃記誦先輩程文,以計場屋題目之必中,奚可哉。是集諸方,人所易曉者,止錄其方,其涉疑難及理趣深奧者,頗採《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以闡明之,間附一得之見,誠能潛心於此,處方其無誤乎,抑又有慮焉。仲景《傷寒論》曰:病當汗解,診其尺脈澀,先與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
白話文:
繪製圓形和方形,一定要使用規矩;診治疾病,一定要根據古方。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古時的疾病和現在的疾病,怎麼能完全相同呢?因此羅太無說:用古方治療現在的疾病,就像用舊房子的材料來建新房子,建材不盡相同,一定需要工匠再次加工。所以,使用方劑的人,不要只知道它為什麼管用,更要明白其中的原理。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增減藥物,使用不同的方劑,比如奇方、偶方、合方,或者用治療內傷的方劑治療外感,或者用治療外感的方劑治療內傷,都能手到拈來,而且很有道理。許學士說:研讀仲景的書,運用仲景的方法,不一定拘泥於仲景的方劑,才能領悟仲景的醫道精髓。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只死守方劑,就像經生不能自己寫文章,只能背誦前輩的文章,來應付考場的試題一樣,這是不行的。這本書收集了各家方劑,其中容易理解的,只記載方劑;而涉及疑難或道理深奧的,則多引用《明理論》、《醫方考》、《名醫方論》等書來闡明,間或附上自己的見解。如果能專心鑽研這些,在處方時一定能避免錯誤,不過還有一點需要考慮。仲景的《傷寒論》說:疾病應當發汗解除,診其尺脈澀滯,先用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再發汗。
先賢慎於用汗藥如此,則吐藥下藥可知矣。故凡用方者,雖方與病合,又在診脈,並察兼證,以詳辨其虛實,或汗或吐或下,方為盡善。若遇老人虛人,血氣陰陽四損者,寧可顧護元氣,而不可輕用汗吐下之重劑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始得之,反發熱,(太陽表熱。)脈沉者,(少陰裡寒。)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附子(炮),細辛(各二錢)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附子、細辛煎服。
白話文:
古人對於發汗藥物的使用十分謹慎,因此對於催吐藥和導瀉藥的使用也應有相同的態度。所以,無論配方與病情是否契合,還需考慮脈象和伴隨症狀,詳細判斷是虛是實,是否應當使用發汗、催吐或導瀉的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療效。對於年老體弱、血氣陰陽四失平衡的人,應該保養元氣,避免輕易使用強力的發汗、催吐或導瀉藥物。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病,(脈搏微弱,只想睡覺。)初次患病時,反而出現發熱現象(這是陽性體質的太陽表熱症狀)。脈搏沈遲(表示陰性體質的少陰裡寒症狀),這就是該方的適應症。
配方包括:
- 麻黃(去節)
- 附子(炮製)
- 細辛(各兩錢)
將麻黃加水煮沸後去除泡沫,再加入附子和細辛繼續煎煮服用。
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始病,何以反發熱?此乃太陽少陰之兩感病也。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寒邪感於少陰,故里有脈沉,由絡達於太陽,故表有發熱。有太陽之表熱,故用麻黃以發汗;有少陰之裡寒,故用附子、細辛以溫中。三陰之表發與三陽不同,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故麻黃、附子同用,方是少陰表發之正也。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此即太陽少陰之兩感也。
麻黃、附子同劑,治法委實奇特,學者引伸觸類,可應無窮之變矣。且傷寒兩感,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此仲景傷寒兩感之冶法;溫病兩感雙解散主之,此河間補仲景溫病兩感之治法。此二方者,乃辨溫病與傷寒,發表攻裡兩感異治之要訣也。(此論僅見,真出人頭地矣,傷寒溫病分門另治從此得解。
白話文:
疾病起源於陰分的人,通常不會發熱。然而,少陰病剛開始時,為什麼反而會發熱?這是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感受了病邪的緣故。
太陽經的膀胱經與少陰經的腎經表裡相合,寒邪侵襲少陰經,因此脈象沉細;通過經絡聯繫到太陽經,因此表層出現發熱。
由於有太陽經的表熱,所以用麻黃來發汗;由於有少陰經的裡寒,所以用附子和細辛來溫中。
三陰經的表證與三陽經不同,三陰經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表證,因此同時使用麻黃和附子,纔是少陰經表證的正確治療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傷寒病同時感受兩經病邪的情況很少見,而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感受病邪就是其中一種情況。
麻黃和附子同用一劑,這樣的治療方法的確很奇特,學習中醫的人可以以此為基礎,觸類旁通,應對無窮的變證。
此外,傷寒的兩感病證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這是仲景治療傷寒兩感病證的方法;溫病的兩感病證以雙解散為主,這是河間醫派補充仲景治療溫病兩感病證的方法。這兩個方劑,是區分溫病與傷寒,以及發表攻裡的兩感異治的重要關鍵。
(這段論述非常精闢,獨樹一幟,傷寒與溫病分門別類治療的方法從此得以明瞭。)
——眉批)世之以溫病為傷寒,以傷寒方治溫病者,觀此能勿悔心乎。
升降散,溫病亦雜氣中之一也,表裡三焦大熱,其證治不可名狀者,此方主之。(如頭痛眩運,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如內燒作渴,上吐下瀉,身不發熱者;如憎寒壯熱,一身骨節痠痛,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身涼如冰,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如身熱如火,煩渴引飲,頭面猝腫,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如斑疹雜出,有似丹毒風瘡者;如胸高脅起脹痛,嘔如血汁者;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縫出,毛孔出者;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澀淋加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如便清瀉白,足重難移者;如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縮者;如舌出寸許,絞擾不住,音聲不出者;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醉如癡者;如頭疼如破,腰痛如折,滿面紅腫,目不能開者;如熱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閉者;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似風癲狂祟者;如誤服發汗之藥,變為亡陽之證,而發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外證不同,受邪則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無論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無不輒效。)
白話文:
——批註:世間把溫病當作傷寒,用治療傷寒的方子來治療溫病的人,看到這個(方子)以後,能不後悔嗎?
升降散:溫病也是雜氣中的一種,表裡三焦都很熱,其證狀難以名狀,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例如頭痛眩暈,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吐食物;例如內部灼燒口渴,上吐下瀉,身體不發熱;例如怕冷壯熱,全身骨節痠痛,喝水無度;例如四肢冰冷,身體涼得像冰塊,而氣息噴得很熱,煩躁不安;例如身體熱得像火,煩渴想喝水,頭面突然腫大,大的像鬥;例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一滴水都咽不下去;例如全身紅腫,發出塊狀腫物像瘤;例如斑疹雜出,像丹毒風瘡;例如胸高脅起脹痛,嘔吐物像血汁;例如血從口鼻流出,或從眼睛流出,或從牙縫流出,或從毛孔流出;例如血從大便中流出,像腐爛的瓜肉或屋頂漏水;例如小便澀痛帶血,滴滴答答地疼得難以忍受;例如小便不通,大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像雷;例如大便清白,腳重難以移動;例如肌肉跳動抽搐;例如舌頭捲起縮成一團;例如舌頭伸出一寸多長,絞擾不斷,聲音出不來;例如胡言亂語狂亂,不省人事,像喝醉了酒或發癡了一樣;例如頭疼得像要裂開,腰痛得像要折斷,滿臉紅腫,眼睛都睜不開;例如熱盛神昏,像喝醉了酒,哭笑無常,眼睛閉不起來;例如手舞足蹈,看見神鬼,像患了癲狂症或被邪祟附身一樣;例如誤服發汗藥,造成陰陽虛脫的證狀,發狂亂跳,或昏迷不認人。外在症狀不同,但是受邪的原因是一樣的。凡是沒有服用過其他藥物的,無論過了十天、半個月、一個月,只要服用這個散劑,沒有不立竿見影的。)
白殭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土,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川大黃(生,四錢)
稱准,上為細末,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錢八分二釐五毫,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錢四分三釐三毫,黃酒盅半,蜜七錢五分,調勻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錢六分五釐,黃酒二盅,蜜一兩,調勻冷服。
(一時無黃酒,稀熬酒亦可,斷不可用蒸酒。)胎產亦不忌。煉蜜丸,名太極丸,服法同前,輕重分服,用蜜、酒調勻送下。
白話文:
白僵蠶(用酒炒過,二錢),全蟬蛻(去土,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川大黃(生的,四錢)
稱好重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病情較輕的,分四次服用,每次用量為一錢八分二釐五毫,使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後冷服,一般服中後即可痊癒。病情較重的,分三次服用,每次用量為二錢四分三釐三毫,黃酒半盅,蜂蜜七錢五分,調勻後冷服。病情最重的,分二次服用,每次用量為三錢六分五釐,黃酒二盅,蜂蜜一兩,調勻後冷服。
(如果一時沒有黃酒,可以稀釋後的爛酒代替,但絕對不能用蒸餾酒。)此方對孕婦無妨礙。也可以煉製成蜜丸,稱為「太極丸」,服用方法與前述相同,根據病情輕重分次服用,用蜂蜜或酒調勻送服。
按:溫病總計十五方。輕則清之,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清涼散、大小復甦飲、增損三黃石膏湯八方;重則瀉之,增損大柴胡湯、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六方。而升降散,其總方也,輕重皆可酌用。察證切脈,斟酌得宜,病之變化,治病之隨機應變,又不可執方耳。
白話文:
說明:溫病總共有十五個方劑。輕症時用清解法,如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清涼散、大小復甦飲、增損三黃石膏湯,共八個方劑;重症時用瀉法,如增損大柴胡湯、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共六個方劑。至於升降散,是通用的方劑,無論輕重症都可以斟酌使用。要根據具體症狀和脈象,仔細斟酌,靈活運用,不能拘泥於方劑。
按:處方必有君、臣、佐、使,而又兼引導,此良工之大法也。是方以殭蠶為君,蟬蛻為臣,薑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六法俱備,而方乃成。竊嘗考諸本草,而知殭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勝風除濕,清熱解鬱,從治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散逆濁結滯之痰也。其性屬火,兼土與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
溫病火炎土燥,焚木爍金,得秋分之金氣而自衰,故能闢一切怫鬱之邪氣。夫蠶必三眠三起,眠者病也,合簿皆病,而皆不食也;起者愈也,合簿皆愈,而皆能食也。用此而治閤家之溫病,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為君。夫蟬氣寒無毒,味鹹且甘,為清虛之品,出糞土之中,處極高之上,自感風露而已。
白話文:
按語:處方中必須有君臣佐使四種藥物,並配合引導,這是良醫的最高準則。本方以殭蠶為君藥,蟬蛻為臣藥,薑黃為佐藥,大黃為使藥,米酒為引,蜂蜜為導,六種藥物俱全,方劑才完整。我曾仔細考查過本草,發現殭蠶味道苦辛,性微寒,喜愛乾燥而厭惡潮濕,得天地清澈的氣息,輕飄浮動,上升到陽氣中的陽氣,所以能夠勝過風邪,祛除濕氣,清熱解鬱,治療膀胱積熱,引清新氣上升至口,散去逆亂的濁痰瘀結。它的藥性屬火,兼有土和木,年老時得到金水兩氣的凝練,僵化而不腐爛。
溫熱病邪氣熾盛,耗傷津液,灼傷臟腑,得到秋分時節的金氣自然減弱,所以能夠驅除一切暴戾鬱結的邪氣。蠶必須經過三次眠化三次進食,眠是疾病,全體都生病,而且都不吃東西;起是痊癒,全體都痊癒,而且都能吃東西。用此藥治療一家的溫熱病,所謂同類相應,用自己的心意誘導它,所以作為君藥。蟬的藥性寒涼無毒,味道鹹而甘,屬於清虛之品,從糞土中出來,爬到極高的地方,自然接受風露滋養。
吸風得清陽之真氣,所以能祛風而勝濕;飲露得太陰之精華,所以能滌熱而解毒也。蛻者,退也,蓋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蟬之蛻,然無恙也。亦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為臣。薑黃氣味辛苦,大寒無毒,蠻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惡,行氣散郁,能入心脾二經建功闢疫,故為佐。大黃味苦,大寒無毒,上下通行。
蓋亢甚之陽,非此莫抑,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一舉而兩得之。人但知建良將之大勳,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也,故為使。米酒性大熱,味辛苦而甘。令飲冷酒,欲其行遲,傳化以漸,上行頭面,下達足膝,外周毛孔,內通臟腑經絡,驅逐邪氣,無處不到。如物在高巔,必奮飛沖舉以取之。
白話文:
吸入清新的空氣,可以獲得陽氣的真氣,因此能驅除風寒,战胜湿邪;飲用露水,能吸收太陰的精華,因此能清熱解毒。蛻,就是退去的意思,目的是讓病人退去病症,就像蟬蛻壳一样,恢复健康。這也是說,通過感受氣息的變化,用意念引导,才能使藥物发挥作用,所以稱之為「臣」。薑黃性味辛辣苦寒,无毒,蛮夷人常生吃,喜欢它驱邪伐惡,行气散郁,能够进入心脾二经,建功闢疫,所以称之为「佐」。大黃味苦寒無毒,能通上下。
因为太过旺盛的陽氣,只有大黃才能抑制,苦味能泻火,又能補虚,一举两得。人们只知道良將的功劳,却不知道良相的功德,所以称之为「使」。米酒性熱,味辛甘。让病人喝冷酒,是为了让药效缓慢,逐渐传化,上達頭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無處不到。就像想要取得高处的东西,必须奋力向上才能得到。
物在遠方及深奧之處,更必迅奔探索以取之。且喜其和血養氣,伐邪辟惡,仍是華佗舊法,亦屠蘇之義也,故為引。蜂蜜甘平無毒,其性大涼,主治丹毒斑疹,腹內留熱,嘔吐便秘,欲其清熱潤燥,而自散溫毒也,故為導。蓋蠶食而不飲,有大便無小便,以清化而升陽;蟬飲而不食,有小便無大便,以清虛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薑黃辟邪而靖疫,大黃定亂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績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潤之使下導,引導協力,遠近通焉。補瀉兼行,無偏勝之弊,寒熱並用,得時中之宜。所謂天有覆物之功,人有代覆之能,其洵然哉。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義》改分兩變服法,名為賠賑散,用治溫病,服者皆愈,以為當隨賑濟而賠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白話文:
對於遠方或深處的物品,更需要疾速探索取得。喜愛它的和血養氣、驅邪避惡功效,這是華佗的舊方法,也是屠蘇酒的用意,因此作為引藥。蜂蜜甘平無毒,性涼,主治丹毒斑疹、腹內留熱、嘔吐便祕,以清熱潤燥,自然消除溫毒,因此作為導藥。蠶雖然吃東西但並不喝水,有大便而無小便,可以清化而升陽;蟬雖然喝水但不吃東西,有小便而無大便,可以清虛而散火。君臣之間關係融洽,則治理國家就會成功。
薑黃可以驅邪避疫,大黃可以平定混亂而達到治療目的,輔佐和使臣同心協力,則功績就會建立。酒可以引藥上行,蜂蜜可以潤導下行,引導配合,遠近都能貫通。補虛和瀉實並行,沒有偏勝的弊端,溫和和寒涼並用,符合時令的適宜。所謂的天有覆蓋萬物的功能,人有代替覆蓋的能力,這話非常真實。這個方劑不知最早出於哪位醫家,《二分晰義》一書改變了分兩和服法,命名為賠賑散,用來治療溫病,服用者都痊癒了,認為應該搭配賑濟品一起服用。我把它改名為升降散。
蓋取殭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又名太極丸,以太極本無極,用治雜氣無聲無臭之病也。乙亥、丙子、丁丑,吾邑連歉,溫氣盛行,死者枕藉。予用此散,救大證、怪證、壞證、危證,得愈者十數人,余無算。
更將此方傳施親友,貼示集市,全活甚眾,可與河間雙解散並駕齊驅耳。名曰升降,亦雙解之別名也。
麻黃,太陽傷寒,(寒傷榮。)頭痛(太陽脈上巔絡腦。)發熱,(表氣不通。)身痛腰痛,(寒凝血澀,其脈抵腰。)骨節痛(腎主骨,而寒氣注之。)惡寒(衛弱之故。)無汗(榮強之故。)而喘,(寒阻氣道故喘。)脈浮緊者,(寒性堅急之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用殭蠶、蟬蛻來升陽中之清陽之氣;用薑黃、大黃來降陰中之濁陰之氣,一升一降,內外通暢,就能消除雜氣的毒氣。又名太極丸,因為太極本源於無極,用於治療雜氣無聲無臭的疾病。乙亥、丙子、丁丑年,我的家鄉連年歉收,溫疫流行,死者枕藉。我用此方來救治重症、怪症、惡症、危症,治癒者十多人,其他不計其數。
將此方傳授給親友,張貼在集市上,救活的人很多,可以與河間雙解散方齊名。名為升降方,也是雙解方的別名。
麻黃,太陽傷寒(寒邪傷害了榮氣),頭痛(太陽經脈上額絡於腦),發熱(表氣不通暢),身痛腰痛(寒邪凝滯血脈不通暢,其脈絡延及腰部),骨節痛(腎主骨,寒氣侵入骨中),惡寒(衛氣虛弱),無汗(榮氣旺盛),喘(寒邪阻滯氣道),脈浮緊(寒邪性質堅急)的,用此方主治。
麻黃(去節,三錢),桂枝(二錢),甘草(炙,一錢),杏仁(一錢八分)
水煎麻黃去沫,次入群藥煎服,覆取微汗。
足太陽經,起目內眥,循頭巔腰膕,故所過痛而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發熱;寒邪在表,不復任寒,故令惡寒;寒主閉塞,故令無汗;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遏於內,故必作喘;寒邪剛勁,故令脈緊。麻黃辛溫散寒,故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氣;入甘草者,亦辛甘發散之意。抑太陽無汗,麻黃之用固也,若不量人品之虛實,時令之寒暄,則又有汗多亡陽之戒。
白話文:
將麻黃去掉節,取三錢,桂枝取二錢,甘草炙過取一錢,杏仁取一錢八分。先用水煎煮麻黃,去其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服用,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足太陽經從眼角內側開始,經過頭頂、腰部、膝蓋後面,所以經脈所經之处疼痛不適;寒邪阻礙在外,人體陽氣無法宣發,所以會發熱;寒邪在表層,身體無法承受寒冷,所以會怕冷;寒邪阻礙,所以不出汗;人體陽氣無法宣發到體表,就會鬱積在體內,所以會喘不過氣;寒邪强劲,所以脈搏緊緊的。麻黃辛溫散寒,所以是君藥;配以桂枝,取其解肌散寒作用;配以杏仁,取其利氣作用;加入甘草,也是為了辛甘發散。治療太陽經無汗症,用麻黃是必然的,但要根据患者体质虛實和季節寒暖來決定用量,不可不顾患者体质而大量使用,否则容易导致汗出过多,耗损阳气。
汗多者宜撲粉,亡陽者宜附子湯。大抵麻黃性熱,惟冬月正傷寒無汗者宜之。若溫病斷不可用。抑不獨溫病也,若傷寒脈微弱而誤用之,汗出不止,或將病人頭髮披水盆中,再將糯米八兩,炒研,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二兩,研為末合勻,周身撲之。此良方也。汗出不止,汗多也,與亡陽不同。
桂枝
白話文:
容易流汗的人適合用撲粉,元氣虧損的人則適合用附子湯。總之,麻黃性溫熱,只有在冬天正值傷寒卻不發汗的人才適合用。如果是溫病,絕對不能用。而且不只是溫病,即使是傷寒,如果脈象微弱而誤用麻黃,就會不停出汗。如果病人已經汗出不止,可以將病人的頭髮浸泡在水盆中,再把糯米八兩炒研成粉,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二兩研末混合均匀,全身撲撒。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汗出不止和汗多是兩種情況,不能與元氣虧損混淆。
太陽中風,(風傷衛。)頭痛發熱,(風邪鬱蒸。)汗出(玄府疏也。)惡風(衛虛不勝風也。)脈緩者,(風性柔和之故。)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令頭痛;風為陽,氣亦為陽,同類相從則傷衛,衛氣傷則無以固津液,故令汗出;其惡風者,衛氣不能衛也;其脈緩者,衛氣不能鼓也。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辛甘發散為陽,故用以治風為君;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薑、大棗,此發表而兼和里之意。然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與之則表益實,而汗益難出也。
白話文:
**中風,由風邪侵襲 **
症狀:
- 頭痛發熱
- 出汗
- 惡風
脈象:
- 脈搏緩慢
治療方劑:
- 桂枝(3錢)
- 白芍(3錢)
- 甘草(2錢)
- 生薑(3錢)
- 大棗(3枚)
服用方法:
- 水煎溫服
- 服用後蓋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否則病無法痊癒
病理分析:
風邪侵襲人體時,首先侵襲頭部,導致頭痛。風屬陽性,而氣血也是陽性。同類相從,因此風邪侵襲衛氣,導致衛氣受傷,無法固守津液,故而發汗。惡風是因為衛氣無法防禦風邪。脈搏緩慢是因為衛氣無法鼓盪。
方劑解析:
- 桂枝辛甘,辛能解肌,甘能固表。辛甘發散為陽性,故用來治療風邪為君藥。
- 但怕桂枝會洩漏陰氣,故用芍藥的酸性來收斂。
- 甘草、生薑和大棗作為佐藥,既能發散風邪,又能調和脾胃。
- 桂枝本為解肌藥,若脈搏浮緊、發熱不汗者,不可使用,否則會加重表邪,汗更難出。
故伸之以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大抵桂枝性熱,惟冬月正傷寒有汗者宜之。若溫病斷不可用,酒客亦不可用。抑不獨溫病酒客也,凡服桂枝湯作嘔者,以胃熱而服熱藥,兩熱相搏故也。
大青龍湯,太陽中風,脈浮緊,(以中風而得緊脈,知為風寒兩傷也。)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皆表證也。)不汗出(寒邪鬱於腠理。)而煩躁,(風作煩,寒作躁。)此方主之。
麻黃(四錢),桂枝(二錢),甘草(炙,二錢),杏仁(泡去皮、尖,十枚),石膏(八錢),生薑(三錢),大棗(一枚)
白話文:
因此,在使用這些中醫藥物時,必須認識其特性,以免產生錯誤。總的來說,桂枝具有溫熱性質,只適合冬季真正因感冒而出汗的情況使用。如果遇到熱性疾病,則絕不可使用桂枝,同樣地,酒醉的人也不適合使用。
大青龍湯適用於太陽中風,脈象浮緊(表示風和寒兩種病徵同時存在),頭痛、發熱、畏寒、身體疼痛(都是表症狀)。如果不流汗(因為寒邪積聚在皮膚層)但感到煩躁(風症引發煩躁,寒症引發焦躁),這時就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成分如下:
- 麻黃(四錢)
- 桂枝(二錢)
- 甘草(炙,二錢)
- 杏仁(泡後去皮、尖端,共十枚)
- 石膏(八錢)
- 生薑(三錢)
- 大棗(一枚)
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覆取汗愈。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
青龍者,東方甲乙木神也,主發育萬物,方以發散為義,故名之。仲景曰:太陽傷寒,治以麻黃湯;太陽中風,治以桂枝湯。傷寒太陽證見風脈,是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但脈來不緊而緩,為傷寒且中風矣。與中風脈得浮緊一也,故二方並而用之。邪氣外盛,人身之陽郁為內熱,此石膏之所以加也。
大青龍其發表之重劑乎,而亡陽狂躁之弊,筋惕肉瞤之害,則用青龍之過者也,急以真武湯大溫大補之,又仲景救壞之良方也。許學士曰:大青龍一證,尤難用藥,須是脈證諦當,然後可行,故王實夫證,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慎之也。(按:亡陽惕瞤之弊,原因脈微弱誤用者之過,非大青龍之過也。
白話文:
將麻黃煎煮後取其湯汁,加入其他藥材共同煎服,蓋好讓患者出汗,汗出則病情可癒。如果脈象微弱,出汗且怕風,則不可服用。
青龍是東方甲乙之木神,負責萬物發育成長,方劑以發散為主要作用,因此得名。張仲景說:太陽病之傷寒,治療以麻黃湯為主;太陽病之中風,治療以桂枝湯為主。傷寒太陽證狀見於脈象浮緩,有頭痛發熱,無汗怕冷等症狀。但是脈象不緊而緩,表示既有傷寒也有中風,與中風脈象浮緊是相同的,因此兩種方劑可以合併使用。外邪侵盛,人體陽氣鬱結化為內熱,所以加入石膏。
大青龍湯是發表藥中的重劑,但是不會出現陽氣耗損、狂躁不安、筋惕肉跳的副作用,這是因為使用了青龍,如果使用過量,就要趕緊用真武湯大劑量溫補,這是張仲景補救方法的良方。許學士說:大青龍湯這個症狀,用藥尤其困難,必須配合脈象證據完全符合纔可以使用,所以王實夫的驗方,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這是因為謹慎的緣故。(註:陽氣耗損、筋惕肉跳的副作用,是因為脈象虛弱誤用所導致,並非大青龍湯本身的問題。)
)
小青龍湯,傷寒脈浮緩,表不解,(風寒在表。)心下有水氣,(水飲搏膈。)嘔噦,發熱而咳,(水飲上射。)或渴,(津液不行。)或利,(停飲下溜。)或噎,(水寒相擊。)或小便不利,(太陽裡氣不化。)小腹滿,(小水隔澀。)或喘者,(水飲射肺。)此方主之。
麻黃(二錢),桂枝(二錢),白芍(二錢),半夏(二錢四分),瘛瘲(一錢),細辛(一錢),乾薑(一錢),甘草(炙,一錢)
水煎溫服。若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二錢;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茯苓如雞子大;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五分,炮;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十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白茯苓二錢。(按:原文加蕘花如雞子大,此必傳寫之訛。考本草,蕘花是芫花類也,每用之攻水,五分可令人下十數行,豈有治停飲之微利,用雞子大之蕘花者乎?照原方當改加茯苓如雞子大。)
白話文:
小青龍湯,適用於傷寒病人脈象浮緩,表症未解(風寒停留在表層),心下有水氣(水飲停留在胸膈),伴隨嘔吐或乾嘔,發熱咳嗽(水飲上逆),可能感到口渴(津液不能運行),或者腹瀉(停飲向下流動),或者吞嚥困難(水寒互搏),或者小便不利(太陽經氣不化),或者小腹脹滿(小水停滯),或者呼吸困難(水飲侵犯肺部)。
藥方:麻黃、桂枝、白芍、半夏、瘛瘲、細辛、乾薑、甘草(炙)。水煎溫服。
若患者口渴,去掉半夏,加入天花粉;若患者輕度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茯苓;若患者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入炮附子;若患者呼吸困難,去掉麻黃,加入杏仁;若患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白茯苓。
柯韻伯曰:發熱而咳,知內有水氣射肺,乾嘔知水氣未入於胃,而在心下也。心下為火位,水火相射,則水氣之變幻不可拘。如下而不上,則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則或噎或喘;留於腸胃,則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滿矣。惟心下有水氣,嘔噦發熱而咳為定證,故於桂枝湯中去大棗之泥,加麻黃以開腠理,細辛逐水氣,半夏除嘔噦,五味、乾薑以除咳。
若渴者,是心火盛,故去半夏之燥熱,加天花粉以生津;若利與噎,小便不利與喘者,乃病機偏於向里,故去麻黃之發表,加附子以除噎,加芫花、茯苓以利水,加杏仁以定喘耳。兩青龍湯皆治有表裡證,皆用兩解法,但大青龍證是裡熱,小青龍證是裡寒,故發表之藥相同,而治里之藥則殊也。此與五苓散,同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者。
白話文:
柯韻伯說:發燒咳嗽,表示體內有水液衝擊肺部,乾嘔則表示水液尚未進入胃,而停留在心臟下方。心下屬於火位,水火相衝,就會導致水液的變化難以預測。水氣往下而不往上,則會口渴或排便;水氣往上而不往下,則會噎住或喘鳴;水氣滯留在腸胃,則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只有心下有水氣,嘔吐呃逆發燒咳嗽這纔是確診的證據,因此在桂枝湯中去掉紅棗的滋膩,加入麻黃以宣通腠理,細辛以驅除水氣,半夏以去除嘔吐呃逆,五味子、乾薑以止咳。
如果口渴,表示心火旺盛,因此去掉半夏的燥熱,加上天花粉以滋潤津液;如果腹瀉與噎住、小便不利與喘鳴,則病機偏向內裡,因此去掉麻黃的發散,加上附子以去除噎住,加上芫花、茯苓以利水,加上杏仁以定喘。
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治療有表裡證的疾病,都採用兩解法,但大青龍證是裡熱,小青龍證是裡寒,因此發散的藥物相同,而治療裡證的藥物則不同。這些方劑與五苓散相同,都適用於表證不解,而心下有水氣的情況。
在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大利其水,而微發其汗,是水鬱折之也;小青龍治水之動而不拘,故備舉辛溫以散水,並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細繹仲景發表利水諸論,精義入神矣。
又曰:麻黃、桂枝、大青龍三表證中,仲景即分表裡之不同,溫清之殊治。麻黃湯證熱全在表,桂枝湯證之自汗,大青龍湯證之煩躁,皆兼裡熱,於表劑中便加寒藥以清裡。自汗是煩之兆,躁是煩之徵,汗出則煩得泄,故不躁,桂枝湯加微寒酸苦之芍藥以和之;汗不出則煩不得泄,故躁,大青龍湯加大寒堅重之石膏以清之。
芍與膏本是里藥,今人見仲景於表劑中入之,因疑而畏焉,當用不用,以致熱結陽明,而斑黃狂亂紛出矣。仲景於太陽經中即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用薑、棗以培中氣,又慮夫轉屬太陰,苦心良法有如此者。
白話文:
五苓散治疗水肿滞留,所以主要利水,同时微微发汗,这是因为水气郁结不通。小青龙汤治疗水气上涌不守,因此用辛温药物散水,同时用酸苦药安肺,以补充肺气的来源。仔细推敲仲景的发表利水理论,精妙绝伦。
仲景在麻黄汤、桂枝汤和大青龙汤三种表证中,就区分了表里不同的症状,以及温清不同的治疗方法。麻黄汤证热气完全在表,桂枝汤证的自汗,大青龙汤证的烦躁,都兼有里热,因此在表剂中加入寒药以清里热。自汗是烦躁的预兆,烦躁是烦躁的征兆,汗出则烦躁得以缓解,所以不烦躁,桂枝汤加微寒酸苦的芍药来调和;汗不出则烦躁无法缓解,所以烦躁,大青龙汤加寒凉沉重的石膏来清热。
芍药和石膏本是治疗里证的药物,现在有人看到仲景在表剂中加入它们,就感到疑惑和畏惧,不敢使用,结果导致热气结聚在阳明经,出现斑黄狂乱等症状。仲景在太阳经中就用石膏来清胃火,这是为了提前预防阳明经的热证,用生姜、大枣来补中气,又担心热证转化为太阴经,可谓用心良苦,方法精妙。
又曰:桂枝湯為一百一十三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理榮衛,解肌發汗之第一方也。世人咸謂桂枝止汗,不知先輩言無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桂枝湯中有芍藥之酸寒,益陰斂血能止汗故也。(先輩云有汗不得用麻黃,是言麻黃湯也;無汗不得用桂枝,是言桂枝湯也,非言麻黃、桂枝二藥味也,須知之。——眉批)其實芍藥功在止煩,煩止汗亦止,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咸賴之。
要知桂枝湯治表虛,能解肌以發榮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發衛分之汗,故汗不出,脈浮緊者,是麻黃湯證,即不得與桂枝湯矣。庸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不知此湯,凡中風傷寒脈浮弱而表不解者,以及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柔痙瘛瘲,小兒慢驚等證,皆隨手而效。因知仲景一方可通百病,後人一證,便集百方以眩人,豈不陋哉!
白話文:
另說:「桂枝湯是眾多方劑中的佼佼者,用於滋潤陰分、調和陽氣,調整氣血運行,發散肌肉腠理、促進出汗的最有效方劑。世人普遍認為桂枝能止汗,卻不知道古人說『無汗不可用桂枝』,正是因為桂枝湯中含有芍藥的酸寒之性,能益陰收斂血氣,從而達到止汗的效果。(先輩說『有汗不可用麻黃』,這是指麻黃湯;『無汗不可用桂枝』,這是指桂枝湯,不是說麻黃、桂枝這兩種藥材,需要了解這一點。——眉批)芍藥的真正作用在於止煩,煩惱止息了,汗也會停止,所以反覆煩躁和心悸引起的煩躁,都非常依賴它。
要知道,桂枝湯治療表虛證,能發散肌肉腠理以發出榮分之汗,卻不能打開皮毛腠理以發出衛分之汗,所以不出汗,脈象浮緊的人,這是麻黃湯的證型,這時就不能給予桂枝湯了。庸醫錯誤地認為桂枝湯只能治療中風,不能治療傷寒,不知道這個方劑,只要是中風傷寒、脈象浮弱而表證未解的人,以及自汗盜汗、虛勞瘧疾、虛痢虛瀉、柔痙瘛瘲、小兒驚風等病症,都可以隨手用之而見效。所以說,仲景一個方劑可以治癒多種疾病,後人只治一種病,卻羅列很多方劑來迷惑人,豈不淺薄!
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五錢),白芍(五錢),甘草(炙,三錢),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太陽少陽合病者,身熱,頭痛脊強,而又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也,必自下利者,表實裡虛,邪熱漸攻於裡也;若太陽與陽明合病,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若陽明與少陽合病,為在裡,當與大柴胡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蓋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故用黃芩、白芍以堅斂腸胃;弱而不實者,甘以補之,故用甘草、大棗以補益腸胃也。
白話文:
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的方劑
黃芩湯適用於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並且必定會腹瀉的患者。
組成:
- 黃芩(五錢)
- 白芍(五錢)
- 甘草(炙,三錢)
- 大棗(三枚)
**用法:**水煎溫服。
病症分析:
太陽少陽合病的患者,會出現發燒、頭痛、頸項僵硬,同時伴有脅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並口苦等症狀,並且必定會腹瀉。這表示患者表層症狀實證,但內裡虛弱,邪熱逐漸侵襲內臟。
其他情況:
- 若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屬於表證,應服用葛根湯發汗。
- 若陽明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屬於裡證,應服用大柴胡湯瀉下。
黃芩湯的功效:
由於太陽少陽合病導致腹瀉,不適合發汗或瀉下,因此使用黃芩湯。黃芩湯以苦寒收斂,以黃芩、白芍堅固收斂腸胃;甘草、大棗甘溫補益,補充腸胃虛弱之氣。
溫病始發即可用黃芩湯,以去邪熱為妙;傷寒必傳至少陽,邪熱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佐柴胡以和解之。此辨溫病與傷寒異治之要訣也。
白虎湯,《傷寒論》曰:陽明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熱,此方主之。(按:里有寒句之寒字,當是熱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也,宜改之。或曰:此寒字,當作寒鬱為熱之寒。)
石膏(生,八錢),知母(三錢),甘草(生,一錢半),粳米(二錢),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溫病剛開始就能用黃芩湯,以去除邪熱最有效;傷寒一定要傳到少陽經,邪熱才逐漸深入內臟,這時才可以用黃芩配合柴胡來調解。這就是辨別溫病和傷寒不同治療方法的關鍵。
白虎湯,《傷寒論》記載:陽明傷寒,脈搏浮滑,這是因為表面有熱而內裡有寒熱,這個方子可以治療。 (註解:內裡有寒這句話中的「寒」字,應該是「熱」字,如果是「寒」字,就不是白虎湯的症狀,應該改正。有人說:這個「寒」字,應該是「寒鬱為熱」的「寒」。)
石膏(生,八錢),知母(三錢),甘草(生,一錢半),粳米(二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冷服。加人參一錢五分,名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西方庚辛金神也。五行之理,成功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息,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肅之令,而除熱也。
按:白虎湯乃溫病主方也,雖為陽明解利之藥,實解胃本內蒸之熱,非徒治在經之熱也。以邪熱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熱,自有葛根湯等方治法,並無借於白虎也。所以溫病誤用麻黃、桂枝,傷寒誤用白虎、黃芩,輕者必重,重者必危。
設熱鬱胃裡,已成燥結,而徒用白虎,既無逐結無能,且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氣內郁,致脈不行,因而沉伏微細,便謂陰脈,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白虎、解毒,以為穩妥,愈投愈危,至死不悟,此承氣、涼膈之所以必需也,明者自知之。
白話文:
將藥材用冷水煎煮後,放涼服用。加入人參一錢五分,名稱為「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是西方庚辛金神。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當金元素興盛時,火元素就會衰退,就像秋天的金氣興盛時,夏天的火氣就會消退。因此,白虎代表肅清的力量,可以去除熱氣。
根據記載,白虎湯是治療溫病的主要藥方。雖然白虎湯是讓陽明經胃腸道通暢的藥物,但它實際上是解除胃中內部蒸發的熱氣,而不是隻治療經絡中的熱氣。因為邪熱會傷害胃,所以白虎湯是必要的。如果只是經絡中的熱氣,可以用葛根湯等其他藥方治療,不需要用到白虎湯。因此,對於溫病誤用麻黃、桂枝,或傷寒誤用白虎、黃芩,輕微的症狀可能會加重,嚴重的症狀則會危及生命。
如果熱氣鬱積在胃裡,已經變成乾燥的結塊,而只使用白虎湯,不僅無法去除結塊,還會因為藥性剛烈而損害胃氣,反而讓邪氣更加鬱積在內部,導致脈搏微弱,因而沉細。誤以為是陰脈,就更加不敢使用瀉下的藥物,每天只服用白虎湯和解毒的藥物,以為這樣很安全。但越是服用,病情就越危險,直到死亡仍不醒悟。因此,使用承氣湯和涼膈散是必要的,明白的人自然會知道。
又按:以石膏一物之微,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設傷寒在表之風寒未除,當用青龍而反用白虎,溫病在裡之熱渴已逼,當用白虎,而反用青龍,則用者之誤不小。(熱結在裡,白虎以匡青龍之不逮,誤犯少陰,真武以救青龍之妄投,神乎其神矣。)
大承氣湯,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秘,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厚朴(姜炒,四錢),枳實(麩炒,二錢)
白話文:
石膏雖然只是一個藥物,但根據它和其他藥物搭配的不同,就能產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比如,與溫熱性藥物搭配就類似青龍,與清涼性藥物搭配就類似白虎。如果傷寒病患者表面的風寒還沒有去除,應該使用青龍方,而誤用白虎方,會導致病情加重。同理,如果溫病患者內熱已盛,應該使用白虎方,而誤用青龍方,也會導致病情加重。用藥錯誤的後果十分嚴重。在熱邪結聚於體內時,白虎方可以弥补青龍方的不足;在誤犯少陰時,真武方可以救治青龍方的錯誤用藥,實在是神妙无比。
大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病,表現為肚子脹滿、燥熱、神志不清、口渴、腹痛便秘等症狀。
方劑組成: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厚朴(姜炒,四錢)、枳實(麩炒,二錢)。
水煎溫服。(病有宜加倍者,仲景原方大黃、厚朴各四兩,芒硝、枳實各二兩,分三服。)
大黃蕩熱斬關,破實於腸胃;芒硝潤結軟堅,化燥於肛門;厚朴導滯,節制硝、黃之太寒;枳實瀉滿,輔佐厚朴之下氣。
小承氣湯,陽明病,心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溫服。
調胃承氣湯,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三錢),芒硝(三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溫服。
(對於特定病情,建議藥量加倍。原始方劑為:大黃四兩、厚朴四兩、芒硝二兩、枳實二兩,分三次服用。)
大黃能清熱解毒,打開腸胃中的實邪;芒硝能潤腸通便,軟化肛門的硬結;厚朴能幫助消化,調整芒硝和大黃的過度寒涼;枳實能消脹減滿,配合厚朴的下氣作用。
小承氣湯,適用於陽明病的症狀:心腹脹滿、潮熱、狂亂說話且伴有喘息,使用此方來治療。
藥物為:大黃(酒浸泡,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
用水煎煮後溫服。
調胃承氣湯,適用於陽明病的情況:不畏寒反而畏熱,大便不通,狂妄胡言,使用此方來治療。
藥物為:大黃(酒浸泡,三錢),芒硝(三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
王海藏曰:仲景三承氣,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不分大小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立方本意哉!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胃實燥結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病小用大,則過傷元氣。病在上而瀉下,則上熱不清;病在下而瀉上,則下熱不除。用方者豈可一概混施乎!
喻嘉言曰:傷寒陽明篇,總是以外證之解與不解,氣之轉與不轉,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弱與不弱,汗出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邪熱之熾與不熾,津液之干與不幹,而辨腹中燥屎多與不多,溏與不溏,以消息微下之法。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者,主之以大承氣湯焉。
白話文:
將藥材用清水煮沸後溫熱服用。王海藏指出,張仲景的三種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分,現代人卻不分大小輕重急緩地使用,豈不是違背了原方之意?大熱大實者使用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者使用小承氣湯,胃實燥結者使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緩和其向下作用,並去除胃熱。若病重用小承氣,則邪氣無法消散;病輕用大承氣,則過度傷及元氣。病在上而瀉下,則上熱無法清除;病在下而瀉上,則下熱無法消除。使用藥方者不可一概而論,混淆使用!喻嘉言認為,《傷寒論》陽明篇,主要是根據外證的解與不解、氣的轉與不轉、臍腹的疼痛與否、脈的強弱、汗出多少、小便的通暢與否、邪熱的熾盛與否、津液的干與不干,以及腹部燥屎的多少、軟硬等因素,來辨證使用消息微下之法。因此,只有手足汗出、大便已經硬結者,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其他一則曰宜用導法,再則曰不可攻之,再則曰少與小承氣湯,再則曰明日再與一升,再則曰宜大承氣湯,全是商量治法,聽人臨時斟酌以祈無誤,所以不用主之二字,此等處關係安危最大。蓋熱邪入胃,不以苦寒攻之則胃傷,然寒藥本以救胃也,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正,況不勝其邪,必盡傷其正,徒傷其正,未心盡去其邪。仲景所以諄諄於二者之間者,恐傷寒里未實也。
按:傷寒裡實方下,溫病熱勝即下,其治法亦無大異。但傷寒其邪在表,自氣分而傳入血分,下不厭遲;溫病其邪在裡,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下不厭早。(溫病下不厭早一語,發從來所未發。——眉批)其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嘔渴,痞燥滿痛一二證,便於升降、增損雙解、加味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方,酌度病情上下,輕重緩急下之,以撤其邪毒,無不獲效。
白話文:
第二種說法主張導法治療,再者說不可攻之,再者說少用小承氣湯,再者說明天再給一升的量,再者說宜用大承氣湯,這些都是商量治療方法,由醫生根據情況斟酌,以求不出錯。所以沒有使用「主」字,這種情況關係到安危至大。因為熱邪進入胃部,如果不使用苦寒之劑攻之,就會傷胃。但寒藥本來就是用來救胃的,若用得太少,藥無法勝過邪氣,用得太多,藥反而會傷及身體正氣。況且服藥不能勝過邪氣,必定會傷及正氣,只傷正氣,卻不能根除邪氣。仲景之所以反覆強調兩者之間,恐怕是傷寒裡證尚未確定的緣故。
註釋:傷寒裡實時才下藥,溫病熱邪嚴重時就要下藥,其治療方法並無太大差別。但傷寒的邪氣在表,從氣分傳到血分,下藥的時間不嫌晚;溫病的邪氣在裡,從血分傳到氣分,下藥的時間不嫌早。(「溫病下不厭早」一語,是前人所未提出的——眉批)其症狀不一定全部具備,只要出現舌黃、嘔吐口渴、痞滿脹痛等其中一兩種症狀,就可以在升降、增損雙解、加味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方之間酌情調整,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下藥,以清除邪毒,必定能取得效果。
大凡溫病,邪熱內熾,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下後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熱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但要量人之壯弱,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然後用藥,不至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此說情理兼到,淋漓痛快,讀至此,心曠神怡。
——眉批)是以仲景治傷寒,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上下輕重緩急之殊。若溫病勿拘傷寒下不厭遲之說,如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則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紛紛聚訟,殊不知仲景立三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而後下之,則血液為邪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也。
白話文:
溫病初期,體內熱邪熾盛,必須及早治療,趁著患者元氣未亂,肌肉未消瘦,津液未耗損,病情尚未危急,用藥也不受限,之後也容易恢復。想要萬無一失,關鍵就在於了解熱邪所在,及早清除病根。但是,要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熱邪輕重,病情緩急,再用藥,避免盲目施藥,造成藥物過量或不足的弊端。
因此,張仲景治療傷寒,從大柴胡湯開始,接著立三承氣湯,用藥劑量多寡,都有輕重緩急的區別。溫病治療不可拘泥於傷寒治療的「下遲」觀點,如果病情需要瀉下,但發現沒有便秘,就認為瀉下過早,或者認為不應該瀉下,各種觀點爭執不休。其實張仲景設立三承氣湯,主要目的是驅除邪氣,並非專門針對便秘。等到出現便秘才瀉下,血液被熱邪侵襲,病症反覆出現,等同於養虎為患。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至死不結者,倘酌用前方,穢惡一下,邪熱自此而消,脈證自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假如久病精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竭,多主燥結,或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云,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燥結不至損人,熱毒之為殞命也。
此辨溫病與傷寒下遲下早異治之要訣也。(千古不磨之論從何處得來?——眉批)
大柴胡湯,傷寒陽邪入里,表證未罷,而里證又急者,此方主之。
柴胡(四錢),半夏(薑汁炒,一錢半),黃芩(二錢),白芍(一錢),枳實(麩炒,一錢),大黃(酒浸,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一枚)
白話文:
況且常常會有瀉肚子的情況,但蒸出來極臭,像腐爛的醬汁,像藕泥,到死都不會凝結。如果酌情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劑,穢物一下就能排除,邪熱因此而消退,脈象和症狀因此而好轉。難道只是孜孜不倦地讓糞便成形才能行嗎?假如是長期患病導致精氣枯竭血氣乾燥的人,或者老年人血液衰竭,大多會導致乾燥結實;或者病後血氣未恢復,也會導致乾燥結實。在經書中所說的,不換衣服十天也不會有不適,有什麼妨害嗎?這是因為乾燥結實不會損害人體,而熱毒才會致人於死地。
這是辨別溫病和傷寒下利遲下早不同治療要訣。
大柴胡湯,治療傷寒陽邪進入內裡,表證尚未消除,而裡證又急迫的患者。
柴胡(四錢),半夏(薑汁炒,一錢半),黃芩(二錢),白芍(一錢),枳實(麩炒,一錢),大黃(酒浸,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一枚)
水煎溫服。
表證未罷,寒熱脅痛口苦而嘔尚在也;里證又急,大便難而燥實也。有表證故用柴、芩以解表,有里證故用枳、黃以攻裡,白芍能和少陽,半夏能止嘔逆,薑、棗又所以和中而調衛榮也。少陽病,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行,脅下濈然汗出,方可用大柴胡湯微利之。緣膽無出入,瀉土所以瀉木也。
如脅下無汗,為膽未實,設誤下之,必犯少陽之本,則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又宜用:
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錢),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人參(一錢),龍骨(錢半),牡蠣(錢半),桂枝(錢半),鉛丹(錢半),大黃(二錢),生薑(錢半),大棗(一枚)
白話文:
將藥材煎煮成溫熱的藥湯服用。
如果表面症狀尚未完全消除,伴隨着寒熱交替、脅肋疼痛、口苦嘔吐等症狀,同時內部症狀也十分急迫,大便難解且乾燥堅硬,那麼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此方包含柴胡、黃芩來解表,枳實、黃連來攻裡,白芍調和少陽,半夏止嘔逆,生薑、大棗則和中調和衛氣和營氣。少陽病症持續六七天至十餘天,大便不通,脅下有微微的汗出,可以使用大柴胡湯輕微瀉下。這是因為膽腑不通暢,瀉土才能瀉木。
如果脅下沒有汗出,表示膽腑尚未實證,如果誤用瀉下藥物,就會損害少陽之本,導致胸部滿悶、煩躁驚悸、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難以翻身,此時應改用柴胡龍骨牡蠣湯。
水煎將成,方入大黃,煎一二沸,(不欲味全而傷中氣。)去渣溫服。薛氏去鉛丹,加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鉛丹,即黃丹也。
按:大柴胡湯,本為里證已急而表證未罷者設,若用以治溫病,最為穩妥。雙解散,荊、防以解表,硝、黃以攻裡,為雙解之重劑;大柴胡,柴、芩以解表,枳、黃以和里,為雙解之輕劑。若內熱甚者,合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以治老弱人,及氣血兩虛人之溫病尤為適宜。予去半夏,加陳皮,合黃連解毒湯、升降散名增損大柴胡湯,用之累驗。
白話文:
水煮藥快將要熬好時,才加入大黃,煮沸一兩次,(不要讓味道完全散發,以免傷了中氣。)去渣溫服。薛氏去掉了鉛丹,加了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鉛丹,就是黃丹。
增損大柴胡湯,溫病熱鬱腠理,以辛涼解散,不至還里而成可攻之證,此方主之。乃內外雙解之劑也。
柴胡(四錢),薄荷(二錢),陳皮(一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白芍(一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廣薑黃(七分),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個),嘔加生薑(二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一兩,蜜五錢,和勻冷服。
雙解散,傷寒溫病,表裡實熱,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白話文:
增損大柴胡湯適合治療溫病熱邪鬱阻肌膚腠理,以辛涼解表散熱,避免熱邪內陷而導致可攻之證,此方為內外雙解之劑。
藥方組成:柴胡四錢、薄荷二錢、陳皮一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白芍一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廣薑黃七分、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個,若患者嘔吐,可加生薑二錢。
煎藥方法:水煎去渣,加入冷黃酒一兩,蜜五錢,和勻後冷服。
雙解散則適合治療傷寒溫病,表裡實熱的病症,此方為河間原方。
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當歸,川芎,白芍,白朮(土炒),連翹(去心),梔子,大黃(酒浸),芒硝(各五分),桔梗(一錢),黃芩(一錢),石膏(四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
水煎溫服。
防風、麻黃以解表,薄荷、荊芥以清上,大黃、芒硝以滌腸胃,滑石、梔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連翹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熱為患,肝木主之,芎、歸、白芍和肝血以熄風熱,而白朮、甘草又所以建運脾土,能勝濕熱、御風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氣所蒸之濕熱,半從肌表而泄,半從水道而利也。
白話文:
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當歸、川芎、白芍、白朮(炒製)、連翹(去心)、梔子、大黃(泡過酒)、芒硝(各取五分)
桔梗(一錢)、黃芩(一錢)、石膏(四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
以上藥材以水煎煮,溫熱服用。
防風、麻黃可以解表發汗,薄荷、荊芥可以清頭降火,大黃、芒硝可以滌淨腸胃,滑石、梔子可以利小便,桔梗、石膏可以清肺胃中的邪氣,而連翹則可以消除各經絡中的遊走熱毒。風熱為患,是由肝木主導,因此使用川芎、當歸、白芍和肝血以熄滅風熱,而白朮、甘草則可以用來建運脾土,可以克服濕熱之氣,抵禦風火之邪。方劑中有些藥材加倍使用,是因為濕熱之氣受伏氣蒸發後,有一半從肌肉表層排出,另一半則從小便中排出。
按:此乃河間舊解耳。予謂麻黃性大熱,冬時正傷寒發汗之要藥也。溫病乃雜氣中之一也,斷無正發汗之理,於法為大忌,即河間亦未言及。不如易殭蠶、蟬蛻得天地清化之氣,以滌疫氣,散結行經,升陽解毒。
且鬱熱伏於五內,傷損正氣,脹悶不快,川芎香竄,走泄真元,白朮氣浮,填塞胃口,皆非溫病所宜,不如易黃連、薑黃辟邪除惡,佐歸、芍涼血散郁以退蒸,則心肝和而風火自熄矣,因名增損雙解散。
增損雙解散,溫病主方。(溫毒流注,無所不至,上干則頭痛目眩耳聾。下流則腰痛足腫,注於皮膚則斑疹瘡瘍,壅於腸胃則毒利膿血,傷於陽明則腮臉腫痛,結於太陰則腹滿嘔吐,結於少陰則喉痹咽痛,結於厥陰則舌卷囊縮。此方解散陰陽內外之毒,無所不至矣。)
白話文:
註解:這段文字是河間的舊解法。我認為麻黃性味大熱,在冬天正是治療傷寒發汗的重要藥物。溫病是一種雜氣病,絕對不能用發汗法,在治療原則上是大忌,即使是河間也沒有提到。不如改用殭蠶、蟬蛻等具有清除疫氣、散結通行經絡、提升陽氣、解毒的功能。
而且鬱熱積聚在五臟六腑,會損傷正氣,導致胸悶不暢,川芎香氣竄升,會耗損元氣,白朮氣味浮散,會堵塞胃口,這些都不適合溫病。不如改用黃連、薑黃來驅邪除惡,配合歸、芍涼血散來清熱退蒸,這樣心肝和平,風火自然消失,因此將此方命名為增損雙解散。
增損雙解散,是溫病的主要方劑。(溫毒流注,無所不至,上沖則頭痛目眩耳聾。下流則腰痛足腫,停滯在皮膚則出現斑疹瘡瘍,壅塞在腸胃則出現毒利膿血,傷於陽明則腮臉腫痛,結聚在太陰則腹滿嘔吐,結聚在少陰則喉嚨疼痛,結聚在厥陰則舌卷縮。此方可以解散陰陽內外之毒,無所不至。)
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防風(一錢),薄荷葉(一錢),荊芥穗(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一錢),連翹(去心,一錢),梔子(一錢),黃芩(二錢),桔梗(二錢),石膏(六錢),滑石(三錢),甘草(一錢),大黃(酒浸,二錢),芒硝(二錢)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酒杯,和勻冷服。
按:溫病本末身涼不渴,小便不赤,脈不洪數者,未之有也。河間以傷寒為雜病,溫病為大病,特立雙解散以兩解溫病表裡之熱毒,以發明溫病與傷寒異治之秘奧,其見高出千古,深得長沙不傳之秘。且長沙以兩感為不治之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一部《傷寒論》僅見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證。
白話文:
白僵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防風(一錢),薄荷葉(一錢),荊芥穗(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一錢),連翹(去心,一錢),梔子(一錢),黃芩(二錢),桔梗(二錢),石膏(六錢),滑石(三錢),甘草(一錢),大黃(酒浸,二錢),芒硝(二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成藥湯,過濾渣滓,加入芒硝,再加入三匙蜂蜜,半杯黃酒,攪拌均勻,放涼後服用。
附註
溫病本末論述,溫病患者身體發涼,不口渴,小便不發紅,脈搏也不洪數的,是不存在的。河間劉完素認為傷寒屬於雜病,溫病才屬於大病,他特別創立雙解散法,用兩種藥方來解除溫病表裡熱毒,揭示了溫病與傷寒不同的治療奧祕,他的見解高出千古,深入領悟了長沙張仲景不傳之祕。而且張仲景認為兩感導致的疾病是不能治癒的,傷寒病併發兩感的也很少,整部《傷寒論》中,只記載了麻黃附子細辛湯這一證方。
惟溫病居多,以溫病咸從三陰發出三陽,乃邪熱亢極之證,即是兩感,惜長沙溫病方論散佚不傳,倖存刺五十九穴一法。惟河間雙解散,解鬱散結,清熱導滯,可以救之,必要以雙解為第一方,信然。予加減數味,以治溫病,較原方尤覺大驗。
戊寅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年八旬,患溫病,表裡大熱,氣噴如火,舌黃口燥,譫語發狂,脈洪長滑數,予用原方治之,大汗不止,舉家驚惶,急易大復甦飲一服汗止,但本證未退,改制增損雙解散方,兩劑而病痊。因悟麻黃春夏不可輕用,因悟古方今病不可過執也。所以許學士有云:讀仲景之書,學仲景之法,不可執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白話文:
溫病患者很多,大多數溫病都從三陰發展到三陽,這是邪熱極盛的表現,也就是說,患者同時感受了風寒和暑熱。可惜長沙溫病方論失傳了,只留下刺五十九穴的治療方法。只有河間雙解散和解鬱散可以清熱化滯,救治溫病患者。因此,雙解散是首選方劑。我根據原方加减了一些藥味,治療溫病效果更加顯著。
戊寅年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八十歲,患了溫病,表裡都非常熱,呼吸急促,舌頭發黃乾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洪大、滑數。我用原方治療,他出了一身大汗,家人十分害怕。我馬上改用大復甦飲,一服藥就止住了汗,但病情尚未完全消除。我修改了雙解散方劑,用了兩劑藥,患者就痊癒了。由此我悟出麻黃在春夏季節不能輕易使用,古方治療今病也不能一成不變。正如許學士所说,学习《伤寒论》,学习仲景的医术,不能固执地套用仲景的方劑,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仲景的精髓。
旨哉斯言!(河間雙解、三黃俱用麻黃,仍是牽引叔和舊說。蓋溫病熱鬱,自里達表,亦宜解散,但以辛涼為妙。)
涼膈散,傷寒溫病,火鬱上焦,大熱面赤,舌黃唇焦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連翹(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薄荷(二錢),大黃(酒浸),芒硝(各三錢),甘草(生,一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去渣,入蜜冷服。
加味涼膈散,溫病主方。(余治溫病,雙解、涼膈愈者不計其數,若病大頭、瓜瓤等溫,危在旦夕,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屈指以算百十餘人,真神方也,其共珍之。)
白話文:
這話說得真好!河間的雙解、三黃都用麻黃,其實還是沿用叔和的舊法。因為溫病熱氣鬱結,從內往外發散,也需要解表,但用辛涼的藥物才是最佳選擇。涼膈散是治療傷寒溫病的良方,適用於火熱鬱結上焦,面紅耳赤,舌苔黃厚,嘴唇乾燥的患者。這是河間原方。方中包含連翹、黃芩、梔子、薄荷、酒浸大黃、芒硝、生甘草和竹葉,水煎去渣後加蜜冷服。加味涼膈散也是治療溫病的主方。我用雙解、涼膈散治療溫病的患者不計其數,即使是病情嚴重、危在旦夕的患者,我也用這兩個方子救活了百十餘人,真是神方,值得大家珍藏。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黃連(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連翹(去心),薄荷,大黃,芒硝(各三錢),甘草(一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酒冷服。若欲下之,量加硝、黃,胸中熱加麥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朴。
連翹、荷、竹味薄而升浮,瀉火於上;芩、連、梔、姜味苦而無氣,瀉火於中;大黃、芒硝味厚而鹹寒,瀉火於下;殭蠶、蟬蛻以清化之品,滌疵癘之氣,以解溫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下也。
白話文:
將白殭蠶用酒炒過,取三錢,蟬蛻取完整十二枚,廣薑黃取七分,黃連、黃芩、梔子各取二錢,連翹去掉心,薄荷、大黃、芒硝各取三錢,甘草取一錢,竹葉取三十片。用水煎煮,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並用蜂蜜和酒冷卻後服用。若需要加強瀉下效果,可增加芒硝和黃連的用量。若胸中熱盛,可加入麥冬;心下痞硬,可加入枳實;嘔吐口渴,可加入石膏;小便赤澀,可加入滑石;腹脹,可加入枳實和厚朴。連翹、薄荷、竹葉味道清淡而升浮,能清瀉上焦之火;黃芩、黃連、梔子、薑黃味苦而無氣,能清瀉中焦之火;大黃、芒硝味厚而鹹寒,能清瀉下焦之火;白殭蠶、蟬蛻能清化毒邪,清除體內的污濁之氣,用以解溫毒;甘草性緩和,能調和藥性;加入蜂蜜和酒,能引導藥力向上和向下運行。
三黃石青湯,傷寒溫病,大熱神昏,兩目如火,身如塗朱,燥渴欲死,脈洪長滑數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石膏(四錢),豆豉(二錢),麻黃(錢半),黃連(一錢),黃芩(一錢),梔子(一錢),黃柏(一錢)
水煎冷服。
傷寒表裡大熱,欲攻其里則表證未解,欲發其表則里證又急,庸工不識,趑趄不能下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澀經絡,津液枯涸,榮衛不通,遂成此證。用解毒、石膏以清裡熱,麻黃、豆豉以散表熱,內外之邪俱燼矣。
增損三黃石膏湯,溫病主方。表裡三焦大熱,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黃唇焦,身如塗朱,燥渴引飲,神昏譫語,服之皆愈。
白話文:
三黃石青湯
症狀:傷寒溫病,高燒神昏,雙眼通紅如火,身體發紅如塗朱,燥渴欲死,脈搏強烈、滑利且數跳。本方為治療此症的主方,是河間醫派的原方。
藥材:
- 石膏(四錢)
- 豆豉(二錢)
- 麻黃(半錢)
- 黃連(一錢)
- 黃芩(一錢)
- 梔子(一錢)
- 黃柏(一錢)
用法:水煎後放涼服用。
病理分析:傷寒表裡均有大熱,治療時若攻其裡則表證未解,若發其表則裏證又急。庸醫不知此理,猶豫不決而無法下手,最後只能坐以待斃。其實熱邪在三焦,閉塞經絡,導致津液枯竭,氣血不通,於是形成此症。本方使用解毒藥物和石膏來清除裡熱,使用麻黃和豆豉來散發表熱,內外之邪都會被清除。
增損三黃石膏湯
症狀:溫病的主方。表裡三焦大熱,手心腳心煩熱,雙眼通紅如火,鼻乾臉紅,舌黃脣焦,身體發紅如塗朱,燥渴飲水,神昏胡言亂語。服用本方後皆可痊癒。
石膏(八錢),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薄荷(二錢),豆豉(三錢),黃連,黃柏(鹽水微炒),黃芩,梔子,知母(各二錢)
水煎去渣,入米酒、蜜冷服。腹脹疼或燥結加大黃。
寒能制熱,故用白虎湯;苦能下熱,故用解毒湯。佐以荷、豉、蠶、蟬之辛散升浮者,以溫病熱毒至深,表裡俱實,揚之則越,降之則鬱,鬱則邪火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猶兵之分擊者也。熱鬱腠理,先見表證為尤宜。
理中湯,加炮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厥逆自利,不渴而嘔,腹痛鴨溏,此太陰有真寒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藥材包括:石膏(8錢)、白僵蠶(酒炒,3錢)、蟬蛻(10個)、薄荷(2錢)、豆豉(3錢)、黃連、黃柏(鹽水微炒)、黃芩、梔子、知母(各2錢)。
使用方法是將這些藥材加水煮沸,去除藥渣後加入米酒和蜂蜜調和後冷服。如果出現腹脹疼痛或乾燥便祕的情況,可以增加大黃的份量。
白虎湯用於清熱解暑,解毒湯用於降火解毒。加上荷葉、豆豉、白僵蠶、蟬蛻等具有散寒、升陽作用的藥材,用以治療溫熱病及熱毒深入體內,表裏俱實的症狀。這就像在內部和外部分開消減其力量,類似於分開攻擊敵軍的策略。熱氣被壓抑在皮膚下面,先表現出表層的症狀,這是最適合使用這種方法的情況。
理中湯加上炮製的附子(1錢),成為附子理中湯。如果出現四肢厥冷、自行排泄、不口渴、嘔吐、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可能是太陰經有真正的寒症,應該使用這個方子進行治療。
白朮(土炒,三錢),人參(一錢),乾薑(炮,二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日三夜一服,治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此胃有寒飲停留也。
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此方主之。
附子(生),乾薑(生),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一云冷服。經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否則戴陽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出血者有之矣。謹小慎微,醫豈易言哉!加人參即四味回陽飲。
此方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厥逆之證。故用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項,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榮衛,內補中焦也。
白話文:
白朮湯
白朮(用土炒,三錢),人參(一錢),乾薑(用炮製,二錢),甘草(用炙製,二錢)
用以上藥物水煎,趁溫熱服用。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劑,名為「理中丸」。每日三次,每夜一次。可用於治療因胃中有寒氣阻滯,導致唾液分泌過多、長久不愈的情形。
四逆湯
主治症狀:大汗淋漓,體溫不退,內臟絞痛,四肢疼痛,腹瀉,手腳冰冷、惡寒的情形。
附子(生用),乾薑(生用),甘草(用炙製,各二錢)
用以上藥物水煎,趁溫熱服用。另一種說法是冷服。經書記載,治療寒症要用熱藥,但也要緩和使用。否則,會加重上焦的燥熱,導致耳目口鼻出血的後果。醫療是一門謹慎小心、不容輕忽的學問!若加入人參,即為「四味回陽飲」。
此方可通治三陰脈象沉伏、惡寒,手腳冰冷的情形。所以使用生附子,作用於頭部和四肢,達到溫經散寒的效果;生乾薑溫暖內臟;炙甘草溫暖體表,補養中焦。
《瑣言》曰: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此證出太陽篇。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竊詳太陽病發熱頭痛,法當脈浮,今反沉,少陰病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發熱,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令人罕識其旨。
——眉批)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脈病似太陽,所以各謂之反,而治之當異也。深究其旨,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證當發熱脈浮,今脈反沉,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
白話文:
《瑣言》曰:仲景云,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若是不痊癒,身體疼痛者,應該救治其內臟,宜用四逆湯。此症出自《傷寒論》太陽篇。
又云:少陰病初起,卻反發熱脈沉者,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症出自《傷寒論》少陰篇。
竊以為細究太陽病發熱頭痛,按理應該脈象浮,如今卻沉,少陰病脈象沉,按理應該沒有發熱,如今卻反發熱,仲景在此兩症中,皆言“反”者,指的是反常。 (令人難以明白其深意。
——眉批)
蓋因太陽病脈象似少陰,少陰病脈象似太陽,所以各自稱為“反”,而治法應當有所區別。深入研究其深意,兩者皆是脈象沉卻發熱,由於有頭痛,所以屬於太陽病。陽證當發熱脈浮,如今脈象反沉,是因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因身體疼痛,故宜救治內臟,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也能發汗解表。
假使里不虛寒,則當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湯證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痛,故為少陰病。陰證當脈沉無發熱,今反發熱,以寒邪在表。但皮膚腠理鬱閉為熱,知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肌表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身寒無熱,則當見厥逆吐利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
由是觀之,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為輕,此四逆湯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此實治法之神奇,處方之精奧,學者其致思焉。
神解散,溫病初覺,憎寒體重,壯熱頭痛,四肢無力,遍身痠痛,口苦咽乾,胸腹滿悶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部沒有虛寒,就會出現脈象浮起的現象,這就屬於太陽麻黃湯證。而脈象沉而發熱的情況,是因為寒邪在表,雖然沒有頭痛,卻屬於少陰病。陰證本應脈象沉而無發熱,現在卻發熱,是因為寒邪在表,但皮膚腠理閉塞而導致發熱,說明內部沒有熱,所以用麻黃、細辛來發散肌表之熱,用附子來溫暖少陰經。如果身體發冷沒有發熱,就會出現厥逆、嘔吐、腹瀉等症狀,這就屬於少陰四逆湯證。
由此可見,正氣衰微,脈象沉而發熱,這才是真正嚴重的症狀,而表邪浮淺,發熱反而是輕症。四逆湯的藥效比麻黃附子細辛湯更強。此外,熟附配麻黃,既能發散又能補益;生附配乾薑,既能補益又能發散。這正是中醫治法的神奇之處,也是處方精妙之所在,學者們應該認真思考。
神解散適合治療溫病初期,出現畏寒、身體沉重、發熱頭痛、四肢無力、全身酸痛、口苦咽乾、胸腹脹滿等症狀。
白殭蠶(酒炒,一錢),蟬蛻(五個),神麯(三錢),金銀花(二錢),生地(二錢),木通,車前子(炒研),黃芩(酒炒),黃連,黃柏(鹽水炒),桔梗(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勻冷服。
此方之妙,不可殫述。溫病初覺,但服此藥,俱有奇驗。外無表藥而汗液流通,里無攻藥而熱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現,而內邪悉除,此其所以為神解也。
清化湯,溫病壯熱,憎寒體重,舌燥口乾,上氣喘吸,咽喉不利,頭面猝腫,目不能開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白殭蠶、蟬蛻、神麯、金銀花、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連、黃柏、桔梗等藥材,按照比例煎煮,濾去渣滓,加入冷黃酒和蜂蜜,攪拌均勻後服用。此方藥效神奇,溫病初期服用,便有奇效。不用表藥就能流汗,不用攻藥就能解熱毒,有斑疹者立即顯現,內邪完全消除,這便是其神奇之處。清化湯適用於溫病壯熱、畏寒體重、口乾舌燥、喘息上氣、咽喉腫痛、頭面突然腫脹、眼睛睜不開等症狀。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金銀花(二錢),澤蘭葉(二錢),廣皮(八分),黃芩(二錢),黃連,炒梔,連翹(去心),龍膽草(酒炒),元參,桔梗(各一錢),白附子(炮),甘草(各五分)
大便實加酒大黃四錢,咽痛加牛蒡子炒研一錢,頭面不腫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其方名清化者,以清邪中於上焦,而能化之以散其毒也。芩、連、梔、翹清心肺之火,元參、橘、甘清氣分之火,膽草清肝膽之火,而且沉陰下行,以瀉下焦之濕熱,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陽上升,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白附散頭面風毒,枯梗清咽利膈,為藥之舟楫,蜜潤臟腑,酒性大熱而散,能引諸涼藥至熱處,以行內外上下,亦火就燥之意也。其中君明臣良,而佐使同心,引導協力,自使諸證息平矣。
白話文:
白殭蠶(炒過,三錢),蟬蛻(十個),金銀花(二錢),澤蘭(二錢),廣皮(八分),黃芩(二錢),黃連,炒梔子,連翹(去心),龍膽草(炒過),元參,桔梗(各一錢),白附子(炮過),甘草(各五分)
大便實加酒大黃四錢,咽痛加牛蒡子炒研一錢,頭面不腫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加入蜜、酒冷服。
此方名為清化湯,用於清泄上焦邪毒。芩、連、梔、翹清心肺之火,元參、橘、甘清氣分之火,膽草清肝膽之火,並沉陰下行,以瀉下焦濕熱,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陽上升,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白附散頭面風毒,枯梗清咽利膈,作為藥物的主力,蜜潤臟腑,酒性大熱能散,能引諸涼藥至熱處,以行內外上下,亦有火就燥之意。其中藥物君明臣良,佐使同心,引導協力,自使諸證止息而平穩。
大清涼散,溫病表裡三焦大熱,胸滿脅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唇乾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譫語狂亂者,此方主之。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個),全蠍(去毒,三個),當歸,生地(酒洗),金銀花,澤蘭(各二錢),澤瀉,木通,車前子(炒研),黃連(薑汁炒),黃芩,梔子(炒黑),五味子,麥冬(去心),龍膽草(酒炒),丹皮,知母(各一錢),甘草(生,五錢)
水煎去渣,入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勻冷服。
白話文:
大清涼散 方劑說明:
適用症狀:
溫病(一種由外感熱邪引起的疾病)發展到表裡三焦(指人體的胸、腹、頭部)都出現熱象,表現為胸部滿悶、脅肋疼痛、耳聾、眼睛紅腫、口鼻出血、嘴唇乾裂、舌頭乾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此方可治療上述症狀。
藥物組成:
- 白殭蠶(酒炒,三錢):甘鹹寒,清熱解毒,息風止痙。
- 蟬蛻(全,十二個):甘寒,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全蠍(去毒,三個):鹹平,息風止痙,通絡止痛。
-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養血潤燥。
- 生地(酒洗):甘寒,涼血滋陰,清熱生津。
- 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澤蘭:辛溫,行氣活血,清熱解毒。
- 澤瀉:甘淡寒,利水滲濕,清熱瀉火。
- 木通:甘淡寒,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 車前子(炒研):甘寒,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 黃連(薑汁炒):苦寒,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梔子(炒黑):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五味子:酸甘溫,收斂固澀,補腎生津。
- 麥冬(去心):甘寒,養陰生津,清心除煩。
- 龍膽草(酒炒):苦寒,清熱瀉火,利濕退黃。
- 丹皮:苦寒,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 知母:苦寒,滋陰降火,清熱生津。
- 甘草(生,五錢):甘平,補脾益氣,緩急止痛。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去渣後,加入蜂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充分混合,冷卻後服用。
此方通瀉三焦之熱,其用童便者,恐不得病者小便也。《素問》曰輪迴酒,《綱目》曰還元湯,非自己小便,何以謂之輪迴?何以謂之還元乎?夫以己之熱病,用己之小便,入口下咽,直達病所,引火從小水而降甚速也。此古人從治之大法。惜愚夫愚婦未曾曉也,甚且嘲而笑之,眼見嘔血人,接自己小便飲一二碗立止,非其明效大驗乎。
小清涼散,溫病壯熱煩躁,頭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頰腮腫者,此方主之。
白殭蠶(炒,三錢),蟬蛻(十個),銀花,澤蘭,當歸,生地(各二錢),石膏(五錢),黃連,黃芩,梔子(酒炒),牡丹皮,紫草(各一錢)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清熱瀉火,之所以用童尿,是因為擔心用的是沒病的人的尿。古代醫書《素問》裡記載的輪迴酒,還有《本草綱目》記載的還元湯,這些藥方裡用的都是自身的小便,怎麼能叫做輪迴?怎麼能叫做還元呢?用自己生病時的小便治病,喝下去直達病灶,能很快把熱火從小便引下去。這是古人治病的大法,可惜很多愚昧的人不明白,甚至還嘲笑它。實際上,很多嘔血的人喝了自己的小便,一兩碗下去馬上就止住了,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_清涼散_適用於溫病發熱煩躁,頭昏腦脹,面紅耳赤,咽喉腫痛,或嘴唇、口腔、臉頰腫脹的病人。
配方如下:白僵蠶(炒,三錢),蟬蛻(十個),銀花,澤蘭,當歸,生地(各二錢),石膏(五錢),黃連,黃芩,梔子(酒炒),牡丹皮,紫草(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
黃連清心火,亦清脾火;黃芩清肺火,亦清肝火;石膏清胃火,亦清肺火;梔子清三焦之火;紫草通竅和血,解毒消脹;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養陰而退陽也;殭蠶、蟬蛻為清化之品,散腫消郁,清音定喘,使清升濁降,則熱解而證自平矣。
小柴胡湯,少陽病五六日,(邪傳半里之時。)往來寒熱,(風寒之邪出入於表裡之間。)胸脅苦滿,(下膈循脅,伏飲搏聚。)默默不欲飲食,(咽乾故默,木乘土故不思食。)心煩喜嘔,(伏飲作悶,上逆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煩乃熱悶也,不嘔無伏飲之甚也。)或渴,(津液不足。)或腹中痛,(血滯陰結。)或脅下痞硬,(邪熱與伏飲相搏於脅下。)或心下悸,(水停心下凌心作悸。)小便不利,(水不下行。)或不渴,(里未結實。)身有微熱,(表未全罷。)或咳者,(伏飲射肺。)此方主之。(和解半表半裡之邪。)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
白話文:
用熱水煎藥,去掉渣滓,加入蜂蜜、酒、童子尿,放涼後服用。
黃連清心火,也清脾火;黃芩清肺火,也清肝火;石膏清胃火,也清肺火;梔子清三焦之火;紫草通竅和血,解毒消腫;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當歸和血;生地、丹皮涼血以滋陰而退熱;殭蠶、蟬蛻為清化之品,散腫消鬱,清音定喘,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熱解而病症自然平復。
小柴胡湯
少陽病五六天(邪氣傳到半表半裡的時侯),熱冷交替(風寒之邪出入表裡),胸脅脹滿(下膈順著脅部,伏飲聚集),默默地不想吃東西(咽喉乾澀所以不出聲,木剋土所以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伏飲造成胸悶,上逆想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想吐(煩悶是因為熱氣上蒸,不想吐是因為伏飲不嚴重),或者口渴(體液不足),或者腹中疼痛(血滯陰結),或者脅下痞硬(邪熱與伏飲相搏於脅下),或者心下悸動(水停留在心下壓迫心臟而悸動),小便不利(水分不能下行),或者不口渴(體內陽氣未實),身體微熱(外邪未完全去除),或有咳嗽(伏飲上射肺部)。此方對此症有效(和解表裡之邪)。如果加入芒硝,稱為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四錢),黃芩(二錢),半夏(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潤下泄滿;若渴者,去半夏倍人參,生津潤燥,加天花粉二錢,徹熱滋干;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二錢,收陰緩中;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粉二錢,軟堅;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白茯苓二錢,上行肺氣,下過膀胱;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固表,加桂枝一錢,發散覆取微汗自愈矣;若咳者,去人參、棗、姜,加五味子斂肺,乾薑各一錢,發肺寒濕以逐飲。
白話文:
這是一道中藥方劑配方:
柴胡 (12 克),黃芩 (9 克),半夏 (9 克),人參 (6 克),甘草 (炙烤後 6 克),生薑 (9 克),大棗 (2 枚)
服用方法:用水煮沸後溫和地喝下去。
如果胸部感到煩躁但沒有嘔吐的情況,可以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一個瓜蔞果實,幫助通利腸胃並舒緩情緒。如果有口渴症狀,則可去除半夏而增加人參的比例,同時添加天花粉來清熱解毒及滋養身體。如果腹部疼痛,就去掉黃芩並加入芍藥 9 克,有助於調節陰陽平衡以及減輕疼痛感。如果肋骨下方出現癥結或硬化現象,則應除去大棗並加入牡蠣粉 9 克,用以軟化硬塊。如果心臟跳動加速且排尿困難,應該移除黃芩並將白茯苓增加至 9 克,這樣能夠促進肺部與膀胱之間的溝通。如果不口渴並且外部稍微發燒的話,那麼就要停止使用人參以保護皮膚表面,再加入桂枝 6 克,使其通過微微出汗的方式自行痊癒。最後,如果是咳嗽患者,就需要把人參、大棗和生薑都拿掉,並加上五味子 6克來收斂肺氣, 乾薑也需加入 6克 來驅趕肺中的溼氣並幫助排出痰液。
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裡則發熱,邪在半表半裡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往來。少陽之脈起目銳眥,故令目眩。膽者,中精之官,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故令口苦咽乾。脈行兩脅,故令脅痛。膽者肝之腑,在五行屬木,有垂枝之象,故令脈弦。柴胡辛溫,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就之以入少陽。
一云專主往來寒熱,謂其能升提風木之氣也。黃芩質枯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一云味苦不沉,黃中帶青,有去風熱之專功,謂其能散風木之邪也。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參、草欲實其中氣,使邪不得復傳入里耳。一云少陽氣血薄,全賴土膏滋潤,則木氣始得發榮,即經所謂胃和則愈之說。
白話文:
當病邪停留在體表時,會出現惡寒的症狀;當病邪進入體內時,則會發熱。若病邪停留在半表半裡,就會出現惡寒和發熱交替的現象,因此造成寒熱往來。少陽經脈起於目銳眥,所以會導致目眩。膽是中精之官,五臟都依靠膽汁來決斷,咽喉是膽的使者,因此會出現口苦咽乾。膽經循行於兩脅,所以會造成脅痛。膽是肝的腑臟,五行屬木,有垂枝的形態,所以脈象呈現弦脈。柴胡味辛性溫,辛味屬金,可以平抑木氣;溫性屬春,可以入少陽經。
有人說柴胡專治寒熱往來,因為它能升提風木之氣。黃芩質地枯燥味苦,枯燥則能浮升,苦味則能下降,配合柴胡就能入少陽經。也有人說黃芩味苦而不沉,黃色中帶有青色,具有去風熱的專門功效,可以散散風木之邪。然而病邪侵襲人體時,往往乘虛而入,所以要用人參、甘草來補益中氣,使邪氣無法再深入體內。還有人說少陽經氣血較薄,需要依靠脾胃的滋潤才能發榮,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胃和則愈」的道理。
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小柴胡證,而人參在可去也。邪初入里,以風寒外邪挾有形之痰涎,結聚於少陽之本位,所以裡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在半表,則榮衛爭,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榮衛,亦所以佐參、草以補中氣,使半表之邪仍從肌表而散也。獨怪後世用小柴胡湯者,一概除去人參,豈仲景立方之本意哉!又少陽經當衝要之路,關係最重,小柴胡非套藥也。今人不論何病,但見發熱惡寒,便以小柴胡湯和解之,殊覺可笑。
本方加栝樓實四錢,黃連二錢,名柴胡陷胸湯。本方加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名柴胡枳桔湯。
白話文:
因此,中氣不虛的人,即使有小柴胡證,也可以去除人參。邪氣剛進入裡,由於風寒外邪夾雜有形的痰涎,聚集在少陽的本位,所以裡氣逆而煩嘔,因此用半夏的辛味來消除嘔逆;邪氣在半表,則榮衛相爭,因此用薑、棗的辛甘來調和榮衛,也用來輔助人參、柴胡來補中氣,使半表之邪仍然從肌表散去。奇怪的是後世使用小柴胡湯的人,一概去除人參,難道是仲景立方時的本意嗎?又少陽經當衝要之路,關係最重,小柴胡湯不是套藥。現在人不管什麼病,只要看到發熱惡寒,就用小柴胡湯和解,實在令人感到可笑。
這個方子加上栝樓實四錢,黃連二錢,叫做柴胡陷胸湯。這個方子加上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叫做柴胡枳桔湯。
六一順氣湯,少陰、厥陰病,口燥咽乾,怕熱消渴,譫語神昏,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或熱結旁流,繞臍疼痛,厥逆,脈沉伏者,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三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鐵鏽水三匙,冷服。
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柴胡(三錢),黃連,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
白話文:
六一順氣湯
適用症狀: 屬於少陰、厥陰病症,表現為口乾舌燥、怕熱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大便乾燥、胸腹脹滿堅硬、或熱邪外溢,繞著肚臍疼痛、四肢厥冷、脈象沉細微弱者,此方可治。
藥物組成:
- 大黃(酒浸,四錢)
- 芒硝(二錢五分)
- 厚朴(錢半)
- 枳實(一錢)
- 柴胡(三錢)
- 黃芩(一錢)
- 白芍(一錢)
- 甘草(生,一錢)
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加入鐵鏽水三匙,冷服。
加味六一順氣湯
適用症狀: 溫病主方,治療與六一順氣湯相同的症狀。
藥物組成:
- 白僵蠶(酒炒,三錢)
- 蟬蛻(十個)
- 大黃(酒浸,四錢)
- 芒硝(二錢五分)
- 柴胡(三錢)
- 黃連(一錢)
- 黃芩(一錢)
- 白芍(一錢)
- 甘草(生,一錢)
- 厚朴(一錢五分)
- 枳實(一錢)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酒和勻冷服。
理陰煎,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天一無根,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頭痛身痛,或面赤唇焦,或雖渴而不喜飲冷,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涼藥不可入口,宜速用此煎,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當歸(或三、五、七錢),乾薑(炒,一錢,或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再用芒硝沖洗,加入蜂蜜和酒,攪拌均勻,冷卻後服用。
水煎熱服。加附子炮一二錢,名附子理陰煎,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
張景岳曰: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發熱身痛,脈數不洪,或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煎,加柴胡二三錢,連進二三服,無不獲效。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必加麻黃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要方,惟仲景知此義。
但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予之溫散,即以理陰、溫中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散則一也,學者當因其所宜,酌而用之。又若陰勝之時,寒邪深入,脈沉細,發熱惡寒,或背惡寒,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則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並加柴胡以助之,或並加麻黃以發之。
白話文:
用熱水煮開服用。加入炮製附子一至二錢,稱為「附子理陰煎」,用於治療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的情況。
張景嶽說:如果風寒外感,邪氣尚未深入,只出現發熱、身體疼痛、脈搏數而無力,或者體質虛弱者,只使用此藥煎服,再加柴胡二至三錢,連服二至三次,一定有效。如果寒凝陰盛,邪氣難以解除,一定加入麻黃二錢,放心使用。或者不使用柴胡也行。這是寒邪初感時,溫散治療的首選方劑,只有仲景懂得這個道理。
但是仲景的溫散治療,首先使用麻黃、桂枝,我所說的溫散治療,則以理陰、溫中作為增減依據,這雖然一從陽分,一從陰分,顯然有所不同,但一個驅逐外邪,一個溫養內部,而使用溫散治療的原則是一樣的。學習者應根據病情需要,酌情使用。另外,如果陰盛之時,寒邪深入,脈搏沉細,發熱惡寒,或者後背惡寒,則是太陽少陰證,再加入細辛一至二錢,病情嚴重時再加入附子一至二錢,這是真正的救命方劑。或者同時加入柴胡以協助治療,或者同時加入麻黃以發散邪氣。
若有陰虛火旺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散者,宜去乾薑,以三味酌加前藥與之。或止加人參一味亦可。(按:此正傷寒妙論也,去溫病萬里,學者宜詳辨焉。)
補陰益氣煎,此變證之變方也。凡屬真陰不足,而寒邪外侵者,用此升散之,並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證。
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山藥(酒炒,二錢),陳皮,人參,甘草(炙,各一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火上浮者不用),生薑(二錢)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陰虛火旺、內熱的症狀,就不適合用溫性的藥物。而如果是氣血都虛弱,邪氣無法散去的情況,則應該去掉乾薑,並根據病情酌量加入其他藥材。也可以只加人參一味。這正是傷寒論中的精妙之處,可以避免溫病的危害,學習者應該仔細辨別。
補陰益氣煎,是根據病情變化而修改的方劑。凡是屬於真陰不足,又受到寒邪侵襲的病人,可以用這個方劑來升散寒邪。同時也可以治療勞倦傷陰、精氣不化、陰虛乏力、外感不愈、寒熱瘧疾、陰虛便秘等症狀。
藥方組成: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山藥(酒炒,二錢)、陳皮、人參、甘草(炙,各一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火上浮者不用)、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大溫中飲,此可與理陰煎相參互用也。凡患傷寒陽虛不足,及勞倦感冒,或兼嘔惡泄瀉等證,身雖熾熱,時猶畏寒,但六脈無力,邪氣不能外達者,此元陽太虛,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白朮(土炒,二、三、五錢),肉桂(去粗皮,一錢),乾薑(一、二錢,煨生薑亦可),甘草(炙,一、二錢),柴胡(三、五錢),虛加人參(一、二錢)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無汗加麻黃,有汗去肉桂加桂枝、白芍,氣虛加黃耆,寒甚陽虛加炮附子,陽虛氣陷加升麻,頭痛加川芎、白芷,泄瀉去當歸加山藥、蓮子,或並加防風、細辛。
白話文:
用熱水煎煮,溫熱服下。
此方是「大溫中飲」,可以和所謂的「理陰煎」交替使用。凡是患有傷寒、陽氣不足或勞倦感冒,或合併有嘔吐、惡心、腹瀉等症狀,身體雖然發熱,但有時仍然畏寒,但六脈脈象無力,邪氣不能發散於體外,這時元陽太虛,正氣不足以抗邪,如果不採用強烈的補益和發散治療,寒邪會日益加重,必定導致死亡,溫中自能散寒,此方正是如此。
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白朮(土炒,二、三、五錢),肉桂(去粗皮,一錢),乾薑(一、二錢,煨生薑亦可),甘草(炙,一、二錢),柴胡(三、五錢),虛加人參(一、二錢)
用熱水煎煮後趁熱服用,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加麻黃;有汗了,去肉桂,加桂枝、白芍;氣虛,加黃耆;寒氣太重,陽氣虛弱,加炮附子;陽氣虛弱,氣往下陷,加升麻;頭痛,加川芎、白芷;腹瀉,去當歸,加山藥、蓮子,或再加防風、細辛。
景岳曰:古來傷寒之治,惟仲景知溫散,如麻黃湯、桂枝湯是也。亦知補氣而散,如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是也。至若陽根於陰,汗化於液,從補血而散,而云騰致雨之妙,仲景亦未言及。予制理陰、補陰、溫中三方,乃邪從榮解第一義也。其功難悉,所當深察。
按:景岳首開補血散寒,邪從榮解之論,得仲景不傳之秘,治傷寒無剩義矣。真令人衣冠焚香,望拜茅山不置也。但傷寒不過感冬月烈風嚴寒之常氣。而溫病得天地疵癘旱潦之雜氣。世之凶惡大病,死生在反掌間者,非傷寒乃溫病也。若於溫病出一超越前人之意見,以啟後人之聾聵,豈不盡美又盡善乎?而乃仍覆前轍,曰溫病即傷寒云云,羽翼叔和,一樣糊塗。噫!若非王安道、劉完素二公,於治法辨別明白,不幾矇昧終古耶。
白話文:
景嶽首創了補血散寒、邪從榮氣化解的理論,得到了仲景沒有傳授的祕方,治療傷寒無所遺漏。真是令人敬佩不已,拱手焚香朝拜茅山。但是傷寒不過是受冬日烈風嚴寒之氣影響所致。而溫病是由天地間不正之氣所致,是天地間旱潦邪氣的結合。世上兇猛的大病,生死就在一瞬間,那些並非傷寒而是溫病。如果能超越前人的見解,從溫病中找到新的方法,以啟發後人的見識,豈不是完美無缺嗎?然而他們卻沿襲前人的錯誤,說溫病就是傷寒,就像幫王叔和添羽翼一樣糊塗。唉!如果不是王安道、劉完素兩位名醫,在治療方法上辨別清楚,是不是就要愚昧無知到永遠?
補中益氣湯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土炒,各一錢半),當歸,陳皮,炙甘草(各一錢),升麻(五分),柴胡(七分),生薑(二錢),大棗(二個)
水煎溫服。
桃仁承氣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表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宜桂枝湯。表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此方主之。薛氏加丹皮、枳殼。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桂枝(三錢),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由黃耆、人參、白朮、當歸、陳皮、炙甘草、升麻、柴胡、生薑和大棗組成,水煎溫服。桃仁承氣湯則用於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病人如狂,且有血自下者,但若表證未解,不可急於攻裡,應先以桂枝湯解表。表解後,若小腹急結,則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此方由桃仁、桂枝、大黃、芒硝和甘草組成,薛氏加丹皮、枳殼。
水煎去渣,沖芒硝,溫服。
代抵當丸,太陽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以藥下之故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此方主之。
大黃(酒洗,四兩),芒硝,穿山甲(蛤粉炒),夜明砂(淘焙),莪朮(醋炒),肉桂(去粗),當歸尾(酒蒸,各一兩),紅花(酒炒,七錢),桃仁(不去皮尖,生用,七十粒另研)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煮後過濾,用藥汁沖服芒硝,溫熱服用。如果患者服用代抵當丸後,太陽表證仍未消失,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結胸症狀,反而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停留在下焦,導致小腹硬滿,小便通暢,且伴隨出血,這時服用此方可使病情好轉。這是因為太陽經脈的瘀熱停留在體內,所以要用此方治療。藥方包括:酒洗的大黃四兩,芒硝,蛤粉炒過的穿山甲,淘洗焙乾的夜明砂,醋炒過的莪朮,去粗的肉桂,酒蒸的當歸尾各一兩,酒炒的紅花七錢,去皮尖的生桃仁七十粒另研磨。
為末,煉蜜丸,薑湯送下三錢。
按:代抵當湯丸,方出《準繩》。蓋瘀蓄之血,攻之為難,仲景直用水蛭、虻蟲有毒之物,惟恐藥不峻利,亦何待攻之不動,而後加減乎?後人不敢用此毒物,故作此方以代之。原方生地黃用之無理,歸尾必不可減,故於本方中減去生地一味,倍肉桂,加莪朮、紅花、夜明砂用之,殊覺有效。若溫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或止加乾漆五錢。
白話文:
把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再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丸子,服用時用薑湯送服每次三錢(約等於現在的9克)。 按照古籍記載,《準繩》這本書中有提到這個配方是代替抵當湯的一種方法。因爲淤積在體內的血液很難被清除掉,所以張仲景使用了有劇毒的藥物如水蛭和虻蟲來治療這種病症。他擔心藥效不夠強烈,因此沒有必要等到病情加重後再進行減量處理。後世的人們由於害怕這些毒性物質,於是製作出了這個替代方案。原始處方中的生地黃沒有道理可言,歸尾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原來的方子裏去掉了一味生地黃,並增加了肉桂的數量以及加入了莪術、紅花和夜明砂等藥材,效果顯著。如果是因爲溫熱性疾病導致體內出現淤血的情況,則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除肉桂並增加丹皮和牛膝各一兩或者只添加乾漆五錢即可。
柯韻伯曰:膀胱為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然太陽為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經又多血少氣,則知太陽在表,陽分之氣多,而在經血分之氣反少也。少氣者,膀胱之室,熱結硬滿,法當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太陽上焦之氣化行,而下焦血海之氣化不行也,必其隨經之榮血,因瘀熱而結於裡矣。此為小腹之裡,而非膀胱之裡,故小便雖利,而硬滿急結,蓄血仍瘀小腹也。
熱淫於內,神魂不安,故發狂;血瘀不行,則榮不運,故脈微而沉;榮不運,則氣不宣,故沉而結也;榮氣不周於身,則身黃;消穀善飢者,胃火熾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蓄血滲入也;善忘者,血不榮心智不明也。此皆蓄血之徵兆,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故仲景制抵當湯以攻之。
白話文:
柯韻伯說:膀胱是水液貯藏的地方,本來沒有儲血的功能。但太陽經是所有陽經主氣最多的經脈,但它在經絡中血少氣多,這說明太陽經在體表,陽分的氣血旺盛,而經絡中的血分氣血卻反倒較少。因為氣血不足,膀胱內產生熱結而堅硬脹滿,根據病理規律,小便應該不利,但反倒小便通暢,這是因為太陽經上焦氣血運行正常,而下焦血海的氣血運行不暢,必然是經脈中的榮血因瘀熱而停滯於體內。小腹之內的硬滿感,並不是膀胱的問題,所以小便雖然通暢,但小腹內還是瘀血堅硬脹滿。
熱邪侵襲身體內部,神魂就不安寧,所以會發狂;血瘀不通,榮血不運行,所以脈象微弱而沉細;榮血不運行,氣血就不通暢,所以脈象沉細而凝結;榮氣不能周流全身,身體就會發黃;食量減少而容易飢餓,是因為胃火旺盛;大便容易排出,是因為血水浸潤;面色發黑,是因為瘀血滲入組織;善忘,是因為血不榮養心智,思維不清。這些都是瘀血的徵兆,不使用強勁的藥物無法去除這些瘀血,因此仲景制定了抵當湯來治療。
若熱雖盛而未狂,小腹滿而未硬,宜小其制,為用抵當丸,以緩治之。若外證已解,小腹急結,其人如狂,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之行血者,於其中以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湯,又為治之緩者也,宜辨之明矣。
茵陳蒿湯,傷寒頭汗出,渴飲米漿,小便不利,必發黃也,此方主之。本方再加白朮、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治諸黃。
茵陳蒿(二錢),梔子(三錢),大黃(酒浸,五錢)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嚴重但還沒到神志不清的程度,肚子脹但還沒硬,就要溫和地治療,可以用抵當丸來緩慢調理。如果外在症狀已經消退,但肚子卻緊緊地硬結,病人像發狂一樣,這就轉屬陽明經了,要用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幫助血液流通,從內部疏通,胃氣調和之後就能痊癒。這個桃仁承氣湯,也是比較緩和的治療方法,要仔细分辨清楚。
茵陳蒿湯,適用於傷寒病人,發燒出汗,口渴想喝米漿,小便不順暢,必定會發黃,這個方子就能治療。這個方子再加上白朮、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就能治療各種黃疸。
茵陳蒿(二錢),梔子(三錢),大黃(用酒浸泡,五錢)
水煎溫服。
按:茵陳蒿退黃之君藥,今以病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除小腸屈曲之火,熱除便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乃系胃家實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故宜以大黃為君,梔子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而用梔子、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
參胡三白湯,傷寒汗下不解,脈虛少氣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此方主之。
柴胡(三錢),人參(二錢),白朮(土炒,三錢),白茯苓(三錢),白芍(酒炒,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水煎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溫地服用。
這個方子是針對傷寒汗下不解,脈虛少氣發熱,或是潮熱口乾舌燥的病症。方子中柴胡是主藥,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生薑、大棗都是輔藥。
柯韻伯曰:傷寒汗下後不愈,裡氣既虛,當求之於三陰,而表熱仍在,又當責之三陽。三陽以少陽為樞,其方以小柴胡湯;三陰以少陰為樞,其方以附子湯,法當參合為治。然此熱是少陽之虛,不得仍作前證之實火論,故於柴胡方中去黃芩,口燥而不嘔故去半夏,少氣而反去甘草者,欲其下達少陰也。於懊憹中不取附子,欲其上通少陽也。
所藉惟人參,故用為君,佐白朮以培太陰之母,白芍以滋厥陰之血,茯苓以清少陰之水,生薑助柴胡散表邪,大棗助人參補元氣,信為大病後調理之聖劑矣。若榮衛不和,則去柴胡加桂枝;口渴心煩加麥冬、五味,輔人參生津止渴:心下痞加黃連、枳實瀉心;不得臥加竹茹泄太陰熱。如無表熱,並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純乎調內矣。
白話文:
柯韻伯說:傷寒病人在出汗後仍未痊癒,體內陽氣已經虛弱,應當從三陰入手治療,但表面的熱象尚未退去,又應當針對三陽治療。三陽之中以少陽為關鍵,對應的方劑為小柴胡湯;三陰之中以少陰為關鍵,對應的方劑為附子湯,治療方法應當將兩方合用。
但是,此時的熱象是少陽虛熱,不能再像之前證狀一樣視為實熱來治療,因此在柴胡方中去掉黃芩,因為患者口渴但不嘔吐,所以去掉半夏,患者少氣卻去掉甘草,是為了使藥物能下達少陰。在附子湯中不加入附子,是為了使藥物能上通少陽。
方中依賴人參起作用,所以將其用作君藥,佐以白朮來補益太陰之母,白芍來滋養厥陰之血,茯苓來清利少陰之水,生薑幫助柴胡散表邪,大棗幫助人參補益元氣,這確是一個治療大病後調理身體的聖方。
如果榮衛不和,則去掉柴胡,加入桂枝;口渴心煩,加入麥冬、五味,輔佐人參生津止渴;心下痞滿,加入黃連、枳實,瀉下心火;不能入睡,加入竹茹,瀉下太陰之熱。如果沒有表熱,則去掉柴胡,稱為人參三白湯,純粹用於調養身體。
黃連解毒湯,大熱乾嘔,煩渴譫語,呻吟不眠者,此方主之。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
水煎冷服。
崔尚書曰:胃有燥糞,令人錯語,邪熱盛極,亦令人錯語。大便秘而錯語者,承氣湯;大便通而錯語者,解毒湯。
玉女煎,治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水虧火旺,六脈浮洪滑大,乾燥煩渴,頭痛牙痛,吐血衄血者。
熟地(五錢),牛膝(錢半),石膏(五錢),知母(錢半),麥冬(去心,二錢)
水煎服。
按:熟地、牛膝補腎水之不足,石膏、知母瀉脾土之有餘,而金則土之子,水之母也,麥冬甘以保肺,寒以清肺,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
適用症狀:
- 身體極度發熱,伴隨乾嘔、口渴、胡言亂語、呻吟、失眠等症狀。
藥物組成:
-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
用法:
- 水煎服,冷卻後飲用。
崔尚書註解:
- 胃中有燥糞,會讓人說話顛倒,邪熱過盛也會讓人說話顛倒。
- 如果大便秘結且說話顛倒,宜用承氣湯;如果大便通暢但仍然說話顛倒,宜用解毒湯。
玉女煎
適用症狀:
- 少陰虛損,陽明積熱,水液虧損,火氣旺盛,脈象浮大滑數,口乾舌燥、口渴,頭痛牙痛,吐血鼻血。
藥物組成:
- 熟地(五錢)、牛膝(錢半)、石膏(五錢)、知母(錢半)、麥冬(去心,二錢)
用法:
- 水煎服。
註解:
- 熟地、牛膝補腎水之不足,石膏、知母瀉脾土之過盛,金為土之子,水為金之母,麥冬甘潤保肺,寒涼清肺,符合“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
黃龍湯,治胃實失下,虛極熱極,循衣撮空,不下必死也。
人參(錢半),熟地(三錢),當歸(二錢),大黃(酒浸,三錢),芒硝(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此補瀉兼施之方也。《千金》溫脾湯中用人參、附子、乾薑、甘草各一錢,當歸二錢,大黃三錢,芒硝八分,寒熱並用,後人罕識其旨,姑錄之,以見治療之法不一端也。)
虛人熱結於裡,攻之不行,乃腸胃枯涸之故,故陶氏加參、歸、地於大承氣湯中,以助氣血,建背城之功,與小柴胡湯、桂枝新加湯,用人參佐表藥輔正匡邪之義同。
白話文:
黃龍湯:
功效: 治療胃實(消化不良,食物積滯)導致無法排泄,體虛、發熱,手腳抽搐,若不及时治疗必死无疑。
配方:
- 人參 半錢
- 熟地 三錢
- 當歸 二錢
- 大黃 三錢(酒浸)
- 芒硝 二錢
- 枳實 一錢
- 厚朴 一錢五分
用法: 水煎溫服。
註解:
此方為補瀉兼施之法,即同時具有補益氣血和瀉火通便的功效。
與溫脾湯的關係:
《千金》中記載的溫脾湯,使用人參、附子、乾薑、甘草各一錢,當歸二錢,大黃三錢,芒硝八分,寒熱並用,用於治療寒熱兼夾的脾胃虛弱症。後人多不理解其精妙之處,故在此附錄說明,以示治療方法之多樣性。
方劑設計的思路:
虛弱的人體,熱結於內,單純攻之無效,這是因為腸胃枯竭的緣故。因此,陶氏(陶弘景)在原大承氣湯中加入人參、當歸、熟地,以助益氣血,穩固防禦,如同築起城池抵禦外敵。此方與小柴胡湯、桂枝新加湯使用人參輔助表藥,匡扶正氣、抵抗邪氣的理念一致。
大復甦飲,溫病表裡大熱,或誤服溫補和解藥,以致神昏不語,形如醉人,或哭笑無常,或手舞足蹈,或譫語罵人,不省人事,目不能閉者,名越經證。及誤服表藥,而大汗不止者,名亡陽證。並此方主之。
白殭蠶(三錢),蟬蛻(十個),當歸(三錢),生地(二錢),人參,茯神,麥冬,天麻,犀角鎊(磨汁入湯和服),丹皮,梔子(炒黑),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知母,甘草(生,各一錢),滑石(二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蜜、犀角汁和勻冷服。
白話文:
大復甦飲
適用症狀:
溫病患者,體內熱氣盛,表裡皆熱,或誤服溫補和解藥,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如同醉酒之人,或無緣無故地哭笑不止,或手舞足蹈,或胡言亂語,罵人,失去意識,眼睛無法閉合,稱為「越經證」。
又或誤服發汗藥,導致汗出不止,稱為「亡陽證」。
此方專治上述兩種情況。
藥物組成:
- 白殭蠶(3錢)
- 蟬蛻(10個)
- 當歸(3錢)
- 生地(2錢)
- 人參
- 茯神
- 麥冬
- 天麻
- 犀角(磨成粉末,加入湯藥中和服)
- 丹皮
- 梔子(炒至黑色)
- 黃連(用酒炒過)
- 黃芩(用酒炒過)
- 知母
- 甘草(生,各1錢)
- 滑石(2錢)
用法:
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去渣後,加入冷黃酒、蜂蜜、犀角汁,充分混合,冷卻後服用。
陳來章曰:熱入於心經,涼之以連、梔、犀角;心熱移於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心熱上逼於肺,清之以芩、知、麥冬。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與夫汗多亡陽者,皆心神不足也,故又入人參、茯神以補之。此即導赤瀉心各半湯也。予謂應加明天麻,(濕紙包煨,切片酒炒。
)使之開竅,以定其搐。再加生地、當歸、丹皮,和血涼血以養其陰。仍用殭蠶、蟬蛻以清化之品,滌疵癘之氣,方為的確。
小復甦飲,溫病大熱,或誤服發汗解肌藥,以致譫語發狂,昏迷不省,燥熱便秘,或飽食而復者,並此方主之。
白話文:
陳來章說:熱邪侵入心經,可以用連翹、梔子、犀角來清熱解毒;心熱蔓延至小腸,可以用滑石、甘草來泄熱利濕;心熱上衝至肺,可以用黃芩、知母、麥冬來清熱降火。然而邪氣越過經脈傳入心臟,以及因汗出過多導致陽氣不足的人,都是心神不足的表现,因此需要加入人參、茯苓來補益心神。這就是“導赤瀉心各半湯”的組成。
我認為應該再加入天麻(用濕紙包裹烤熟,切片用酒炒),可以開竅醒神,使患者的抽搐症状得到緩解。再加入生地、當歸、丹皮,可以涼血和血,滋養心陰。同時還要加入僵蠶、蟬蛻等清熱化痰的藥物,清除體內的病邪,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
“小復甦飲”適用於溫病導致的高熱,或誤服發汗解表藥物導致的譫語發狂、昏迷不醒、燥熱便秘,以及飽食後昏迷等症狀。
白殭蠶(三錢),蟬蛻(十個),神麯(三錢),生地(三錢),木通,車前子(炒,各二錢),黃芩,黃柏,梔子(炒黑),黃連,知母,桔梗,牡丹皮(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蜜三匙,黃酒半小杯,小便半小杯,和勻冷服。
六味地黃丸料,加肉桂一錢,炮附子一錢,牛膝一錢,車前子一錢,名金匱腎氣丸料。去牛、車,名腎氣丸。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山萸肉(二錢),白茯苓,丹皮,澤瀉(各一錢半)
水煎溫服。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
白話文:
白殭蠶、蟬蛻、神麯、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梔子、黃連、知母、桔梗、牡丹皮各取適量,水煎去渣,加入蜂蜜三匙、黃酒半小杯、小便半小杯,混合後冷服。
六味地黃丸配方,再加入肉桂、炮附子、牛膝、車前子,稱為金匱腎氣丸。去除牛膝和車前子,則稱為腎氣丸。
熟地、山藥、山萸肉各取適量,白茯苓、丹皮、澤瀉各取少量,水煎溫服。若再加入黃柏、知母,則稱為知柏地黃丸。
參胡溫膽湯,治傷寒汗下後,嘔而痞悶,虛煩不眠。
人參,柴胡,白茯苓,廣皮(各一錢五分),半夏(薑製),枳實(麩炒,各一錢),甘草(炙,六分),生薑(二錢),棗(二個)
水煎溫服。
脾胃虛寒,少陽不能行生髮之令,故痰涎沃膽而不能眠。參、草、苓、棗之甘溫,以補益脾氣;柴胡之辛溫,以升發陽氣;二陳之辛散,枳實之導滯,以開發痰飲,痰飲散而膽不寒矣。然又有膽寒肝熱,煩悶不寧而不能眠者,則當入竹茹、白芍等味也,甚則入黃芩。
人參養榮湯,治發汗過多,身振脈搖,(汗為心液,汗多則血液枯涸,筋肉無以養,故有此證。)通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氣短食少,驚悸健忘,寢汗發熱,身倦肌瘦,色枯毛髮脫落,小便赤澀。(《內經》曰:脾主轉運,散精行津,上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故名泰。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為否。榮血無所藉以化生,肺虛故氣短,脾虛故食少。心主脈,脈屬榮,榮虛血少則心失養,故悸忘汗熱。理陰煎,脾主肌肉,血虛火旺,故瘦枯毛脫。肺為水之上源,金不生水,故小便赤澀。)
白話文:
參胡溫膽湯,用於治療傷寒出汗後,嘔吐且胸悶,精神煩躁失眠的症狀。
配方:人蔘、柴胡、白茯苓、廣皮(各 1 錢 5 分),半夏(用薑汁製)、枳實(用麩皮炒,各 1 錢),甘草(炙,6 分),生薑(2 錢),棗(2 個)
水煎服用,溫熱時飲用。
脾胃虛寒,少陽之氣無法發揮生髮作用,導致痰液鬱積於膽中,因此失眠。人蔘、甘草、茯苓、棗的甘溫性質,可以補益脾氣;柴胡的辛溫性質,可以升發陽氣;二陳(半夏、茯苓)的辛散性質,枳實的導滯性質,可以化解痰飲。痰飲化解後,膽氣就不會寒冷了。如果還有膽氣寒涼、肝氣鬱熱,煩悶不安無法入睡的情況,則需要加入竹茹、白芍等藥材,嚴重時可加入黃芩。
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發汗過多,身體顫動、脈搏虛弱(汗液為心臟的津液,出汗多就會導致血液枯竭,肌肉無法得到滋養,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可廣泛治療脾肺氣虛、血氣不足,症狀包括氣短、食慾不振、心悸健忘、夜間盜汗、身體倦怠消瘦、面色枯萎、毛髮脫落、小便赤黃灼熱。(《內經》記載:脾臟負責轉運水液,將精氣和津液輸送到肺部,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肺臟負責調節水液,將水分輸送到膀胱,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因此稱為「泰」。脾肺虛弱則上下不交,形成「否」的狀態。血氣無從化生,肺虛導致氣短,脾虛導致食慾不振。心臟主導脈搏,脈搏屬血氣,血氣不足則心臟失去滋養,所以會出現心跳、健忘、發熱等症狀。脾臟負責筋肉,血氣不足、火氣旺盛,所以會消瘦枯槁、毛髮脫落。肺臟是水液的源頭,金氣不生水氣,所以小便赤黃灼熱。)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當歸,黃耆(蜜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炙,各一錢),熟地,肉桂,五味子(研,各七分),遠志(甘草湯浸,去心,五分)
水煎溫服。
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各一錢,陽虛下寒加炮附子一錢,心悸不眠加酸棗仁炒研二錢,倍遠志。
葛根湯,傷寒標熱壯熱,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無汗,黃柏脈俱長,及太陽陽明合病脈浮而長,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白芍,甘草(各二錢),大棗(二枚),生薑(三錢)
白話文:
藥方如下: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當歸、黃耆(蜜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炙,各一錢)、熟地、肉桂、五味子(研,各七分)、遠志(甘草湯浸,去心,五分)。水煎溫服。
如果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各一錢;如果陽虛下寒,加炮附子一錢;如果心悸不眠,加酸棗仁炒研二錢,遠志的用量加倍。
葛根湯適用於傷寒標熱壯熱,頭額痛、目痛鼻乾不眠,無汗,黃柏脈俱長,及太陽陽明合病脈浮而長,必自下利者。方劑包含葛根(四錢)、麻黃(三錢)、桂枝、白芍、甘草(各二錢)、大棗(二枚)、生薑(三錢)。
水煎麻黃、葛根去沫,次入諸藥煎服。去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猶屬表證,世人多以為漏底傷寒,為不治,仲景以此方主之。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不止利而利自止也。
痛瀉要方,治土敗木賊,痛瀉不止。
白朮(土炒,三錢),白芍(酒炒,四錢),陳皮(炒,一錢半),防風(一錢)
水煎溫服。或為末,煉蜜丸服。久瀉加升麻。
白朮補脾燥濕和中;白芍瀉肝火,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散肝舒脾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利氣,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所以瀉木而益土也。
白話文:
將麻黃和葛根煎煮,去掉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服。去掉麻黃者,稱「桂枝加葛根湯」。
在太陽病和陽明病一起發作、伴隨腹瀉時,仍屬表證。一般人常誤以為內裏受傷,認為難以治癒,但仲景用此方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同時侵犯陽氣,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才導致腹瀉。服用此湯來散發經絡中的表邪,陽氣就不會過盛,陰氣也能平衡,腹瀉自然止住。
《痛瀉要方》治土氣過旺、木賊引起的腹瀉不止。
白朮(土炒,三錢),白芍(酒炒,四錢),陳皮(炒,一錢半),防風(一錢)
以水煎煮,溫服。或將藥材研成粉末,煉製成蜜丸服用。腹瀉較久者,可加升麻。
白朮具有補脾、燥濕、和中的功效;白芍能瀉肝火、收斂逆氣,緩解腹痛;防風能疏肝、健脾、勝濕,是調理脾臟、引經的重要藥材;陳皮能理氣,更能燥濕醒脾,讓氣運行順暢,疼痛就能止住。上述藥材的功效都是在瀉木(肝氣)以益土(脾氣)。
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風寒兩感,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此方主之。
桂枝(三錢二分),麻黃,白芍,杏仁(去皮),甘草(炙,各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麻黃去沫,入群藥煎服,覆取微汗。
此風寒兩感之輕劑也,不比大青龍之峻險。麻黃髮汗祛太陽之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陽之風邪,一發一止,則汗不得大泄矣。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三陽經合病,頭痛發熱,及時行感冒,風寒咳嗽,風濕身腫者。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茯苓,枳殼,桔梗(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一錢)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
病因:太陽經受風寒,八九天後出現瘧疾狀,發熱惡寒,一天二三度,面赤有熱感,這是表症未解的表現。由於不能微微出汗,所以身體必定發癢,此方可主治。
用藥:
- 桂枝(三錢二分)
- 麻黃
- 白芍
- 杏仁(去皮)
- 甘草(炙,各二錢)
- 生薑(三錢)
- 大棗(二枚)
煎服方法:
- 將麻黃水煎,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服下。
- 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此方為風寒兩感的輕劑,不及大青龍方峻烈。麻黃發汗,祛除太陽經的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陽經的風邪。一發一止,則汗液不會大量流失。
人參敗毒散
病症:治療傷寒的三陽經合病,頭痛發熱,以及時行的感冒、風寒咳嗽、風濕身腫等。
用藥:
- 人參
- 羌活
- 獨活
- 柴胡
- 前胡
- 薄荷
- 川芎
- 茯苓
- 枳殼
- 桔梗(各一錢)
- 甘草(五分)
- 生薑(一錢)
水煎溫服。內熱口燥加黃芩一錢。
按:羌活、獨活、柴、前、薄,芎皆風藥,升浮輕散開發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寒邪散風熱;用枳殼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參、苓、甘草者,取其補益中氣,外邪不能深入也。滌其邪氣,培其正氣,故曰敗毒。此散乃解傷寒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藥,全在詳證加減,以盡其妙。
虛怯人借人參之力,補正氣以驅邪氣耳。若溫病雜氣鬱熱內迫,流布三焦,人參豈可輕投,表藥豈可妄用?執泥此方以治溫病,恆恐誤人,訒庵盛稱其妙,未免溢美。不可印板眼目,總緣人不知溫病為雜氣。
沖和湯,治傷寒三陽經合病。(一名九味羌活湯。)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後溫溫地喝。如果出現內熱口乾的症狀,可以加一錢黃芩。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川芎都是風藥,具有升浮輕散、開發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解寒邪散風熱。使用枳殼,是因為它可以清膈利氣。使用人參、茯苓、甘草,是因為它們可以補益中氣,防止外邪深入。清除邪氣,增強正氣,因此稱為敗毒。此散藥是解傷寒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病的藥方,需要根據病情詳細加減用藥,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虛弱的人借助人參的力量,補益正氣來驅除邪氣。但如果是溫病雜氣鬱熱內迫,流布三焦,就不可輕易使用人參,也不可隨便使用表藥。如果一味執著於這個方劑治療溫病,很容易誤診。有人過於誇張它的功效,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溫病是由雜氣引起的。
沖和湯是治療傷寒三陽經合病的方劑,又名九味羌活湯。
羌活(一錢五分),白芷,黃芩,蒼朮(泔浸),細辛,川芎,防風,生地,甘草(各一錢),生薑(二錢),蔥白(一莖)
水煎溫服。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
此方分經而主治。傷寒邪在太陽者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主以蒼朮,邪在少陰、厥陰者主以細辛、川芎。而防風者又風藥之卒徒也,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熱也,甘草又所以和諸藥、補脾胃而除氣中之熱也。余謂九味合為一方,然用者不可執方,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與之,乃能效矣。
白話文:
羌活(1錢5分)、白芷、黃芩、蒼朮(淘米水浸泡)、細辛、川芎、防風、生地、甘草(各1錢)、生薑(2錢)、蔥白(1枝)。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服。若出現喘息的情況,可添加杏仁;在夏季時,可以添加石膏和知母。
此方根據經絡進行對症治療。若傷寒的邪氣在太陽經,則使用羌活;在陽明經,則使用白芷;在少陽經,則使用黃芩;在太陰經,則使用蒼朮;在少陰、厥陰經,則使用細辛和川芎。防風是風藥中的輔助藥物,生地用於清血熱,甘草用於調和藥性、補益脾胃並清除體內熱氣。我認為九味藥物合為一方,但使用時不能死板照搬,應根據經絡的不同、前後左右的變化、藥量的多寡、輕重的差異,進行適當的增減,才能達到療效。
今人視為四時套藥,無論感冒、傷風、傷寒、時氣、溫病,亦無論經絡臟腑,概以沖和湯和之。此張元素之說誤之也,須知之。
葛根加半夏湯,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又云不利但嘔,此方主之。(此以利嘔辨風寒之不同也。寒為陰,陰性下行,裡氣不和,故利而不嘔;風為陽,陽性上行,裡氣逆,故嘔而不利,加半夏之辛散,以下逆氣。不利而嘔,則風寒兩感也。)
葛根(三線),半夏(薑製),麻黃(去節,泡去黃汁,炒乾,各二線),桂枝,白芍,甘草(炙,各錢半),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現在的人把四時藥方當成萬靈丹,不論是感冒、傷風、傷寒、時氣、溫病,也不管是經絡臟腑,都用沖和湯來治療。這完全是張元素的錯誤觀點,必須要清楚了解。
葛根加半夏湯適合太陽陽明合病,症狀是腹瀉並且嘔吐,也有可能只嘔吐不腹瀉。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這個症狀。
葛根(三錢),半夏(薑製),麻黃(去節,泡去黃汁,炒乾,各二錢),桂枝,白芍,甘草(炙,各錢半),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煎麻黃、葛根去沫,次入諸藥煎服,覆取微汗。
增損普濟消毒飲,太和年,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燥舌乾,俗名大頭瘟。東垣曰:半身以上天之陽也,邪氣客於心肺,上攻頭面而為腫耳。經謂清邪中於上焦,即東垣之言益信矣。
元參(三錢),黃連(二錢),黃芩(三錢),連翹(去心),梔子(酒炒),牛蒡子(炒研),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桔梗(各二錢),陳皮,甘草(生,各一錢),全蟬蛻(十二個),白殭蠶(酒炒),大黃(酒浸,各三錢)
白話文:
將麻黃和葛根用水煎煮,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服用,蓋好被子讓患者微微出汗。
水煎去渣,入蜜、酒、童便冷服。
芩、連瀉心肺之熱為君,元參、陳皮、甘草瀉火補氣為臣,翹、梔、蒡、藍、蠶、蟬散腫消毒定喘為佐,大黃蕩熱斬關,推陳致新為使,桔梗為舟楫,載藥上浮,以開下行之路也。
真武湯,太陽病,發汗太過,仍發熱,(汗雖出而表不除之故也。)心下悸,(心生血,汗為心液,多則心虛。)頭眩身瞤,振振欲擗地,(振搖欲伏地不能起。喻氏注云:振振欲擗地五字,形容亡陽之狀如繪,汗多則衛氣解散,振振然四顧無可置身,欲擗地中而避處也。猶陰證似陽,欲坐井中而就冷也。何得妄指《詩經》注,擗拊心貌為解哉?——眉批)及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者,並此方主之。
白話文:
水煮後去除沉渣,加入蜂蜜、酒和童便,冷服。
黃芩、黃連瀉除心肺的熱氣,為主藥;元參、陳皮、甘草瀉火補氣,為臣藥;翹楚、梔子、牛蒡、藍草、蠶繭、蟬蛻散腫消毒定喘,為佐藥;大黃去除熱氣,促進流通,推陳致新,為使藥;桔梗為船隻,載藥上浮,用以疏通下行的道路。
真武湯:治療太陽病,發汗過多,仍然發熱(汗雖排出,但體表的病邪沒有去除);心下悸動(心臟產生血液,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如果流汗太多,心臟就會虛弱);頭暈目眩,搖搖欲墜(搖動想要倒在地上,不能起身。喻氏注:搖搖欲墜五個字,栩栩如生地形容了陽氣不足的狀態。流汗太多會導致衛氣渙散,動搖不定,四處張望找不到容身之地,想要倒在地上躲避。類似於陰證類似於陽證,想要坐在井中尋求涼爽。怎麼可以隨便引用《詩經》的注釋,解讀為撫摸心口的樣子呢?——眉批);以及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從下而利(拉肚子),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或者咳嗽,或者嘔吐,或者小便順利的人,都可以服用此方。
白朮(土炒,二錢),白茯苓(三錢),白芍(三錢),生薑(三錢),附子(炮,一錢半)
水煎溫服。少陰病加減法:咳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各一錢,嘔去附子倍生薑,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二錢。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腎氣欲上而凌心也;頭眩而身瞤,此汗多亡陽,虛邪不靖而內動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腎氣凌心,虛邪內動,有水火奔騰之象,故名此湯以主之。
白朮、茯苓補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附子、生薑回陽益衛之物也,可以壯火而制虛邪;白芍酸以收陰,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矣。若不用白芍以固護其陰,豈能勝附子之雄悍乎!
白話文:
將白朮、白茯苓、白芍、生薑、附子等藥材按照比例煎煮後溫服。如果是少陰病,可以根據症狀加减藥材:咳嗽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嘔吐去附子並加倍生薑;小便不利去茯苓;腹瀉去白芍並加乾薑。
如果患者出汗多且心悸,這是因為心臟缺乏津液,腎氣上逆而侵犯心臟;頭暈目眩且肢體抽搐,這是因為出汗過多損傷陽氣,虛邪不安而內動。真武湯是針對腎氣上逆、虛邪內動的情況而設計的,就像北方之神掌管水火一樣,此湯可以調節水火失衡。
白朮和茯苓可以補脾利水,用來抑制腎氣上逆而治療心悸;附子、生薑可以回陽益氣,用來增強陽氣抵抗虛邪;白芍性酸可以收敛陰液,因為患者小便不利,說明不僅陽氣不足,陰液也已虧损,所以用白芍來固護陰液,才能抵禦附子的强悍藥性。
梔子豉湯,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邪入胸中,挾飲生煩,心為水凌故也。)若劇者,反覆顛倒,(輾轉反側之象。)心中懊憹,(悔恨也。)此方主之。(吐無形之虛煩。)
山梔子(生研,七枚),淡豆豉(四錢)
水煎溫服,得吐便止,不吐再作服。
梔子湧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為傷寒汗下後不解,虛煩悶亂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名梔子生薑豉湯;若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名梔子甘草豉湯;若心煩腹滿,起臥不安,則去香豉而加厚朴、枳實,名梔子厚朴湯。又《傷寒論》曰: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豉湯主之。
白話文:
梔子豉湯
大汗淋漓、嘔吐、腹瀉後,身體虛弱煩躁,無法入眠。(邪氣入侵胸中,積聚津液,產生煩躁,是因為心臟被水氣壓迫所致。)如果病情嚴重,會反覆發作,(輾轉難眠的狀態。)心中懊悔,(感到後悔。)此方劑主治此症。(祛除無形之體虛煩躁。)
山梔子(搗碎去核,七枚),淡豆豉(四錢)
煎湯,溫服。吐出後就停止服用,不吐再服用。
梔子緩解體內虛熱,淡豆豉寒熱相濟、驅邪散毒,能催吐、發汗,是治療傷寒汗下後不解,虛煩悶亂的良藥。如果嘔吐,則加入生薑以化解津液,稱為梔子生薑豉湯;如果氣虛,則加入甘草以緩和中氣,稱為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心煩腹滿,坐臥不安,則去除淡豆豉,加入厚朴、枳實,稱為梔子厚朴湯。另外,《傷寒論》記載: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以梔子(乾薑)豉湯主治。
又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乾薑湯主之。故凡欲湧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素有微溏者,有不可吐之戒。(按:梔子乾薑湯主之,當是梔子豉湯;梔子豉湯主之,當是梔子乾薑湯。斷無煩熱用於姜,結痛用香豉之理,當移之。
)
柯韻伯曰:傷寒,太陽以心腹為里,陽明以心腹為表。蓋陽明之裡,是胃實,不特發熱惡熱,目疼鼻乾,汗出身重謂之表,一切虛煩虛熱,咽燥口苦,舌苔,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屬陽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
白話文:
也有人說,傷寒發病五、六天,瀉肚後身體依然發熱不退,胸口悶痛,想要解熱卻解不了,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所以,凡是想用藥來去除虛熱煩躁,一定要先考慮到中氣,因此,平時就容易腹瀉的人,就應該謹慎使用吐瀉的藥物。柯韻伯說:傷寒病,太陽病以心腹為內,陽明病以心腹為外。這是因為陽明病的內部,指的是胃實,不只是發熱惡熱、眼睛痛、鼻子乾燥、出汗、身體沉重這些屬於陽明病的外在表現,還有虛煩虛熱、咽喉乾燥、口苦、舌苔厚、腹脹、煩躁不安、睡不著、口渴卻尿少等,這些不在胃部以外的症狀,都屬於陽明病的外在表現。仲景的止汗藥方,是為了打開太陽病表邪的出口;制吐藥方,則是為了引導陽明病表邪的出口。
若太陽當汗而反吐之,便見自汗出不惡寒,飢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飲冷水,不欲近衣等證,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當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當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溫針等法,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煩躁,舌苔等證。然仍陽明之表,仍當梔子豉湯吐之。
梔子苦能湧泄,寒能勝熱,其形像心,又色赤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形像腎,又色黑入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此乃心脾熱,不是胃家實,即所云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義也。急除胃中之熱,不致胃家之實,即此一湯,為陽明解表裡之聖劑矣。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患者發汗後反倒嘔吐,出現自汗不止、不惡寒、飢餓難食、早上吃飯晚上吐、想喝冷水、不喜歡穿衣服等症狀,這是太陽病轉入陽明病的表現,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陽明病應該要吐,但沒有吐出來,反而用發汗、下瀉、溫針等方法,導致患者心中恍惚不安、煩躁不安、舌苔異常等症狀。然而這仍然是陽明病的表證,還是應該用梔子豉湯幫助患者嘔吐。
梔子味苦,具有湧泄之效,性寒,能夠清熱,其形狀像心臟,而且顏色紅色,能通達心臟,所以主治心中上下的各種病症;豆子形狀像腎臟,顏色黑色,能入腎經,製成豉,性質輕浮,上行於體內,能夠使心腹部的濁邪從口中吐出,吐出來之後心腹便舒暢,表裡煩熱也全部消失。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二陽病發病於心脾,這是心脾熱,不是胃部實證,也就是說,有熱症屬於臟腑,不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要急於去除胃中的熱,以免胃部實證,而這味梔子豉湯就是治療陽明病表裡證的良藥。
瓜蒂散(吐有形之實邪。),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寒者痰飲也。)此方主之。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各等份)
為末,熱水二盅,入淡豆豉三錢,煎一盅,去渣,和藥末一錢,溫服之。不吐再加,得快吐即止。或燒鹽熟湯調服,以指探吐,治霍亂宿食,熱痰冷痛。《千金》曰:凡病皆宜,大勝用藥。
炙甘草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此方主之。
白話文:
【瓜蒂散】(用於排除體內具體的實邪。),病症類似於桂枝湯的症狀,但無頭痛、頸部僵硬的情況,若脈搏浮現,胸部感到脹滿緊硬,並且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這表示胸部有寒氣(實際上是痰飲所致)。此方可以治療。
- 甜瓜蒂(需炒至黃色)
- 赤小豆(兩者比例相同)
研磨成粉末,取熱水兩杯,加入三錢淡豆豉,煮至一杯,過濾掉渣,然後加入一錢粉末,溫熱服用。若沒有出現嘔吐,可再次增加用量,直到達到快速嘔吐的效果為止。亦可用燒鹽與熱水調製後服用,配合手指探査以幫助嘔吐,適用於治療霍亂、宿食、熱痰冷痛等症狀。《千金方》提到:無論何種疾病,使用此方均能取得優越的療效。
【炙甘草湯】,對於傷寒導致脈搏間歇、心跳顫動的症狀,此方能有效治療。
炙甘草(二錢),阿膠(二錢),麻仁(去皮),麥冬(去心,各四錢),生地(八錢),桂枝(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水、酒各半,煎去渣,入阿膠化服。薛氏加當歸、酸棗仁炒,各三錢,五味子炒研一錢。
脈結心悸,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緣其人汗下不解,真陰衰竭,津液枯涸,滋陰之藥當倍於補氣,故參、草、桂枝、薑、棗補益中氣,調和榮衛;阿膠、麻仁、麥冬、生地,藥味既多,分兩亦重,所以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聖濟經》曰:津液耗散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與水停心悸之治法不同。汪訒庵曰:《千金翼》用治虛勞,《寶鑑》用治呃逆,《外臺》用治肺痿。
白話文:
炙甘草(二錢),阿膠(二錢),麻仁(去皮),麥冬(去心,各四錢),生地黃(八錢),桂枝(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用水和酒各半煎煮,把渣滓去掉,放入阿膠溶化服用。薛氏(的藥方)加入當歸、炒酸棗仁,各三錢,炒五味子研磨成粉一錢。
脈象結滯,心中悸動,是由於氣血虛弱衰竭,不能相互連續所致。因為這個人出汗不止,真陰(身體的陰液)衰竭,津液枯竭,滋養陰液的藥物應該比補益氣血的藥物多一倍,所以人參、甘草、桂枝、生薑、大棗補益中氣,調和氣血;阿膠、麻仁、麥冬、生地黃,藥味種類多,分量也重,所以能夠滋潤經脈,益補氣血,恢復脈象,疏通心氣。《聖濟經》說:津液耗散就會枯竭,五臟衰弱,氣血乾涸,使用濕性的藥物來滋潤,與水停心悸的治療方法不同。汪訒庵說:在《千金翼》中用來治療虛勞,在《寶鑑》中用來治療呃逆,在《外臺祕要》中用來治療肺癆。
(愚按:開後人滋陰降火無窮之法門,此方是也。)
生脈散,治夏月金受火囚,絕寒水生化之源,以致咳嗽喘促,肢體痿軟,腳軟眼黑,口渴汗出者。
人參(二錢),麥冬(去心,二錢),五味子(一錢)
水煎溫服。
東垣曰:人參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以肺朝百脈,故名曰生脈散。今人因生脈之名,用治脈微欲絕,陽氣將脫之證,誤人多矣,何如獨參一味?
左歸丸(減兩為錢,大劑煎飲,名為丸料。),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榮衛,漸至衰弱,或寒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氣虛昏暈,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或遺淋澀痛。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
白話文:
(我認為:開啟後人滋陰降火無窮之法門,就是這個方子。)
生脈散,治療夏季金屬受到火氣囚禁,中斷了寒冷水氣生化之源,導致咳嗽氣喘、四肢虛軟、腳軟眼皮發黑、口渴盜汗的人。
人參(二錢),麥冬(去中心,二錢),五味子(一錢)
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張子和說:人參甘寒,清熱降火,補益元氣;麥冬苦寒,滋養乾燥的金屬,淨化水源;五味子酸溫,清瀉丙火,補益庚金。由於肺臟主管身體所有脈絡,因此這個方子命名為生脈散。現在的人因為生脈這個名字,用來治療脈搏微弱欲絕、陽氣將要脫離的症狀,誤導了很多人,不如只用人參這一味藥?
左歸丸(把兩減為錢,用大量煎煮服用,稱為丸料。),治療真正的陰虛腎水不足,不能滋養榮衛,漸漸衰弱,或寒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精神恍惚,血氣不歸原位,或氣虛昏眩,或眼花耳聾,或口乾舌燥,或腰痠腿軟,或遺精尿澀痛。凡是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症狀,都適合用補腎水的主藥,以培補左腎的元陰,精血自然就能得到充盈。
熟地(八兩),山藥(炒),山茱萸(蒸,去核),菟絲子(酒蒸),枸杞子(蜜蒸),鹿角膠(打碎炒珠),龜板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不必用此味。),牛膝(酒蒸熟,三兩,滑精者不用。)
為末,煉蜜丸,任下。如真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火燥灼金,乾枯多嗽,加百合三兩: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水不利不清,加白茯苓三兩;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血虛血滯,加當歸四兩;腰膝痠痛,加杜仲,鹽水炒斷,三兩;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去龜板膠,加破故紙炒香,三兩,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氣虛加人參三兩。
白話文:
熟地(八兩),山藥(炒熟),山茱萸(蒸熟,去核),菟絲子(酒蒸),枸杞子(蜜蒸),鹿角膠(打碎炒珠),龜板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虛火不必使用)。牛膝(酒蒸熟,三兩,有遺精症狀者不用)。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煉蜜製成丸劑,隨意服用。
如果真陰虛弱,出現虛火上炎的症狀,宜採用純陰至靜的藥方,去除枸杞、鹿膠,加入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
火氣旺盛灼傷肺金,出現乾咳多咳的症狀,加入百合三兩;
夜間發熱,骨骼發燙,加入地骨皮三兩;
小便不利,顏色不清,加入白茯苓三兩;
大便乾燥不通,去除菟絲,加入肉蓯蓉三兩;
血虛血滯,加入當歸四兩;
腰膝痠痛,加入杜仲,鹽水炒斷,三兩;
臟腑平和,沒有虛火,但腎氣不足,去除龜板膠,加入破故紙炒香,三兩,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
氣虛者加人參三兩。
右歸丸(以兩作錢,大劑煎飲,名為丸料。),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弱,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在溪谷,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肢不收,或眼見邪祟,或衰弱無子等證,俱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
熟地(八兩),山萸肉(微炒,三兩),杜仲(薑湯炒斷),枸杞子(微炒),菟絲子(酒蒸),鹿膠(各四兩),當歸(三兩),肉桂(去粗),附子(制,各二兩)
白話文:
右歸丸主要用於治療元陽不足,例如天生體質虛弱、過度勞損導致腎陽虛衰,造成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嘔吐腹脹、反胃噎膈、怕冷、腹部疼痛、大便溏瀉、尿頻尿失禁、寒疝、四肢關節疼痛、水腫等症狀。總而言之,凡是陽氣不足的人,往往會出現神疲乏力、氣虛、心悸、四肢無力、幻覺、體虛不孕等症狀,都可以服用右歸丸來補充腎陽,改善體質。
右歸丸的藥方包括:熟地八兩、山萸肉三兩(微炒)、杜仲四兩(薑湯炒斷)、枸杞子四兩(微炒)、菟絲子四兩(酒蒸)、鹿膠四兩、當歸三兩、肉桂二兩(去粗皮)、附子二兩(制)。
為末,煉蜜丸,任下。如陽虛氣衰,必加人參以為之主,隨人虛實增損。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陽虛精滑,或滯濁便溏,加故紙酒炒,三兩;飧泄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麵煨去油,三兩;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加乾薑炒黃,三兩;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陽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黃狗外腎二副,酒煮搗入之。
蜜煎導法,陽明病自汗,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便雖硬不可攻。此仲景心法,後人罕知。當自欲大便時,以此法導之,乃承氣之變法也。
白話文:
將草藥研磨成粉末,然後調和蜂蜜製成藥丸,按照需要服用。如果出現陽氣虛弱、精神疲憊的情況,必須加入人參作為主要成分,並根據個體虛實情況增減用量。人參的功效能隨陽性藥物進入陽氣系統,隨陰性藥物進入陰氣系統,若要補充命門之陽,加入人參才能迅速見效。對於陽氣虛弱、精液滑脫或大便溏薄的情況,可以加入舊紙(一種中藥材)用酒炒製,用量為三兩;對於因腎虛導致的長期腹瀉,可以加入五味子三兩,以及去油後的肉豆蔻三兩;若飲食減少,或消化不良,或出現噁心、嘔吐、胃酸反流的情況,可以加入乾薑炒製至黃色,用量為三兩;對於持續腹痛,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兩;對於腰部和膝蓋的痠痛,可以加入核桃肉連同皮一起使用,用量為四兩;若出現陽氣虛弱、勃起困難的情況,可以加入巴戟天肉四兩,以及肉蓯蓉三兩,或者加入二副黃狗的外腎,用水煮後搗碎加入。
蜜煎導法,在陽明病出現自汗,或者發汗後小便自利的情況下,表示身體津液已經內縮,即使大便變得堅硬,也不應立即進行攻擊性的治療。這是出自張仲景的治療原則,但後來很少有人知道。當患者有想要排便的意願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引導排便,這是一種承氣湯的變化方法。
蜂蜜
入銅勺內微火煎,稍凝,勿令焦,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並手作挺子,長寸許,令頭銳,欲大便時,入穀道中,自下。
參歸養榮湯,邪留心下,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稟賦嬌怯,或素病虧損,如失血崩帶等證,因下益虛,失其健運,愈令痞滿,再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病矣。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薑(炮,三錢),甘草(炙,一錢),白芍(酒炒,一錢半),當歸(二錢),生地(二錢),熟地(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果如前證,一服痞若失。若下後仍潮熱口渴,脈洪大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此有虛實之分,須詳辨之。
白話文:
將蜂蜜放入銅勺中以微火慢慢煎煮,直到稍微凝固,但不要煮焦。加入皂角末五分,食鹽五分,用手捏成一根長約一寸、頭部尖銳的棒狀物,在想要排便的時候,將其插入肛門中。
_[參歸養榮湯]_主要用於治療邪氣停留在心下,導致人體腹脹滿的症狀。如果原本腹脹滿,下瀉後卻反而更脹滿,這說明身體虛弱。可能是天生體質虛弱,或是原本就有疾病導致身體虧損,例如失血、月經量多等。由於瀉下藥會加重虛弱,導致身體運化功能減弱,反而更會造成腹脹滿。如果再用行氣破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
藥方:人參(一錢)、半夏(二錢)、生薑(炮製,三錢)、甘草(炙烤,一錢)、白芍(酒炒,一錢半)、當歸(二錢)、生地黃(二錢)、熟地黃(三錢)、大棗(二枚)。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如果符合上述症狀,一劑藥就能讓腹脹減輕。但如果瀉下後仍然感到潮熱口渴,脈搏洪大且腹脹滿,服用此藥後會很快出現危險。這說明身體有虛實之分,需要仔細辨別。
犀角地黃湯,傷寒溫病,胃火熱盛,衄血吐血,咳咯血,(衄行清道,吐行濁道,以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也。循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氣急迫,故隨經直犯清道,上腦而出於鼻為衄;其從肺而出於咽者,則為咳咯;其存胃中者,為守榮之血,守而不走,胃虛不能攝,或為火逼,故嘔吐從咽而出也。衄血之熱在經,吐血之熱存腑。傷寒衄血為表熱,溫病衄血為裡熱。《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則咳嗽出血也,當詳細辨而治之。)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傷寒便血,為傳經熱邪;溫病便血,為裡熱蓄血。在上則喜忘,在下則如狂。漱水不欲咽,熱在經,里無熱也。蓄血發燥而內不渴,故雖漱水而不欲咽。海藏云:大凡血證多不飲水,惟氣證則飲水。經云:陽明病,口燥漱水不欲咽者,必衄。傷寒當發汗而不發汗,邪熱妄行,逼血外出,故見此證。)及陽毒發斑,(熱甚傷血,發於皮膚見紅點者為疹,如錦紋者為斑。傷寒不當下而下,熱毒乘虛入胃則發斑疹,溫病當下而不下,熱留胃中亦發斑疹。或誤服熱藥太過亦發斑疹。)並婦人血崩赤淋,(以火勝故治之。)此方並治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
適用於以下症狀:
- 傷寒或溫熱病,胃火旺盛
- 鼻出血、吐血、咳血(鼻出血是清除上焦的熱氣,吐血是清除中焦的熱氣,咳血是喉嚨與氣管連通天地之氣,咽喉連通地氣所致。血循經脈運行而無法固守,隨氣運行,火氣旺盛,因此血直衝上焦,上沖腦部從鼻子流出就是鼻出血;從肺部經咽喉流出就是咳血;積聚在胃中的血是固守的血液,固守而不運行,胃氣虛弱無法收攝,或被火氣逼迫,所以嘔吐從咽喉排出。鼻出血的熱在經絡,吐血的熱在臟腑。傷寒鼻出血是表熱,溫病鼻出血是裡熱。《內經》說:心臟將熱氣傳染給肺臟,就會咳嗽出血,要仔細辨別後治療。)
- 便血、蓄血發狂,漱口不想吞嚥(傷寒便血是由傳經的熱邪引起的;溫病便血是由裡熱蓄血引起的。上焦熱的話容易健忘,下焦熱的話會發狂。漱口不想吞嚥,表示熱在經絡,裡焦沒有熱。蓄血發熱,內部不會口渴,所以即使漱口也不想吞嚥。海藏說:一般來說,血證大多不喝水,只有氣證才會喝水。經文說:陽明病,口乾漱口不想吞嚥的,一定會鼻出血。傷寒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邪熱亂行,逼迫血液外流,所以出現這個症狀。)
- 陽毒發斑(熱氣過盛傷血,發於皮膚出現紅點的是疹,像錦緞紋路的是斑。傷寒不該用下法卻用下法,熱毒趁虛進入胃部就會發斑疹;溫熱病該用下法卻沒有用下法,熱氣留滯在胃中也會發斑疹。或誤服過多熱藥也會發斑疹。)
- 女性血崩和尿血(這是火氣過剩所造成的,因此用此方治療。)
此方適用於以上所有症狀。
懷生地(六錢),白芍(四錢),牡丹皮(三錢),犀角鎊(二錢,磨汁或末入。)
水煎,入犀汁服。瘀血甚者,加大黃三錢以行之,或因怒致血,或熱極如狂,加柴胡平少陽、厥陰之火;黃芩瀉上、中二焦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也。
生地甘寒涼血,以滋腎水;丹皮苦寒,瀉血中之伏火;犀角大寒,解胃熱而清心火;白芍酸寒,和陰血而散肝火,以共平諸經之潛逆也。
通脈四逆湯,下利,裡寒外熱,面反赤,手足厥,脈微欲絕,及脈不出,系群陰格陽於外,不能內返也,此方主之。
附子(生,三錢),乾薑(生,三錢),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使用生地六錢、白芍四錢、牡丹皮三錢、犀角二錢(磨成汁或粉末加入藥汁中),水煎服用。如果瘀血嚴重,可加三錢大黃來促進血液循環。如果因怒火攻心導致出血,或因熱極如狂,可加入柴胡來平息少陽和厥陰的火氣;黃芩可瀉去上焦和中焦的火氣,梔子可瀉去三焦的火氣。
生地性甘寒涼血,滋養腎水;丹皮性苦寒,瀉去血中潛藏的熱火;犀角性大寒,解熱胃火並清心火;白芍性酸寒,和合陰血並散肝火,共同平息各經脈的潛在逆氣。
通脈四逆湯主治下利、裡寒外熱、面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或脈象消失等症狀。這些症狀皆因陰氣被阻礙於外,無法回歸內部所致。本方以附子(生,三錢)、乾薑(生,三錢)、甘草(炙,二錢)為藥。
水煎溫服。一云冷服。(解見四逆湯下。)
按:《蘊要》云:四逆湯一名通脈四逆湯,細玩傷寒通脈四逆湯所治之證,裡寒外熱,其面反赤,陰盛於內,逼陽於外,而脈不出,較四逆湯所治之證為更重。若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何故多加通脈二字耶?《醫統》及《醫宗必讀》俱云:即四逆湯加甘草一倍。然厥逆脈不出,反加甘草緩味,殊不近理。
《纘論》云:即四逆湯加乾薑一倍。然回陽通脈,全賴生附子雄悍之力,豈宜單加乾薑耶?再按:四逆湯原方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生用。方下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此即通脈四逆湯也。故通脈四逆湯方,甘草炙,二兩,與四逆湯同;乾薑三兩,是為倍用;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白話文:
煮後溫和飲用。另一說法是冷飲。(詳細解說請見四逆湯的說明。)
參考:《蘊要》指出:四逆湯有一個別名叫做通脈四逆湯,仔細觀察傷寒通脈四逆湯所治療的症狀,可以看出是裡部寒冷而外表似乎熱,臉色反而紅潤,陰氣過盛在內部,導致陽氣被逼到外部,脈搏沒有出現,這比四逆湯治療的症狀更加嚴重。如果通脈四逆湯就是四逆湯,那麼為什麼要多加「通脈」二字呢?《醫統》和《醫宗必讀》都提到,這是四逆湯加上甘草的兩倍量。
然而,脈搏異常且沒有脈搏,反而增加甘草來調味,實在不合情理。
《纘論》則說,這是四逆湯加上乾薑的兩倍量。然而,回陽通脈完全依賴生附子的強大力量,難道只增加乾薑就足夠嗎?再進一步來說:四逆湯原本的配方是甘草炙製兩兩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生用。配方下方寫道:體力強壯的人可以使用更大的附子一枚,乾薑三兩,這就是通脈四逆湯。因此,通脈四逆湯的配方中,甘草炙製兩兩兩,與四逆湯相同;乾薑三兩,即是加倍用量;附子使用大的一枚生用。
夫既云大者其為倍用,可想而知,細心較定,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倍附子、乾薑是耶。
仲景加減法:面色赤加蔥白二莖,腹痛去蔥白加白芍二錢,嘔加生薑二錢,咽痛去白芍,加桔梗二錢,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一錢,去桔梗。
白頭翁湯,下利慾飲水,(亡津液而內燥。)以有熱故也,又熱痢下重者,(邪熱下痢,氣滯後重。)並此方主之。
白頭翁(二錢),秦皮(三錢),黃連(三錢),黃柏三錢。
水煎溫服。
此胃與肝、腎藥也。白頭翁苦寒,入胃經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澀,洗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清心涼血;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而厚腸,濕熱除而利自止矣。
白話文:
如果說「大」就是用量加倍,那麼四逆湯加倍附子、乾薑就等於四逆湯加倍。
仲景的加減方法是:面色發紅就加蔥白兩根,肚子痛就去掉蔥白,加白芍兩錢;嘔吐就加生薑兩錢;咽喉痛就去掉白芍,加桔梗兩錢;小便量少,脈搏摸不到就加人參一錢,去掉桔梗。
白頭翁湯用於治療腹瀉想要喝水、(身體缺乏津液,內部乾燥。)因為有熱症,還有熱性痢疾,腹瀉後感覺沉重,(邪熱導致痢疾,氣機阻滯,所以感覺沉重。)這些情况都可以用此方治疗。
白頭翁(兩錢)、秦皮(三錢)、黃連(三錢)、黃柏(三錢)。
水煎溫服。
這個方子是針對胃、肝、腎的。白頭翁苦寒,入胃經血分,可以清熱涼血止瀉;秦皮苦寒收澀,可以清肝益腎,固攝下焦;黃連清心涼血;黃柏瀉火補水,還能燥濕止瀉,使腸道恢復正常,濕熱去除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了。
桔梗杏仁煎,治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胸膈隱痛,將成肺癰者。
桔梗,杏仁(炒研),甘草(各一錢),枳殼(麩炒,一錢五分),麥冬(去心)百合,阿膠,夏枯草,金銀花(各二錢),連翹(二錢五分),川貝母,紅藤(各三錢),火勝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錢。
水煎溫服。
腸癰秘方,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陰痛不止者,是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矣,急以此方治之。
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一碗,服之。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然後服後藥末除根。
白話文:
桔梗杏仁湯
用於治療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胸膈隱隱作痛、即將形成肺癰的患者。
藥方組成:
- 桔梗
- 炒過的杏仁
- 甘草(各一錢)
- 麩炒過的枳殼(一錢五分)
- 去心麥冬
- 百合
- 阿膠
- 夏枯草
- 金銀花(各二錢)
- 連翹(二錢五分)
- 川貝母
- 紅藤(各三錢)
- 身體發熱兼口渴者加天花粉二錢。
以水煎煮後服用,溫服。
腸癰祕方
凡腸癰發生在小腹一側,微腫但小腹陰痛不止的,是由於毒氣不散,逐漸向內侵攻並潰爛,會形成大患,應急用此方治療。
步驟:
- 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成一碗,上午服用一服,飲後醉臥。
- 下午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成一碗,服用。服後疼痛必逐漸減輕,纔算有效。
- 之後服用後藥末以根除病症。
當歸(五錢),石蠟蚆(五錢,蜜蠟也),白殭蠶(白而直者),蟬蛻(全,各二錢),天龍(即蜈蚣也),川大黃(各一錢),老蜘蛛(二個,捉住放新瓦上,以酒盅蓋定,外用炭火煅干存性。)
上為細末,每空心好酒調服一錢許,日逐漸服,自消。
連翹金貝煎,治陽分癰毒,或在肺、膈、胸、乳、臟腑之間者,此方最佳,連用數服,無有不愈。
連翹(去心),紅藤(各七錢),金銀花,蒲公英,夏枯草,土貝母(各三錢)
白話文:
當歸、石蠟蚆、白殭蠶、蟬蛻、蜈蚣、川大黃各取五錢,老蜘蛛兩個,捉住放在新瓦上,用酒盅蓋好,用炭火燒乾留存藥性。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空腹用好酒調服一小匙,每天服用,直到病症消退。
連翹金貝煎專治陽分癰毒,無論是長在肺、膈、胸、乳,還是臟腑之間,此方都是最佳選擇,連續服用幾劑,無有不愈。連翹去心,紅藤、金銀花、蒲公英、夏枯草、土貝母各取三錢。
火勝煩渴乳腫者,加天花粉三錢,好酒二碗,煎一碗,服後暖臥片時。若陽毒內熱,或在頭項間者,水煎亦可。
蠟礬丸
生白礬(二兩),白及(一兩)
為細末,用黃蠟四兩熔化,去淨渣,入藥末為丸,白滾水送下一錢,日三服。護膜托裡,解毒化膿之功甚大。一方無白及,一方有琥珀三錢。
附子湯,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者。少陰病骨節痛,身體痛,手足厥,脈沉者。並此方主之。
人參(一錢),附子(生),白朮(土炒),白茯苓,白芍(各二錢)
白話文:
【火勝煩渴乳腫者,加天花粉三錢,好酒二碗,煎一碗,服後暖臥片時。】 對於火氣旺盛導致的口渴和乳房腫脹的情況,可以加入三錢的天花粉,與兩碗的佳酒一起煎煮成一碗,服用後應躺下休息片刻。
【若陽毒內熱,或在頭項間者,水煎亦可。】 如果存在陽毒引發的內熱,或者熱毒在頭部和頸部之間,也可以用水煎煮。
【蠟礬丸】
- 生白礬(兩兩兩),白及(一兩一兩)。
將這兩種藥物磨成細粉,使用四兩的黃蠟熔化後,去除雜質,加入藥粉做成丸狀,用溫開水吞服一錢,每天三次。此藥具有保護膜、促進傷口癒合、解毒消炎的功效十分顯著。另外有一個方子不含有白及,而有一個方子則添加了三錢的琥珀。
【附子湯】
- 人參(一錢一錢),生附子,白朮(土炒),白茯苓,白芍(各二錢二錢)。
對於少陰病,口中感覺和諧,但背部感到寒冷的人;或是少陰病引起骨節疼痛、全身疼痛、手腳發冷、脈象沈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水煎溫服。
傷寒以陽為主,上證皆陰證,幾於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參、附、苓、術以養陽;辛溫之藥過多,恐有偏陽之弊,故又用白芍以扶陰。經云:火欲實,水當平之,此用白芍之意也。若溫病陽邪怫鬱,而厥逆脈沉,一用辛溫之藥治之,正如抱薪投火矣。
桂枝加附子湯,太陽病中風,誤汗遂漏不止,惡風(表虛則玄府疏。)小便難,(汗多則亡津液。)四肢微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則血滯。)難以屈伸,(筋骨不和,風邪客之。)此方主之。
桂枝,白芍(各三錢),附子(生),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傷寒以陽氣為主,上部的症狀都是陰性的,幾乎已經沒有陽氣了。辛味和甘味的藥物都是陽性的,因此使用人參、附子、茯苓、白朮來滋養陽氣;辛味溫和的藥物過多,可能會導致過度強調陽氣的弊端,因此又加入白芍來補充陰氣。經書上說:火要實,水要平,這就是使用白芍的意圖。如果溫病中的陽邪鬱積,出現厥逆脈象沈細,若使用辛溫的藥物治療,就如同以柴薪投向火焰,使情況更糟。
桂枝加附子湯,是針對太陽病中風,因誤用發汗導致汗漏不止,出現畏風(表示身體外在防護力下降)、小便困難(因為大量出汗會耗損體液)、四肢微感緊繃(因為四肢是陽氣的基礎,陽氣不足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難以活動(因為筋骨不協調,風邪侵入)。這方子適用於此種情況。
桂枝、白芍(各三錢),附子(生)、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誤汗亡陽則血滯,兼有風入而勁急也,故用桂枝湯疏風解肌以和榮衛,加附子以助元陽而固表也。此中風誤汗而見此證,故以此湯救之。若濕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汗為心液,心無血養,故神不寧。)小便已,陰痛,(水道乾涸,故陰痛也。)炙甘草湯加白茯苓四錢。
甘草附子湯,風濕相搏,骨節煩痛,掣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微腫者,此方主之。(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迨兩相搏激,注經絡,流關節,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也。風勝則衛氣不固,故汗出惡風,濕勝則水道不行,故便澀身腫。)
白話文:
水煎溫服。如果因為誤汗導致陽氣耗損,就會造成血液瘀滯,並且伴隨風邪侵入而導致筋脈緊繃。因此使用桂枝湯疏散風寒,解表散寒,調和營衛,再加入附子溫補元陽,固護表氣。這是因為中風誤汗導致的這種症狀,所以用這個方子來救治。如果屬於濕邪重而過度發汗,就會出現神志恍惚、心神不寧(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心臟沒有血液滋養,所以神志不寧),小便不利,陰部疼痛(水道乾涸,所以陰部疼痛)。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炙甘草湯加上白茯苓四錢。
甘草附子湯主治風寒濕邪互相搏結,導致骨節疼痛、筋脈拘攣,難以屈伸,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身體微腫等症狀。這是因為風邪先侵犯上半身,濕邪先侵犯下半身,當風寒濕邪相互搏擊,侵入經絡,流注關節,無處不到,就會導致無處不痛。風邪過盛就會導致衛氣不固,所以會出現汗出怕風;濕邪過盛就會導致水道不通暢,所以會出現小便不利、身體腫脹。
甘草(炙,二錢),附子(生,二錢),白朮(土炒,二錢),桂枝(四錢)
水煎溫服。
成氏曰:甘草、桂枝之辛甘,散風邪而和衛;附子、白朮之辛溫,解濕氣而溫經。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藥物配方: 成分: 1. 炙甘草2兩 2. 生附子2兩 3. 土炒白朮2兩 4. 桂枝4兩 服用方法:用水煮沸後溫熱飲用。 成氏說:「甘草與桂枝具有苦甜味,可以驅除風邪並調節皮膚防禦功能。附子和白朮則有辛辣且溫暖的效果,能解除溼氣並加熱身體內臟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