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2)
卷二 (2)
1. 陰證似陽
陰證似陽,乃水極似火,真陰證也。(似陰似陽二證分析不清,死生立判。溫病無陰證。——眉批)蓋傷寒傳變三陰而為陰證,或陰寒直中三陰而為陰證。陰勝於內,逼其浮游之火發於外,其脈沉微而遲,或沉細而疾,一息七八至,或尺衰寸盛。其證面赤煩躁,身有潮熱,渴欲飲水,或咽痛,或短氣,或嘔逆,大便陰結,小便淡黃,驚惶不定,時常鄭聲,狀類陽證,實陰證也。粗工不察,但見面赤煩渴,咽痛便秘,妄投寒涼,下咽立斃。
大抵陰證似陽,乃假陽也,實則內寒而外熱,急以白通、附子、通脈四逆湯之類加人參,填補真陽,以引人歸源,但使元氣漸復,則熱必退藏。《易》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此與陰勝格陽例同。王太僕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非熱也。但陽證似陰與陽證,傷寒溫病家通有之。
而陰證似陽與陰證,此值正傷寒家事,溫病無陰證。古人未曾言及,後人多不知此,吳又可其先覺乎?
按:寒熱有真假者,陽證似陰,陰證似陽是也。蓋熱極反能寒厥,乃內熱而外寒,即真陽假陰也;寒極反能燥熱,乃內寒而外熱,即真陰假陽也。假陰者最忌溫補,假陽者最忌寒涼,察此之法,當以脈之虛實強弱為主。然洪長滑數,強實有力,真陽脈固多,而沉伏細澀,六脈如絕,假陰脈亦不少。
(假陰脈最足誤人,宜細心辨之。——眉批)可知不唯證之陰陽有真有假,即脈之陰陽爽有真有假。死生關頭,全在此分。噫!醫道豈易易哉!
吳又可曰:陰陽二證,古方書皆對待言之,以明其理。世醫以陰陽二證,世間均等,臨診之際,泥於胸次,往來躊躇,最易牽入誤揣。甚有不辨脈證,但窺其人多蓄少艾,或適在娼家,或房事後得病,或病適至行房,問及於此,便疑為陰證。
殊不知病之將至,雖童男室女,曠夫寡妻,僧尼閹宦,勢不可遏,與房欲何涉焉?即使素多少艾,頻宿娼家,房事後適病,病適至行房,此際偶值病邪,氣壅火鬱,未免發熱,到底終是陽證,與陰證何涉焉?況又不知陰證,實乃世間非常有之證,而陽證似陰者何日無之?究其所以然者,不論傷寒溫病,邪在胃家,陽氣內郁,不能外布,即便四逆,所謂陽厥是也。仲景云:厥微熱亦微,厥深熱亦深。
其厥深者,輕則冷過時膝,脈沉而微,重則通身冰冷,脈微欲絕。雖有輕重之分,總之為陽厥。因其觸目皆是,苟不得其要領,於是誤認者良多。況且溫病每類傷寒,再不得其要領,最易混淆。
夫溫病雜氣直行中焦,分布上下,內外大熱,陰證自何而來?余治溫病數百人,僅遇一二正傷寒,即令正傷寒數百人,亦不過一二真陰證,又何必才見傷寒便疑為陰證,況多溫病,又非傷寒者乎!人亦可以憬然思,翻然悟矣。(按:吳氏溫病無陰證一語,開萬古之屯蒙,救無窮之夭枉。
白話文:
陰證看起來像陽證,是因為體內陰寒之氣極盛,反而表現出像火熱的假象,這其實是真正的陰寒證。(如果分不清像陰又像陽的兩種情況,生死立判。溫病不會有陰證。)通常傷寒病傳變到三陰經時會變成陰證,或者陰寒之氣直接侵入三陰經也會形成陰證。這是因為體內陰寒之氣過盛,把浮游的陽氣逼到體外,所以脈象會呈現沉微而遲緩,或者沉細而急促,一息七八次,也可能表現為寸脈強而尺脈弱。症狀方面,可能出現面色發紅、煩躁不安、身體發熱像潮汐般一陣一陣的,想喝水,咽喉疼痛,呼吸短促,想嘔吐,大便乾結,小便淡黃,驚恐慌亂,時常自言自語,這些都像陽證,但其實是陰證。不夠仔細的醫生如果只看到面色發紅、口渴、咽喉疼痛、便秘就妄用寒涼藥,病人很快就會死亡。
一般來說,陰證表現得像陽證,是假象的陽證,實際上是內寒外熱。要趕快使用白通湯、附子湯、通脈四逆湯等藥,再加入人參,來補足真正的陽氣,把陽氣引回本源。只要元氣慢慢恢復,熱就會自然消退。《易經》所說「火就燥」,就是這個道理。這和陰氣過盛而排斥陽氣的道理是一樣的。王太僕說的「身體發熱,但脈搏按下去沒有鼓動的感覺」,並不是真的發熱。但是,陽證表現得像陰證以及真正的陽證,在傷寒和溫病中都可能出現。
而陰證表現得像陽證和真正的陰證,這通常是正傷寒才會出現的情況,溫病不會有陰證。古人沒有提到過這種情況,後人大多不了解,吳又可算是最早發現這個問題的人嗎?
按:寒熱有真假之分,陽證看起來像陰證,陰證看起來像陽證就是這種情況。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寒冷的症狀,這是因為內熱而外寒,是真正的陽證但表現出假陰證的樣子;寒到極點反而會出現燥熱的症狀,這是因為內寒而外熱,是真正的陰證但表現出假陽證的樣子。假陰證最忌諱溫補,假陽證最忌諱寒涼,判斷的方法,主要看脈象的虛實強弱。然而,洪大、長、滑、數、強而有力的脈象,雖然多為真陽脈,但沉伏、細微、澀滯,六脈像要消失一樣的假陰脈也不少。
(假陰脈最容易誤導人,要仔細辨別。)可見不僅證的陰陽有真有假,脈的陰陽也有真有假。生死關頭,全在這細微的辨別。唉!醫學這門學問真是不容易啊!
吳又可說:陰陽二證,古代醫書都是對照著來講,以說明其中的道理。現在的醫生認為陰陽二證在世間很常見,臨診時卻被固有的觀念束縛,猶豫不決,很容易就誤判。甚至有些醫生不辨別脈象和症狀,只看病人是否經常縱慾,或者剛從妓院回來,或者性生活後發病,或者剛要發生性行為就發病,一問到這些情況,就懷疑是陰證。
殊不知疾病的發生,即使是沒有性生活的少年男女,鰥夫寡婦,和尚尼姑宦官,也是勢不可擋,和性慾有什麼關係呢?即使平時縱慾,常去妓院,性生活後發病,或剛要發生性行為就發病,這時候如果剛好遇到病邪,導致氣機鬱滯、火氣內盛,也會發熱,但最終還是陽證,和陰證有什麼關係呢?更何況他們不知道陰證其實是世間非常少見的證型,而陽證看起來像陰證的情況卻每天都有。究其原因,不論是傷寒還是溫病,只要病邪在胃,陽氣內鬱,不能向外發散,即使出現四肢厥冷,也是所謂的陽厥。張仲景說:「厥微熱亦微,厥深熱亦深」,厥證嚴重時,輕則冷到膝蓋,脈沉而微弱,重則全身冰冷,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雖然有輕重之分,但總的來說都是陽厥。因為這種情況很常見,如果不能把握要領,很容易就誤判。而且溫病常常和傷寒類似,如果再不能把握要領,就更容易混淆了。
溫病是雜亂的邪氣直接侵犯中焦,分佈於上下內外,是全身大熱,怎麼會有陰證呢?我治療過幾百個溫病病人,只遇到過一兩個正傷寒,即使是正傷寒,幾百個人中也不過只有一兩個真正的陰證,又何必一見傷寒就懷疑是陰證呢?何況大多數都是溫病,而不是傷寒啊!人們也應該醒悟過來,徹底明白了吧!(吳又可的溫病沒有陰證的說法,解開了千古的迷惑,救了無數枉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