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陽證
凡治傷寒溫病,最要辨明陰陽。若陰陽莫辨,則寒熱紊亂,而曰不誤於人者,未之有也。如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目痛鼻乾,不眠,脅痛,寒熱而嘔,潮熱譫語,詈罵不認親疏,面紅光彩,唇燥舌黃,胸腹滿痛,能飲冷水,身輕易動,常欲開目見人,喜言語聲響亮,口鼻之氣往來自如,小便或黃或赤,或溷濁或短數,大便或燥秘或膠閉,或挾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手足自溫暖,爪甲自紅活,此陽證之大略也。
傷寒陽證,有表有里,隨證治之,方論詳後,用宜分清;溫病陽證,有表證無表邪,一於清熱導滯而已。尤要辨明是傷寒是溫病,斷不可溷而一之。傷寒得天地之常氣,由氣分傳人血分;溫病得天地之雜氣,由血分發出氣分。(傷寒溫病是緊要關隘,先要分清路分。———眉批)但其中證候相參,從來混淆,倘分別一有不清,則用藥死生立判矣。
今人不辨寒溫,好用熱藥,而不知涼藥之妙且難也。
白話文:
凡是治療傷寒或是溫病,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分辨陰陽。如果無法區分陰陽,那麼對於寒熱的處理就會混亂,想要不對病人造成誤診的情況,那是不可能的。例如,當出現發燒、畏寒、頭痛、身體疼痛、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脅痛、冷熱交替並伴有嘔吐、時而高燒胡言亂語、咒罵不分親疏、面色紅潤、嘴脣乾燥、舌苔黃色、胸腹滿悶疼痛、想喝冷水、身體輕盈易動、常想睜眼見人、喜歡大聲說話、呼吸自如、小便顏色可能是黃色或赤色,也可能混濁或是頻繁,大便可能乾燥祕結、粘稠不通,或是伴隨著熱氣而拉肚子,或是因熱氣導致大腸出血,手腳自然溫暖,指甲紅潤,這都是陽證的基本特徵。
在傷寒的陽證中,有表證和裡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後面會詳細討論,使用時應分清情況;溫病的陽證,只有表證而無表邪,只需清熱解毒即可。更為重要的是,要清楚辨別是傷寒還是溫病,絕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傷寒是由天地間的常態氣候引起,先影響氣分再傳入血分;溫病則是由天地間的雜氣所引起,先在血分發生作用再影響到氣分。
然而,兩者的症狀常常交錯,歷來容易混淆。一旦分辨不清,使用藥物的選擇將直接決定生死。
現在的人往往不分辨寒熱,喜好使用熱性藥物,卻不瞭解涼性藥物的精妙和難處。
3. 陰證
凡傷寒末傳寒中而為陰證,與陰寒直中三陰而為陰證,或惡寒戰慄,面時青黑,或虛陽泛上,面雖赤而不紅活光彩,身重難以轉側,或喜向壁臥,或蜷臥欲寐,或閉目不欲見人,懶言語,或氣微難以布息,或口鼻之氣自冷,聲不響亮,或時躁擾,煩渴不能飲冷,或唇青,或苔黑而滑,手足厥逆,爪甲青紫,血不紅活,小便青白或淡黃,大便下利或寒結,或熱在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勝則冰透手也。雖是發熱,與陽證不同,不可以面赤煩渴誤作陽證,須要辨別明白。
其用藥自是理中、四逆、白通一派。溫病無陰證,然或四損之人,亦有虛弱之人,但其根源原是溫病,即溫補藥中亦宜兼用滋陰之味,若峻用辛熱,恐真陰立涸矣。仲景傷寒少陰病,於附子湯、真武湯中用白芍即此義也。景岳理陰煎、大溫中飲,自謂云騰致雨之妙,自我創始,其實亦本仲景此義而為之者也。
後人之千方萬論,未有見出乎範圍之外者。
白話文:
凡是感冒最後沒有轉為內部的寒症,成為陰證,或是直接由寒邪侵入三陰經絡導致的陰證,可能出現嚴重的寒顫,面色時常呈現青黑色,或是虛假的陽氣上泛,臉色雖然紅但沒有健康的紅潤和光澤,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有時候喜歡面向牆壁躺著,或是蜷縮著睡覺,想要入睡,或是閉上眼睛不想見人,說話無力,呼吸微弱,口鼻呼出的氣息冰冷,聲音低沉不洪亮,偶爾會焦躁不安,即使口渴但無法飲冷,嘴脣顏色發青,舌苔黑且濕滑,手腳冰冷,指甲青紫,血液不活潑,尿液呈青白色或淡黃色,大便稀軟或是因為寒冷而便祕,或是熱感只存在於肌肉層,用手觸摸並無明顯的高熱,若是陰氣過盛,甚至可以感覺到冰冷透骨。即便有發燒的情況,但和陽證的表現不同,不能單憑臉紅和口渴就誤認為是陽證,必須要清楚的分辨。
在治療上,理中湯、四逆湯、白通湯等藥方是主要的選擇。溫病通常不會出現陰證,但是對於體質虛弱或原本就有損傷的人,他們的根源還是溫病,即使是在溫補的藥物中,也應當加入滋養陰氣的成分,如果過度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可能會使真正的陰氣迅速流失。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的少陰病,在使用附子湯、真武湯時加入白芍,就是這個道理。景嶽的理陰煎、大溫中飲,自稱有如雲騰致雨的奇妙效果,是他自己的創新,實際上也是基於張仲景的理論發展而來。
後世的千種藥方萬種理論,都沒有超出這些範疇。
4. 陽證似陰
陽證似陰,乃火極似水,真陽證也。蓋傷寒溫病,熱極失於汗下,陽氣亢閉鬱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凡陽厥,輕則手足逆冷,涼過時膝,劇則通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脈沉伏澀,甚則閉絕。
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察內證,氣噴如火,譫語煩渴,咽乾唇裂,舌苔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脹痛,舌卷囊縮,小便短赤涓滴作痛,大便燥結或膠閉,或挾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或下血如豚肝,再審有屁極臭者是也。粗工不察,但見表證,脈體純陰,便投溫補,禍不旋踵。
大抵陽證似陰,乃假陰也,實則內熱而外寒。在傷寒以大承氣湯下之,有潮熱者,六一順氣湯,熱甚合黃連解毒湯;在溫病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類,斟酌輕重消息治之,以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易》所謂水流濕者即此義也。此與陽勝格陰例同。
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指下者,非寒也。余謂溫病火閉而伏,多見脈沉欲絕,不盡滑數鼓擊也,要在詳證辨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陽證似陰」的情況,也就是身體內火氣過盛到極點,反而表現出像水一樣的陰性症狀,實際上這是真正的陽性反應。通常,感冒或溫熱性疾病若熱度太高,未能適時發汗或通便,會導致陽氣過盛被封閉在體內,然後在外顯現出被剋制的轉化現象。
所以,當出現陽厥的情況,病情輕微時,可能只會出現手腳冰冷,冷感甚至可達至膝部;嚴重的話,全身冰涼如石頭,皮膚因血液凝固而呈現青紫色,脈搏深沉且阻滯,甚至完全無法觸及。
這些脈象和病症全然符合純陰的特徵,但為何還認為是陽證呢?進一步檢查內在症狀,會發現呼吸如火燒般熱烈,說胡話,口渴煩躁,咽喉乾燥,嘴脣龜裂,舌苔呈現黃黑色,或是長出尖銳的突起,心臟和腹部感到脹滿疼痛,舌頭捲縮,睪丸縮小,小便量少且色澤鮮紅,排尿時會感到疼痛,大便乾燥難解,或者粘稠緊閉,也可能夾雜熱氣而拉肚子,或者熱氣凝結而從其他地方排泄,或者排出血塊如豬肝,再進一步檢查,如果放屁非常臭,這就是判斷的依據。有些醫生經驗不足,只看到表面的症狀,脈象完全呈現陰性,就隨便開溫補的藥物,結果往往造成更大的災禍。
總的來說,「陽證似陰」實際上是假陰,實際情況是內熱而外寒。對於感冒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如果有潮熱的情況,則可用六一順氣湯,如果熱度很高,可合併使用黃連解毒湯;對於溫熱性疾病,可用雙解湯、涼膈散、加味六一散、解毒承氣湯等方劑,根據病情輕重和變化來治療,目的是幫助滋養陰液,清除火氣,一旦體內的熱度消除了,那麼外表的寒冷自然就會消失。這就像《易經》所說的「水流濕」的道理一樣。這種情況和「陽勝格陰」的例子相同。
王太僕曾說過,病人如果全身冰涼,脈搏滑而快,但是按下去卻如打鼓一樣有力,這不是真的寒涼。我認為,在溫熱性疾病中,火氣被封閉在體內,脈搏常會呈現深沉似無的情況,不一定總是滑而快且如打鼓,關鍵是要詳細檢查症狀來進行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