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婦女傷寒溫病

婦女六經治例,與男子無異,但多兼經候,調治為難。經行之際,用藥必和中兼調血為主。如傷寒自氣分傳入血分,表證居多,用生地四物湯合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之類,隨證消息之。如溫病由血分發出氣分,里證居多,用神解散、小清涼散、升降散、增損雙解散之類,隨證消息之。至於傷寒傳裡熱證治法,與溫病雖異而大略同,否則邪傷衝任而為熱入血室矣。

若胎前產後又當別論。此亦大概言之,神明則存乎人耳。

白話文:

【婦女患傷寒或溫病的處理方式】

婦女在處理六經病症時,其治療原則與男性並無不同,但因為女性特有的生理週期(月經),使得治療上較為複雜。特別是在月經期間,用藥必須注重調理中氣,同時兼顧調節血液。

如果婦女因傷寒從氣分傳到血分,大多表現為表證,可使用生地四物湯配合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方劑,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用量。

若是溫病從血分影響到氣分,通常內証較多,可用神解散、小清涼散、升降散、增損雙解散等方劑,同樣根據症狀來調整使用。

對於傷寒傳入內臟的熱性病症,其治療方式雖然與溫病有所不同,但大致原則相同。若病邪侵襲沖脈和任脈,會導致熱邪進入血室的情況。

至於孕婦和產後婦女的情況,則需另作討論。以上所述僅為一般原則,實際應用時仍需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靈活變通。

2. 熱入血室

沖為血海,即血室也,衝脈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下血譫語,在婦人則月水適來。惟陽明病下血譫語,兼男子言,不僅謂婦人也。但以婦人經氣所虛,邪得乘虛而入,故病熱入血室為多。然婦人熱入血室,有須治而愈者,有不須治而愈者。如《傷寒論》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冷,(邪氣內陷,表證罷也。)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又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二者是須治而愈者也。又曰: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此不須治而愈者也。

夫胸脅滿如結胸,譫語,此言適來即斷,是邪氣留結於胸脅而不去,血結在裡為實證,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不善刺者,以小柴胡湯加梔子、丹皮、歸尾、桃仁、紅花、益母草、穿山甲以消之。如熱盛神昏,但頭汗者,加酒大黃微利之,以有瘀血,故頭汗出也。寒熱如瘧,發作有時,此言經行未盡而適斷,雖有結血未為全實,以小柴胡湯加丹皮、梔子、生、地、歸尾、益母草以清之,(胃不甚虛者,二證並去人參。)二者既有留邪,必須治之可也。

在溫病,並宜增損大柴胡湯加歸尾、桃仁、穿山甲。若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此則經水既來而不斷,里無留滯之邪,故晝日明瞭,但暮夜則譫語。俟經盡熱隨血散自愈,不可刺期門犯胃氣,及用柴胡犯上二焦也。在溫病亦宜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陳皮、丹皮、梔子、黃連、益母草以清其熱。

又婦人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太陽標病,少陰本病,經水適斷,桂枝加附子紅花湯。又婦人傷寒,汗解表除,熱入血室,擾其榮血,經水過多,不受補益,宜芍藥甘草湯和之。

白話文:

標題:[熱進入血液系統]

內容:衝脈被稱為血海,也就是血室,當衝脈受到熱影響,血液運行就會失常。在男性身上,會出現便血和譫語的情況;在女性身上,則可能在月經期間出現異常。然而,陽明病的患者如果出現便血和譫語,這並非僅限於女性,男性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因為女性在經期身體較虛弱,容易讓邪氣趁虛而入,所以「熱進入血液系統」的情況在女性身上較常見。

然而,對於女性來說,熱進入血液系統的情況,有些需要治療才能康復,有些則不必。根據《傷寒論》所述,女性如果在風邪入侵後出現發燒、畏寒的症狀,且在月經來潮後七八天,這些症狀消失,卻出現脈搏緩慢、身體冰冷,以及胸部與脅部感覺脹滿,像結胸一樣,且伴有譫語,這就是熱進入血液系統的情況,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實際情況進行排泄。

又說,女性在風邪入侵後七八天,持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且月經突然中斷,這也是熱進入血液系統的表現。血液因此凝結,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另一種情況是,女性在風邪入侵後發燒,月經來潮,白天清醒,夜晚卻出現譫語,像見到鬼魂一樣,這也是熱進入血液系統的表現。只要不傷害胃氣,或上二焦,自然會痊癒。

若胸部和脅部感覺脹滿,伴有譫語,且月經突然中斷,這代表邪氣在胸脅部位形成結塊,且血液在體內凝結,屬於實證,應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實際情況進行排泄。若無法針刺,可用小柴胡湯加上梔子、牡丹皮、當歸尾、桃仁、紅花、益母草、穿山甲等草藥來消除病竈。若熱度過高導致意識不清,只有頭部出汗,可加入少量酒製大黃,以輕微通便,因頭部出汗通常是體內有瘀血的徵兆。若出現寒熱交替,發作時間固定,這代表月經尚未結束就突然中斷,雖有血液凝結,但並非完全實證,可用小柴胡湯加上牡丹皮、梔子、生地、當歸尾、益母草等草藥來清熱。

對於溫病,可酌情使用大柴胡湯加上當歸尾、桃仁、穿山甲。若發燒且月經來潮,白天清醒,夜晚卻出現譫語,這代表月經持續來潮,體內無邪氣停留,因此白天清醒,但夜晚卻出現譫語。等到月經結束,熱度隨血液排出,自然會痊癒,不應針刺期門穴,以免傷害胃氣,也不能使用柴胡,以免影響上二焦。

對於溫病,也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陳皮、牡丹皮、梔子、黃連、益母草等草藥來清熱。

此外,對於風邪入侵的女性,如果出現表虛自汗、身體冰冷、四肢僵硬、脈搏沉遲的情況,這代表太陽表病和少陰本病同時存在,且月經突然中斷,可用桂枝加附子紅花湯。

又說,對於風邪入侵的女性,如果汗出表解,熱度進入血液系統,擾亂營血,導致月經過多,不能接受滋補,可用芍藥甘草湯調和。

3. 妊娠

妊娠,傷寒溫病六經治例皆同,但要保胎為主。傷寒外感風寒,表證居多,宜汗、宜解、宜和,不過麻黃、桂枝、葛根、小柴胡等湯,合四物湯隨證治之自愈。溫病內蘊邪熱,里證居多,不可發汗,急用護胎之法。井底泥塗臍至關元,干再易之,或以青黛、伏龍肝為末,水調塗之。

若大熱乾嘔,錯語呻吟,增損三黃石膏湯、清化湯。若熱甚躁急,胎動不安,必須下之,慎勿惑於參朮安胎之說,奪其裡熱,庶免胎墜。蓋邪火壅鬱,胎自不安,轉氣傳血,胎胞何賴?酌用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或去芒硝,以逐去其邪,則焰熇頓為清涼,氣回而胎自固,反見硝、黃為安胎之聖藥,歷治歷效,子母俱安。(至情至理,屢經屢驗。

——眉批)若治之不早,以致腹痛如椎,腰痛如折,服藥已無及矣。古人所以有懸鐘之喻,梁腐而鍾未有不落者。在裡證,溫病與傷寒治法大略同。或曰孕婦而投硝、黃,設邪熱未逐,胎氣先損,當如之何?余曰不然。結糞瘀邪,腸胃中事也;胎附於脊,腸胃之外,子宮內事也。

大黃直入腸胃,鬱結一通,胎得舒養,是興利除害於頃刻之間,何慮之有?《內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正此之謂。(此段議論,足開後人茅塞矣。——眉批)但毒藥治病,衰去七八,餘邪自散,幸勿過劑。凡妊娠若有四損者,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產後同法,非其損而誤補必危。

(芒硝有化胎之說,不可輕投。若至燥實,非此不可解救,有病當之,全無妨礙,不必去也。)

白話文:

【懷孕】

懷孕期間,對於外感風寒或溫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同,但主要應以保護胎兒為首要目標。對於外感風寒,表症較多,應採取出汗、解表、和解的策略,常用藥物如麻黃、桂枝、葛根、小柴胡湯,配以四物湯,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病情自會好轉。

溫病是因為體內邪熱積聚,以裏症為主,不能強行發汗,需緊急使用保護胎兒的方法。可以用井底的泥土塗抹在肚臍到關元穴的位置,乾了再換新的,或者用青黛、伏龍肝研磨成粉,用水調和塗抹。

如果出現高燒乾嘔,錯亂呻吟的情況,可調整三黃石膏湯、清化湯的用量。如果熱度很高,胎動不安,必須用下法,切勿被參朮安胎的說法迷惑,清除體內熱毒,才能避免胎兒墜落。邪火鬱積,胎兒自然不安,如果不加以控制,胎兒將失去依賴。可以考慮使用升降散、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或者去掉芒硝,驅除邪氣,這樣可以讓身體迅速降溫,氣血迴流,胎兒自然穩固,反而會發現硝黃是安胎的良藥,經過多次治療,效果顯著,母子平安。

如果治療不及時,導致腹部劇痛,腰部疼痛,藥物可能就無法起到作用了。古人曾比喻為懸鐘,如果梁木腐爛,鐘自然會落下。對於裏症,溫病和外感風寒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有人可能會問,孕婦使用硝黃,如果邪熱未完全消除,胎氣卻先受到損傷,該如何處理?我的回答是,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便祕和瘀血是腸胃的問題,胎兒附著在脊椎上,位於腸胃之外,子宮之內。

大黃可以直接進入腸胃,一旦腸胃的鬱結被打通,胎兒就可以得到舒適的養育,這是在瞬間去除害處,帶來益處,有何顧慮呢?《內經》中提到:有因無果,即使有果,也是無害的,正是這個道理。

但是,毒性藥物治病,病情消退七八成,剩下的邪氣自然會散去,切記不要過量使用。如果懷孕期間出現四損,不能用常規方法治療,應針對損傷進行調節。產後同樣適用,如果不是損傷,誤用補品必然會有危險。

(芒硝有使胎兒受損的說法,不能輕易使用。但如果病情嚴重,必須使用,對胎兒完全沒有影響,不必刻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