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動氣

動氣乃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於臍旁,上下左右,及左乳之下曰虛里者,皆其所聯絡者也。故動之微者止於臍旁,若動之甚則連及虛里並心脅,真若舂舂然連續而渾身振動者,此天一無根,故氣不蓄藏而鼓動於下,誠真陰守失,大虛之候也。即在病者不痛不癢,尚不知為何故,醫家不以為意,弗能詳辨,誤治者多矣。

《活人》曰:諸動氣者不可發汗,亦不可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傷寒虛者不可汗下之例。即有汗下之證,但解肌微和胃氣可也。古人治法,以誤汗則傷陽,陽傷則邪並於氣而氣上衝,或咳嗽眩暈,或心煩惡寒,並宜五苓散加酸棗仁以降斂之。誤下則傷陰,陰傷則虛陽不禁而氣下奪,或身熱蜷臥,或下利汗出,並宜大建中湯、理中湯倍加桂、苓,急溫其里,則虛熱不治自息。此其意在脾胃虛寒困憊,概可知也。

白話文:

動氣是因為臟腑氣機不調和,讓肌膚間在肚臍附近跳動,上上下下、左右左右,甚至左乳下方,這些部位彼此相連。所以動氣輕微時只會在肚臍附近,如果動氣嚴重,就會連累左乳下方和心臟兩側,好像舂米一樣連續振動全身。這是因為天一生氣沒有根基,所以氣無法儲藏,而會在上半身鼓動,這是真正的陰精虛衰、大虛的徵兆。

即使病人沒有痛癢感,也不明白原因,很多醫家都不注意,無法仔細分辨,導致誤治的情形相當多。

《活人書》說:所有動氣的人都不可以發汗或瀉下,因為病邪聚集的地方,氣一定虛弱,就像傷寒虛證不可發汗瀉下的道理一樣。即使有發汗或瀉下的症狀,只要稍微解表和胃就好。

古人的治療方法,認為誤發汗會傷陽,陽氣受傷後,邪氣就會和氣相結合而上衝,引起咳嗽、暈眩、心煩或惡寒。此時應使用「五苓散」加「酸棗仁」來降氣和收斂。誤瀉下會傷陰,陰氣受傷後,虛陽無法控制,氣就會下陷,引起身體發熱、蜷縮臥牀、腹瀉或出汗。此時應使用「大建中湯」或「理中湯」,再加倍桂枝和茯苓,急溫中氣,虛熱自然會消失。這些方法都是在脾胃虛寒睏倦時使用的,大體上可以知道。

余治此證,則惟直救真陰以培根本,使氣有所歸,無不獲效。右腎虧損,則以腎氣丸、右歸丸;左腎虧損,則以六味丸、左歸丸,或作丸料煎飲。《傷寒論》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此奔豚之氣結,動於臍間,而上逆凌心也。)宗氣反聚,(心胞之宗氣反聚而不下行。

)血結心下,(血結於心下而脈不通。)陽氣退下,(退,陷也。)熱歸陰股,(鬱熱歸於氣街。)與陰相動,(與陰氣之脈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麻木無知,其狀若屍。)當亦動氣證也。天一無根,即此可徵。所云傷寒溫病,四損不可正治者,觀此可例其餘矣。

白話文:

我治療這個證狀,只專注於補救正氣、滋潤根本,讓氣血有了依歸。如果右腎虛虛損,就使用腎氣丸、右歸丸;左腎虛虛損,就使用六味丸、左歸丸,或將藥料製成丸劑煎煮飲用。《傷寒論》記載:少陰脈搏弱,腎氣微弱,精血不足,導致呼吸急促,氣血上逆胸膈之間,(這是奔豚之氣凝聚,在臍間活動,而上逆至心臟。)宗氣反而凝聚,(心臟的宗氣反而凝聚而不下行。)血液凝聚在心臟下方,(血液凝聚在心臟下方,脈絡不通暢。)陽氣衰退,(衰退、下陷。)熱氣歸於陰部和股部,(鬱熱歸於陰部和股部。)與陰氣相互作用,(與陰氣的脈絡相互作用,)導致身體沒有知覺,這就是屍厥,(麻木不仁,看起來像屍體。)這也屬於動氣的證狀。天一卦沒有根基,從這裡就可以得到驗證。所說的傷寒溫病,以及四種不可用正治法治療的損傷,可以參照這個例子。

2. 臟結

臟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注:寸脈浮,知邪結在陽也;關脈細小沉緊,知邪結在陰也。既結於臟,而舌上白苔滑,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難治也。又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臟結於法當攻,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人反靜,為里無熱。舌上苔滑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表裡皆寒,故不可攻。《蘊要》主灸氣海、關元穴,宜人參三白湯加乾薑,寒甚加附子治之。《緒論》曰:舌白苔滑者,以其仍邪熱內結,所以生苔,若內無結邪,則苔不生矣。

白話文:

內臟阻塞,類似於胸部脹痛,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動,關脈細小沉緊,稱為臟結。舌苔白色滑潤的,難以治療。

注:寸脈浮動,表示邪氣阻塞在陽經;關脈細小沉緊,表示邪氣阻塞在陰經。邪氣既阻滯在內臟,舌苔又白滑,表明胸部有寒證,上下都有病症,所以難以治療。

另外,臟結沒有陽證,不會反覆發冷發熱,患者反而精神安靜,舌苔滑潤的,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

注:臟結本應攻治,但沒有陽證表示表證無熱;不反覆發冷發熱,表示半表半裡無熱;精神安靜,表示裡證無熱。舌苔滑潤的,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表裡皆寒,所以不可攻伐。

《蘊要》主張針灸氣海、關元穴,並搭配「人參三白湯」,必要時加入乾薑,寒症嚴重時加入附子治療。《緒論》說:舌苔白色滑潤,是因為仍然有邪熱內結,所以生苔,如果內部沒有邪氣阻塞,就不會生苔。

只因裡氣素虛,不能熏熱,故無陽證發現。以其本虛邪結,故為難治,非不治也。謂不可攻者,以飲食如故,知邪不在胃也,時時自利,腸中亦無留結也。邪既不在腸胃,攻之無益,徒伐元氣耳。至於素有積痞,又加誤下,而邪結新舊,兩邪相搏不解,故死。然亦不可概為死證,而委之不救也。

調其陰陽,使之相入,黃連湯主之。有腹痛引脅下不可按者,附子瀉心湯。素有積痞,痛引陰筋者,四逆湯加吳茱萸。按:《蘊要》治法與《緒論》治法略有不同,而《緒論》較穩,貴在臨病者詳證活法耳。要之此皆論傷寒治法也。若溫病而見臟結之證,一有舌苔,便知熱邪內結,即酌用神解散、大復甦飲之類清解之,亦可與太極丸緩下之,庶幾可生。

白話文:

因為內部的氣質素來虛弱,不能發熱,所以沒有陽性症狀出現。由於本質虛弱加上邪氣凝結,所以治療起來很困難,但並不是無法治療。之所以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是因為飲食習慣如常,表明邪氣不在胃部,常常自行排便,腸道中沒有積結物。既然邪氣不在腸胃,進行攻擊性治療反而有害,只是損耗體力而已。至於長期存在積痞,又誤用下藥,導致新舊邪氣交纏,兩邪相搏無法解開,最終會死亡。然而,也不能一概認為都是死症,而放棄救治。

要調和陰陽,使二者相互融合,黃連湯可以主導治療。對於腹部疼痛延伸到側腹部且不能按壓的狀況,使用附子瀉心湯。對於長期存在積痞,疼痛延伸到陰部的情況,使用四逆湯加吳茱萸。需要注意的是,《蘊要》的治療方法與《緒論》有些許不同,但《緒論》更加穩妥,關鍵在於臨牀醫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總的來說,這些都是關於傷寒的治療方法。對於溫病而出現臟結的症狀,一旦出現舌苔,就表明熱邪內聚,應當適當地使用神解散、大復甦飲等清解類藥物,也可以考慮使用太極丸進行緩和的下藥,這樣可能會有存活的可能。

3. 狐惑病

狐惑者,傷寒溫病失於汗下不解所致。食少胃虛,蟲齧五臟,故唇口生瘡。蟲食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謂之狐惑者,如狐之猶豫不定也。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苔白,唇黑,四肢沉重,喜眠,胃虛蟲食,殺人甚速,黃連犀角湯主之。外用雄黃銳丸,納穀道中。

白話文:

狐惑症是由於傷寒溫病失汗,沒有及時治療所導致的。患者食慾不振,胃氣虛弱,蟲子侵蝕五臟,因此唇口會生瘡。蟲子如果侵蝕臟腑,上唇就會生瘡,稱為惑;如果侵蝕肛門,下唇就會生瘡,稱為狐。稱之為狐惑症,是因為患者猶豫不定,如同狐狸般狡猾。患者的症狀包括口乾舌燥、聲音嘶啞、食慾不振、面色忽紅忽白忽黑、舌苔白、嘴唇發黑、四肢沉重、嗜睡等,由於胃氣虛弱,蟲子侵蝕臟腑,病情發展很快,容易致命。治療方法是用黃連犀角湯內服,並將雄黃研成丸狀,塞入肛門中。

4. 百合病

百脈一宗,舉身皆病,無復經絡傳次,故曰百合。大抵病後虛勞,臟腑不調所致。其病似寒不寒,似熱不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默默不知苦所在,服藥即吐,如見鬼狀,俱因病在陰則攻陽,病在陽則攻陰,藥劑乖違,故成百合病,通宜小柴胡湯加百合、知母、粳米。血熱用百合地黃湯。

《緒論》曰:百合病,即痿證之暴者。以肺熱葉焦,氣化不行,以致小便不利。又肺為百脈之總司,故通身經絡廢弛,百脈一宗,舉身皆病,宜百合地黃湯。蓋取百合之清肅肺氣以利水道,則周身之陽火自化耳。按:此亦傷寒溫病之後證也。

白話文:

所有的脈絡系統都是一體的,一旦身體出現疾病,全身都會受到影響,經絡傳遞失調,因此稱為「百合」病。這通常是由於病後虛弱不調、臟腑功能失常所導致。

這種疾病的症狀模棱兩可,既不像寒證也不像熱證,患者既想吃東西又不想吃,既想睡覺又睡不著,說不出具體的疼痛部位,服藥後會嘔吐,就像見了鬼一樣。這是因為疾病在陰則影響陽,疾病在陽則影響陰,藥物的性質與病情相違背,因此形成了百合病。治療上一般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入百合、知母和粳米。如果患者血熱,則使用百合地黃湯。

《緒論》中說:百合病就是痿證的急性發作。由於肺熱灼傷氣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小便不利。而且肺是所有脈絡的總樞紐,所以全身經絡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百合病的症狀。此時應使用百合地黃湯,其中百合可以清肅肺氣,利於水道的運行,這樣全身的熱症自然就會消退。需要注意的是,百合病也可能是傷寒或溫病後遺症。

5. 主客交病

凡人向有他病尪羸,或久瘧瀉痢,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男子遺精白濁,真陰枯涸,女子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故脈近滑數也。此際一著溫病,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身痛發熱,痞悶不眠,指為原病更重,誤以絕谷為脾虛,以身痛為血虛,不眠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茯神、酸棗仁之類,愈補愈危。知者稍以溫病治之,發熱稍減,不時得醒,但治法不得要領,病終不解。

六脈滑數不去,肢體時痛,胸脅刺痛,醫者以雜藥頻試,補之則邪火愈熾,瀉之則脾胃愈損,滋之則邪氣愈固,散之則經絡愈虛,疏之則精氣愈耗。日復一日,久之又久,伏邪與血脈合為一致,彼此膠固。脈數身熱不去者,邪火與正氣並郁也;肢體時痛者,邪火與榮血相搏也;胸脅刺痛者,邪火上結於膈膜也。主客交渾,最難得解。

白話文:

一般人長期有其他疾病或身體虛弱,或長期瘧疾腹瀉痢疾,或內部受到瘀血傷害,或吐血便血,男性遺精或白濁,真陰枯竭,女性崩漏帶下,血枯經閉等情況,導致肌肉消瘦,邪火獨存,所以脈象接近滑數。

此時一接觸到溫病,醫生和病人發現患者進食量突然減少,而且出現身體疼痛、發燒、腹脹悶痛、失眠等症狀,誤以為原來的疾病加重,錯誤地認為不進食是脾虛,身體疼痛是血虛,失眠是神虛,於是服用參、朮、歸、地、茯神、酸棗仁等補藥,越補越危險。懂得溫病治療法的人稍微用此法治療,發燒會稍微減輕,偶爾能夠清醒,但治療方法不得要領,病情始終無法解決。

六脈滑數不去,肢體時常疼痛,胸脅刺痛,醫生用各種藥物頻繁嘗試,補藥會讓邪火更旺盛,瀉藥會讓脾胃更虛弱,滋補會讓邪氣更頑固,發散會讓經絡更虛弱,疏通會讓精氣更耗損。這樣日復一日,久而久之,潛伏的邪氣和血脈結合在一起,彼此緊密連接。脈數身熱不去的是因為邪火和正氣同時鬱結;肢體時常疼痛的是因為邪火和榮血互相搏擊;胸脅刺痛的是因為邪火向上凝聚在膈膜上。主客交雜,很難得到解除。

治法當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敗,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者,更附加減,隨其素而調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該趁著肌肉還沒有完全消耗掉、正氣還沒有被破壞的時候,趕緊使用「三甲散」,有很多人可以因此活下來。再根據病情加減藥物,按照病人的個性來調整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