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24)
卷一 (24)
1. 傷寒合病並病辨
凡傷寒合病,兩經三經齊病,病之不傳者也。並病者,先見一經病,一二日又加一經病,前證不罷兩經俱病也。若先見一經病,更變他證者,又為傳經矣。夫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傷寒論》合病止三證。———眉批)如太陽與少陽合病,脈浮而弦,自下利者,黃芩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脈浮而長,自下利者,葛根湯。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若心下滿,腹痛,宜下之,調胃承氣湯。陽明與少陽合病,脈弦而長,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小柴胡湯加葛根、白芍。若脈不長而獨弦,利不止,不食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若脈兼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大承氣湯,急從下奪,乃為解圍之善著。若脈不滑數而遲弱,方慮上敗垂亡,尚敢下之乎?宜小柴胡湯合痛瀉要方,或可救之。太陽與陽明並病,太陽未罷,面色緣緣正赤,或煩躁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太陽己罷,潮熱大便實,手足濈濈汗出,此內實也,調胃承氣湯。
若脈弦而長,口苦、胸滿、壯熱者,小柴胡湯加葛根、白芍。若脈弦洪大,熱盛舌燥,口渴飲水者,小柴胡湯合白虎。若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狀,心下痞硬,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刺大椎,瀉手足三陽經也。刺肺俞,使肺氣下行,而膀胱之氣化出也。
刺肝俞,所以瀉膽邪也。)不善刺者,宜小柴胡湯加栝樓、黃連、枳實、桔梗,或柴苓湯,慎不可下。若下之,便成結胸痞氣、下利不止等證。(《傷寒論》並病止二證。——眉批)凡三陽合病,身重腹滿,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者,白虎湯。若一發汗,則津液內傷,譫語益甚。
若一下之,則陽邪內陷,手足厥冷,熱不得越,故額上汗出也。惟有白虎湯主解熱而不礙表裡,在所宜用耳。大抵治法,某經同病,必以某經之藥合而治之,如人參敗毒散、沖和湯,乃三陽經藥。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乃太陽經藥;葛根湯、白虎湯,乃陽明經藥;小柴胡湯,乃少陽經藥。凡太陽經未罷,當先解表。
若表已解,而內不瘥,大滿大實,方可用承氣等湯攻之也。(按:今傷寒多合病並病,未見單經挨次相傳者,亦未見表證悉罷止存里證者,況多溫病,烏能依經如式,而方治相符乎?)《緒論》曰:傷寒合病,多由冬月過溫,少陰不藏,溫氣乘虛入里,然後更感寒邪,閉鬱於外,寒熱錯雜,遂至合病。其邪內攻,必自下利,不下利即上嘔,邪氣之充斥奔迫,從可識矣。
必先解表,後清裡。其傷寒合病,仲景自有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麻黃湯等治法,觀仲景治例可見矣。余謂冬月溫氣乘虛入里,雖曰非其時有其氣,到底是天地常氣,所以傷寒合病名曰冬溫,即此而推。所謂風溫、暑溫、濕溫、秋溫,亦皆時氣也,與溫病雜氣所得根源不同。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現代中文是:“傷寒合併症與併發症狀辨別”。
任何傷寒合併症,指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這並非疾病傳播的結果。併發症狀指的是,患者起初只出現某一經的症狀,一兩天後又出現了另一經的症狀,即前一種症狀未消失時,又出現了新的症狀。如果患者先出現某一經的症狀,然後症狀轉變成另一種,則意味着病情已經傳遍了全身。當三陽經合併時,通常會出現腹瀉。
例如,太陽與少陽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浮而弦,出現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湯治療。
太陽與陽明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浮且長,伴有腹瀉,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如果患者呼吸急促且胸悶,不能採用瀉藥,應使用麻黃湯。如果患者感到胃部脹滿,腹部疼痛,應該使用瀉藥,調胃承氣湯是一個選擇。陽明與少陽經合併時,脈象表現爲弦且長,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符合上述特徵,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和白芍治療。
如果脈象只有弦狀,腹瀉持續不止,無法進食,這被稱爲"負",表示病情嚴重,土敗木賊則代表死亡的可能性。
如果脈象伴有滑數的特徵,可能是因爲體內有積食,建議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脈象不是滑數而是遲弱,說明病情可能惡化,此時不能使用瀉藥,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和痛瀉要方,或許能挽救生命。
太陽與陽明經同時發作,太陽經的症狀還未消失,患者的面色會呈現鮮紅色,或者表現出煩躁,這時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患者出現潮熱和便祕,手腳出汗,這是內實的表現,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脈象表現爲弦且長,口苦、胸悶、高燒,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和白芍。如果脈象表現爲弦大且洪,熱度高,舌頭乾燥,口渴喝水,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與白虎湯聯合。
如果太陽與少陽經同時發作,頭痛頸部僵硬,眩暈,像結胸的症狀,胃部脹滿堅硬,可以通過針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來治療。
如果無法進行鍼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栝樓、黃連、枳實、桔梗,或者柴苓湯,切記不可使用瀉藥。如果使用瀉藥,可能會導致結胸、痞氣和持續腹瀉等症狀。
如果三陽經合併,身體沉重、腹部脹滿,難以翻身,口脣麻木、面部油膩、說胡話、遺尿、自汗,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體內津液受損,說胡話的症狀會加重。
如果使用瀉藥,會導致陽邪深入體內,手腳冰涼,熱度無法散發,因此額頭會出汗。此時,白虎湯是唯一能解決熱度而不影響表裏的藥物。
總的來說,治療原則是,如果某經出現症狀,應該使用該經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人參敗毒散、沖和湯,適用於三陽經;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適用於太陽經;葛根湯、白虎湯,適用於陽明經;小柴胡湯,適用於少陽經。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未消失,應該先解表。如果表面症狀已經消除,但是內部症狀仍未好轉,出現嚴重的脹滿和實證,才能使用承氣湯等藥物進行治療。
《緒論》中提到,傷寒合併症大多發生在冬季溫度過高時,少陰經無法正常運作,溫熱之氣趁虛而入,隨後感染寒邪,導致寒熱錯雜,形成合並症。病邪會向內攻擊,導致腹瀉,如果沒有腹瀉就會引起嘔吐,這表明病邪正在迅速擴散。治療時,必須先解表,再清理內部。
對於傷寒合併症,張仲景提出了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麻黃湯等治療方法,從他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這一點。我認爲,在冬季,溫熱之氣趁虛而入,雖然說是季節不符的天氣,但實際上這是天地間的常見現象,所以傷寒合併症被稱爲“冬溫”。其他如風溫、暑溫、溼溫、秋溫,都是當時的氣候所致,與溫病的雜氣來源不同。
傷寒是由風寒引起的,通常從表層開始逐漸向內傳播,因此多數情況下會按照順序傳播,合併症和併發症狀較爲罕見。溫病是由雜氣引起的,從內部向外發展,可能是由於飢餓、飽食、勞累或憂思等因素,引發病邪,導致病情突然爆發,合併症和併發症狀非常普遍。有時即使沒有明顯的誘因,只是體內積聚的熱量過多,長時間後也會自然引發症狀。
《緒論》中的“邪氣充斥奔迫”六個字,可以作爲傷寒合併症和併發症狀的關鍵描述,也可以作爲溫病的關鍵描述。
因此,對於溫病,只要出現太陽和少陽的症狀,就可以使用增損大柴胡湯。如果出現三陽的症狀,可以使用加味涼膈散。對於傷寒,如果出現太陽和少陽的合併症狀,必須等到病邪逐漸進入體內,才能使用黃芩湯。如果出現三陽的合併症狀,必須有身體沉重、腹部脹滿、說胡話和自汗等症狀,才能使用白虎湯。至於大柴胡湯和涼膈散,更是無從談起。
太陽和陽明的併發症狀,在傷寒中通常是使用麻黃和葛根類藥物治療,因爲傷寒只有表面症狀,如果不發汗就不能治癒。在溫病中,應該是使用神解、升降、增損雙解類藥物,不能發汗,裏氣清則表氣自然透出,汗自會消失。
太陽和少陽的併發症狀,在傷寒中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在溫病中使用增損大柴胡湯。這是辨別溫病和傷寒,以及如何治療合併症和併發症狀的關鍵。
這段討論開拓了千古以來的心胸,顛覆了一世的英雄,即使是長沙看到,也不會有異議。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用於學術研究和教育目的,並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問題,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