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9)
卷三 (9)
1. 舌卷囊縮
扁鵲曰:舌卷囊縮者死。然在古人雖曰死證,亦不可不盡心以救之。但有因熱極而捲縮者,有因寒極而捲縮者,要在詳細辨之。凡熱極者宜下。傷寒從三陽熱證傳至厥陰,而見此證者,乃肺氣燔灼,水受火困而不得舒縱。訒庵云:陽陰之熱陷入厥陰。陽陰主潤宗筋,宗筋為熱所攻,弗榮而急,引舌與睪丸,為熱極危殆之候,男子則囊縮,婦人則乳頭縮。如脈實便秘,口渴煩滿之極,六一順氣湯加黃連。
若溫病邪郁中焦,流布上下,以致肺肝受傷,水不勝火,陰不敵陽,筋脈弗榮,故有此證,加味六一順氣湯,或解毒承氣湯。凡寒極者宜溫。傷寒始病無熱惡寒,便厥逆無脈而見此證,乃厥陰虛寒。內則經血失養而引急不舒,外則肢體蜷曲而下部不溫,乃肝氣垂絕之候,急用四逆湯加人參、肉桂、吳茱萸溫之,並灸關元、氣海,及蔥熨法。溫病無陰證。
白話文:
扁鵲說:舌頭捲縮、睪丸縮小的,會死亡。雖然在古籍中記載這是死亡的徵兆,但也不可就此放棄搶救。不過,捲縮的原因有熱極和寒極兩種,必須仔細辨別。
凡是熱極捲縮的,宜用瀉下的方法。傷寒從三陽的熱證傳到厥陰,而出現這種徵兆的,是因為肺氣過度灼熱,水液受到火的困擾而無法舒展。訒庵說:陽明之熱侵入厥陰。陽明主滋潤經脈,經脈受熱侵襲,失去滋養而緊縮,牽扯到舌頭和睪丸,這是熱極危殆的徵兆。男子則睪丸縮小,女子則乳頭縮小。如果脈搏有力、大便便祕、口渴煩躁到極點,六一順氣湯加上黃連。
如果溫病邪氣鬱積在中焦,上下流竄,導致肺肝受傷,水液無法勝過火氣,陰氣不敵陽氣,經脈失去滋養,就會出現這種徵兆,加味六一順氣湯,或解毒承氣湯。凡是寒極捲縮的,宜用溫暖的方法。傷寒剛開始發病時沒有發熱惡寒,卻忽然厥逆無脈,且出現這種徵兆,是因為厥陰虛寒。內部是經血失去滋養而緊縮不舒,外部則是四肢蜷縮而下半身冰冷,這是肝氣垂絕的徵兆。應緊急使用四逆湯加上人參、肉桂、吳茱萸溫暖,並灸關元、氣海穴,以及使用蔥熨法。溫病不會出現陰證。
2. 循衣摸床
華佗曰:傷寒循衣摸床者死。《傷寒論》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滑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又曰:傷寒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小便利則水出高源,肺氣不逆可知也,膀胱化行,腎水不枯可知也,故曰可治。——眉批)可見此證,非大實即大虛,但參其證,審其音,察其脈,而分治之。實而便秘,大承氣湯;虛極熱極,不下必死者,黃龍湯。虛而便滑,獨參湯,厥逆加附子。若亡血者,又當用生地黃連湯。
白話文:
華佗說:傷寒病患在牀上摸索著衣物的人會死亡。《傷寒論》中記載:傷寒若嘔吐或腹瀉後仍未痊癒,且持續 5 到 10 多天不排便,到了傍晚就會發熱,且不畏寒,自言自語像是看見鬼一樣。病情嚴重的,發作時不認識人,在牀上摸索著衣物,感到害怕不安,呼吸短促、目光呆滯,脈搏滑順且有力的可以活命,脈搏澀滯的會死亡。病情輕微的,只有發熱和胡言亂語,可以使用承氣湯主治。若服用後有效,後續不必再服用。書中又提到:傷寒手腳躁動不安,拉扯著衣物、小便頻繁的人,病情可以治療。
(小便頻繁表示水源充足,肺氣運行良好;膀胱功能正常,腎水沒有枯竭,因此可以治療。——眉批)可以看出,這種情況要不就是熱盛壅滯,要不就是虛弱衰竭,只要根據病人的症狀、聲音和脈象來判斷,就能對症下藥。熱盛便祕的,用承氣湯;虛弱衰竭發高燒、不下必死的,用黃龍湯;虛弱腹瀉的,用獨參湯,如有厥逆症狀的,再加附子;如果失血的,還要再加生地黃連續煎服。
大抵陰陽二氣將絕者,則妄言撮空也。樓全善曰:嘗治循衣摸床數人,皆用大補氣血之劑。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補劑中加肉桂五分,亦振止脈和而愈。汪訒庵曰:妄言撮空,有因氣虛陽脫而然者,皆宜用參附補劑。兩說確有至理。若溫病,陽明邪熱亢閉,上乘心肺,致令神志昏憒,多有撮空之證,宜解毒承氣湯下之。
如火盛精枯,用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煮湯,入前藥煎服,每收奇功。若久病神昏,氣血陰陽四損者,自當從樓、汪之說而消息之。
白話文:
大抵當人陰陽二氣行將終結時,就會出現虛幻的說話或空氣抓取等行為。樓全善曾指出,他曾治療過幾位常在衣服上摸索牀邊的人,他們都使用了補充氣血的藥物。其中有一位還伴有震顫的症狀,因此在補藥中添加了五分肉桂,結果震顫停止,脈搏平穩,並且痊癒。汪訒庵也表示,虛幻的說話或空氣抓取,可能由於氣虛導致陽氣外洩所致,應當使用參附補藥。這兩種觀點都確實具有深遠的道理。對於熱性病,陽明經的邪熱嚴重閉塞,上犯心肺,導致精神混亂,常會出現空氣抓取的症狀,應當使用解毒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是由於火勢過旺導致精氣乾枯的情況,可以使用熟地一兩、當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煮湯,加入前述藥物一起煎服,常常能收到奇效。若長期患病導致神志昏迷,氣血陰陽四方面都受損的情況,自然應該依照樓、汪兩人的理論進行調整。
(按:弦脈者生之弦字,當是滑字。弦為陰負之脈,豈有必生之理,惟滑脈為陽,始有生理,況滑者通也,澀者塞也。凡物之理,未有不以通為生而澀為死者,宜改之。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用簡易的方式來說就是: "弦脈並不是代表生命的存在,應該是指「滑」脈纔是生命的象徵。因為弦脈屬於陰性、負面的能量,怎麼可能一定會帶來生命力呢?只有滑脈才具有生命力,而且滑脈表示血液流動順暢,不像澀脈表示血液阻塞不通。任何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沒有哪個是以阻塞不通作為生存的理由,而是要靠流通才能存活下來。所以應該要把文章中的「弦」改成「滑」。" 以上所述只是個人觀點和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確或符合當時作者的意思,僅供參考。
3. 煩躁
煩者,心不安而擾擾,心胸慍怒,如有所觸,外不見形,為熱尚輕。躁者,身不安而憒亂,手足動掉,若無所措,內外不寧,為熱最劇。凡傷寒表邪熱盛,脈浮緊,不得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大熱錯語呻吟,乾嘔不眠,煩躁脈數者,黃連解毒湯,或竹葉石膏湯。內有燥糞繞臍腹痛,煩躁,調胃承氣湯。
誤汗誤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脈必沉細,乃可用之。少陰病身微熱,脈沉細,手足厥而煩躁者,四逆湯,面赤者加蔥白。若無脈乾嘔煩躁者,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少陰病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少陰病,下之後(誤下傷陰)。復發汗,(誤汗傷陽。
白話文:
煩擾:心思浮動不安,胸中憤怒不平,好像受到什麼刺激,外表看不出來,是因為熱邪尚輕。
躁動:身體不安定而慌亂,手腳不停地動,好像不知道要怎麼辦,內外都不安定,是因為熱邪最劇烈。
所有傷寒的表邪熱症候羣都十分嚴重,脈象浮緊,汗出不暢而煩躁者,服用【大青龍湯】。
高燒胡言亂語呻吟,乾嘔失眠,煩躁脈數者,服用【黃連解毒湯】或【竹葉石膏湯】。
內有燥屎繞臍腹痛,煩躁,服用【調胃承氣湯】。
誤汗誤下藥後病情仍未解除,煩躁者,服用【茯苓四逆湯】,脈象必定沉細,才能使用。
少陰病身微熱,脈沉細,手腳冰冷而煩躁者,服用【四逆湯】,面赤者加【蔥白】。
若無脈乾嘔煩躁者,服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
少陰病嘔吐腹瀉厥逆,煩躁欲死者,服用【吳茱萸湯】。
少陰病,下利之後(誤下傷陰)。又發汗(誤汗傷陽)。
)晝日煩躁,(陽虛生煩,陰虛生躁。)夜而安靜,(可徵裡寒。)不嘔不渴,(可徵內無實熱。)無表證,(頭不痛,不惡寒。)脈沉微,(沉為在裡,微為陽虛。)身無大熱者,(可徵陽微。)乾薑附子湯。
凡陰極發躁,欲坐井中,或投泥水中臥者,厥逆脈沉微,一息七八至,按之則無,但欲飲水,不得入口,此陰盛格陽,氣欲脫而爭,譬如燈將滅而暴明矣,乾薑附子湯加人參,以接真陽之氣,或可救療。一方以艾湯調服硫黃末二錢,翌時汗出乃愈。若溫病表裡三焦大熱,渴欲引飲,煩躁不安,多現奇怪不測之狀,增損三黃石膏湯、增損雙解散、升降散。三方併為對證之劑,予每隨證用之,救壞病而得生者若許人,真稀世之珍也,其共寶之。
白話文:
日間煩躁不安(陽虛生煩,陰虛生躁)。夜晚安定入睡(可徵裡寒)。不嘔不渴(可徵內無實熱)。沒有表症(頭不痛,不惡寒)。脈象沉微(沉為在裡,微為陽虛)。身上沒有大熱(可徵陽微)。(乾薑附子湯)。
凡是陰極生躁,想要坐在井中,或投井中而臥的人,厥逆脈沉微,一息七八至,按之則無,只想要喝水,卻無法入口,這是陰盛格陽,氣息欲脫而相爭,就像燈快要滅了的時候突然變亮一樣。(乾薑),(附子湯)加入(人參),以降至真陽之氣,或者可救療。一方是用(艾湯)調服硫黃末二錢,次日汗出便好了。若溫病表裡三焦大熱,口渴欲喝水,煩躁不安,常常出現奇怪無法預測的狀況,(增損三黃石膏湯),(增損雙解散),(升降散)。這三方齊用是對症的藥方,我每次都依照症狀使用,救治危急病人的存活率很高,真是稀世珍寶,請共同珍視它。
大抵不經汗下而煩躁者為實,汗下後煩躁為虛。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也,乃為有根之火,故大煩不躁為可治。外熱曰躁,謂氣外熱躁也,乃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為不可治。經論少陰病,有曰四逆惡寒,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煩與躁可治不可治判然矣。凡結胸證悉俱,煩躁者死。
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眠者死。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煩躁為有常之病,復有不治之證,傷寒溫病皆然,臨病之工當詳細辨之。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沒有經過發汗治療就感到煩躁的,屬於實證;而經過發汗治療後才感到煩躁的,則屬於虛證。內熱表現為煩,是指心中鬱悶煩躁,這是由於體內有實火引起的,所以煩躁厲害但沒有燥熱的,是可以治療的。外熱表現為燥,是指氣血外熱燥熱,這是由於體內沒有實火引起的,所以只有燥熱沒有煩躁的,是不可治療的。醫學典籍中提到少陰病,有四逆惡寒、脈象微弱、不煩躁而燥熱的症狀,這種情況是會致命的。由此可見,煩躁和燥熱的區別,直接關係到能否治癒。凡是胸部脹痛、煩躁不安的症狀,都屬於危重病症,會導致死亡。發熱、腹瀉、四肢厥逆、燥熱難眠的,也會導致死亡。少陰病伴隨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厥逆的,也是會致命的。煩躁屬於常見的病症,但也有不可治癒的情況,無論是傷寒還是溫病,醫生在診治時都要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