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2)

1. 六經證治辨

加殭蠶、蟬蛻、黃連,即加味六一順氣湯也。——眉批)若本是陽證,因汗下太過,陽氣已脫,遂轉為陰證。夫邪在三陽,其虛未甚,胃氣尚能與邪搏而為實熱之證。邪到三陰,久而生變,其虛之甚也,氣血津液俱亡,不能勝其邪之傷,因之下陷,而裡寒之證作矣。此熱變為寒之至理。

脈必沉而無力,證見四肢厥逆,心悸惕瞤,腹痛吐利,畏寒戰慄,引衣蜷臥,急宜溫之補之。陽虛者附子、四逆,陰虛者理陰、補陰。傷寒多有此證治,溫病無陰證,熱變為寒,百不一出,此辨溫病與傷寒六經證治異治之要訣也。(傷寒溫病治法各別,層疊不亂,足見精密,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耳。

——眉批)蓋傷寒之邪,風寒外感,始中太陽者十八九。溫病之邪,直行中道,初起陽明者十八九。信乎治療之宜早,而發表清裡之宜諦當也。倘審之不諦,而誤治之,即成壞病矣。

白話文:

六經證治辨

加入僵蠶、蟬蛻、黃連,就是加味六一順氣湯。如果原本是陽性疾病,因為過度汗下導致陽氣耗損,轉變成陰性疾病。邪氣在三陽經時,虛弱狀況還不嚴重,胃氣還能與邪氣搏鬥,表現為實熱的症狀。邪氣到達三陰經,時間久了就會變化,虛弱就非常嚴重了,氣血津液都耗損殆盡,無法抵抗邪氣的侵害,因此下陷,出現裡寒的症狀。這就是熱證轉變成寒證的根本道理。

脈象必定沉而無力,症狀表現為四肢厥冷,心悸不安,腹部疼痛、嘔吐腹瀉,畏寒發抖,裹衣蜷縮臥床,必須緊急溫補。陽虛者用附子、四逆湯;陰虛者用理陰、補陰的藥物。傷寒常見這種情況,溫病則很少出現陰證,熱證轉變成寒證的情況,一百次中不到一次,這就是辨別溫病和傷寒六經證治的關鍵所在。傷寒溫病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層次分明,井然有序,充分顯示其精密,然而運用之妙全在於醫師的經驗和判斷。

傷寒的邪氣,是風寒外感,一開始侵犯太陽經的佔大多數。溫病的邪氣,直接侵犯陽明經的佔大多數。所以治療宜早,發表清裡的方法也必須準確。如果判斷不準確,誤治的話,就會加重病情。

2. 壞病辨

壞病者,非本來壞病,醫壞之也。謂傷寒不當汗而汗,不當下而下,或汗下太早,或汗下太遲,或汗下無力不及於病,或汗下過度虛其正氣。如誤汗則有亡陽衄血,斑黃譫語,驚惕眩冒;誤下則有煩躁嘔瀉,結胸痞氣,下厥上竭等證是也。《傷寒論》曰:「太陽病,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又曰:「若已發汗、吐下、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前一段桂枝不中與,謂表證已罷,邪已傳變。後一段柴胡證罷,謂半表半裡之證已罷,邪入更深。仲景「隨證治之」一語,語活而義廣。以視王、韓諸公專主溫補者,為盡善也。

若溫病一壞,勢雖烈於傷寒,果隨證治之,亦有得生者,但不可鹵莽滅裂耳。又溫病沸熱內郁,斷無傳經之理。傷寒則以七日為一候,其有二候三候不解者,病邪多在三陽經留戀。仲景《傷寒論》原本《內經·熱論》一篇,並無過經再經明文,唯有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潤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之精神頓爽矣。玩本文六衰字,語意最妙。

蓋謂初感之邪,至七日及十餘日尚未盡衰,則可或汗吐下錯誤,以致邪氣愈熾,則可自當依壞病例治之。豈有厥陰交盡於裡,再出而傳太陽之事哉?試質之高明。

白話文:

[壞病辨]所說的是,疾病本身並非一開始就那麼嚴重,而是因為醫生的治療方式不當導致病情惡化。例如,在不應該出汗的時候讓病人出汗,或是在不應該使用瀉下藥的時候使用,或是出汗和瀉下的時機掌握不對,太早或太晚,或是治療力度不足無法達到病竈,又或是治療過度,耗損了病人的正常體能。若錯誤地讓病人出汗,可能會導致失去體溫、鼻血、皮膚黃疸、精神錯亂、驚恐不安、頭暈目眩;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可能造成煩躁、嘔吐、腹瀉、胸腔疼痛、腹部脹氣、上下虛脫等症狀。《傷寒論》提到:「如果太陽病已經發汗,或嘔吐,或瀉下,或用溫針,但病情仍未見好轉,這種情況就是壞病,就不能再用桂枝湯治療。應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何種治療失誤,然後根據病症來進行治療。」

又說:「如果已經發汗、嘔吐、瀉下、溫針,出現精神錯亂,且柴胡湯的症狀消失,這也是壞病。應詳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判斷是何種治療失誤,然後根據法則來進行治療。」前段提到的不能再用桂枝湯,指的是表面的症狀已經消失,病邪已經轉移。後段提到的柴胡湯症狀消失,指的是半表半里的症狀已經消失,病邪進一步深入。張仲景的「根據病症來進行治療」的說法,非常靈活且涵義廣泛。相較於王、韓等人專注於溫補的療法,張仲景的方法更為全面。

對於溫病一旦病情惡化,雖然比傷寒的病情更加劇烈,但如果根據病症來進行治療,仍然有康復的可能,只是不能輕率行事。再者,溫病的高燒是由於熱氣在體內鬱積,不可能會傳染到其他經絡。而傷寒則是以七天為一個週期,如果兩個或三個週期都未見好轉,病邪多半在三陽經絡逗留。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基於《內經·熱論》一篇,並沒有過經再經的明確文獻,只有描述到第七天太陽病衰弱,頭痛稍微緩解;第八天陽明病衰弱,身體熱度稍降;第九天少陽病衰弱,聽力稍有恢復;第十天太陰病衰弱,腹部問題有所改善;第十一天少陰病衰弱,口渴停止舌頭濕潤且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病衰弱,睪丸鬆弛小腹微下垂,大氣都已消散,病人的精神頓時清爽。從本文中的六個「衰」字,可以體會到其中深奧的意義。

也就是說,初次感染的病邪,到了第七天乃至十幾天還未完全消退,可能是由於出汗、嘔吐、瀉下等操作錯誤,導致病邪越發旺盛,那就應該按照壞病的案例來治療。哪有可能厥陰病在體內結束,再傳到太陽經絡的事情呢?試著問問學識淵博的人吧。